内容摘要:“摆乌龙”之“乌龙”是粤方言词,源自粤港澳地区的“十三张”扑克牌游戏,与麻将游戏用语“青龙”关系极大。“乌龙王”是在“乌龙”基础上产生的一个习语,认为“乌龙”源自《乌龙王》漫画的说法是认流为源,根本上颠倒了两个词语之间的衍生关系。
关键词:乌龙 乌龙王 青龙 《乌龙王》漫画 语源
“乌龙”是目前媒体上广泛使用的一个词语,常见的搭配有“摆乌龙”、“闹乌龙”、“乌龙球”。《现代汉语词典》给“乌龙”条目作的解释为“糊涂”。笔者曾在《“乌龙球”语源误说辨正》一文谈到“乌龙”是粤方言词,“乌龙王”、“乌龙球”是在它基础上构成的固定短语。[1]可是,最近看到有学者说“乌龙”一词源自上世纪40年代末广州的一本漫画杂志,该杂志就叫《乌龙王》。[2]笔者觉得该说法颠倒了“乌龙”和“乌龙王”这两个词语之间的衍生关系,误导了读者,所以有必要对此做一些探讨,以便正本清源。
一.《乌龙王》漫画及其名称由来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粤港澳一带有许多粤语报刊,这些报刊都有娱乐版面,其内容往往针砭时弊,贴近生活,深受当地民众喜爱。而《针报》则因于1946年春推出《乌龙王》四角漫画而销量大增。《乌龙王》漫画作者叫雷雨田,是一位自学成才的业余漫画家。当时抗战刚刚胜利,国民党官员们借“接收”之名,大肆鲸吞公私财产,官场上弥漫着贪腐之风,社会风气也因此而败坏,坑蒙拐骗的事情遍地开花。《乌龙王》漫画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诞生的。漫画故事的主人公王龙乌“糊涂愚蠢、自私,虚伪而不乏狡诈,是当时社会为富不仁的权贵人物的典型”。[3]在粤语里,“乌龙王”意思是“糊涂虫”,[4]大致相当于普通话的“马大哈”。这种“乌龙王”式的人物因其言行有不合常理的地方,因此显得滑稽可笑。连环漫画《乌龙王》的主人公叫王龙乌。此人长相肥胖臃肿,做事糊涂愚蠢,贪财却被人骗,贪色反遭捉弄,可谓洋相出尽,其行为表现很符合粤方言词“乌龙王”所指的情形。正因为他有太多的“摆乌龙”的事,因此才被冠以“乌龙王”的绰号。而且,他的姓名王龙乌是由“乌龙王”一词倒反而来,是作者给人物贴的一个性格标签,具有戏剧脸谱的效果。在粤语中,用“乌龙王”称呼一个人,语含戏谑、调侃色彩,通常并非意味着某人是一个有严重道德缺陷的反面人物。比如梁实秋先生的第二任妻子韩菁清出身名门,生活自理方面经常出错,被他稱“乌龙王”;[5]香港作家克亮喜赌赛马,但一心两用,屡屡记错比赛日期,闹出笑话,被朋友戏称“乌龙王”[6]“乌龙王”一词早在同名漫画诞生之前就已经在粤语中使用。如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之后,在广东地区从事革命活动的共产党人龙世耀曾经有个化名叫“乌龙王”。龙世耀为人豪侠仗义,行事大大咧咧,不拘小节。因为生活上马马虎虎,频出差错,常闹笑话,所以被同志们戏称“乌龙王”。后来他便以这个绰号为化名,进行对敌斗争。[7]龙世耀从事革命活动的时间是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远早于《乌龙王》漫画创刊之时。
二.“乌龙”一词的语源
“乌龙”为粤方言自创的词语。香港学者马显慈认为“乌龙”来自香港一种叫“十三张”的扑克牌游戏。[8]扑克牌游戏起源于西方,鸦片战争后逐渐传入中国。1931年上海人黄金生创办“翠华卡片厂”,试制出中国第一批扑克——红狮牌扑克。此后,国产扑克牌在中国风靡了大半个世纪,成为国人休闲娱乐的重要道具。[9]“十三张”玩法简单,因此比较流行,还经常被用于赌博。这种游戏一般由四人同玩。四人中一人为庄家,庄家把牌分成四份,每份十三张。各玩家把十三张牌排成三段,称头道、二道及尾道。头道三张,二道及尾道各五张。按游戏规则,头道必须小于二道,二道必须小于尾道。如果某玩家摆错,就叫“摆乌龙”,这样的牌就叫“乌龙牌”,会造成满盘全输。[10]由于清末民初的粤港澳一带博彩业最为发达,并且同属于粤方言区,而“十三张”玩法在这里又极为流行;因此“摆乌龙”在当地的游戏场合及大小赌场成了常用的行业词语,并逐渐为该方言区的人们所熟知。马显慈认为“摆乌龙”源自“十三张”扑克游戏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认为它源自香港地区就显得武断。
何以将三组牌摆错了次序就叫“摆乌龙”呢?这与“青龙”一词关系极大。“青龙”本为“清龙”,即“清一色的一条龙”,指由同一种花色的序数牌组合而成的连续数字,是麻将游戏用语。[11]这种组合出现的概率很低。在“十三张”扑克牌游戏中,“青龙”指由红桃、黑桃、方块、梅花任意一种花色由小到大依次而成的排列,出现机会只有158,753,389,900分之一。赌博中,要是有人手中握有“青龙”牌,那就走了大运,是要大发的。
把“清龙”说成“青龙”,除了谐音的考虑外,更重要的是取其吉祥的联想意义,明显是一种隐喻。古人认为,天上有四种神异之物: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天之四灵”,[12]可以正四方。其中尤以青龙最为尊贵。所谓“天神之贵者,莫贵于青龙。”(《淮南子·天文训》)青龙在方位中代表东,是日升之处;在四季中对应于春,代表希望、祥和。把博彩游戏中同花色的、按顺序形成的牌张组合称作“青龙”,一方面能很形象地表示它是由若干牌张按大小依次排列而成的有头有尾之物,而且还能准确寄托游戏参与者祈求吉利、走运、腾达、发财之类的意愿。相比之下,“乌龙”的形象就不那么正面。“乌龙”就是黑色的龙,而“黑龙”在中国文化中往往代表邪恶和凶险。如女娲补天故事中那条引起滔天洪水的恶龙就是黑龙。封建帝王认为君权神授,自居真龙天子,连年号也喜欢用“龙”字,但其年号没一个叫“乌龙”或“黑龙”的,而叫“青龙”、“黄龙”的各有三个,叫“白龙”的一个。[13]在粤港澳一带,黑色之物通常以“乌”形容,如“乌枣”(黑枣)、“乌蝇”(苍蝇)、“乌卒卒”(头发乌黑发亮的样子)、“乌劣劣”(黑黑的)。[14]而且“乌”在粤语里就有“糊涂”、“懵懂”、“一无所知”等意思”。[15]“龙”是有头尾、有次序的,而赌场上因一时糊涂,把本来有大小次序的牌张摆错,就成了“乱龙”,那是非常糟糕的事情,将会招致巨大的钱财损失。“青龙”和“乌龙”字面意义上可以形成对照,隐喻意义上更是鲜明对比,分别用它们来指称博彩游戏当中两种最幸运和最倒霉的情况,是最恰当不过了。
在一种语言系统中(方言或共同语),行业用语只在行业圈子内部使用,但是其中那些生动形象而又高频使用的词汇成员,会逐渐突破行业限制,被用到其他方面,从而使词义泛化。如“一条龙”、“清一色”、“摊牌”原来都是牌类游戏用语,现在已经产生了引申意义,成了大众普遍使用的词语。作为牌类游戏词语的“乌龙”被用来形容其他事物现象,便衍生出“糊涂(不负责任,错漏百出)”这样的意思。[16]以“乌龙”为基本组合成份构成的习语“摆乌龙”、“乌龙王”,前者是动词性的,表示“弄错;搞误会”;[17]后者指糊涂之人或老出差错的人。这两个习语连同“乌龙”、“乌龙球”一起,目前已经成为普通话词语,只是“乌龙王”出现的机会比另外三个要少得多。
“摆乌龙”之“乌龙”是一个来自牌类游戏的粤方言词。从发生学角度看,“乌龙王”是在“乌龙”基础上滋生出来的一个习语。《乌龙王》漫画是因粤方言习语“乌龙王”而得名的。如果有人认为“乌龙”源自《乌龙王》漫画,则显然是认流为源,根本上颠倒了两个词语之间的衍生关系。
参考文献
[1]张维伟.“乌龙球”语源误说辨正[J].文学教育,2014-10下.
[2]何宗衍.“烏龙”应出自《乌龙王》[N].羊城晚报,2014-05-28(B05).
[3]王继棠.旧广州的漫画和漫画家[C]∥广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广州话旧——《羊城今古》精选(1987-2000)下.广州:广州出版社,2002:1128-1131.
[4][14][15][16][17]饶秉才,欧阳觉亚,周无忌编著.广州话方言词典 修订版北京市:商务印书馆,2009:237-238.
[5]梁实秋文集》编辑委员会.梁实秋文集 第9卷[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2:337.
[6]沈西城.香港名作家韵事[M].香港:奔马出版社,1984:185-198.
[7]中共广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办公室.广东党史资料 第2辑[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242-254.
[8]马显慈.浅谈广州话词汇中的“乌龙”[C]∥李雄溪,郭鹏飞,陈远止.汉语与经典论集·耕耨集.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7:404-408.
[9]遛遛王.“叶子戏”与现代扑克[J].名家讲坛(上半月刊),2009(08).
[10]东方不败.赌经破译[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148.
[11]王成槐.麻将经典战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37.
[12]张笑恒.神秘的龙文化(上)[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9:79.
[13]铁军.日本龙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32-34.
(作者介绍:张维伟,天水师范学院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汉语词汇学、语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