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奂生

  • 苏州话里的“牛吃蟹”
    十年代发表了《陈奂生上城》等系列小说,里边塑造了陈奂生这一经典小人物形象,文中常出现“牛吃蟹”一词。在《陈奂生转业》里,作者便写道:“‘牛吃蟹!’吴楚骂了一句,‘这又不是河泥、猪灰,能随便要吗?’”显然,这里“牛吃蟹”一词表达的意思就是“要不得”。在日常生活中,凡是勉强人去做不能胜任的事,或者违反常规的事,都可以称之为“牛吃蟹”。那么,苏州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说“牛吃蟹”的呢?这似乎已难以考证。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个词距今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了。早在民国时期,

    环球人文地理 2023年8期2023-09-25

  • 高晓声现实主义创作对文学苏军的影响
    主义所创造的“陈奂生系列”影响深远,他对“人”的关怀和“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随时代变迁历久弥新,不仅表达了新时期文坛的“现实”诉求,也启示新世纪文学的“写实”追求,并且给予“文学苏军”以积极的影响。三、典型人物被文坛放逐了二十多年后,重返的高晓声以“陈奂生”系列作品重获众彩,重申了“典型人物”作为现实主义创作的经典形塑意义,并启发“文学苏军”以现实生活为依据,大胆开拓创新,塑造了一大批生动鲜明、有血有肉的具有典型性格的典型人物。这些人物闪现着现实主义光彩,

    文艺评论 2022年4期2022-11-15

  • 现实题材舞台作品所肩负的历史担当和艺术创新 ——论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
    创作的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自2019年演出之后,获得了观众赞誉及业界的肯定,受邀参加“第五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作为中国文联特邀剧目担当“第十六届中国戏剧节”开幕大戏,并获得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诸多殊荣,在同期现实主义题材的舞台作品中脱颖而出。这部作品聚焦富有苏南地域风格的小人物陈奂生,讲述了自1970年至2018年近五十年的岁月里,陈奂生一家人在不同历史重要的时间节点上,所面临的粮食和土地等一系列与吃饭有关的问题和冲突,通过滑稽

    大众文艺 2021年22期2021-12-15

  • 经验危机与主体重建
    王布新一陈奂生是新时期文学过渡阶段具有很大影响的农民形象。长期以来,当代文学批评和当代文学史大都将这一人物形象置于启蒙文学传统中,与鲁迅、赵树理等作家笔下的农民联系在一起,建构起百年新文学农民书写的文学史谱系。尤其是陈奂生“上城”的经历,以其所谓“奴才式的破坏”与“精神胜利法”,被批评家纳入鲁迅以降的国民性批判话语体系。早在陈奂生问世的同时期,就有批评家从陈奂生身上“看到了阿Q的影子”a“鲁迅风”b;将陈奂生比喻为高晓声这个“剧团团长”麾下的“功勋演员”,

    扬子江评论 2021年3期2021-07-20

  • 从文学到舞台,陈奂生人物形象的转变 ——评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
    当代文学的人对陈奂生这个名字绝对不会陌生。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高晓声连续发表了7篇“陈奂生系列小说”,用现实主义的笔触塑造了一个时代大变革中典型的农民形象。小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刮起了一阵“陈奂生热”,其中《陈奂生上城》在2018年入选“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就在同一年,陈奂生的故事被改编搬上了滑稽戏的舞台,同样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斩获诸多奖项,更是在2019 年荣获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剧作家欧阳逸冰将《陈奂

    剧影月报 2020年5期2020-11-14

  • “跟跟派”与“政治的玄学”
    大的恐怕要算“陈奂生系列小说”了。这个系列小说主要写的就是农村、农业和农民的生活,以及他们在历史风云与日常生活中遭遇的困境。这些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渐成为社会学界高度关注的“三农问题”。除了“陈奂生系列小说”之外,高晓声写过一些这类题材的小说,但影响均不及“陈奂生系列小说”这么大。高晓声写这类小说,大体可算得上是“本色”写作,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全家都是农民”。别人说我对农村生活比较熟悉,这倒是实话,我从小在农村,五十二年有四十五年在农村,从来

    当代作家评论 2020年5期2020-11-02

  • 作家词典?高晓声
    发表短篇小说《陈奂生上城》。《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分别获1979年、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从1980年起,先后担任江苏省作家协会创作组组长、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委员和理事,是江苏省最早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作家之一。时与王蒙并称“南高北王”,蜚声海内外。1982年,潇湘电影制片厂、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投拍《陈奂生上城记》。1991年2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青天在上》。12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陈奂生上城出国记

    当代作家评论 2020年5期2020-11-02

  • 主持人的话
    。在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小说”影响最大时,关于“农民形象”的文学史论述甚至形成了从鲁迅到赵树理再到高晓声的线索。高晓声已经故去多年,和汪曾祺相比,他身后寂寞。如果回到80年代,我们以为,高晓声和汪曾祺分别代表了介入现实和回到传统两条路径。在历史大转折的七八十年代,高晓声对中国农民命运的洞察和表现已经超越了“题材”的意义,他在“陈奂生”这个人物形象塑造中形成的深刻力量,在今天仍然具有震撼力。不妨说,高晓声是改革开放40年来少数几位在“现实”中锤炼出“艺术”的

    当代作家评论 2020年5期2020-11-02

  • 文学史时间中的“高晓声”与“陈奂生
    代表,特别是“陈奂生系列小说”,更是鲁迅之后“改造国民性”的重要文本。“他对国民性的探讨,对农民历史命运的思考,窥见他在创作思想上与鲁迅、赵树理的继承关系。”张钟、洪子诚、佘树森、赵祖谟、王景寿:《中国当代文学》,第276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表面上看,高晓声属于“思潮性作家”,也很难超越思潮本身的限制。但是,这些年随着高晓声研究不断推进,如果在更广阔文学史时空考察高晓声,就会发现,他的创作既非典型反思小说,也非典型改革小说。这种含混多义,为

    当代作家评论 2020年5期2020-11-02

  • 那对沉重的狮子
    海北的漏斗户主陈奂生,比如“吃三年薄粥,买一头黄牛”的李顺大。是的,李顺大!著名小说家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他在六十年前开始造屋,但那屋子似乎如月亮里的吴刚砍的桂花树一样,一边建造,一边宿命般崩塌。李顺大老了,接过李顺大造屋任务的王赶年出现了。王赶年是负责扶贫工作的“我”(秦主任)发现的贫困户。他的故事得“讲一千零一夜”,具体地说就是一位“爹妈死得早,兄弟姐妹多,坐过六年牢,参加过1040部队”中的倒霉农民,他48岁才找了个残疾女人结婚。小说的焦点不在他

    安徽文学 2020年10期2020-10-26

  • “吃饭”问题也是滑稽问题
    题……”主角“陈奂生”一开场就用一段喃喃自语抓住观众的注意力。9月17-18日,“艺起前行”优秀新创舞台作品上海展演参演剧目《陈奂生的吃饭问题》在上海大剧院上演。如何用“接地气”的喜剧完成重大主题创作?如何在现实题材书写中,体现民生关切、时代观照与人文关怀?观演后的创作经验交流会上,上海的专家学者纷纷表示,《陈奂生的吃饭问题》在当下戏剧创作中有相当独特的启示意义和可贵的借鉴价值。当滑稽戏遇上厚重现实题材“陈奂生”这一形象最初诞生自著名作家高晓声的“陈奂生

    上海戏剧 2020年5期2020-10-14

  • 民以食为天
    眼了就看呗。《陈奂生的吃饭问题》我一眼就对上了。生命一诞生,就需要食物来维系。人类为了生存和繁衍,也是千思百想。据说先人们在6000年前就研究出了水稻的人工种植方法,由此推算,光是米饭咱就已经吃了6000多年。在21世纪的今天,大人愁孩子不爱吃,孩子愁吃着不香;胖子愁一吃就胖,瘦子愁怎么吃都不胖;懒人愁怎么吃着方便,领导愁怎么吃得有效率。只要还能吃,还要吃,吃饭的确依旧还是一个大问题。想想自己也算半个吃货(饭量有限),对于吃饭说上一二也不是难事。嗯,就是它

    北京纪事 2020年7期2020-07-14

  • 陈奂生的“吃饭问题”到“陈奂生问题”* ——论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的现实主义品格
    市滑稽剧团的《陈奂生的吃饭问题》问世以来,不但赢得了观众口碑和业界肯定,还屡获殊荣,代表滑稽戏剧种参加“中国戏曲百戏盛典”;作为江苏唯一剧目,受邀参加“第五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又作为中国文联特邀剧目,成为在福州举行的“第十六届中国戏剧节”开幕大戏,还获得了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重要奖项。一时间,把滑稽戏重新带入了当下的艺术生活。这不仅让人想起当年昆曲《十五贯》“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的盛举。当然,从“后视之明”观之,《十五贯》更深刻的意义在

    艺术百家 2020年1期2020-07-13

  • 陈奂生上城
    一“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陈奂生肚里吃得饱,身上穿得新,手里提着一个装满东西的干干净净的旅行包,也许是气力大,也许是包儿轻,简直像拎了束灯草,晃荡晃荡,全不放在心上。他个儿又高、腿儿又长,上城三十里,经不起他几晃荡。往常挑了重担都不乘车,今天等于是空身,自更不用说,何况太阳还高,到城嫌早,他尽量放慢脚步,一路如游春看风光。他到城里去干啥?他到城里去做买卖。稻子收好了,麦垄种完了,公粮余粮卖掉了

    阅读(书香天地) 2020年4期2020-06-22

  • 陈奂生在当代 ——当小说变为滑稽戏
    ,第一次出现了陈奂生这个人物形象,之后《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一发不可收拾。陈奂生成为了当代中国农民的代表,被誉为是继承了鲁迅国民性批判的传统,堪与阿Q 比肩,由此进入了中国经典文学形象的殿堂。1991 年,高晓声写了《陈奂生出国》,作为“陈奂生系列”的完结。这篇小说反响平平,不复八十年代的“陈奂生热”。1999年,高晓声逝世,陈奂生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只存留在高校的学位论文中。2018年,常州市滑稽剧团要把陈奂生搬上舞台,向高晓

    剧影月报 2020年3期2020-06-17

  • 关于《陈奂生上城》的一则轶闻
    高晓声先生的《陈奂生上城》发表后关于主题讨论的一则趣闻,引起了听众极大兴趣。关于《陈奂生上城》的主题众说纷纭赵长天先生告诉我们,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贫困面貌开始改变,在描写这一重大历史性转变的作品中,发表较早的《陈奂生上城》问世后即受到关注,它获得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后来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作品受到评论家们的关注,但小说的主题却被议论出许多种,如“揭示了‘新时期之后中国农村社会分化的现实”,“暴露城乡经济差异及其伴生的收入和身份问题”,

    世纪 2019年6期2019-12-10

  • 《陈焕生上城》,农民的帽子呢
    顺大造屋》和《陈奂生上城》分别荣获《人民文学》主办的1979年和1980年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由于塑造李顺大、陈奂生等一系列成功的农民形象,关注农民“吃”与“住”的切身问题,描绘苏南地区特有的乡村生活与文化风貌,加上作家本人出身农村、先后四十多年生活于苏南乡下,高晓声又被称为“农民作家”。《陈奂生上城》是新时期文学中脍炙人口的小说名篇,小说于1980年发表于《人民文学》第2期后,迅速引起巨大的反响。从最初的“漏斗户”主,到上城、转业、包产、出国,系列

    博览群书 2019年11期2019-11-27

  • 高晓声笔下的中国农民 ——分析高晓声代表作《陈奂生上城》中陈奂生的形象
    家高晓声塑造的陈奂生形象是新时代初期中国农民的典型, 是当时千万农民形象的缩影。二十年前,人们对陈奂生的形象曾有过诸多讨论,至今其典型形象还在人们心中入木三分。由于陈奂生的形象形成于历史转型期,他既代表了过去生活方式中中国农民形成的落后性格,又体现了新时期农民的思想热情、理想愿望,因而具有了特殊的文学研究价值。以下是我对高晓声代表作《陈奂生上城》一文中陈奂生形象的解读。《陈奂生上城》中的陈奂生是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一个贫困落后的农民形象,但在他身上却显现着中国

    长江丛刊 2019年30期2019-11-14

  • “和解”或“对抗”:一场叙述催生的较量 ——当代文学中的“进城”叙事
    种意义上说,《陈奂生上城》开启了新时期农民进城的特别书写。小说伊始似乎就刻意渲染着一种“悠悠上城来”的调子。“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这看似不经意又千篇一律的开场白客套话在《陈奂生上城》中却让人很难不把它与当时的政治环境与时代氛围并置一起参照阅读。陈奂生进城当然不是闲逛,自有他的诉求也要具备必要的条件。小说对此一一交待清楚:卖油绳,买帽子,农贸市场已然开放,又不投机倒把,一切都进行得“冠冕堂皇”。当然,进城的陈奂生也遇到了一

    华夏文化论坛 2019年2期2019-11-12

  • 高晓声怎样写作家
    塑造的李顺大和陈奂生所笼罩的小说家。其实在这两位耀眼的“明星”之外,高晓声还塑造了许多其他人物,但长期以来他们的光芒都被掩盖了。本文解读高晓声作品中受关注不够的作家形象,就是想在高晓声小说及其所处文学史语境的参照下理解这些形象,试图做到“顾及全篇,并且要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此外我也想看看,高氏笔下其他人物形象是否果真有被掩盖的另一种光芒,值得重新加以释放。一、“后设”技巧:《书外春秋》与《陈奂生出国》1991年,高晓声发表陈奂生系列的最

    扬子江评论 2019年5期2019-10-10

  • 高晓声"陈奂生系列"国民性描写探析
    ,尤其是他的“陈奂生系列”更是如此。这一些列的小说为读者展现出了在历史发展的变化中农村所经历的一系列的各种现象,在写农民生活的时候,更重要的是展示了农民的内心世界。一、陈奂生的农民形象陈奂生是典型的中国农民,在他身上既能看到千百年来我国老百姓的善良淳朴,也能够看到我国国民所特有的,鲁迅先生笔下所写的那种“劣根性”。陈焕生有着底层百姓的质朴精神,文中说他干起活来,“像青鱼一样,尾巴一扇,向前直穿,连碰破头都不管”。一旦他相信共产党的领导能力,就会全心全意地信

    科学与财富 2019年6期2019-04-04

  • 陈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与新时期“国民性”话语的构建
    细致的呈现。《陈奂生上城》作为他以农民、乡土为题材作品中最优秀的代表之一,是“陈奂生系列”中的一部,主要讲的是新时期一位叫陈奂生的农民从进城卖油绳到返回农村过程中的一系列奇遇,生动展现了主人公微妙复杂的心灵历程。除了艺术性方面的特色,这部作品受到重视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它被看作是在新时期重新将“国民性”搬上历史舞台的作品。“国民性”概念最早在20世纪被提出,它来自于西方对于中国的一种歧视性描绘,本质上是站在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立场上来审视中国的一种视角呈现。这

    文化学刊 2018年1期2018-03-07

  • 瑕瑜互见 ——高晓声小说《青天在上》和《陈奂生上城出国记》之比较
    青天在上》和《陈奂生上城出国记》,同年问世,但反响不同。《青天在上》多有出彩,1991年2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当年获上海市文学艺术大奖;而《陈奂生上城出国记》却并不成功。1 《青天在上》的成功之处1.1 熔铸切身感受,妙笔生花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中有这么一说:“即使文学艺术作品可能具有某种因素确实同传记资料一致,这些因素也都经过重新整理而化入作品之中,已失去原来特殊的个人意义,仅仅成为具体的人生素材,成为作品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1]《青天在上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5期2018-03-07

  • 对“陈奂生性格”与“阿Q精神”的社会学辨析
    ,高晓声笔下的陈奂生,是“阿Q精神”的继承者。但其实陈奂生与阿Q至多有着家族性的相似,而在本质上并非同类。这是因为二者虽然同属于“中国农民”的范畴,但在“是否拥有亲近土地的权利”这一点上,他们各自有着截然不同的社会属性。关键词:陈奂生;阿Q;社会属性作者简介:庞振儒(1995-),男,壮族,广西防城港人,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4级本科在读。[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期2018-01-31

  • “卑微者”的死之抗拒 ——从《卑微者的不朽方式》谈起
    晓声短篇小说《陈奂生上城》中的主人公陈奂生,他的形象与阿Q存在某种同构性。陈奂生是一个贫穷的中年农民,常年负债累累。在火车站里卖油绳的他阴差阳错地受到村里吴书记的照顾,住了五元钱一晚的招待所。尔后吃惊又懊恼,转头却肆意“享受”房间里的一切。虽然很心疼血汗钱,但想到今后自己口中有了村里人无法企及的谈资,“总算有点自豪的东西可以讲讲了”,于是“精神陡增,顿时高大了许多”。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陈奂生式的满足和阿Q似乎有着血肉上的联系,他们都试图“以虚幻的方式处理自己

    长江丛刊 2017年23期2017-11-25

  • 心理有特点
    【名篇引路】陈奂生想罢,心头暖烘烘,眼泪热辣辣,在被口上拭了拭,便睁开来细细打量这住的地方,却又吃了一惊。原来这房里的一切,都新堂堂、亮澄澄,平顶(天花板)白得耀眼,四周的墙,用青漆漆了一人高,再往上就刷刷白,地板暗红闪光,照出人影子来;紫檀色五斗橱,嫩黄色写字台,更有两张出奇的矮凳,比太师椅还大,里外包着皮,也叫不出它的名字来。再看床上,垫的是花床单,盖的是新被子,雪白的被底,崭新的绸面,呱呱叫三层新。陈奂生不由自主地立刻在被窝里缩成一团,他知道自己身上

    作文周刊·小学六年级版 2017年26期2017-08-14

  • 含泪的笑与含涩的笑
    谓大名鼎鼎。《陈奂生上城》是当代作家高晓声的代表作,是“陈奂生系列小说”中的第二篇。这两部小说虽然是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但这两部小说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分别塑造了不同时期的中国农民形象,阿Q是典型的旧式不觉悟农民形象,性格中带有极深的奴性,“精神胜利法”是其性格的主要特征,鲁迅用现实主义手法,冷峻尖锐地揭露了存在于阿Q身上的劣根性:自卑、自贱、自欺、欺软怕硬、狡猾、狭隘、守旧、麻木不仁。时间过去了五十年,新时期作家高晓声在其“陈奂生系列”小说(如《漏斗户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7年5期2017-05-27

  • 特殊钉子户
    说:“这家户主陈奂生,四十多岁,在煤矿打工残了一条腿。一家五口,父母七十多了,常年生病,儿子正上大学,一家子全靠陈奂生老婆在县城帮餐馆洗碗挣钱。我要他们搬迁,可是他们不同意,我也不敢强拆,怕闹出人命。”郑巧英说:“好,我们抽空去看看这个贫困钉子户。”郑巧英想帮帮甄直。当年她从县团委书记下镇任职,就是在甄直手下当副镇长。甄直乡镇工作经验丰富、为人正直,对郑巧英影响很大。只是甄直十分耿直,认死理,常跟县领导抬杠,晋升也就耽搁了。这不,十多年过去,郑巧英都升县委

    今古传奇·故事版 2017年5期2017-04-08

  • 陈奂生上城(节选)
    陈奂生想,他和吴楚之间,其实也谈不上交情,不过认识罢了。要说有什么私人交往,平生只有一次。记得秋天吴楚在大队蹲点,有一天突然闯到他家来吃了一顿便饭,听那话音,像是特地来体验体验“漏斗户”的生活改善到什么程度的。还带来了一斤块块糖,给孩子们吃。细算起来,等于两顿半饭钱。那还算什么交情呢!说来说去,是吴书记做了官不曾忘记老百姓。陈奂生想罢,心头暖烘烘,眼泪热辣辣,在被褥上拭了拭,便睁开来细细打量这住的地方,却又吃了一惊。原来这房里的一切,都新堂堂、亮澄澄,平顶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16年5期2016-06-28

  • “时空体”:重读高晓声小说的一个视角
    》(1979)陈奂生借粮的细节,读来让人动容:有些黄昏,他也到相好的人家去闲逛,两手插在裤袋里,低着头默默坐着,整整坐半夜,不说一句话,把主人的心都坐酸了,叫人由不得产生“他吃过晚饭没有?”的猜测,由衷地发出一声轻微的叹息。而他则猛醒过来,拔脚就走,让主人关门睡觉。这样的时候,总给别人带来一种深沉的忧郁,好像隔着关了的大门,还听得到夜空中传来他的饥肠辘辘声。没有在饥饿中打过滚的人,是绝对写不出这样令人心酸的文字的。“粮不够,瓜菜代,瓜菜里总得放点盐啊!”可

    翠苑 2016年3期2016-06-16

  • 从启蒙到政治经济学 ——高晓声“陈奂生系列”再解读
    把高晓声塑造的陈奂生这一形象与鲁迅的国民性批判联系在一起,是1980年代以来一直到现在的惯常理解。这样的解读连篇累牍,似乎也不失为一条进入作者艺术世界的可按图索骥的捷径。但是,联系到高晓声的个人经验与历史发展的变化重读“陈奂生系列”,一系列问题就会凸显出来:陈奂生这个人物形象是作者启蒙意识的产物还是主要以个人经验为基础进行自我剖析? “陈奂生系列”的前四篇完成于1982年,时隔八年后,是什么原因使高晓声决定让陈奂生再次“重出江湖”,一口气续写了三篇? 此时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6期2016-04-13

  • 陈奂生与当下农民精神之比较
    陈奂生是生活在20世纪改革开放前后的中国农民,对这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剖析他灵魂深处的精神特征。时隔几十年,中国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陈奂生相比当下农民的经济生活可以说是“陈奂生从来也不曾经历过,不敢想过的”。但是是不是当下农民和陈奂生相比已经完全脱胎换骨了呢,当然不是。经济生活的改变并不意味着一定发生精神境界的改变,因此深入分析陈奂生性格中的劣根性,才能对传统国民性有更多的认识,并从陈奂生和当下农民精神的对比中寻找到改进当前陈奂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5年12期2015-12-04

  • 高晓声与高晓声研究
    顺大造屋》和《陈奂生上城》太有影响,所以理所当然地成了高晓声的“代表作”。在许多人看来,这两篇小说分别代表着高晓声创作的两个方面。《李顺大造屋》代表着高晓声为农民代言、代表着揭示农民在“极左路线统治时期”所受苦难的一面,而《陈奂生上城》则代表着高晓声揭示农民精神局限的一面,代表着高晓声继承鲁迅传统、对农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一面。对高晓声小说读得不太多或读得不太深的人,会认为高晓声全部小说创作主要表现了这两方面的“内容”。其实,在高晓声全部小说创作中,

    扬子江评论 2015年2期2015-03-27

  • 粮食、房子、帽子及其他——论高晓声苏南文化视域下的饥寒书写
    坛影响,尤其“陈奂生”这一鲜活人物形象的呈现,赋予了高晓声小说某种经典的质素和穿越时空的魅力。当代文学史对于高晓声小说创作的意义与地位已然确立,“高晓声以深刻的‘探求者’的眼光,塑造了一大批被称为‘中国农民的灵魂’的人物形象”①,“他的乡土小说具有了鲁迅式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内涵”②,“达到了鲁迅批判国民劣根性的思想深度”③。综观学界的各种评说,大多集中于高晓声小说农民叙事和国民性批判两个显质的掘进深入,对高晓声乡土叙事之个案特质,显然没有给予充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5年6期2015-03-20

  • 高晓声文学年谱(续2)
    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书外春秋》《钱包》《鱼钓》《陈家村趣事》《水东流》《大好人江坤大》《崔全成》《老友相会》《泥脚》),中篇小说2篇(《荒池岸边柳枝青》《极其麻烦的故事》)。另附有“高晓声主要作品目录”。同月,高晓声用“飞行速度开了汽车不要命地在当时的联邦德国大兜圈子”⑩。26天内,行程6 500公里,彻底感受了一下“现代化生活”。24日至28日,高晓声在波恩参加了中国文学周,受到著名汉学家顾彬教授的热情接待。顾彬称高晓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5年3期2015-03-19

  • 细节出彩刻画人物
    【经典文段】陈奂生想罢,心头暖烘烘,眼泪热辣辣,在被口上拭了拭,便睁开眼来细细打量这住的地方,却又吃了一惊。原来这房里的一切,都新堂堂、亮澄澄,平顶(天花板)白得耀眼,四周的墙,用青漆漆了一人高,再往上就刷刷白,地板暗红发亮,照出人影子来;紫檀色五斗橱,嫩黄色写字台,更有两张出奇的矮凳,比太师椅还大,里外包着皮,也叫不出它的名字来。再看床上,垫的是花床单,盖的是新被子,雪白的被底,崭新的绸面,刮刮叫三层新。陈奂生不由自主地立刻在被窝里缩成一团,他知道自己身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4年45期2015-03-17

  • 从“探求者”到《摆渡》——对高晓声文学启蒙与反思的再评价
    仅因为他塑造了陈奂生、李顺大等一代农民形象,而且还因为他被打成右派后回到家乡与农民一起生活了22年,更重要的是他的创作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有“鲁迅风”式的批判特色,同时又具有赵树理、周立波等乡土小说的描摹风格。然而,如果从高晓声创作思想的潜层去分析,显然用农民作家来概括高晓声的全部,的确显得流于表面,过于肤浅。因为纵观高晓声的创作,他从一开始就是直奔“干预生活,干预现实”,做灵魂的“摆渡人”而去的,所以高晓声更应该是一位唤醒民众的启蒙精英者。笔者认为,高晓声这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3期2015-02-21

  • 陈奂生与当下农民精神之比较
    陈立燕陈奂生与当下农民精神之比较陈立燕陈奂生是生活在20世纪改革开放前后的中国农民,对这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剖析他灵魂深处的精神特征。时隔几十年,中国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陈奂生相比当下农民的经济生活可以说是“陈奂生从来也不曾经历过,不敢想过的”。但是是不是当下农民和陈奂生相比已经完全脱胎换骨了呢,当然不是。经济生活的改变并不意味着一定发生精神境界的改变,因此深入分析陈奂生性格中的劣根性,才能对传统国民性有更多的认识,并从陈奂生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5年12期2015-02-14

  • 时代变迁与话语转换中的“领导关怀”叙事
    性,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和夏天敏的《好大一对羊》正是这样的两篇典型作品。《陈奂生上城》写于1979年,发表于1980年,讲述了一个上城农民的喜剧故事:昔日的“漏斗户主”陈奂生进城卖油绳,受凉感冒而恰巧被路过的县委书记吴楚碰到,吴楚派司机将他送到招待所。受到领导眷顾,陈奂生感激不已,得知这种关怀需耗资五元,又不禁心疼,对招待所内的物品泄愤和破坏。回村后,难以释怀的陈奂生转换了思路,通过“精神胜利法”将原本难以承受的领导关怀转化为自我炫耀的资本。2001年,

    文艺争鸣 2014年7期2014-09-12

  • 高晓声文学年谱(续1)
    ,就写了续篇《陈奂生上城》,想通过这篇小说引起读者对《“漏斗户”主》的关注。“读者如果对《陈奂生上城》感到兴趣,就一定会去看一看《‘漏斗户’主》,这样,《‘漏斗户’主》就被救活了。后来,事实证明我的预计不错。”④6月20日至26日,高晓声在扬州参加《雨花》编辑部召开的文艺理论工作座谈会。会上,大家就当前的文艺形势、文艺的功能、人性、创作方法等问题进行交流,解放了思想。7月,短篇小说《李顺大造屋》发表在《雨花》第7期,后获得1979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创作一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4年5期2014-03-28

  • 被填补的空白和被附加的意义 ——《陈奂生上城》成功原因探析
    7)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发表于《人民文学》1980年第2 期。这部短篇小说获得了1980年中国作协第二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以后,高晓声又接连创作了《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出国》等“陈奂生系列”的小说。可以这么说,陈奂生的名气已经超过了作者高晓声。当然,“陈奂生系列”的小说最受关注的依旧当属《陈奂生上城》。那么这部作品得以成功的原因何在呢?本文集中探析这一问题。哲学辩证法认为,事物的产生、发展和灭亡都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陈奂生上城》成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3年5期2013-04-02

  • 高晓声短篇小说研究综述
    苦难的他创造了陈奂生、李顺大、刘兴大等一批农民形象,并在他们身上凝结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社会发展、农民出路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对高晓声小说的研究几乎与他的小说创作同步展开。本文希望通过对高晓声短篇小说研究的梳理,特别是对近年来高晓声短篇小说重新解读的成果的研读,试论其得失,并努力挖掘新的社会历史背景下高晓声短篇小说研究发展的诸多可能性。一、人物形象及思想内涵方面的研究高晓声以《陈奂生上城》获得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对他塑造的陈奂生系列、李顺大、刘兴大等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3年5期2013-04-02

  • “进城”、改革与文学生产——《陈奂生上城》再解读
    金 浪《陈奂生上城》是高晓声“陈奂生系列小说”的首篇,写于1979年,发表在1980年第2期的《人民文学》上,甫一发表就引发热议。小说的情节虽然简单,却与变动社会中的思想状况瓜葛甚深。通过对该小说及其社会接受过程的再解读,本文试图考掘小说与新时期初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关系。一、“进城”故事与“陈奂生性格”新时期以来,将陈奂生与阿Q进行比较的论文已汗牛充栋。不妨看下面这段文字:这“陈奂生性格”,到底是传统的美德、真确的国粹,还是与生俱来的“民族病”、“国民性”?

    艺术评论 2011年3期2011-11-21

  • 用算盘写作的作家
    年,短篇小说《陈奂生上城》在《人民文学》第2期发表。这两篇小说,引发了“高晓声热”。这“热”,持续了六七年。八十年代后期,高晓声便“冷”了下来。曾经很“热”的作家,后来“冷”了;曾经很“冷”的作家,终于“热”了。这都是常见现象。曾经极“热”的作家赵树理,后来“冷”了很长时间。这些年,赵树理似乎又有些“热”了。赵树理的再度“热”起来,让我想到了高晓声。赵树理最受人称道的,是对农民心理的把握,是对农民性格的塑造。而我以为,在这方面,高晓声即便不比赵树理做得更好

    小说评论 2011年3期2011-11-19

  • 破碎的“帽子”——拉康理论视野下的《陈奂生上城》
    优秀短篇小说《陈奂生上城》。作品以诙谐幽默的语调成功地塑造了陈奂生上城的一段奇遇,生动地刻画出了社会变革这一转型期的农民形象。然而,如果只指出陈奂生身上所带有的农民的麻木愚昧,对于揭示人物复杂微妙的精神状态和心灵历程是远远不够的。细读该文,就会发现,问题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品评农民意识的局限性是什么,而是追问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什么,或者说是什么因素诱导着个体心灵变化的轨迹。一、陈奂生上城卖油绳买帽子这里,人们不应该只把它当作一个人的日常行为来理解,而应该把

    大家 2011年23期2011-08-15

  • 偶然的艺术法则
    高晓声曾谈及《陈奂生上城》的创作是他把生活中住招待所同小说人物陈奂生联系起来,从而演出了一场既轻松又沉重、既严肃又滑稽的喜剧。然而,陈奂生怎样才能住进高级招待所呢?他在《资之学创作》中说:“一定要一个很有力的介绍人,但是这个人为什么介绍他去住这个招待所呢?一定是出了什么不寻常的事情。那就是他不能回去了。为什么不能回去了呢?那一定是生病了。生的是什么病?生大病要送到医院,不能生大病。那就生小病,生感冒。但陈奂生怎么感冒的呢?啊,受了凉。为什么受了凉的?没戴帽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6期2010-07-19

  • 处处生景处处新
    之妙。笔者以《陈奂生上城》为例,从“三看”角度入手,谈谈如何欣赏小说的结构特色。情节安排之妙《陈奂生上城》中,作者在情节上一共安排3处巧合:卖了油绳却又舍不得买帽子,可偏偏受了凉,感冒了,此一巧;在车站卖油绳太晚了,回不了家睡在那里,因此与吴书记相遇,此二巧;因感冒而坐上吴书记的汽车,并且住上招待所5元钱一夜的高级房间,此三巧。这3处巧合的设置使文章处处意外,而又处处合理,它们将平凡小事演绎得趣味横生,同时又自然而然地,将一个视野狭隘的农民与城市文明不着痕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16期2009-09-16

  • 陈奂生上城》中的四个改变
    文格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这篇小说,在情节安排上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对比展开。通过这些对比展开的情节。读者不仅能够全面地把握住陈奂生这个人物形象的典型特征,而且能准确把握那个年代的时代特征,从而深入理解这篇小说所表达的主题。抓住了这些“改变”,就抓住了品读这篇小说的关键。一,陈奂生物质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的改变。过去的陈奂生,是有名的“漏斗户主”,然而,在“1978年决分以后,帽子不翼而飞”。“囤子里有米,橱里有衣,总算像家人家了”,而且“也有油、粮卖油绳”。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9年7期2009-09-04

  • 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好的效果。如《陈奂生上城》开头一句“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初读似乎一览无余:介绍了人物(陈奂生)。时间(今日)和事件(上城)。但细究“悠悠”一词,内涵极为丰富,可据此进行发问:你对“悠悠”一词如何理解?明确:①“悠悠”是心理描写,表现陈奂生物质生活改善后悠然自得的愉快心情。②“悠悠”是神态描写。因时间尚早,陈奂生不急于赶路,写出了陈奂生走路不紧不慢、从容不迫的神态。③用语诙谐,为全文定下幽默效果的感情基调。因此,如从对“悠悠”一词的理解处激起,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9年5期2009-06-10

  • 论高晓声乡土小说中的“他审/自审”意识
    键词]高晓声;陈奂生;“他审”;“自审”;农民命运对于农民的真诚抒写,高晓声无疑是独树一帜的。曾有论者不无惋惜地认为高晓声的乡村文化贴近性与启蒙主义的精英立场有着惊人的悖论,以至于最终作家的思想意旨游离于乡村文化之外而置于尴尬的境地中,但是,《李顺大造屋》和“陈奂生系列”小说的成功和独特不容置疑。曾一度,陈奂生的名字盖过了作家的名号。这种深受欢迎的现象显然得益于高晓声对新中国农村的真诚体察和对新农民的熟悉。但同时,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性以及艺术上的独特性也促成

    电影文学 2009年22期2009-04-14

  • 高晓声的存折
    笔下的李顺大、陈奂生就生活在我们村庄中。因此对这位为底层草根农民鼓与呼的饱经沧桑的作家,我内心充满好感。之后,华东师大中文系一位曾经一起编过教材的老师来电,要我帮助他们请高晓声去学校演讲。当天我就和高晓声通话,他满口应允。我正巧要去沪办事,为了郑重,决定去常州,陪同他前往华东师大。高晓声把我安排在常州的一个国宾馆里,并对我说,晚上陪我,他也住在宾馆。我喜出望外。晚上,我们就海阔天空地谈古论今。我突然想起,我们几位教师有一次谈论《陈奂生上城》时,大家争论不休

    学习博览 2009年11期2009-03-22

  • 那一块带不走的石头
    城对面,说不定陈奂生还和我们见过面呢。可我的那本《高晓声小说选》早就在搬家的过程中丢失了,只好求助于孔夫子旧书网。在求证比较之后,选中了一家网上书店。过了几天,我收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的《高晓声小说选》。书本是武汉一家工厂图书馆流放出来的,还有借书的日期,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期,想想和这本书有缘的工人们,如今他们在干什么呢?这就是生活,小说在生活的面前,永远是事后诸葛亮。《高晓声小说选》收入了高晓声农村题材小说的代表作,比如《李顺大造屋》、《“

    广州文艺 2009年3期2009-03-13

  • 浅析马克思主义人物性格理论
    型性。下面结合陈奂生的人物形象进行简要分析。一、客观性马克思在1859年《致斐·拉萨尔》的信中谈到他对拉萨尔的剧本《济金根》的看法:“这样,你就得更加莎士比亚化,而我认为,你的最大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在这里,马克思强调了文学创作的基础,那就是客观现实。莎翁的戏剧人物形象鲜明,性格丰富,是有强烈的现实基础的。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强调了现实世界的客观性。文学创作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现实主义的原则。要以现实为基础,而不是凭空想象

    群文天地 2009年20期2009-02-21

  • 通往城市的路依然遥远
    个人物写传。《陈奂生上城》是“陈奂生系列”的第二篇,是新时期农业叙事的扛鼎之作。小说写于改革幕启处,农民还没有来得及在社会转型中完成漂亮的转身,作家精准地记录了他们的几许茫然,几许尴尬,几许坚定,几许期待……高晓声为我们留下了社会变革晨曦中最真实也最珍贵的农民表情。一高晓声是较早从英雄身上收回眼光的作家,要知道写英雄几乎绵亘了整个中国当代文坛的前三十年,发现小百姓陈奂生显然是高晓声的一大贡献。多年来人们对陈奂生的评价偏低,关键问题出于我们并没有平等地站在陈

    名作欣赏·上旬刊 2008年10期2008-10-21

  • 陈奂生上城
    一“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 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陈奂生肚里吃得饱,身上穿得新,手里提着一个装满东西的干干净净的旅行包,也许是气力大,也许是包儿轻,简直像拎了束灯草,晃荡晃荡,全不放在心上。他个儿又高、腿儿又长,上城三十里,经不起他几晃荡;往常挑了重担都不乘车,今天等于是空身,自更不用说,何况太阳还高,到城嫌早,他尽量放慢脚步,一路如游春看风光。 他到城里去干啥?他到城里去做买卖。稻子收好了,麦垄种完了,公粮余粮卖

    名作欣赏·上旬刊 2008年10期2008-10-21

  • 弗洛伊德主义烛照下的《陈奂生上城》
    王小巧《陈奂生上城》[1]是高晓声写于1980年1月的一篇小说。从小说产生到现在,其赞颂声不绝于耳。评论者往往从歌颂新时期、新社会的视角来考察,或者从人物刻画上来分析,对这篇小说做足了文章,似乎再也无从下笔了。其实,我们不妨运用弗洛伊德主义来分析一下这篇文章,具体来说就是用弗洛伊德的心理构成理论(本我、自我、超我)来分析陈奂生这个人物。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部分组成。本我是一种“使本能需求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6期2006-09-21

  • 陈奂生与阿Q人物形象比较谈
    作的著名小说《陈奂生上城》则塑造了一个新社会农民陈奂生的形象。两篇作品写作的时间虽然前后相差逾半个世纪,但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两位作家无论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通过人物对主旨的表达,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阿Q正传》写于1921年,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前后特定历史时期旧中国农民的真实景况。作者以阿Q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并不曲折的情节,描写了阿Q短暂而可悲的一生。小说再现了畸形社会里的畸形人性,鲁迅先生在《我怎么作起小说来》一文中写到:“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11期2006-01-30

  • 雄伟奇谲 激扬喷薄等
    的人物形象——陈奂生的复杂性格解读李正兵易湘华高晓声通过自己二十多年对农村生活的体验和观察,对农民的内心世界进行了严肃的探索,《陈奂生上城》就是这类题材的代表作。在这篇小说中,高晓声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刻画了陈奂生的复杂性格,主要体现为如下几点:一、坚韧与自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农村经济的调整,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实惠。陈奂生以前是个“漏斗户”主,在改革的春风吹拂下,也摘掉了这顶帽子。虽然家里不很富裕,但他深信凭着自己的力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1期2006-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