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王

  • 解读儒家“圣王分流说”
    王宾儒家“内圣外王”最早出自《庄子·天下》,“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道)”。“内圣外王”是天下之治道术者所追求的。虽然其最早由庄子提出,但却成了儒家哲学的核心议题,主要是因为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中无不蕴含着“圣”“王”之学。儒家的“内圣外王”释义为“内修圣王之德,外施王者之政”,二者相互贯通,代表着传统社会对具有君子人格的君主的追求。随着时代的更迭,“内圣外王”在现实社会中无法适用。直至近代,出现两个构建思路:其一是“旧内圣开出新外王”,以“良知的自

    文化产业 2023年24期2023-09-06

  • 论《管子》中内圣与外王的离合
    道的层面,内圣即外王,但在实践层面,二者却是并列关系,彼此之间可以分离。通过对现成的“名”“法”及具体“为之之术”的采纳,现实君主可以不必为内圣而直接达致外王,这背后是《管子》对客观势位以及体道难度的现实考量。《管子》的内圣外王之道,形态迥异于儒家以道德修养为核心的由内圣向外王的直通,其以“道”为中心牵合形名法术的特点及其所论内圣与外王的离合关系,则构成了从老庄道家向韩非子过渡的中间环节。关键词:《管子》;圣王;圣人;内圣;外王中图分类号:B226.1 

    江淮论坛 2023年3期2023-07-29

  • 荀子道德哲学的政治技术化转向
    系在一起。一、“外王”之道:政治技术化儒家的道德哲学自始至终追求“内圣”与“外王”的统一,亦即由“内圣”而开出“外王”之道。因而在儒家思想的开创者孔子那里,就始终把“内圣”放在首要的地位,强调“德”的重要性,孔子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孔子认为道德本身就可以起到社会治理的作用,而对具体的社会治理技术则避而不谈,甚至对当时作为治理技术手段而出现的刑罚措施也持否定的态度:“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枣庄学院学报 2023年1期2023-04-16

  • 宋应昌朝鲜讲学活动考 ——阳明心学在域外的一次“外王”实践
    君,展开了一次“外王”的实践。五、宋应昌在朝鲜传播阳明心学失败的政治背景然而,宋应昌在朝鲜的“外王”实践很难说获得了成功。第二节中已经提及,李廷龟等人在与宋应昌讲学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程朱理学的立场,很难想象他们回去之后会用宋应昌的心学思想对光海君进行教育。而上一节中也论述了宣祖及其大臣柳成龙等从始至终都对宋应昌所论的“明德”“亲民”等内容不以为然,直到最后还在批判宋应昌“不可与言学问”。这并非只是出于双方之间学理尊尚之别,也不仅仅是在降民问题一事上的龃龉所致

    文史哲 2022年1期2022-03-07

  • 对儒家“内圣外王”的追问
    可以描述为“内圣外王”,儒学的发展演变紧紧围绕着“内圣外王”来展开,万变而不离其宗,正如余英时所说:“儒家所讲的是所谓‘内圣外王之道’,这是向来公认的说法。”[1](P9)“内圣外王”乃儒家通过“道统”所传之道,总体而言无可置疑。但仔细推敲,却有一些可追问之处:“内圣外王”出自《庄子》,何以成为儒家之道?道家之圣人与儒家之圣人有何异同?“内圣”与“外王”是“两张皮”吗?一、“内圣外王”何以成为儒家之道“内圣外王”一词首见于《庄子·天下篇》:“天下大乱,圣贤

    齐鲁学刊 2021年6期2022-01-01

  • 朱熹道统论中的理论意趣
    确立道学独尊的“外王”治世方略,为帝王提供治国平天下的“道”的准则凭借。“内圣”与“外王”是儒家道统力求实现的两种不同的境界目标,朱熹对这两个方面都做出了新的阐释。朱熹心持过于理想化的目标,却没有认清道统与政统、师道与王权之间的实际关系,两者较量的最终结局早已注定,自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伊始,道统便只能以从属政统的依附角色存在,来发挥它强化政统一尊的独特作用。关键词:朱熹;道统;内圣;外王中图分类号:B24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

    西部学刊 2021年22期2021-12-11

  • 牟宗三“良知自我坎陷”再辨析
    “内圣外王”乃儒家表达立教宗旨的理论模型:“内圣”表达人格理想,“外王”表达社会理想,二者有“体”“用”之内在关联。“内圣”指内在的“圣贤工夫”,即以“成德”为目标、以“圣人”为人格理想的道德修养。“内圣之学”亦称“成德之教”,即教导人在有限生命中取得无限而圆满意义,以成就圣贤人格的学问。“内圣”具有永恒意义,内容和目标持久不易,不会随时代而变化。更为重要者在于,“外王”可由“内圣”推衍以解决。“外王”指外在的“事功”,即为了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施行

    社会观察 2021年3期2021-11-15

  • 现代儒学中的欧陆路径与英美路径
    强调“内圣”是“外王”的基础,将现代性观念视为儒家内在价值的外在表现。“通融说”则认为儒家传统虽然不能开出现代性,但并不妨碍持儒家立场的人接受和认同这些观念。而“开出说”与“通融说”,又呈现为儒学现代演绎中的欧陆路径与英美路径。儒家与自由主义的论战20世纪50年代,自由主义者殷海光等人与牟宗三等港台新儒家曾就“政治自由与民主是否需要道德基础”这个问题进行过激烈的争论。前者认为,自由与民主并不需要形而上学作为基础,政治自由也不需要以意志自由为前提。而后者则认

    社会观察 2021年12期2021-11-15

  • Su Shi’s Lifetime Merits and Writings in Adversity: On the Cause of Su Shi’s Poetic Resonance with Tao Yuanming and His Late-Year State of Mind
    waiwang 外王), which identifies the subject in relation to the monarch, and returned to a more independent and free way to define human value, finding his way back to an expansive and firm land away from the cramped and treacherous

    孔学堂 2021年3期2021-11-07

  • 从“外王”到“内圣”的班级管理
    向其坤“外王”:成为课堂之外的“孩子王”有一种方式,可以使班主任自觉成为班级中的一员,即假如全班有51个学生,学号为1~51,那么班主任就设定为第52号。在与学生的互动中,班主任用自己的情趣、智慧成为“孩子王”,从而取得学生的信任。“孩子王”是什么?是花果山的猴王,而非孙悟空。成立班级之初,需要的是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亲密融合,达到师生合一的状态。老驾驶员会灵活运用“车体感”:虽然看不见车子的四个轮子,但是人车一体,前后左右的四个轮子在哪个位置,老驾驶员可以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1年1期2021-09-10

  • 苏轼诗文的经世情怀
    词:经世;内圣;外王;民本作者简介:张云霞(1993-),女,山西大同人,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5-0-02苏轼,生于四川眉州,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画家、思想家、政治家。与父兄并称“三苏”。一直以来苏轼的文学成就掩盖了其哲学上的光彩。他说:“扶视《易》、《书》《论语》三书,即觉此生不虚过。”可以看出苏轼本人对其哲学成就是十分看重的。虽然苏轼的哲学思

    青年文学家 2021年5期2021-04-06

  •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现代意蕴 ——以“内圣外王”为视角
    静 李 垚“内圣外王”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基于人的发展角度对“内圣外王”思想进行解读,分析其思想的由来、在各个时期的发展转化,不仅有助于当代大学生人才的培养,助力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而且能够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实现增添持续发展的动力。一、“内圣外王”思想的提出与本义阐述(一)“内圣外王”思想的提出“内圣外王”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天下》篇。《庄子·天下》记载:“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

    文化学刊 2021年3期2021-03-07

  • “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是一种儒家思想观点,最早出现于道家典籍《庄子》:“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后来才被儒家所继承,指的是个人修养与政治主张。“内圣”,就是将道藏于内心,自然无为;“外王”,就是将道显示于外,推行王道。“内圣外王”,指的是内有圣人之德,外施王者之政,是人格理想及政治理想两者的结合。其中,“内圣”是基础,“外王”则是目的。“内圣外王”作为一种人格理想和政治理想,其强调的是在既定社会体制下的自身修行,并不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20年21期2020-12-14

  • 士和圣人:老子的理想人格
    人格,包括内圣与外王两面。一般认为“圣人”是老子的理想人格。其实,在老子笔下,不仅圣人是理想人格,士、“善为道者”(《老子·六十五章》)、君子、大丈夫、婴儿、赤子、“善摄生者”等也是理想人格。其中,以士和圣人为代表。但是,在士与圣人之间,老子对于圣人的论述更为全面。一老子对于“善为道者”、君子、大丈夫、婴儿、赤子、“善摄生者”等的论述并不多,也比较分散,容易为研究老子理想人格者所忽视。但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现分别予以讨论:关于“善为道者”。老子曰:“

    管子学刊 2020年4期2020-12-01

  • 回向“三代”:张载的“内圣外王
    境下开始其“内圣外王”的治学和从政之路。《庄子·天下篇》:“是故内圣外王之道,闇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3]此是庄子在论述诸子百家学说时所说,同时也是“内圣外王”一词的起源之处。庄子认为“内圣外王之道”是囊括一切的“古之道术”,并认为其能“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3]庄子将其上升到了“道体”的地步,并以此来批评诸子学术此起彼伏,皆是“古之道术”的某一部分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20年4期2020-11-27

  • 王阳明心学与其现代政治哲学的价值
    家终极理想“内圣外王”;从实践角度讲,用“心”作为一个标准或者法则运用到现实政治理想上,有的学者认为难免会有些单薄。但从历史的实际出发,特别是在近现代,不仅影响了一些重要历史人物,而且对近现代政治革命走向起到了助推的作用。其自由性与实用性之间的距离关系,极具启发性,值得思考。一、经世致用——体悟与实践并行的生命哲学一是王阳明哲学是以“心”为体的体悟式生命哲学。这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说,第一个角度是王阳明哲学的精髓是顿悟得出的。历史上释迦牟尼、穆罕默德这些宗教人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5期2020-03-16

  • 论新世纪“阳明戏”中的成长叙事
    聚焦了王阳明的“外王”之路,“内圣”与“外王”的相互交织,从而将王阳明“成圣”的艰难历程和人生传奇进行了艺术化展现。关键词:“阳明戏” 王阳明 成圣 内圣 外王新世纪以来,文化界兴起了一股“阳明热”,先后有近十部“阳明戏”创排上演。对王阳明而言,他之所以能够与孔子、孟子和朱熹等一起跻身于“圣人”之列,这与他一生的“内圣”和“外王”的追求实践所取得的成就和影响有关。新世纪以来各类“阳明戏”对王阳明成圣经历的舞台呈现虽各有不同,但都对王阳明“心即理”“知行合一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7期2020-03-01

  • 从道德与事功审视“圣”与“王”的逻辑关联
    究竟内圣能否开出外王、如何开出外王,是人们需要关注的重点。一、道德与事功:“圣”与“王”二向度理学家承认他们的思想是对儒家学说的继承,但也有所发挥。在儒家价值体系中,“仁”内含有儒家道德理想主义的主要精神特征,仁的核心是爱人,孔子将“仁”看作是造就一个人的过程,“为仁由己”这个过程是不断“克己复礼”的自我完善,概括起来就是“忠恕之道”。“忠”是一种由自己推展到社会的行为,因此儒家强调刚健有为,以天下为己任;“恕”则是以一种厚德载物的精神去理解世界、理解别人

    喀什大学学报 2020年2期2020-01-10

  • 孟子“内圣外王”思想的基本内容及现实困境
    塑造上的理想,“外王”则是一种百姓皆有所养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关怀,“内圣外王”思想则对人的内在德性完善、积极入世以实现王道政治提出了要求。这一思想实际上是政治和道德的结合,但在当下,传统的政治文化受经济、政治、社会多种因素影响,在发展中遭遇到诸多困境,探究如何将这种思想与国家政治发展相结合有助于解决政治文化构建中如何吸取传统思想的问题,为政治文化转型奠定坚实基础。一、孟子“内圣外王”思想的涵义及特征牟宗三先生曾指出,“内圣外王”思想虽然是由道家提出但并不妨碍

    法制博览 2019年20期2019-12-13

  • 内圣外王 经世济民
    ,即所谓的“内圣外王”。“内圣外王”最早出现于道家文献《庄子·天下篇》:“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虽然如此,但这一思想却有着儒家一贯奉行的人格理想和经世路向。内圣,就是加强自我修养,追求圣贤气象,践行君子人格,做一个有德行的人;外王,就是经世济民,治国理政,注重政绩,做一个有事功的人。正如梁启超所说:“做修己的功夫,做到极处,就是内圣;做安人的功夫,做到极处,就是外王。”“人格锻炼到精纯,便是内圣;人格扩大到普遍,便是外王。”在儒家思想中,内圣

    党员干部之友 2019年7期2019-12-13

  • 《周易》谦道发微
    功。谦道可谓内圣外王之道。关键词:周易;谦道;内圣;外王《周易》作者强调“谦”,谦卦是《周易》六十四卦里面唯一一个“非吉则利”的卦,而且在其他卦经、卦辞、爻辞,《易传》里面屡有关于谦道的论述。谦道美善,德用广大,君子以谦道内在修身,可以塑造理想人格;君子以谦道外在处事,可以为人赞许,成就精彩人生。谦道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积极的人生修养,人格塑造,同时也是一种外在的处世之道。具体而言,《周易》之“谦”主要有自谦、敬让之意,其内在意蕴主要体现在屈己下物,裒多益寡。

    北方文学 2019年29期2019-10-23

  • 论儒学“性”“命”关系的内涵及阐释路径
    取了“内圣”与“外王”两种阐释路径。“内圣”路径注重道德主体修炼,又分为“‘性“命’对扬”与“‘性“命’统一”这两种主张。但是,单纯的“内圣”路径不能化解其中蕴含的理论难题。“外王”路径则注重从社会制度建构来阐释“性”“命”关系,也分为君循礼制基础上的“‘性“命’统一”与“同心一德”目标下的“‘性“命’统一”两种主张。其中,后者因为重视了以政治架构作为道德的实践的间接手段,对于儒学“性”“命”关系的阐释更为充分。关键词:儒学;“性”“命”关系;途径;内圣;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9年5期2019-09-10

  • 《论语》外王之道浅析
    王婧摘要:若以“外王”来概括《论语》中对外施行仁政,则此“外王”多指“做安人的功夫”。《论语》中,内圣与外王并重,“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甚至隐约体现出一种认同的内外轮动观点,出仕是君子的责任也是义务。“孝”与“忠”相似的逻辑,是将家庭作为内圣推向外王过渡的原因。所以当无道则隐之后,回到宗族,是小范围的外王。“克己复礼为仁”到“使民有耻且格”,礼与仁在贯穿内圣与外王的同时,似乎蕴含着一种约束的意味关键词:论语;外王;正名;孝;君子一、外王概念辨析外王最早

    北方文学 2019年36期2019-01-10

  • 妈妈的妈妈叫什么
    说, “母之考为外王父,母之妣为外王母”,意思就是母亲的父亲叫“外王父”,母亲的母亲叫“外王母”。 “王”有大的意思,和父亲的父亲叫“王父”、父亲的母亲叫“王母”正好相对。清人梁章钜把古代称谓分门别类,荟萃成了三十二卷的《称谓录》一书,其中第三卷专门介绍了“母之父” “母之母”的称呼,其中收入了外王父、外祖父、外王母、外祖母等古老而正式的称呼,也收录了不少保存在方言中的说法。比如,《汉书》里有“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哉”,元稹诗中有“扶床小女君先识,应为谢

    意林绘阅读 2018年9期2018-12-28

  • 妈妈的妈妈 叫什么
    中说,“母之考为外王父,母之妣为外王母”,意思就是母亲的父亲叫“外王父”,母亲的母亲叫“外王母”。“王”有大的意思,和父亲的父亲叫“王父”、父亲的母亲叫“王母”正好相对。清人梁章钜把古代称谓分门别类,荟萃成了三十二卷的《称谓录》一书,其中第三卷专门介绍了“母之父”“母之母”的称呼,其中收入了外王父、外祖父、外王母、外祖母等古老而正式的称呼,也收录了不少保存在方言中的说法。比如,《汉书》里有“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哉”,元稹诗中有“扶床小女君先识,应为谢谢似

    意林绘阅读 2018年9期2018-12-01

  • 一日三省不可少
    从事社会事业的“外王”当中,时时反省自己也是必不可少的。这说明,内圣与外王并非割断的两截,也不是有人说的先内圣后外王,或先外王后内圣。在求“本”上,虽有内圣在先而外王为后的逻辑顺序,但在事理中,则内圣中有外王外王中有内圣,二者融为一体。“三省”的修养非同小可,它高于一般意义上的反省,实质是指出了儒家修身的方法和大原则,关系到中华人文思想的总特征。它告诉我们要时时多次地“省”,“为人谋”“与朋友交”“传习”乃至于一切工作和事业的成效如何,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月读 2018年3期2018-03-27

  • 论“内圣外王”的关系建构及其哲学反思
    4099)“内圣外王”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重要命题。中国古代哲学各学派几乎都讲“内圣外王之道”,中国古代的哲人也都以“内圣外王的人格”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1]138。其中,尤以儒学表现得更为明显。如果说先秦原始儒学的思想表现出了比较鲜明的“内圣外王”主张和充实的“内圣外王”思想的话,那么,宋明新儒学则是自觉地以“内圣外王”来标帜儒学,而现代新儒家则是自觉地接受宋明新儒学的“内圣外王”思想,在固守“心性之学”的前提下,根据时代之需来建构容纳科学知识和民主政治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7期2018-03-07

  • 论南宋儒学的内在化转向及其主要原因〔*〕
    己成物,追求内圣外王的统一之道。只是从南宋儒学开始了“内在化”的转向,而南宋儒学开始的这种“内在化”取向此后经过不断的发展又一步一步演化为整个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品格和特性,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一余英时曾认为当代对宋代儒学的研究存在着“二度抽离”的研究偏差,其中他说的“第二度抽离”即是将“道体”从“道学”中抽离出来的现象,〔2〕其所指应该就是说人们的研究把关于内在道德心性修养的“内圣之学”从宋代儒学特别是“道学”中抽离了出来,把宋代儒学特别是“道

    学术界 2018年12期2018-02-19

  • 当代中国政治儒学批判
    舍“内圣”而求“外王”蒋庆与“康党”何以会离开孔子儒学的性命之道,直接在生命外在的社会治理与制度设计层面思考政治问题呢?因为在其思想与学术理路上,蒋庆与“康党”将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分裂为“内圣”与“外王”二个部分,然后舍“内圣”而求“外王”,这几乎是当代儒家政治哲学研究者的通病,号称“内圣”的归“内圣”,“外王”的归“外王”,并将之视为时代进步性的思想理论研究模式。这种治学思路看似合理,实则背离儒家义理,而这种背离完全是附和西方政治学理论,以西方政治学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5期2018-02-11

  • “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追求
    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经世济民,治国理政,注重政绩,做一个有事功的人。“内圣外王”是儒家关于人格理想与实现王道政治的核心思想,“内圣”主要指的是“圣贤人格”,“外王”主要指的是“王者之政”。“内圣外王”最早出现于《庄子》,在《庄子·天下篇》中有感于“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主张要“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虽然“内圣外王”最早在道家文献中提出,但是这一思想却是儒

    公务员文萃 2017年11期2017-11-22

  •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浅释
    。尽管儒家强调“外王”之治,然亦必尽其“内圣”之德,必先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而后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天人合一”之思想在历史的各个时期,虽也有虚胜强弱之别,但其于内的思想核心却未改变。内修不达,不足以外治,唯其合一,方得终始。关键词:儒家 内圣 外王 “天人合一”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9-0181-03中华文化向来崇尚“天人合一”,强调人自身以及人与外物的相应齐一,把“天人合一”当作至真

    艺术评鉴 2017年19期2017-11-13

  • “内圣”与“外王” ——孟子与荀子合论
    1)“内圣”与“外王” ——孟子与荀子合论胡健(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淮安 223001)孟子主张性善,强调“反求诸己”的道德自律,追求“浩然之气”的道德境界,更多地体现为“内圣”的路向;荀子则主张性恶,强调礼法对社会的重要作用,重视“裕民强兵”以及大一统的“王霸”之气,更多地体现为“外王”的路向。内圣;外王;孟子;荀子“内圣外王之道”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问题,先秦儒道两家都主张“内圣外王之道”。不过,由于社会政治立场不同,儒家、道家对“内圣外王”的理解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7年1期2017-03-12

  • 试论孟子、荀子两式“外王之道”的理想与实践
    孟子、荀子两式“外王之道”的理想与实践杨秀宫(树德科技大学 通识教育学院,台湾 高雄 82445)儒家的“外王之道”不离于其“内圣”的重点。孔子“为政以德”的主张,也代表着儒家“内圣外王”的讲究。“外王”与“内圣”的关系如何?透过孟、荀的学说理路来看,儒家的“外王之道”会呈现什么样貌?从实践上论,外王事功以成就安居乐业、和谐无忧的“大同”社会为共识。但若细究孟子、荀子的理论孟子“知天”的观点,与荀子“不求知天”的观点有别。孟子遵循“天道”而立论,荀子则转向

    邯郸学院学报 2017年4期2017-03-09

  • “内圣”与“外王” ——孟子与荀子合论
    1)“内圣”与“外王” ——孟子与荀子合论胡健(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淮安 223001)孟子主张性善,强调“反求诸己”的道德自律,追求“浩然之气”的道德境界,更多地体现为“内圣”的路向;荀子则主张性恶,强调礼法对社会的重要作用,重视“裕民强兵”以及大一统的“王霸”之气,更多地体现为“外王”的路向。内圣;外王;孟子;荀子“内圣外王之道”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问题,先秦的儒道两家都是主张“内圣外王之道”的,不过由于社会政治立场的不同,他们对“内圣外王”的理

    临沂大学学报 2017年1期2017-03-06

  • 孔子孟子庄子圣人观探讨
    ,并探讨儒家内圣外王理念的实际功用,包括修身以及政治方面。关键词:内圣外王 仁 孝春秋乱世,针对礼崩乐坏人心败坏的局面,早期儒家怀念上古时期的圣人之治,对于圣人之治,圣人境界作了很多憧憬,对于普通人应该如何修身养性以力求达到圣人境界也有很多理论。本文试图将孔子、孟子、庄子中提到的圣人观做出辨析,并对儒家提倡的圣人之治提出自己看法。一、孔子的圣人观及对庄子的影响孔子把“仁”规定为道德的核心,圣人应该具备仁爱之心(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

    西部论丛 2017年10期2017-02-23

  • 中国文化的“内圣外王”之道
    中国文化的“内圣外王”之道钟治民“内圣外王”是以儒家为主干的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和历史使命,但由于“内圣外王”的思维模式本身有诸多缺陷,因而它作为一种政治理想便有如空中楼阁而不可实现。纵观中国数千年历史,内圣外王只能无限接近却永远无法实现,但它作为价值理想的深远意义却并不因此而消解。正是内圣外王,在不断指引着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和前进,促使中国传统社会日趋完善和成熟!甚至在中华民族致力于实现现代化的今天,内圣外王作为价值理想,依然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儒家 中国

    长江丛刊 2016年23期2016-12-06

  • 儒家思想的二重性
    ,又存在着内圣、外王的二重性,而二者背后,又鲜明地体现着不同时代的儒家人物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打破与重建。关键词:儒家思想;二重性;内圣;外王[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3一、何为儒家中国传统思想领域,儒家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流派,而绵延至今的儒家思想也为中国文化注入了生生不息的活力。在进入儒家思想内部辨析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这一宏大思想流派的历史渊源。儒家,是前秦时期创建的一个思想流派,创

    青年文学家 2016年18期2016-06-30

  • Coronary Artery Chronic Total Occlusion
    取代“平天下”的外王实践,对于暴力与霸道进行彻底的否定,绝端的反对战争和刑杀,导致其政治理想失去了现实的抓手而缺乏可操作性。齐宣王所言“吾惛,不能进于是矣”,便是治政者对于道德理想不知如何转化落实为实操层面的慨叹。《史记》称孟子“迂远而阔于事情”[9](P2343),就连十分推重孟子的朱熹也不得不指出:“孟子所论,自世俗观之,则可谓无谋矣。”[4](P226)孟子武德观念在当时的碰壁,在于其“以所如者不合”[9](P2343),无法应对战国之世的现实危局。

    Cardiovascular Innovations and Applications 2016年2期2016-05-25

  • 〗“国家学”与“道德的形上学”的“交互存在论奠基” ——以牟宗三儒学为例*
    而且,科学是“新外王的材质条件”,民主是“新外王的形式条件”,前者必须纳入后者才有意义,否则便不成其为科学。就此而言,民主更为重要,是第一义。所以这里只重点讨论民主问题。之“新外王”说。如何理解和评价这种道德的形上学?自从牟宗三提出道德的形上学,人们就对它聚讼不已。现在,“道德的形上学”更成为了“大陆新儒家与港台新儒家之争”的试金石。一方面,港台新儒家一般从“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意义上维护牟宗三道德的形上学。从正面讲,他们坚持认为儒家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必定

    思想与文化 2016年2期2016-04-11

  • 从《大学》八目透视朱熹的内圣外王
    目透视朱熹的内圣外王观戴先英(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安徽 安庆246052)朱熹《大学》定本是后世儒家阐释内圣外王之道的最重要载体。其中,八目是儒家实现内圣外王之道的根本方法与现实要求。在朱熹的思想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五目为内圣之学,齐家、治国、平天下三目为外王之学,且朱熹对二者的重视程度有异。细加分析,朱熹虽然并未完全偏废于外王,但其对外王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对内圣的重视,总而言之,朱熹偏重内圣、轻视外王。《大学》;八目;内圣;外王后世儒者及

    黄山学院学报 2016年4期2016-03-16

  • 論陽明心學語境下的“外王”之道
    明心學語境下的“外王”之道藍法典明代政治現實的過分嚴苛迫使當時的士大夫羣體在政治實踐的過程中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因此明人必須另尋一條新的外王之路以安頓士人身份的價值感和社會責任感,否則就只能淪没於趨利避害的政治苟且和惟皇權意志是從的價值虛無中。王陽明在對道德理念的直接表述中間接討論了傳統的外王問題,在其心學語境下,他不再將“内聖”與“外王”看作是士人生命中平鋪而互補的兩極,而是運用知行合一的邏輯將二者看作是一體二用的同一關係,以本體的價值呈現取代政治實踐的

    中华文史论丛 2016年4期2016-02-04

  • 真诚性、创发性与当代儒家创新之道
    传统儒家所说的“外王”。“外王”提供了真诚性实现的途径和方式,而完满的“真诚性”反过来对创发性发展的方向提供动力和范导。真诚性与创新性、“内圣”与“外王”是辩证的关系,相互依靠、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在当代儒家的语境和实践中,说“内圣”开出“外王”在语义上和现实中近似于说只有在建设“外王”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内圣”。儒学;真诚性;创发性;内圣;外王作为一个有着明显裂痕甚至断裂的文化、思想和生活传统,当代儒学依据什么才能在今天人们的生活实践中重新发挥作用,引

    哲学分析 2016年4期2016-02-02

  • 浅析儒道“内圣外王”思想关系
    一直以来,“内圣外王”作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最为重要的观念之一,内圣是就修养的成就而言,外王是就所成就的事功而言,这是“内圣外王”的基本内涵。但是在“内”与“外”,“圣”与“王”的具体内涵,以及如何达到“内圣”,如何从“内圣”开出“外王”之道,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儒家的“内圣外王”思想主要见于《大学》的修齐治平论,它占据了中国思想史上“内圣外王”思想之主流。但是追根溯源,“内圣外王”的真正出处是来自于道家经典《庄子·天下》,下面我们就来探讨儒道“内圣外

    黑龙江史志 2015年7期2015-12-06

  • 以“尊德性”为基础的“内圣”架构 ——《家父》中“父亲”形象的伦理意蕴
    题:“内圣”、“外王”的二元关系。如果“涵养”和“力行”构成了“父亲”人格的内在结构,如果力行的根基不是认识论的,是伦理本体论的,是用道德涵养来奠基的,那么如何讨论父亲人格的外在显现?这种力行,是只想外在的,还是又反诸于内心的?是一种外在实践,还是一种内在心性实践?这里透露出作者周建秋先生怎样的一种人生观?儒家追求“外王”,“内圣”常常是“外王”的基础之道,儒家的大传统,是要创建一个合理的人间秩序,变天下无道为有道。儒家的“内圣”之学,常常是外向的,而不是

    小说评论 2015年4期2015-11-14

  • 王道企業經營商業模式
    必須建立在「內聖外王」的義理之上,但「內聖」有何內涵,「外王」又如何開創?筆者參考陳定國管理大師的論述、施振榮董事長的實踐,歸納出:「內聖」「外王」乃相生相濟,義利合一,創新價值,螺旋成長而達到基業長青的境界。「內聖」強調企業主經營者「良知、良能、良善心」,高階管理層必須具專業職能、倫理與善念;「外王」則主張「安己、安人、安天下」,要求企業開創績效、利潤並創造利益關係人的價值最大化。企業永續發展必須內外兼修、義利合一。而企業為了取得競爭優勢,要能須仔細規劃

    台商 2015年8期2015-11-10

  • 熊十力 儒学复兴的孤独前行者
    更是标志着其儒家外王学体系的确立。从此熊氏外王学独树一帜,对现代新儒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也对儒家经学教育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和探索。《读经示要》旨在全面论述儒家经学,主要解答三个问题:“经籍是否为吾人今日所必须读?如其需读,又应持如何态度以读之?且六经大义,可否略为提揭,使初学得有准绳,以便进而求知?”而这样的问题,在国学教育、读经教育复兴的今天,对教育界人士和向学者来说,也是极有意义的。在《读经示要》第一讲《经为长道不可不读》中,熊十力便辨析了为什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5年1期2015-11-07

  • 内圣外王:差序格局下的家国同构
    16000)内圣外王:差序格局下的家国同构张达玮陆玉瑶(吉首大学哲学研究所,湖南吉首416000)“内圣外王”一语出自《庄子·天下篇》,被近现代国内学者认为是总括传统儒家思想乃至整个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最精确的说法。中国传统的社会生产方式与传统的家庭模式、社会模式息息相关,先贤圣哲将家庭中的差等秩序由己及人地推广至“天下”,导致圣人与“天下”万民的对立,将内圣和外王结合起来,实现“家天下”的外王理想。然而,“家天下”建立在类似家庭一样的差序格局上,在经济上和公

    克拉玛依学刊 2015年5期2015-10-28

  • 通向“外王”之路:荀子课程思想解读
    ●池春燕通向“外王”之路:荀子课程思想解读●池春燕在国家从分裂逐渐走向统一的社会背景下,荀子以“明于天人之分”的天人关系和饱受争议的“性恶论”为课程思想的理论基础,指出其课程思想的最终目的是成就“道德圣人”的理想人格,课程思想的基本内容是隆礼立法,“化民成俗”的重要措施就是“化性起伪”。荀子;课程思想;外王荀子,名况,字卿,因“荀”与“孙”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战国时期赵国人。“我们可以比较肯定地认为荀子的主要活动时期应当是在公元前300年至公元前240年

    当代教育科学 2015年2期2015-03-31

  • 内圣外王
    中国文化常谈内圣外王“内圣外王”的概念最早见于《庄子·天下》。“内圣”指主体的内在修养,对善的领悟,对仁义道德的把握。用孟子的话说,是养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用理学家的话说,是对天地之性的保持,对气质之性的扬弃,即存天理,灭人欲。“外王”指把主体内在的修养所得,推广于社会,使天下道一风同。用儒家自己的话说,就是通过修身来齐家,进而治国平天下。可以说,三纲八目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正是内圣外王的具体化。

    学语文 2015年2期2015-02-27

  • 牟宗三论儒学现代使命之新审视
    。其“内圣开出新外王”之说,将儒学的现代发展论证为由儒家的道德理性自发地开出知识理性所支撑的民主与科学。这样地“开新外王”,在牟宗三看来,不是将儒学之于中国文化之现代化(现代复兴、现代发展)讲成“适应”、“凑合”问题,而是讲成“实现”问题。将牟宗三的“内圣开出新外王”说与唐君毅的“返本开新”说做一比较,就不难发现:牟宗三之所以提出此说,具体的考虑是为了从理论上回答内圣何以能自发地开出民主、科学,以弥补唐君毅对此问题缺乏论证之不足。牟宗三;唐君毅;现代新儒家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6期2012-04-14

  • 论牟宗三“新外王”的三个问题
    9)论牟宗三“新外王”的三个问题韦 勇(安徽大学 哲学系,安徽 合肥 230039)牟宗三的“新外王”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儒学作为内圣之学,为何没有开出新外王,二是如何才能开出新外王,三是新外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三个问题重点是把握内圣如何开出新外王。牟先生认为通过“良知自我坎陷”开出新外王,即,“道德主体”坎陷“知性主体”,“无执的存有”坎陷“执的存有”,“综合的尽理精神”坎陷“分解的尽理精神”,“理性之运用表现”坎陷“理性之架构表现”,“隶属之局”坎陷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2期2012-04-13

  • 庄子“内圣外王”思想的三种形态
    81)庄子“内圣外王”思想的三种形态陈仁仁(湖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庄子通过评判诸子百家之学重提了古代“内圣外王”的思想,并通过转换“圣”、“王”之义将其发展为具有庄子思想特色的“内圣外王”思想。它有三种表现形态,一是作为学问形态,二是作为帝王统治术,三是作为独立个体的人格精神境界。这三种表现形态最终要归结为独立个体人格精神境界这一点上,这也是其为庄子思想之特色所在。庄子;内圣外王;三种形态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各家各派大都谈“内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年2期2011-04-13

  • 论苏轼程颐在困境中的文化思路 ——以《苏氏易传》、《程氏易传》为比照
    于,“内圣”和“外王”被迫割裂后的精神失落感。《苏氏易传》、《程氏易传》是苏轼、程颐在困境中寻求解脱的文化思路。苏轼强调“内圣”的独立性,全面拓展了传统士人的精神空间;程颐在“理”的高度上,将“内圣”、“外王”重新统一。在他们的文化思路中,学术研究和生命体验得到了充分的互动。内圣;外王;困境;《易传》一、问题的提出北宋士大夫是一个主体精神高扬的政治、文化群体,他们的精神修养和对社会的关切程度均得到了空前的拓展。这样的一个群体,在面对困境与忧患时,展现出独具

    台州学院学报 2010年4期2010-08-15

  • 评牟宗三的“良知自我坎陷”说
    儒家“内圣开出新外王”命题的具体阐述,也是新儒家在中国如何走向民主、科学这一问题上的学术探求,然而这一理论又有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牟宗三;良知自我坎陷;内容;实质;影响科学与民主问题是近现代中国社会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也是新儒家尤为注重的一个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论证,集中反映在他们关于“返本开新”,即“内圣开出新外王”的论述上。在这一方面,牟宗三的“良知自我坎陷”说体系之精微、用心之良苦,尤为其中的代表。“良知自我坎陷”说是牟宗三的一个重要观点,在他的哲学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4期2010-08-15

  • 王阳明对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修复
    阳明对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修复王中原1,2,刘 莉2(1.中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2.湖南商学院 信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王阳明的“内圣外王”思想既继承了传统,又发展了传统。在对待修身养性上坚持抑私欲、去功利,强调人心“纯乎天理”,他的“内圣”具有平民化和单一化倾向。但在治理国家时,却总是坚持以利为标准,重视建功立业和“济世安民”。这种“心”的去除功利与“行”的追求功业,反映了王阳明德高为范的人品以及经世致用的务实作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0年3期2010-04-11

  • 退隐后重现现代 ——儒家政治思想现代转化的反思
    新儒家转化“内圣外王”的思想过程,认为儒学思想在现代转化中的缺陷是对现代性的揭示不完整,将现代性不完整地认定为民主科学,并且也没有意识到西方社会现代性产生的特殊性,进而认为儒学思想重返现代的基本条件是必须解决西方式现代化消解一切内在超越而发展的困境。现代转化;儒学;内圣外王对21世纪中国学术而言,民族性与时代性是学术重建的两个维度。尤其是儒学现代转化这个课题,在“现代转化”的词语之下,隐含的正是民族性和时代性两个维度的张力。传统与现代之冲突,或言中西之冲突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3期2010-04-07

  • 政治学视域中的“内圣外王
    02摘要:“内圣外王”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古今万变不离其宗的运思模式。“内圣”乃“外王”之根据,“外王”乃“内圣”之归属。“内圣外王”完美契合方才达至“圣王”之人格和“王道”之社会。本文就这一理想架构层面作分析,从中西政治理念之对比着手探究原因,指出其现实政治操作层面之诸多不可能性。关键词: 内圣;外王;内圣外王;视域;考察一、理念意境简述“内圣外王”是中国传统社会政治运行的主线思维模式,其中尤以儒家为主唱。两千多年以来,一直是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

    魅力中国 2009年28期2009-12-04

  • 儒学现代化的困境分析
    儒家由内圣开出新外王,即民主与科学的努力即是例证。1.2儒学和当下生活的疏离儒学原本是经世致用之学,为普通民众提供安身立命之所,在创立之初确实成为人们调节人际关系、行为处事的准则和典范。然而儒学在秦汉以后就逐渐脱离世俗生活,走向精神上的贵族化的发展道路,使得儒学脱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少数人书斋中高深莫测的谈论,长而久之,普通民众只能对它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儒学发展到今天,从秦汉以来,经宋明理学,到现代新儒家,可以说一直没有从高处落实下来,一直走的是两分

    科教导刊 2009年2期2009-07-01

  • “内圣外王”论在日本的历史演变及对其的思考
    全盘接受。“内圣外王”论是中国儒学思想的代表观点之一,日本的学者对其进行了不同的理解和演绎。关键词:内圣外王荻生徂徠佐久间象山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 G644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2-1578(2009)11-0191-01《礼记》中的“内圣外王”思想属于儒家学派。它提倡“修己治人”,只有不断地修炼、完善自身,才能以礼、以德感化天下,教化百姓。1 日本古学派对“内圣外王”论的演绎——以荻生徂徠为例荻生徂徕是日本德川时代的儒学者,是日本近世古学派的重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09年11期2009-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