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情境在单元教学中的应用

2024-06-23 13:42田园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4年5期
关键词:单元教学情境教学初中历史

田园

[摘 要]在初中历史单元教学中创设真实的历史情境能缩短时空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更能强化学生大单元学习的意识,落实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单元教学中的情境设计要与课程标准、学生认知和教学内容相符。文章以“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一课为例,在“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单元学习中设计“透过‘马嘎尔尼访华看中国闭关锁国”为主题的微观情境,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关键词]情境教学;微观情境;单元教学;初中历史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13-0067-03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在历史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真实情况,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创设真实的历史情境。真实情境分为宏观情境和微观情境两种,其中,微观情境旨在通过微小历史事件帮助学生了解历史的原委,发现历史的自身规律。学生在处理微观情境问题时,需调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迁移和整合相关知识,并在此过程中形成新的思维方式。

一、悟:微观情境在历史学习中的意义

(一)缩短时空距离,激发学生兴趣

历史事件对学生来说时间比较久远,尤其古代史中的事件。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形式的史料进行情境创设,营造历史学习氛围,缩短学生和历史事件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此外,通过微观情境的创设,引发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的联想,引导学生进行感悟和体验。

(二)加强对重点知识的掌握,引发学生思考

通过多种途径对重点知识进行微观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循着知识脉络去准确把握学习内容,厘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挖掘历史规律,促进思维发展。

(三)深化大单元学习意识,落实核心素养

在大单元教学中创设微观情境可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和立体,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明确某一历史事件在单元中的地位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让学生在深刻认识历史事件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形成大历史学习观。

二、思:单元教学中微观情境的设计

(一)依据课程标准要求

微观情境设计前应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单元学习的内容,把握其中的重难点知识。教师应结合历史特征选择微观情境创设的具体途径,是通过展示历史文献,播放历史影像,参观历史遗址、历史博物馆等再现历史情境,还是通过当前国内外发生的热点事件回溯历史源头,即从现实情境中探寻历史问题。结合课程标准设计微观情境,需要紧紧围绕学生应掌握的历史知识,深刻理解大单元教学的目标和重点。

(二)结合学生学情

微观情境设计应符合学生的学情和认知发展规律。在单元教学中设计微观情境要致力于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现状有目的地设计微观情境,以充分发挥微观情境教学对学生能力发展的正向影响。

(三)针对重点内容

微观情境的设计应针对重点内容。当学生面对较难理解的学习内容且不能将学习内容系统化时,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创设微观情境,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三、用:微观情境在单元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一课属于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该单元讲述了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是如何巩固和发展的。清朝在建立之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因此,清朝前期的社会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此时,进一步稳定统治、加强君主专制成为清王朝的核心任务。“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一课涉及的历史影响了清朝后期历史的发展,也影响了中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在“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单元学习中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一课中创设微观情境,需要结合教学目标,围绕重点知识。

(一)明确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提出,了解明清时期加强皇权的举措,初步认识君主专制带来的社会弊端;通过清中叶以来的政治腐败、故步自封和19世纪的国际局势,认识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危机。据此,笔者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强化清朝君主专制的措施,难点为闭关锁国政策,教学目标为:①阅读教材,了解和掌握清朝设立军机处、制造文字狱与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的史实;②运用时间轴梳理清朝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过程;③运用史料分析实施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影响,增强史料实证意识;④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

(二)创设微观情境

1.整体感知,树立单元学习观念

第三单元的单元大概念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清朝统一全国后,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并且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围绕单元主题明确本课与本单元其他内容的联系,明确本课在本单元学习中的意义。此外,本课所包含的设立军机处、制造文字狱与实行文化专制政策、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以及闭关锁国政策等内容正属于清朝君主专制强化在政治、思想、社会和对外政策四个方面的表现,由此可确定课时内容之间的联系。

2.自主学习,问题意识下的交流

在学生对“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后,笔者让学生结合教材思考以下几个问题:①清朝中枢权力机构经历了哪些变化?其变化的实质是什么?②文字狱的含义、目的和危害分别是什么?文化专制政策的内容是什么? ③社会矛盾加剧的4个表现是什么?④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原因、经过、影响分别是什么?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内容,并搜集在自主学习中出现的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观念。

3.活用教材,强化知识的理解

学生以问题为线索,根据顺治、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认识到这些变化反映了从皇权受限到皇权扩大再到皇权独控的过程,其实质是君主专制的强化以及权力的集中。学生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史事再次认识到文字狱的危害,在此基础上归纳文化专制政策的表现以及清朝大兴文字狱的目的。结合教材内容,学生认识到清朝君主专制强化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在维护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二是在摧残人才、禁锢思想、加剧官场腐败和贫富分化等方面的消极影响。

4.专题探讨,微观情境的运用

闭关锁国政策是“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一课的重点内容,为加深学生对闭关锁国政策的理解,笔者设计以“透过‘马嘎尔尼访华看中国闭关锁国”为主题的微观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历史学习方法掌握重点知识,深层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环节一]以材料创设闭关锁国政策实施前后的情境,让学生出现在中英两国交涉的情境中,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发挥史料在课堂中传递历史信息、创设历史学习情境的重要作用。

材料一    1793年10月,英国特使马嘎尔尼在与和珅的照会中提出:英国商人在舟山或宁波港,以及在天津,像在广州一样经商。

——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

材料二    中国赠给英国的礼物:茶叶、宣纸、丝绸、各种工艺品。

英国赠给中国的礼物:天体运行仪、小型臼炮、航海望远镜、战舰模型。

——《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

问题1:材料一说明马嘎尔尼有何主张?

问题2:根据材料二你觉得中国应该与英国通商吗?

对于当时的清政府而言,闭关锁国政策是在综合时局之下作出的慎重决定,有其自身的考量。在众多因素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实施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接下来,笔者让学生依据史料营造的历史学习氛围,探讨实施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材料三    乾隆帝在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函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材料四    1793年马嘎尔尼使团来华后,乾隆帝密诏沿海督抚:“该国夷人能谙悉海道,善于驾驭……果口岸防守严密,主客异势,亦断不能施其伎俩。”

问题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清政府实施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环节二]学生应正确认识并评价闭关锁国政策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影响,并以马嘎尔尼离开中国时的感叹为依托进行简要分析,实现对闭关锁国政策全面、客观的评价。

材料五    清政府是封建闭关社会的典型,最终它将重新堕落到野蛮和贫困的状态。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师用书

“最终它将重新堕落到野蛮和贫困的状态”一句肯定了清政府曾经辉煌且重要的世界地位,同时暗示中国将逐渐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结果。

[环节三]通过同一时期中外情况的对比,进一步认识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带来的启示:不应自大,沉迷于“天朝上国”的幻想里;也不应自卑,全盘接受西方文明,而全盘否定中华文明,应该不断变革、敢于开放、勇于接纳新鲜事物。

马嘎尔尼访华后,中国人逐渐正视同一时期中国和世界的差距:当中国的大臣们跪在皇帝脚下接受命令时,英国人已经开始限制国王的权力;当中国还沉浸于传统农业的安逸时,英国率先开启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当中国推行文字狱,为了一句诗大肆杀戮时,英国科学家牛顿正通过自制的望远镜望向遥远的天体;当中国漫长的海岸线只设立广州一个通商口岸时,西方早已踏上殖民扩张的征途,把贸易路线延伸到世界各地。

直至西方与中国进行了一场较量,且这场较量以中国的全面失败而结束时,中国人才认识到把国门关上并不能真正阻止危险。闭关导致落后,落后就会挨打,只有改革开放才是强国之路。

四、总结

本文以“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一课为例,设计以“透过‘马嘎尔尼访华看中国闭关锁国”为主题的微观情境,在加强学生对闭关锁国政策的认识的同时,让学生从第三方的视角更客观地看待闭关锁国政策对我国发展的影响,加深学生对本课难点知识的理解,以此借古鉴今,让学生在古今中外的对比中感悟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必须顺应历史发展大势。

从原来的泱泱华夏雄踞一方到近代的任人宰割,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而其中的根本因素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落后的封建制度。本课教学通过创设微观情境,让学生在研讨的过程中回溯历史源头,发现历史本质,最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落实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素养的培养。

[   参   考   文   献   ]

[1]  陈琳琳.“微情境”创设[J].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2015(8):60-61.

[2]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单元教学情境教学初中历史
运用分析、比较策略设计单元语言实践活动
初中语文单元教学现状与对策初探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英语情境教学中的问题探析
“学讲方式”在语文单元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