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倩 王肖惠 王龙升
[摘 要]文章以长江经济带为例,串联“重走长江路,梦回长江水”“旧貌换新颜”“川江往事”等子情境,应用随机通达教学法,将情境演绎和问题递进相结合,实现案例教学和教学新模式的交叉融合,探索随机通达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中的应用,旨在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养成深度思维的习惯。
[关键词]随机通达教学法;情境演绎;问题递进;自主建构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13-0095-05
一、基于随机通达教学法的教学设计模式
(一)随机通达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随机通达教学作为建构主义认知弹性理论的重要支柱,其主要基于劣构性的问题情境展开,通过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得到同化和顺应。具体到教学上表现为:学生以多种方式、多角度随机进入复杂情境,针对适切情境编织相对应的结构不良问题网,通过教师的引导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意义的建构,促进新知识的生成,从而优化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多次随机进入学习是教学的关键。随机进入学习环节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学情反复设计多次,或与其他教学环节相融合,以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二)一例到底相对于一例一理的优势
随机通达教学法倡导的一例到底,指的是以一个典型案例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通过搭建具有一定梯度的问题链框架,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而不局限于课前预设的问题,学生根据自我认知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搭建理性探究链,在纷繁复杂的问题情境中体会深度思考、层层递进的学习乐趣[1]。地理教学离不开问题情境,地理情境的选取重在精而非量。在一节课中安排过多的教学案例、设计多种教学情境不仅会给教师备课带来巨大的压力,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对地理案例的学习停留于表面,浅尝辄止。一例到底相对于一例一理有益于学生完成既有形式又有内容的深度学习活动,发挥案例应有的作用。
(三)将随机通达教学法应用到地理情境设计中
地理教学的特色是学习发生于情境之中,情境是贯穿地理教学的主线。情境演绎在随机通达教学法中的应用主要是依靠教师分层次、分时段、有逻辑地拆解情境,再通过子情境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链,为学生呈现基本情境和提供随机学习突破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的问题链与采用的小情境相互促进,情境逐渐递进,问题链也渐渐复杂。随着问题链变得复杂,教师和学生更加关注小情境,围绕问题展开深度探讨,这有利于引导学生以严谨的思维逻辑对问题进行层层分析,直到最终解决地理问题。
二、教学设计思路及路径
(一)课标分析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在这一要求中,行为主体是学生,行为条件是“结合实例”,强调通过对实例的分析理解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行为层次是“说明”,这一动词属于“理解”层次,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较高,要求学生能条理清晰地阐明机理。行为结果是“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它涉及交通与区域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本节主要说明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四章第二节,主要从交通促进区域发展和影响聚落布局展开,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地理思维理解和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该节与第一节“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呈并列关系,交通布局和区域发展相辅相成,区域发展优化交通布局,交通布局反哺区域发展。
(三)核心素养目标及路径
1.人地协调观:结合“一带一路”实例,具体分析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交通互联互通现存的瓶颈,用发展的眼光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具体的策略,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2.综合思维:让学生处在特定的情境下分析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经济振兴的一系列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3.区域认知:通过长江经济带古往今来的交通变迁,理解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分布的影响,通过区域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
4.地理实践力:对比区域不同历史时期的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使学生动态看待地理事物的发展演变。
具体的学习路径设计见图1。
三、“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环节设计
(一)新课导入——重走长江路,梦回长江水
教师活动:教师播放气势恢宏的《长江之歌》,该歌曲表达的是中华儿女对长江的无限赞美之情,可巧妙引导学生在欣赏歌曲的同时回忆初中地理课中长江作为“黄金水道”的航运价值,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
学生: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在长江流域建设大量的水电站,这是巨大的水能宝库;长江的干流和支流横贯东西,联结南北;干流与支流航线及多条铁路干线相交,内河航运与发达的交通运输网交织,为人、财、物和商品流通提供了便利条件。
设计意图: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歌曲导入,引领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对以水运为代表的交通方式影响城市发展有整体性认识,更好地将课堂和学生的能动性联系起来,为新课讲授作铺垫。
(二)呈现基本情境——长江经济带“旧貌换新颜”(第一次随机进入学习)
教师活动:展示卫星影像及遥感数据——1992年—2023年长江经济带覆盖区域夜光强度图(图略),以灯带和亮光为切入点提出探究问题,带领学生了解长江经济带的城市密度、城市扩张潜力及区域繁荣程度等与交通区位要素的联系。
学生:观察、比较各个年份的长江经济带夜光强度变化,以长江流域城市群的空间集聚为切入点,初步感知交通与城市的推拉关系。交通与城市的推拉关系见图2。
设计意图:由直观具体的图像式教学潜移默化地向完成课标任务过渡,发挥起承转合的作用,将感性认知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理解不同时期交通与城市发展的相互依存关系,培养学生用动态的思维审视地理原理和规律的能力。
(三)随机进入学习——川江往事(第二次随机进入学习)
材料一:唐宋时期长江干流沿线主要城市分布图(见图3)。
(资料来源:《新唐书·地理志》、《宋史·地理志》。图中城市人口数量包括其属县在内。)
材料二:当代,依托长江这一“金腰带”,长江经济带交通网络不断扩大,多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不断强化,连通20万人口以上城市、地级行政中心、重点经济区等的高速公路网络加快形成。
教师活动:提供相关地图资料,以循序渐进的问题链为指引,设计问题式教学,引导学生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以古代和当代长江干流沿线区域城市发展为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提问:1.唐宋时期的水路时代及当代的综合交通时代对长江沿线主要城市分布有什么影响?2.在思考交通与城市发展关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时事和生活经验总结交通运输布局对促进区域城市间的经济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全班学生进行分享和交流。当代,随着交通方式的丰富和交通线路的完善,长江流域城市数量迅速增长,且与所处位置的交通通达性呈正相关。交通运输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表现见图4。
设计意图:重视教学过程中问题链设计的系统性,围绕核心问题创设与之相关的分支问题,由封闭、结构良好的问题过渡到开放、结构不良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交通运输布局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表现;设计时间尺度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动态地看待地理事物,对事物发展趋势进行合理的推测。
(四)小组协作学习(第三次随机进入学习)
材料三:长江流域聚落分布图(图略)。
材料四:长江经济带铁路规划示意图(图略)。
教师活动:通过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地区分布图与铁路规划示意图,开展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头脑风暴,观察交通的通达性与聚落分布的联系。
学生: 组内随机选择角度进行探讨,小组成员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最后将意见整理并形成表格(见表1),小组长代表小组成员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如表1所示。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利用长江经济带聚落分布情况和铁路规划进行对照,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地理,为学生随机进入学习营造情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归纳交通运输布局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以体现教学的动态性。
(五)思维发散训练
材料五:陆大道院士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国土开发和经济布局的著名“T”字形空间结构战略,长江经济带依托黄金水道的优势成为中国国土开发“T”字形空间结构的一级发展轴线,推动经济由沿海溯江而上,梯度发展。
教师活动:提供长江经济带发展演变的相关背景信息,借助“T”字形空间结构战略引导学生认知交通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战略地位。
教师总结: 受政治、历史和经济因素的影响,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模式的形成与演化,大致经历了 4 个阶段:低水平的离散型阶段、集聚发展的非均衡阶段、扩散的多核非均衡阶段、一体化高水平均衡阶段。交通导向是影响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的主导因素之一,城市及经济活动的集聚与扩散均符合沿交通线路辐射的规律。
过渡:交通运输的发展,协调了区域间的不平衡,对区域空间结构有着深刻影响。
设计意图:问题依托情境,在选择性概念的触发点实现课堂的升华,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由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演变的高阶知识深化原有交通影响区域发展的基础认知,引导学生理解交通和区域发展的紧密联系。
(六)迁移运用——“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
材料六: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依托联结亚欧非、互联互通的铁路交通运输网形成轴带体系,加快资本、资源、技术等经济要素的流动性开放和市场化合理配置,为区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制和通道。
教师活动:以“一带一路”为例,搭建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交通互联互通的问题矩阵,引导学生实现情境迁移,完成表2的相关内容,从而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交通的兴衰对城市、区域乃至国家间经贸往来的价值。
学生:在完善江海联运的基础上,推进铁路网的搭建和优化,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注入新动力。
设计意图:借助认知储备剖析链式问题,通过对新情境进行建构,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实现地理逻辑的动态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空间尺度下认识到交通对区域发展的作用,实现学生在“建”中学和“悟”中学。
(七)学习效果评价——学习产出结果检验
教师活动:采用问答法,以问题点拨的形式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的知识点,并结合学习任务评价清单(见表3)进行对照并客观评价。
设计意图:学习任务评价清单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教学重难点的掌握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复盘课堂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存疑之处应及时与教师沟通,通过解决问题提高获取知识的质量。
四、教学总结和反思
本文以长江经济带的交通情况为切入点,利用随机通达教学法探究“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实践一例到底作为主情境、深度剖析案例的模式。学生通过自主建构随机进入学习,灵活调用学科知识,解决穿插和衔接情境中围绕核心问题制定的高级问题链,进而解决结构不良的问题,培养深度学习的地理思维。
[ 参 考 文 献 ]
[1] 申大魁,岳大鹏,毛广雄.“一例到底”的地理情境设计[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21):46-48.
[2] 谢元鲁.长江流域交通与经济格局的历史变迁[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1):27-44.
(责任编辑 陈 明)
[基金项目]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面上项目:课程思政全程融入“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的路径方法研究(M2023234)。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构建“联盟式”实践育人共同体探索研究(22JDSZ3170)。
[通信作者]王肖惠(1988—),女,山东青岛人,副教授,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地理教育与教学评价。E-mail:xiaohuiwang8811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