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德
[摘 要]文章从国家政策和教师能力提升层面,明确在地理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的时代性和紧迫性,针对地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参与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有效融合的应对策略:加强基础设施和教师队伍建设,转变教育理念并强化知识技能培训,注重实践探究与教学资源开发研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地理教学;融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13-0084-04
一、地理教学引入信息技术的时代性和紧迫性
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指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为进一步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2019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分别印发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其重点涉及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等内容。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地理教学改革的助推器,对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地理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说,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之一。
自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以来,虽然广大地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有所提升,但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以及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仍显不足,与新时代的教育要求仍有较大差距。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有效融合,既是对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的具体落实,也是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举措,更是地理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二、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
地理课程具有典型的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等特点[1]。地理教学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信息技术不仅能根据地理课程的特点营造丰富多彩的地理情境,而且对地理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创新都有重要的意义。受城乡地域、教师年龄差异等因素影响,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结合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就安徽省淮南市372名地理教师当前
从调研结果不难看出,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相关政策、理念、要求等认识明显不足;信息技术指导培训、学校基础服务设施和现有的教学资源难以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普遍不高,缺乏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的正确方法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中学地理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三、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有效融合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基础设施和教师队伍建设
据安徽省淮南市电化教育馆就全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数据可知:2020年,全市共有中小学校691所,建有录播教室的学校仅为110所,且大多集中于市区和县区重点学校,不少学校依然存在信息化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建设水平低、校园基础网络环境落后、有效教育教学资源供给不足、缺乏有效交流与共享等问题。为促进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融合,教育主管部门首先要加大对学校资金和技术的专项投入,不断完善地理教学信息系统硬软件等设施配置。其次,要尽可能引进更多的优秀人才,尤其是教学经验丰富且有扎实学识的地理教师,以此作为学科发展的“战略储备”。最后,各级学校要分层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专家指导团队或服务机构,当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可及时向指导团队或服务机构寻求帮助,从而全方位提升地理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整体水平。
(二)转变教育理念并强化知识技能培训
为推进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地理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让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四新”(新技术、新事物、新理念、新体验)走进课堂。而要落实好“四新”进课堂,就必须要强化对一线地理教师新技术和专业知识的技能培训。
学校是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的责任主体,也是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关键点。首先,地理教师应加强对国家、省市有关政策和实施方案、考核细则等的学习研究,力争做到对政策、方案和细则了然于心。其次,应积极主动为学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规划、年度培训计划、校本研修计划、教师考核方案和学校信息化教学制度的制定建言献策。再次,地理教研组长要会同学科骨干教师组织调查分析、精准诊断组内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围绕三类信息技术应用环境和四个教学维度,集思广益为学校制定微能力点提供参考。最后,在尊重教师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引导学科组教师选择符合学校发展特点的个性化微能力点,进而为有效落实教师精准培训,切实提升地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奠定坚实基础。
(三)注重实践探究与教学资源开发研究
1.借助信息技术参与地理问题式教学情境创设,使情境教学更具趣味与深度
《课标》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整合相关地理信息,引导学生体验自主思考探究的过程。借助丰富的信息技术资源,是突破目前问题式教学中情境创设常见问题的重要途径[2]。
例如,在“水循环”教学中,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导入《将进酒》微视频动画,提出“黄河之水是否真的从天上来?是否真的奔流到海不复还?”以此来创设问题式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地理的热情。通过水循环动态平衡运动的学习,学生不仅树立起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还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建立起地理与政治、语文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
2.利用信息技术分析地理图像和数据,使教学活动更加直观
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丰富多变的图表数据是地理学科学习的重要内容,而地理原理结合图表分析恰恰是很多学生在学习中最常遇到的困难之一。在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多采用静态、呆板的平面挂图。这种平面挂图主题不突出、针对性不强,无法让学生感受地理事物的运动轨迹与变化,制约了学生读图、分析和理解地理原理的能力。而在地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不仅能使静止的图文转变为动态的图像,而且可以变平面为三维、变抽象为形象,极大地提升学生对比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海—气相互作用”一节了解水量平衡原理的教学中,课前教师可以结合水循环的环节,利用Macromedia Flash将其制作成视频动画;课上学生可以利用手中平板电脑自行点击每一环节的视频动画,在观看时做到“说一说环节名称,听一听雷雨声频,画一画环节线头指向,算一算不同环节水量数据变化,辨一辨每一环节数据变化可能对陆地环境及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等。信息技术不仅能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的视频动画中感受到“眼、耳、手、脑”并用,而且对促进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原理和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
3.借助信息技术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助推地理教学方式改革
翻转课堂是指教师通过微视频让学生在课下完成新课程的学习,课堂上师生合力探究相关问题,从而达到对新知识深度内化的一种教学模式[3]。翻转课堂按照时间顺序一般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得到提升,而且讨论交流时间充分,师生互动更加高效。
例如,在“洋流”教学中,课前教师首先结合导学案并利用微视频——“漂流瓶的去向”来引导学生完成课题学习。其次,通过翻转课堂“海水去哪儿”检测与交流、“鸭子去哪儿”探究与进阶、“我们去哪儿”合力拓展与讨论三个环节,在洋流知识教授中有效融入信息技术,使知识由静转动、由浅入深。同时,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展示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融入生活实际。最后,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动员学生关注学校地理研学社的微信公众号,从而拓展教师的教学空间,搭建师生交流的平台。
4.借助信息技术参与地理微课制作,激发师生实践探究与教学创新
国内学者胡铁生、黄明燕、李民等认为,微课是一种新型的在线网络视频课程,它在学科的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中融入了多元化的教学情境,支持学习者进行多种方式的学习[4]。笔者认为,微课作为一种新的学习资源,具有时间短、内容精、知识结构完整和教学目标明确等优势。微课制作作为一种支持“互联网+”的教学形式,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如何灵活、恰当、有创造性地制作微课和运用其资源,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显得尤为关键。
例如,在“河流地貌的发育”一节中,针对河流地貌发育形成的“V”形谷和“U”形谷,以及在凹岸、凸岸的形成区分上,教师在课前可以组织学生代表通过堆沙盘的实验模拟流水对河道沙体的冲刷,在冲刷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河道沙体不同部位和沙体边缘插着的小红旗的变化。学生通过合作完成实验,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将其制作成微课视频并在课上分享实验成果。在分享过程中,教师结合中华汉字“凹”“凸”的字样特点和现实中有关河道景观的图片,引导学生直观感受河道形态的形成与差异,使教学中学生不易区分的知识点自然融入课堂,从而激发学习的探究热情。再如,面对河流溯源侵蚀教学,教师可结合贵州黄果树瀑布的分级变迁,利用信息技术制作Flash三维动画进行视频模拟演示,降低学生认知溯源侵蚀的学习难度,从而提升教师探究地理教学的技能。
可见,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教学的融合既是国家政策的具体要求,又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必经之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下,各学科教师都应加强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研究,从而争做教育教学的探索者、践行者、弄潮者。
[ 参 考 文 献 ]
[1] 段玉山,丁荣,杨昕.地理课程与地理学科关系的探讨:基于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分析[J].地理教育,2022(5):3-7.
[2] 张清苹,张胜前,李姗鸿.信息技术辅助地理问题式教学情境创设的价值、策略与流程[J].地理教学,2021(11):46-49.
[3] 李洪修,王畅.信息技术背景下翻转课堂的文化适应性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6(7):114-120.
[4] 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责任编辑 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