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框架教学法”的课时教学模式构建策略初探

2024-06-18 12:50:57董亮亮
求知导刊 2024年10期
关键词:模式构建拓展

摘 要:宏观来看,课堂教学效果受教师施教水平、课堂教学策略和学生接受能力三方面的影响。剖析课堂教学最基础的单元——课时教学,聚焦教师施教内容的丰富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师生之间施教内容传递的流畅性。通过实施“框架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师生互动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此外,探讨该教学模式在不同学段和学科中的拓展应用,并构建相应的说课材料模式。通过两个框架的共同作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推进学校高效课堂建设,拓展学生的课外学习与生活空间,落实“双减”政策。

关键词:框架教学法;课时教学;模式构建;拓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重点课题“渭州学校基于‘框架教学法的课时教学模式构建及推进策略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3]GHBZ059)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董亮亮(1982—),男,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渭州学校。

对受教育者学习效果的持续优化,是学校教学工作追求的核心目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钻研、教学时间的把控、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以及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激发,都会对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达到预设教学目标产生直接的影响。建议将研究重心下沉,分割教学单位时间,以优化课时教学效果为基点,寻求短时间内提质增效的有效策略,可尝试运用基于“框架教学法”的课时教学模式。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课时教学

课时是学校课堂教学连续实施的基本单位,也是进行教学研讨与教学评价的常规时间定量,一课时通常为40—45分钟。在实际教学中,不同教师实施课时教学的方式以及取得的教学效果差异较大,因此,优化课时教学的实施策略,是推进学校高效课堂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直接途径。

(二)框架教学法

“框架教学法”是一种将相关教学内容融入预设的自创情境中,以营造轻松、愉快、富有趣味的学习氛围,从而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这些预设情境可以是一则小故事、一件日常琐事,也可以是一首歌、一幅画……只要能为教学营造和谐、积极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可以使用[1]。

相较于当前通用的“支架式教学”[2]和“情境教学”,“框架教学法”能通过对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文本、生本、校本资源进行统筹规划与分类整理,创建丰富的“情境库”。这些情境更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更具目的性和针对性,便于选择和应用。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从“情境库”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情境,构建适合填充教学内容的框架,并进行推广,这有利于推动教师的专业水平发展和学校的高效课堂建设。

二、总体研究思路

鉴于本模式构建所具有的显著实践性特征,研究应着眼于课时教学实践表象的收集、课时教学实践规律的挖掘以及课时教学实践共性的提炼等方面,遵循从低到高、由易到难、由具象到抽象的原则,逐级展开。在内容要求上,需根据学生学段的提升,体现由表象到内涵、由方法到哲理、由情感到情怀的进阶特征。

(一)实施“框架教学法”的教学基础调研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分析当前课时教学中情境因素所占的比重及其对课时教学产生的积极影响。情境在学科教学中被广泛应用,我们重点关注低学段情境教学与学生兴趣激发之间的直接关系,并开展实证研究,以了解随着学段的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衰减与课堂中情境教学使用比例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我们设立平行实验班,收集使用情境与不使用情境的同一课时的教学数据,为课题的顺利推进提供有力支撑。

(二)影响“框架教学法”推进的因素

调查中我们关注小学不同学段任课教师在课时设计中情境教学所占比重,并遴选情境,反复比对,从教师到学生,从班级到年级再到学校,提取共性特征,明确将“框架教学法”作为课堂建设基调的优势和助力。

(三)“框架教学法”建模理论的学习与实践

把握学科特点,提取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身心发展信息,参考文献,获得理论支持,制订初步的基于“框架教学法”的课时教学构建方法。设定实验班,进行课时教学的情境干预,汇总实验数据,整理调查报告,再次查阅资料,获得更为广泛的文献支持,制订初步方案。

(四)实施方案

在实验班进行方案的多次调试,详细记录过程,及时调控,获取第一手资料,归纳整理,分学段、分学科创建“情境库”。

(五)框架的验证与推广

优化原有方案,解决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再次实施,推进课时教学和高效课堂建设(此环节可能重复多次)。

(六)总结基于“框架教学法”的课时教学经验

基于“框架教学法”的课时教学模式构建及推进思路:个例分析→共性调研→文献支持→初案实施→多次验证→成型归类→运用实践。

(七)课时教学框架和说课模式框架的跨学段、跨学科延展

形成相关理论,指导不同学段、学科的课时教学和教研活动,促进学校高效课堂建设。完善方案,总结过程性资料,形成理论,并在校内推广成果,助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国家“双减”政策落实。

三、课时教学模式的初步构建策略

基于“框架教学法”的课时教学模式构建,遵循从低到高、从简到繁、由点到面、由易到难的推进原则,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课时教学“框架”的构建

将常规课时教学中的惯用情境进行分类加工、优化放大,整理成一套有头有尾、能装载不同教学内容的“情境外壳”,再根据不同的课型要求和学生特点,以学科和学段特征为标准对情境进行归类,形成“情境库”,最终归纳总结形成一种便于操作、有足够选择空间的课时教学程式。教师可以灵活地在这种框架模式中套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并通过同学科、同学段教师的优质情境共享,实现跨学科、跨学段的资源统筹。

(二)情境与框架的融合

“框架教学法”是以情境与框架的融合为基础的。在实际的课时教学中,情境是灵活多变的,但框架要求相对固定,即这里所说的框架的成型。成型的框架是相对固定的授课模式,其目的是将教学情境程式化,方便分门别类,快速地套入教学内容。二者的融合指的是教学实施初期,引入情境的虚拟伴学角色要相对固定,虚拟伴学角色的构建要契合教育教学规律、学生身心特征及教师技能基础;教学情境可以每课一变,只要有利于学生的学趣激发或课时教学目标的达成;但多变的情境在每课时的教学中都要符合既定的框架,即有头有尾,能让学生开心地进入情境,满意地走出课堂。此融合策略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对既定情境的选择是否合理、能否熟练驾驭、是否依据学生及文本特征进行了合理的二次加工。

框架的一般结构:情境引入→承转→嵌入内容→伴学角色助推→内容总结→引出内容→情境结尾。

(三)课时教学情境的板块化与“情境库”整合创建

教学情境的创设活动在当前课时教学中往往单独出现,且以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共鸣为基础,淡化了情境的激趣作用及其与教学方法的兼容性。但“框架教学法”所选择的情境有头有尾、相对完整,与教师教学方法、学生身心特征、教材内容编排、课标育人指向相契合。相对来说,每一课时的教学情境必须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尾,是一个独立完整的板块。

将相对完整的教学情境根据教学内容及形式特点进行分类整合,让不同情境成为不同教学内容的整体装载形式,再根据各学段学生特征进行分级分类归纳,创建模式,分门别类,形成在课时教学时有充分选择空间的“情境库”。

(四)“框架教学法”的初步成型与运用

情境框架构建成型,整理创建了分学段、分学科、能拓展的“情境库”,在每课时的构课活动中,能有意识地从情境库中选择有用的情境嵌入符合文本和生本特征的框架,并在虚拟伴学角色的引导下完成教学任务,标志着“框架教学法”的初步成型。成型后的“情境库”尚属课时教学模式建构的理论研究阶段,此时,要不断对情境进行丰富与校正,这离不开课时教学实践的“下水”调试,具体步骤如下。

1.专业过硬,授课水平较高的教师在低学段学优实验班进行模式操作,改进并丰富“情境库”。

2.专业过硬,授课水平较高的教师在低学段学困实验班进行模式操作,改进并调试授课策略。

3.指导年轻教师在低学段学优实验班进行模式操作,促进教师发展。

四、课时教学模式的后续推进策略

笔者多次使用“框架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后发现,这种利用既定框架优化课时教学效果的方法,不仅适用于小学不同学段的语文课时教学,也可延展至初中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光可用于语文学科教学,亦能延伸至数学、英语、科学等其他学科的课时教学,尤其适用于厌学情绪严重,基础相对较差的受教育对象。教师只要合理选择或设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合理运用,就会激起学生无尽的兴趣,取得理想效果。

(一)基于“框架教学法”的课时教学的跨学段延展

框架教学模式构建初见成效后,我们可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尝试进行框架的微调,推进该模式的跨学段延展。

1.在小学低学段的运用中,基于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特点,框架的构建要体现多层意识[3],即一个框架中架设几个情境,以场景的变换和故事的新颖性吸引学生注意力。

2.延展到小学中高学段,应在框架的营建上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和情境与文本内容的关联性。

3.延展到初中学段则要关注框架构建和学生思维(尤其是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统一性。

总体来看,要以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调整框架,循序渐进,为学生的能力培养和身心发展服务。

(二)基于“框架教学法”的课时教学的跨学科拓展

“框架教学法”的跨学段延展策略亦可应用到跨学科拓展中。具体要遵循“框架教学法”在低学段不同科目间首先拓展使用的原则;遵循“框架教学法”从低学段各科目向高学段各科目逐级推进的原则;遵循“框架教学法”适应学科特点与学情特征随机微调的原则;遵循情境框架构建由关注学生的兴趣激发向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逐渐变化的原则。

在具体实施中,应在关注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激发学趣,培养人格,发展思维,相应地放大课时教学的情境选择范围,优化教学效果。

(三)反思“框架教学法”后的“双线三步走”的说课模式构建

授课是“显性综合行为活动”,说课是“隐性综合行为活动”。受“框架教学法”启发,说课活动也可设定框架,我们要把握说课内容中要素的提取,关注说课材料中理论的支撑与文本的解读,融入说课材料中教育教学愿景的彰显,注重说课材料主题词的提炼,考虑说课材料主体框架的架构,兼顾说课材料中审美元素的体现[4],将“课标”与“文本”作为构思说课材料的两条主线,强化课前的“萌发”、课堂的“碰撞”、课后的“蜕变”三个步骤间的联系,构建“双线三步走”的说课模式。

五、教学模式构建及推进的现实意义

(一)促进教师的专业提升

基于“框架教学法”的课时教学模式将情境教学框架化,具有相对固定的程式指导模式,对于年轻教师或初次接触非专业学科的教师来说,更易于接受,且具有实操性,符合城乡融合型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与学生水平发展不均衡的实际情况,是短时间内提升教师业务水平、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时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二)推进学校的教学研究

此教学模式的跨学段、跨学科推进,可以促进九年制一贯制学校校本教研的一体化融通,帮助学生形成长期性学习规划,顺利跨越六、七年级的学习鸿沟,促进学校课时教学模式的构建和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助力学校教学特色的形成。

(三)助力“双减”政策的落实

1.从教学的参与对象来看,“双减”政策的落实必须以学校高效课堂建设、教师教学水平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为基础,就其根本途径来说,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每个课时的教学效率,在课堂上圆满完成学习任务,才能解放学生的课外时间,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而基于“框架教学法”的课时教学模式的构建正是以这两点为抓手,先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要求,精心遴选分类,构建紧密联系不同学段学生生活实际,并有助于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库”,再依据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文本特征选择适合某一课时教学并易于操作的具体情境,最后灌注相应的教学内容,借助情境框架的优势消除学生的学习倦怠,提升学生的知识接受度,帮助教师完成课堂教学。整体来看,学生个体的学习兴趣在具体情境中得到了激发,教师的教学方法在情境的选择与配型过程中得到了持续优化,随着“框架教学法”跨学段、跨学科的推广,学校课时教学模式逐渐形成,对全校高效课堂建设的整体推进有着积极意义。

2.从具体的研究及实施过程来看,是先由“框架教学法”在低学段小学语文课时教学的运用入手,精选情境,调研分类,归纳优化,制订策略,构建模式。之后将该模式推广到高学段的小学语文课时教学,并逐渐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同学科课时教学中进行运用与调研。最后尝试运用在中职学校等生源基础薄弱的教学环境,干预不同学校对学困生的转化,推进各联盟学校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从而达到提质增效,落实“双减”政策的目的[5]。

[参考文献]

谭双顺.模拟谈判教学法实施理论框架及应用过程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4):140-141.

孙静静.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应用探析[N].科学导报,2024-01-19(B2).

孙锐.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1):76-78.

葛莹瑕.刍议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真实情境的创设[J].试题与研究,2023(32):147-149.

张朝学.基于支架式教学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以部编版四年级下册《母鸡》为例[J].亚太教育,2023(24):110-113.

猜你喜欢
模式构建拓展
航空集团公司共享式财务集中管理模式构建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多元化评价体系融入体验式大学英语教学的模式构建
亚太教育(2016年35期)2016-12-21 19:47:30
高中英语课堂互动模式的建构及相关问题阐述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浅谈如何上好中学语文期末复习课
新一代(2016年15期)2016-11-16 17:37:56
关于新形势下公证业务拓展的一点思考
法制博览(2016年11期)2016-11-14 10:48:30
高职院校“2+3”企业化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职教论坛(2016年24期)2016-11-14 08:58:56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孟子》课堂拓展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6:18:56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