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创新意识是一个人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初中语文教师应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聚焦新课标提出的“学习任务群”概念,立足整体,实施项目式单元教学,强调学生“做中学”的过程。整个课程以学生实践为中心,使其亲身经历知识生成的过程,完成对知识的多维解读,以让其形成新的思考,不断发展创新意识。探讨创新意识与项目式单元教学之间的关系,阐述基于创新意识培养的初中语文项目式单元教学策略,旨在以富有探究性的课程教学活动模式支撑学生发展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使其成为推动国家和社会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
关键词:创新意识;初中语文;项目式单元教学;概念阐述;价值分析;策略探寻
基金项目:本文系淄博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创新素养专项课题“初中语文单元项目化学习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研究”(课题编号:2022ZJZX008)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陈红娟(1986—),女,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第四中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概念,强调教师要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学习任务群,要求教师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与实践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不管是新课标的编写还是新课标中各项内容的调整,都凸显了“创新”二字,这说明了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其回归学习本质、感受学习意义的建构性学习范式,与单元教学有着极高的适切性,鼓励学生基于统整视角审视课程学习活动,主动整合多维、多模块资源,通过合作探究完成单元实操任务,从中生成新的思考、新的认知、新的质疑,完成一系列富有个性、创意化的实操活动,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创新素养。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紧密联系语文单元教学与项目化学习的实践研究,将创新意识的培养变成学科课程与教学的常态,以促进学生的深远发展。
一、基于创新意识培养的初中语文项目式单元教学关系阐释
(一)学习内容的整合性为创新意识培养提供了条件
从学习内容来看,项目式单元教学有着整合性的特点。初中语文单元教学内容被内嵌于学生所参与的项目中,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既是学习新知、更迭旧知的过程,也是发展能力、建构完整知识体系的过程。教师立足单元教学视角,统整教学内容,融合多模块知识,凝练项目主题,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完成任务的形式解析单元知识,突破了以往单篇、单课时教学模式的桎梏[1]。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但整合了知识,更将知识与项目主题关联的真实情境相融合,以统整的思维审视单元知识,所展现的视角、运用资源的方式、产生的思考、生成的成果也更为新颖,这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由此观之,学习内容的整合性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条件。
(二)任务活动的驱动性为创新意识培养做好了铺垫
从任务活动来看,项目式单元教学有着驱动性的特点。教师整合单元教学内容,凝练主题,设计学习任务,既遵循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也强调了学生的发展性,使其能获得“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效果。因此,项目任务活动不仅具有基础性和普适性,还具有挑战性和延伸性。学生将基于单元核心知识、概念和原理的学习基础,以完成任务为最终目标,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他们从传统被动式的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式的学习状态,通过独立思考完成了任务,生成了独具个性的项目成果[2]。由此,学生的创新思维便得到了充分激发,这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并显著提升了学生在项目式单元学习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任务过程的协作性为创新意识培养增添了力量
从任务完成过程来看,项目式单元教学有着协作性的特点。学生在项目式单元学习中能否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开展项目式教学时,要聚焦单元核心知识,设计真实情境和驱动性问题,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同时,教师要合理分配项目组,为学生搭建任务支架,并提供知识、工具、方法等资源支持,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规划地完成任务。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实现组内协同、师生协作,从而增强任务完成过程的高效性和有效性[3]。学生在多维协同合作中,能实现思维的交互和智慧的迸发,产生对项目任务和项目成果呈现形式的多维思考。由此观之,任务完成过程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性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增添了力量,能促使其不断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创新精神。
二、基于创新意识培养的初中语文项目式单元教学策略探究
(一)项目准备
在项目准备阶段,教师应以统整视角审视教学单元,分析本单元属于新课标中的哪个学习任务群,明确阅读、写作、实践运用以及口语交际等方面的要求是什么,依据单元选文特点,构建项目设计基本设想,并进一步提炼项目主题,发挥项目的统领作用[4]。随后,教师应依据学科核心素养,精准制订项目式教学目标,并发挥其提纲挈领的作用,充分做好项目实施前的准备工作,为后续项目实施提供指导,确保项目式单元教学活动得到更好地开展,从而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条件。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应以统整视角分析并解读教材,做好项目式单元教学的准备工作,具体过程如下。
1.解读教材
本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人文主题为“关注社会生活和新闻本身的发展”。本单元选编了五篇文章,体裁各不相同,有消息、新闻特写,也有通讯、新闻评论。结合六则新闻及“活动任务单”的内容,我们可以明确本单元的核心任务是写作并播报一则新闻,学生需经历新闻阅读、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三个学习环节。结合课程内容可以发现,本单元属于“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部分,旨在培养学生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能力,引导他们通过多种媒介关注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新鲜事。基于教材解读基础,教师便可以明白本单元项目探究的重点是选取典型的社会事件或时事话题,让学生以探究的形式经历新闻阅读、采访和写作等过程。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权与选择权,让其自主选择新闻播报的内容,展现自身对生活、社会及时事的思考。
2.明确主题
项目主题的提炼应具有概括性和统整性,既要与单元教学重难点相呼应,也要体现学生在项目探究过程中的开放性和新颖性。教师基于单元教材解读基础,可以根据项目式教学的特点,提炼项目主题为“朝闻天下:为你呈现最新讯息”,以这一主题驱动各项目组自选话题和案例,经历一次完整的新闻播报过程。
3.制订目标
项目式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具有指向性,能驱动学生完成项目实操。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立足创新意识培养,完成目标的设计。具体目标如下。
(1)语言运用:学生能通读六则新闻,梳理新闻结构和六要素等知识,对比、辨析不同新闻体裁的异同,概括各自的语言特色,阐释自身对新闻语言的独特认知。
(2)思维能力:学生能分析、对比六则新闻的异同,从多个方面整理并归纳各自的特点,抓住重点信息提炼作者的态度倾向,并思考自身新闻写作和播报的形式。
(3)审美创造:学生能依据新闻阅读和学习基础,聚焦自身所播报的内容,完成新闻撰写,制作新闻报刊专辑或视频,参与新闻比拼活动。
(4)文化自信:学生在新闻播报中,能展现自身的核心价值观,凸显新闻立意,展现自身对新闻文化的思考和对新闻信息内核的解读,展现较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项目实施
项目实施阶段更强调学生的实践探索,教师需要设计驱动性任务,并要求学生以合作探究的形式来完成这些任务,以让其经历完整的、有意义的单元学习过程。教师应根据教材解读基础,聚焦项目主题和项目目标,完成项目任务的设计。因此,教师要明确项目主题,创设项目情境,以便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际任务中[5]。随后,教师要根据项目目标,合理安排任务活动,确保这些活动兼具启发性和创新性。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启发点拨,不断引导学生思考、思辨和质疑,以实现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以“朝闻天下:为你呈现最新讯息”这一主题为例,教师在准备项目时,应紧密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情境创设和活动布局,以凸显新颖性、自发性、创意性,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提供支撑。具体如下。
1.创设情境
教师要凝聚主题,为学生创设开放性、实践性的项目情境,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情境为:央视新闻网开设了“朝闻天下”新闻专栏,邀请优秀的记者团队呈现当前发生的重要新闻或热点事件,欢迎各记者团队投稿。教师以这一情境为引导,不仅能快速激发学生参与项目的积极性,还能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让整个项目探究过程充满活力。
2.布局活动
在活动布局中,教师要紧扣单元教学内容,搭建活动支架,以启发点拨学生,使其完成富有意义的探究。具体项目探究内容如下。
【新闻阅读】
支架1:阅读前三则新闻,梳理总结“消息”的结构特点(导语—主体—结语—背景,呈倒金字塔结构),并按照相应的结构特点,分别罗列三篇新闻的关键信息。
支架2:继续阅读后三则新闻,梳理各新闻中六要素的具体内容,即何时、何事、何人、何故、何地、如何,并按照六要素,梳理六则新闻的关键内容。(注:教师要提醒学生,《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这篇新闻不适合用六要素来归纳,并要求学生分析原因,产生对“新闻评论”的新思考。)
支架3:对比六则新闻的体裁,自行思考、总结异同。如有项目组经过讨论,从时效性、报道对象、篇幅、标题特点、表达方式等方面梳理了异同。
支架4:抓住六则新闻中具有代表性的语言段落,分析不同体裁新闻语言的特点,并揣摩作者的情感意图。
【新闻选题】
教师指导各项目组内部开展“头脑风暴”活动,让其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感兴趣的、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一一提出并交流探讨,最后选定新闻播报的选题。例如,某项目组将最近热门事件“梅西爽约”定为他们的新闻选题,准备完成对该事件的播报。
【新闻采访】
教师为学生提供微课视频,让他们学习新闻采访的一般方法与步骤,做好采访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然后完成采访。例如,学生身边的朋友、老师、家长、亲戚等对梅西或多或少有所了解,特别是一些喜爱足球的人更是对整个事件十分关注。确定该选题后,项目组应分工合作,依据组内敲定的采访提纲完成对身边人的采访。
【新闻写作】
在各项目组依据自己的选题及提纲完成采访后,教师要指导他们分享采访内容,抓取关键信息,从拟标题、导语、主体等方面出发完成新闻写作。随后,项目组成员应依据新闻内容,不断朗读、修改,考究字词用法,经历思辨创新的过程。
【新闻播报】
各项目组聚焦所写新闻内容,完成新闻播报,既可以上讲台呈现,也可以课后穿着正装、布置背景,以视频录制的形式记录播报过程,提交成果。
(三)项目总结
项目总结主要是让学生进行成果交流、活动评价等。学生通过成果交流,能进一步深化对本单元核心知识的理解,并基于自身已有的知识与技能,生成创新思考。而学生在活动评价中,将有机会了解他人的优势,明确自身的不足,从而对自己的发展和进步形成创新思考。因此,教师绝不能忽视项目总结环节,而是应充分利用这一环节,引领学生深入互动,以深化其创新意识。
以“朝闻天下:为你呈现最新讯息”这一主题为例,教师要从两个方面出发实施项目总结,做到立体化反馈。具体如下。
1.成果展示
教师应为各项目组提供更为广阔的展示平台,让各项目组完整呈现自己的成果。例如,在项目探究结束后,不同项目组生成了不同选题的新闻播报内容。教师应鼓励各项目组大胆展示自己的成果,清晰呈现新闻播报过程。在这一环节,教师应秉持一视同仁的原则,不管项目组呈现的成果是何种形式,都应予以尊重,因为这是各项目组创意思考并实践的成果,是展现其创新意识的重要载体。
2.多维评价
教师应改变传统单一化的评价形式,结合项目式单元教学的特点,实现多维评价。例如,在评价标准上,教师要从核心素养发展情况和创新意识提升情况两个方面出发,制订具有明确指向性的评价标准;在评价内容上,教师要关注各个项目组在活动实践中所展现出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资料搜集、整理与概述的能力,以及计划组织与实施能力,从而综合评估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情况;在评价方法与主体上,教师要引入学生这一评价主体,采用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引领学生完成多元、多维评价,从而创新对自身及他人的认知。教师通过相互评价,能为学生成果的优化与创新提供新的视角,以丰富的评价结果驱动学生持续创新。
三、总结
综上所述,基于创新意识培养的初中语文项目式单元教学有着可行性与必要性,它能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条件、做好铺垫、增添动力,让学生持续深化创新思维。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创新教学策略布局,从项目准备、项目实施、项目总结三个维度出发,优化项目式单元教学的全过程,促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经历激活、发展、深化等过程,以达成预期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郑弘.初中语文学习任务群对学生跨学科思维与创新素养的影响[J].中学语文,2023(29):3-5.
张秀凤.初中语文项目化学习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践[J].基础教育论坛,2023(10):47-48.
荆倩.浅析初中语文读写一体项目化学习中创新素养的培育[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3(3):33-36.
王增鹏.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思考[J].学周刊,2023(6):154-156.
刘巍,林晓敏.泛在学习视域下的初中语文创意读写作业设计探索:以“寻找家乡美根植莞邑情”创意读写项目式学习为例[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2(21):7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