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

2024-01-27 11:37洪芳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生活教育理念初中物理教学教学案例

洪芳

[摘 要]生活教育理念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理念对物理教学有重要指导意义。研究表明,基于生活教育理念的物理教学策略有:一是开发生活资源,创设问题情境;二是再现生活情境,设计探究实验;三是走向生活实际,解决真实问题;四是密切联系生活,强化学科育人。

[关键词]生活教育理念;初中物理教学;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29-0050-04

百年前,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理念,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它主张教育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反对死读书,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一脉相承。研究表明,基于生活教育理念的物理教学实践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生活教育理念的内涵与教学架构

(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先生对生活教育的定义是“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1]。生活与教育的相互关系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依靠生活,教育服务生活。物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现象及其内在规律的自然科学,研究内容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习物理的意义与价值往往体现在:运用物理知识与规律解释生活中错综复杂的物理现象,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提升科学素养。

“生活即教育”的核心价值体现在用“活”的教育取代“死”的教育,杜绝“死读书”“读死书”,反对脱离生活的“假、大、空”教育,特别强调要将教育融入精彩纷呈的现实世界,融入真真切切的学生生活世界,在生活中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创设真实的生活化问题情境,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的思想与方法探索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此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形成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二)社会即学校

社会是由人类及环境形成的关系总和,人们生活在社会之中,教育产生于生活之中。“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打破了“学校是教育的唯一场所”的观念。教育应该包含整个生活的范围,我们生活的社会就是我们终身学习的“学校”[2]。社会可以理解成“场所”,人们生活的场所在社会中,学校也处于生活场所中,如果把教育的场所局限于学校,那么他们的关系就如图1(a)所示。陶行知先生将教育“溶解”在生活之中,教育的场所就打破了学校的藩篱,“放飞”到生活场所——社会,自然引申出“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生活、教育、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如图1(b)所示。

生活与教育息息相关,社会与学校密切联系。将学校“融化”在社会中,教育的阵地就拓展到整个社会,真正实现人们终身学习的需要。常言道“讀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倡导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要紧密联系,学校教育培养的人才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不断锻炼,才能拓宽眼界与认知,才能检验出真实的能力与素养。

(三)教学做合一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强调要加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3],这与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一脉相承。“教学做合一”的本质内涵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实际生活三者不是相互割裂的个体,而是统一的整体,“做”处于核心位置,强调通过行动、实践和“做”去认识世界、探究世界、获取知识、提升能力。脱离生活实际的、死记硬背式的教与学,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违背了人的发展愿望与需求,不是真教,也不是真学。陶行知先生特别强调要真做,只有真做才能真学和真教。物理学科的教学特别重视体验、观察与实验,尤其强调物理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究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二、基于生活教育理念的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教学内容与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从生活的某一方面创设情境引出物理问题;可以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建构物理知识;可以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切身体会物理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4]。下面以苏科版九年级下册“电能表和电功”的教学为例,具体阐述基于生活教育理念的教学策略。

(一)开发生活资源,创设问题情境

生活中各类用电器是再普通不过的了,但如何缴纳电费、缴纳电费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往往不太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电费单这一教学资源,可以有效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

【教学片段】

教师:每家每户每天都在用电,你们知道供电部门是根据什么来收取电费的吗?

教师出示一张自己的家庭电费单,如图2所示。

教师:这张电费单上有哪些信息?

学生:高峰用电104.40元,低谷用电90.29元,总共要缴纳电费194.69元。

教师:你们知道这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吗?

学生:家里的电能表测量用掉的电量,供电局根据所用电量计算电费。

教师展示电能表实物,启发学生思考:怎么看用了多少电?电能表上的各个参数的含义是什么? 电费单上“本次示数”“上次示数”表示什么含义?

教学意图:电能表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有感应式电能表和电子式电能表两种,两者功能相同,部分参数意义不同。教师展示电能表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让学生具体了解电能表的读数、单位和各个参数的含义,进而为引出电功、电能等物理概念打好基础。教学思路:①电费缴纳依据;②认识电能表;③理解电功概念。这样的真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简单的生活情境”中用“学生明白的话”揭示“学生还不明白”的道理,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真实问题呈现和解决的过程中实现学生认知的发展与跃升。

(二)再现生活情境,设计探究实验

实验是践行“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方法。实验方案的设计是顺利完成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思维和行动的动力来源。本课例的实验探究从学生熟知的家用电器出发,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电灯、电热水壶的用电情况,再现生活情境,启发学生积极对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进行思考和交流,并在交流中将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语言或其他方式(如演示实验)表达出来,从而设计出合适的实验。

【教学片段】

教师:你知道平时电灯工作1分钟要消耗多少电能吗?用电能表能测出吗?

学生:能,看电能表示数变化了多少就能测出。

教师请学生上讲台演示,证实学生的说法。

教师:你能看出电能表的示数变化吗?问题在哪里呢?

学生:不能,可能是因为灯1分钟消耗的电能小于0.1 kW·h,所以看不到电能表示数的变化。

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观察电能表指示灯的变化情况,学生看到指示灯在间歇性地闪烁发光。

教师:如果我们能知道电能表指示灯每闪烁一次表示用电器用了多少电,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通过数出闪烁的次数来得出消耗的电能?

学生观察电能表参数3000 imp/kW·h,通过对参数的交流讨论,很快便能设计出实验方案:测出1分钟内闪烁的次数,通过计算得出消耗的电能。继续让学生上讲台进行实验操作,进一步加深认知。

教师出示一个家用电热水壶,布置任务:在刚才实验方案的基础上能否想办法测量出家用电热水壶的加热效率?

学生相互讨论,很容易设计出实验方案:首先利用电能表测出电热水壶1分钟消耗的电能;接着利用电子秤测出热水壶中水的质量或者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后计算质量;再利用温度计测量电热水壶中水升高的温度,计算出水吸收的热量,吸收的热量与消耗的电能之比即为电热水壶的加热效率。指导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计算出加热效率。

教学意图:以上教学片段中两个探究实验都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设计并进行物理实验,拉近了物理与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科学的真实性,体会物理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互融合的关系,因而学生更愿意主动地投入物理学习之中。教学按照如下思路展开:①测量电灯消耗的电能,②测量电水壶消耗的电能,③测量电水壶的加热效率。这样从低到高、逐节抬升地进行实验,学生既可以直观观察电能转化成光能与内能的现象,又为下一环节学习电功概念收获了丰富的感性材料,还能让学生亲身体验电灯与电热水壶在相同时间内消耗的电能是不同的,为下一步学习电功率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走向生活实际,解决真实问题

物理教学中概念的学习,需要一个概念应用的环节。教师不应片面地将所学的物理知识与解题方法联系起来,而是应当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指导学生解决真实问题。本课例中将知识的应用迁移到学生的生活世界,让他们面对真实情境、真实问题,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促进知识迁移,这正是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关键能力。

【教学片段】

教师:日常生活中,除可以使用电热水壶烧水外,还可以用燃气灶烧水,你们家里是用燃气灶还是电热水壶烧水?你知道家长是如何选择的吗?能不能说说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1:我家用的一直是天然气,我从来没有想过选择的理由。

学生2:我家使用的是电热水壶,我觉得是因为使用比较方便,可能还更安全一点。

教师:假如现在让你来选择一种加热方式,你会考虑哪些实际情况?

学生:加热效率,实际费用……

教师:如何验证?

学生1:天然气的消耗量可以由燃气表读出,测量出天然气烧水的热效率,再与电水壶烧水的热效率进行比较,选热效率大的。

學生2:利用测量两种水壶同样烧开2千克水所消耗的电能和燃气量,根据电价和天然气价格计算所需要的费用,选择费用较少的。

教师:两位同学的想法都很好。为了进行实践验证,同学们可以自主选择组成研究小组,课后讨论并设计出更加详细的实验方案,周末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实验,并撰写一份实验研究报告,下周我们将进一步交流探讨。

教学意图:日常生活中,用电烧水和用燃气烧水哪个更好?不同的视角可以有不同的观点,这是生活中的一个真实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综合性。真实的物理问题往往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值得思考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路径也可能是不确定的,甚至问题的答案也可以是不确定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干扰因素、无关因素较多。如测量电热水壶用电量时需要关闭家里其他用电器,所用电热水壶和燃气热水壶的材质、自身质量也是需要控制的因素,测量燃气灶的热效率过程中也有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因此,设计成课后综合实践活动更加合理,在合作学习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有更多的问题解决途径,从而得到不同的锻炼和提高,进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细致周全的品质。

(四)密切联系生活,强化学科育人

每门学科都有独特的育人价值,物理课程的育人价值主要体现在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教学中,教师要有效落实物理学科的育人价值,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应做到灵活多样,贵在有意,重在有机。本课例结合“1度电”在生活中的用途,挖掘相关育人价值,渗透科学态度与责任教育。

【教学片段】

教师:你们知道1度电可以用来做什么吗?

学生:根据刚才所测1分钟电灯和电水壶消耗的电能,1度电=1 kW·h,粗略计算1度电可以让普通电灯亮20小时,让普通电热水壶烧水40分钟。

教师:你知道贫困地区一个孩子每个月只用1度电来维持生活的故事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学生观看相关视频并讲述自己的收获。

教师:反思一下,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浪费电的现象?

学生:上室外体育课时,有时教室里的电灯、电扇忘记关了。有的时候窗外太阳光很强,而教室里还开着电灯。

教师: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节约用电?

教学意图:在学习了电能的转化与利用知识后,教师及时进行节约用电意识的培养与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电能对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重大意义与作用,认识节约用电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态度与责任意识。在学生建构物理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渗透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理念,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带动身边的人共同保护环境、热爱自然,共同节约能源,杜绝能源浪费,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基于生活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启示我们:教育与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蕴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教育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要倡导学科实践,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建构学科知识,提升关键能力,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方明.陶行知全集:第2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2]  周盼盼.“行”生活之道 “知”育人之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2022(17):50-5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  孟亭含.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农村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启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31(5):67-70.

猜你喜欢
生活教育理念初中物理教学教学案例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生活教育理念的职校班主任德育工作研究
探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在幼儿园大班教学中的融入
试论体验性学习实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巧及案例分析
反转课堂模式与数学教学案例
促进初中化学定量观建构的教学案例
尊重主体地位,彰显人文关怀
生活化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创设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