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兰
【摘 要】民间美术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地域性与传承性、多元性与包容性、率真性与质朴性、创新性与发展性等特征。民间美术应用于小学美术教学能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培养美术核心素养的客观要求。在教学中,应采取“教学内容选择贴近实际生活,制作媒材的巧妙运用,民间传统美术制作步骤的改善,对融合态势进行多元化评价”等策略,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民间美术 小学美术 融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07-77-04
民间美术是以丰富民风民俗活动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凝缩和表现风俗民情并流传積淀下来的美术活动,是民间群众淳朴的思想表现,以及对美的朴实的追求和探寻。小学美术是陶冶学生审美情操的一门课程。《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提出在不同学段设置“体验传统工艺”“学做传统工艺品”“传承传统工艺”“继承与发展文化遗产”等学习任务,强调“注重引导学生理解‘中国传统工艺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注重引导学生理解‘中国传统美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增强文化自信”等教学要求。由此可见,民间美术是美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效运用民间美术资源,丰富学生的美术学习素材,对于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落实学生艺术素养培养意义重大。”[1]不仅对学生起到塑造美好心灵的教育滋养作用,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形成朴素的视觉文化意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以及民族文化认同感、自豪感。
一、民间美术的特征
民间美术是美术文化的重要来源,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四个鲜明的特征。
(一)地域性与传承性
民间美术植根于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自然条件、人文地理,在风俗文化、价值观念、艺术特色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不同的民间美术会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形成了各自的区域性特征。民间美术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反映和情感刻画,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中,不同的民间美术以丰富的形式得以传承,彰显其自身文明。
(二)多元性与包容性
民间美术直接来源于劳动人民的社会生活,凝聚大众智慧,满足劳动人民的社会生活需要,在不同程度上包含着不同劳动人民的审美情感与美的表达,既是美术内容和美术风格的结合体,也是美术技巧和美术经验的综合表现,在民间艺术形态和精神世界表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民间美术具有精神性的审美功能和特殊的文化功能,承载着劳动人民的生活习惯、风俗特征,蕴涵着大众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这些赋予了民间美术独具一格的精神。
(三)率真性与质朴性
民间美术是劳动人民对日常生活与生产劳动中所见所闻的直观反映,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艺术,贯穿于人民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个领域。民间美术扎根于劳动人民的生活中,体现着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寄托着劳动人民鲜明的褒贬爱憎态度,其美与善的思维情感是天然和谐的原始统一,没有太多程式化的套路,也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是原始的、质朴的。
(四)创新性与发展性
民间美术映射出劳动人民的思维创造和审美能力,“有许多与现代艺术某些观念、手法、形态的息息相通”[2],如当代艺术中使用的一些艺术图式、造型语言以及平面化的表现手法都能在民间美术中的艺术形态和审美取向中找到身影。随着社会发展,民间美术需要以各种形式实现创新,民间美术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与时俱进,不断得以丰富和创新。新时代丰富了民间美术的时代内涵,新时代背景下民间美术与时代文化有机结合,将推动民间美术突破创新,达成新的发展高度。
二、民间美术应用于小学美术教学的价值
(一)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蕴含丰富的民间美术资源,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3]民间美术有着许多具有参考价值的民俗内容,是中国民间文化的缩影,也是民族精神的外显。在多元文化和信息化社会中,将民间美术应用于小学美术教学中,可帮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渊源流长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深刻持久感受到民间美术的内涵和魅力,以及经典的表现形式和蕴含的精神,有力促进小学美育的养成,自觉承担起传承中国优秀民间文化的责任。民间美术作为劳动人民躬耕创造的艺术,历经千百年的积累沉淀,其优秀的作品、精湛的工艺、高雅的情趣和质朴的匠人精神都值得去追寻和传承,是当代中华民族群众美学文化传承弘扬的重要路径。
民族文化认同感是个体形成良好自我认同感,从而拥有健康心理的重要条件。[4]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入民间美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是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的突破口,可以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美术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内化人的审美体验形成健全的审美观念、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习惯来增强人对自我本质的认识。广泛的地域性特征塑造了不同的民间美术形式,不同地区形成了具有不同特色的民间美术作品内容和艺术风格。学生应该知道并熟悉本地优秀的乡土文化、民间文化,感悟到特定时代的特色。民间美术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情趣,是真、善、美的统一。例如在“剪纸”一课的教学中,民间剪纸多以红色为主,充满喜庆吉祥之意,表现内容广泛,有牡丹、鱼、莲花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内涵,而且还能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从而逐步形成独特的民间美术审美意识、审美观念。
通过将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形式相融合,培养学生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激发学生无限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民间美术多属工艺范畴,风筝、扎染、陶塑、花灯、年画、木偶、编织等均是如此。[5]民间美术对手工制作、动手实践要求较高,学生通过对民间美术系列活动的学习,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深入感悟、认知和体验,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民间美术教学活动除了规划相关活动的设计,还需要准备一些工具、素材和材料。例如在“皮影戏”一课的教学中运用了胶片、双角钉等新媒材,学生在制作皮影的过程中,手脑并用,并积极开展小组合作交流,促进思维发展,培养观察能力、认知意识、探索发现能力,促使他们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身心和谐成长。
(四)培养美术核心素养的客观要求
当前,基础教育进入核心素养培养时代。“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不是简单的学科知识与技能,它是将美术学科或跨学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整合,是让学生通过美术学科的学习,形成其身上最有价值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6]以美术学科为视角,民间美术是培养美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首先,民间美术延伸了课堂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关注到生活中更广阔的美术空间,使学生扩大视野、丰富体验。其次,民间美术是艺术创新的来源,将民间美术中丰富的人文审美形态和人文精神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为学生在更广大的美术情境中认识美术及打开创造灵感和思路创设了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最后,民间美术可以陶冶学生的艺术性情与审美能力,不仅促使学生对美的感知与创造能力的有效提升,而且还促进其综合素养与思想观念的完善发展。
三、民间美术融入课堂教学的方法
(一)提炼民间美术文化元素
民间美术蕴含了悠久的传统文化,在教学中将蕴藏在民间美术作品中的文化元素提取出来,一方面起到传承、弘扬和发展民间美术的作用,另一方面能让学生感受到民间美术的艺术魅力和传统文化内涵。在传统文化中,可以找出与教学目标契合的“点”,通过回溯其发展的历程,展现民间美术的独特魅力。民间美术一般融合了当地的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和民俗活动关系密切,民俗活动中多有民间美术文化元素,如春节“贴窗花”就有传统剪纸等民间美术的身影。从内容丰富、品种多样的民俗中挖掘美术文化元素,以此为契机开展教学,无疑会加深学生对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认知和理解。
(二)利用信息技术展现民间美术
现代信息技术不仅简化了繁琐的艺术表现形式,而且为展示、丰富文化视觉提供了许多很好的机会,相比于其他手段,它的视觉化、直观性效果无疑能让民间美术更通俗易懂,从而更好地得以传承、发展。例如通过三维动画或视频可让静态的民间美术作品真真切切“动”起来,这样便于让学生立体、直观感受到民间美术的独特性和创意性。又如通过虚拟VR技术、模拟仿真技术、全息投屏技术等,趣味、灵动地展示一些只有在博物馆才能看到的美术珍品,能够让美术课堂精彩纷呈、深刻动人。
(三)亲自参与民间美术的创作
在以往的美术课堂中,部分教师一般将知识传授作为重点内容,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是限制了学生的艺术视野与创新格局。如果能有效利用民间美术来进行教学,让学生親自参与民间美术的创作,则能大大拉近学生生活与美术学习的距离,对提升学生个人修养和审美能力极为有效。例如教师在进行“风筝”这一课的教学时,可以将民间风筝融合进去。首先,教师向学生讲述风筝的艺术形式和地域特色,通过作品欣赏和寓意解读帮助学生完善对风筝的认识。其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创作一些简单的风筝作品,推动学生在亲身的操作中,感受到民间美术的实用性。有条件的话,可以把创作地点设在户外,在课堂之外开展具有生活性的美术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可谓别具一格,标新立异,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四)开发民间美术资源进课堂
民间美术教学资源的发掘和运用,是有效加强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作实践,丰富其美术学习体验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课堂是美术学习的主要阵地。开发民间美术资源进课堂,要架设好民间美术资源通往课堂的‘桥梁。”[7]民间美术的教育功能能否完全发挥,与美术教师是否开发出合适的教学资源密切相关,因此如何架设起民间美术资源通往课堂的“桥梁”至关重要。第一,立足于日常美术教学内容就地取材,如收集年画、陶泥、戏剧脸谱、风筝等具有一定传承价值的美术工艺作品应用于美术课。第二,利用乡土素材,将其与现有教材相融合,挖掘出区域民间美术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要素,寻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内容。第三,引入其他地域的民间美术资源,对其进行合理利用。第四,利用互联网进行资源拓展,通过筛选与整理,积累和补充更多民间美术资料,涵养美术教学。第五,要选好切入点,精编优选,开发校本美术课程,确保民间美术在课堂教学中顺利展开。
四、民间美术融入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初步探索
民间美术包罗万象,在选择有效的教学内容上,应遵从教育性要求,选择健康的、优秀的、高雅的、积极向上的民间美术资源,凝练民间美术文化元素,丰富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内容,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创设灵动课堂。
(一)教学内容选择贴近实际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针对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明确提出小学低年级要“了解家乡的生活习俗”“初步感受经典的民间艺术”,小学高年级要“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知道重要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家乡生活习俗变迁”“尝试运用喜爱的艺术形式表达情感”。由此可见,将民间美术引入课堂,是课程标准中的校本课程开发,是对美术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是课堂教学的有序延伸。
民间美术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来源,首先要贴近实际生活,让学生有亲近感、熟悉感、归属感。应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结合教材和课堂,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经验与生活背景,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益,突出地方美育特色。例如在“重复的形”一课教学中,可带领大家重温南京瞻园具有古典特色的窗格。在“纸黏土浮雕”一课教学中,可让学生领略地方特色小吃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民生。要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除了应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应增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感知,在学习过程中与作者产生共鸣。
(二)制作媒材的巧妙运用
民间美术的制作材料来自各地,有一定的地域限制,有些材料甚至还要进行二次制作,这样的媒材选择不适用于小学课堂,需要教师就地取材进行适当的改造。例如在“皮影戏”一课教学中,教师可在传统制作皮影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把要经过多次工序制成的牛皮换成透明胶片,把制作方式由刻换成画,把传统的拼接换成双脚钉,把难以操作的打孔用现代工具打孔机轻松解决,化繁为简,有效且高效地达成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三)民间传统美术制作步骤的改善
民间传统美术的制作周期比较长,不能将其制作过程完全呈现在短短45分钟的美术课堂教学中。因此在教学中,可通过微视频呈现民间美术的传统工艺流程,以这种知识展示形式在美术课堂上让学生快速浏览,再与民间文化元素渗透和改善后,将现代工艺流程以系列化的微视频持续呈现,体现出现代人对古今美术工艺优化融合的一种解读。例如在“皮影戏”一课教学中,教师分别以全过程和片断式的微视频,多次呈现传统和现代皮影戏的制作过程,让学生领略既古老而又现代的不同制作技法,有效地培養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对融合态势进行多元化评价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引导学生反思、评价、巩固学习效果的重要活动。针对教学实际,结合各年段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制订评估标准,用“量规”作为真实性评价工具。第一,通过作品评价扩展学生对民间美术的认识,加强对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鉴赏能力、创造力的培养。第二,师生互评,通过双向评价和反馈,及时了解彼此存在的不足,然后针对不足及时改进,如教师及时对学生学习作出指导和教学调整,学生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改进。第三,生生互评,引导学生初步反思、自我反思、认识自我,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改进。
民间美术与小学美术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将民间美术融入小学美术教学中,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加快小学美术教学朝着更好更远的方向发展。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应立足学生学情和美术素养发展的实际需求,多措并举,将民间美术和美术教学融合,优化学生对美术的认知,落实对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艳.就地取材,让民间美术资源应用于小学美术教学[J].美术教育研究,2022(9):180.
[2]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26.
[3]潘志洁.民间美术资源引入小学美术教学的应用策略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2(3):152.
[4]王胜选.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功能探究[J].教学与管理,2014(21):118.
[5]王宏伟.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学刊,2017(6):76.
[6]胡知凡.核心素养是世界中小学美术课程的首要目标[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3):121.
[7]许斌.充分利用民间美术资源培养中小学生美术核心素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18(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