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仙游县教师进修学校(351200) 吴丽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即以相关联的学习任务为载体,开展连贯、有序的学习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名著阅读单元基于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设置,以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口语交际”栏目、“快乐读书吧”栏目、“习作”栏目等相关联的内容为载体,是一个系统化、课程化的阅读单元,旨在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言语、思维、审美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共安排了两个名著阅读单元,一个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中国古典名著阅读单元,另一个是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外国文学名著阅读单元。名著节选进入教材,意味着其教学功能是“引子”,即以名著节选吸引学生阅读整本名著。教学“引子”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涵咏,将课文当作经典名篇来教,引导学生诵读积累,品读文字,侧重于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重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审美创造;二是欣赏,以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为主旨,侧重于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主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情实际来分析,中国古典名著阅读单元教学的功能定位为文学性阅读,外国文学名著阅读单元教学的功能定位为实用性阅读。无论是何种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最终都指向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中的“整本书阅读”。
在当前的名著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虽能围绕单元阅读主题,紧扣语文要素展开常态化教学,但往往存在单篇阅读教学功能定位不准确,导致教学目标空泛化;单元内篇与篇联系不密切,导致阅读任务笼统化;单元内各栏目不相通,导致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等教学泾渭分明,教学效果不佳等现象。单元阅读目标不统整、不聚焦,没有形成连续、有效的学习任务群,则无法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迁移。单元视域下的外国名著阅读教学应基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要求,改变单课时碎片化教学形式,以交给学生阅读方法为核心目标,在单元视域下对单元内各栏目进行统整与变形。现以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为例,谈谈具体的教学策略。
本单元编排了三篇外国名著节选,包括一篇精读课文《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两篇略读课文《骑鹅旅行记(节选)》和《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口语交际”栏目的内容是“同读一本书”,单元习作是“写作品梗概”。本单元还增设“快乐读书吧”栏目,主题是“漫步世界名著花园”,旨在教给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引领学生阅读整本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整个单元紧紧围绕“外国文学名著阅读”这一主题,按照知识逻辑有序编排,强调内容的关联性、连贯性。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三:一是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二是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三是学习写作品梗概。精读课文《鲁滨逊漂流记(节选)》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故事梗概,第二部分是文本节选。课后思考题要求学生思考鲁滨逊是个什么样的人,契合本单元语文要素——“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人”的品质由情节折射,可见“人”是关键。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在于感悟人物形象。略读课文《骑鹅旅行记(节选)》通过“变成小人儿”“被动物嘲笑、捉弄、教训”“骑鹅离家”几个富有变化的情节,让学生体会小男孩尼尔斯的心理变化,感受想象的神奇。因此本文的教学侧重点在赏析情节的曲折。略读课文《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中“归来后”的三个情节,通过幽默夸张的语言,让学生与生活实际产生联系,感受人物形象,因此教学侧重点在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虽然三篇课文都描写了关键人物与情节,但各自的作用与教学侧重点不同(见表1)。
表1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重点分析
本单元“快乐读书吧”栏目中的引读部分以《鲁滨逊漂流记》为例,谈到它的价值、学者的评论等,还介绍了了解写作背景、做读书笔记等阅读长篇名著的方法。依据这些提示,教学本课应涉及两个关键词:激趣、阅读方法。
单元习作内容是“写作品梗概”。《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中的梗概就是一个优秀范文,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完整、优秀的梗概是什么样子的。因此,立足单元习作,本课教学指向一个核心概念:课文即为写作范例。
本单元“口语交际”栏目围绕话题交流读书心得,涉及阅读策略,如借助批注梳理思路、引用原文等。结合这些内容,在本课教学中要渗透、运用阅读策略并进行阅读交流,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由此可见,《鲁滨逊漂流记(节选)》涉及课内阅读、课外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多个领域。为使教学目标更精准,教师可以结合课外阅读教学的三种课型,对本课教学进行统整、变形,用个三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见表2)。
表2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教学课时划分
教学领域的“变形”强调的是“形”可变,但有所“限”。即教师根据单元编排意图、单元语文要素、教材内容、文体特征、学生需求以及教学实际,对单元课文进行拆解与选择、拼接与组合,使阅读课由一种课型变为多种课型结合的教学新形态。课外阅读教学的课型有三类:激趣课、推进课、交流课。推进课是在学生通读整本书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走出“阅读盲区”,通过阅读视角或主题的选择,引导学生关注更多文本细节与内涵,适时点拨阅读方法,达到“以篇达类”的效果,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提升。因此,推进课的教学难度高于其他两种课型。下面聚焦《鲁滨逊漂流记(节选)》的推进课,谈谈在课中如何使隐性的阅读策略、方法显性化,让学习变得可见、可感、可触摸。
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是小说的核心。小说家杰夫·格尔克认为,“情节是从人物展开的,小说类型、背景和时代皆是为强化人物而设置的”。因此,解读人物性格密码是本节课的教学核心任务。《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人物至上的小说,主人公鲁滨逊是冒险、乐观、勇敢的代名词。如何让学生抵达人物内心深处,洞悉人性,深刻领悟形象,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和选择恰当的阅读策略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情节围绕人物而设计,人物形象在情节中凸显,通过具体的事例,可以将人物不可见的思想具象化。《鲁滨逊漂流记》描述了“流落荒岛”“定居荒岛”“畜养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五件事,通过关键事例可以推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通过推想,鲁滨逊的人物形象在波澜起伏的情节中、在具体生动的事例中得以初步呈现。
要想深入挖掘人物形象,不能止步于小说的情节。鲁滨逊是乐观、勇敢、积极向上的人,但他的性格不是天生的。通过他流落荒岛前后的行为和心理变化,以及他与“星期五”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鲁滨逊在不断成长,走向成熟。以文本内容为始,以解读人物性格为终,通过矛盾冲突分析,我们就可以走进主人公的内心深处,与他同呼吸、共命运,还原出一个深刻的鲁滨逊。
由此,推想、对比、分析是解读人物性格密码的三大阅读策略,亦是教学流程的三大板块(见图1)。
图1 《鲁滨逊漂流记》阅读推进课教学流程图
有序的教学思路是促进学生由浅入深思考问题、进行深度阅读的重要保障。从推想到对比再到分析,学生的思维经历三个阶段,由思维抽象到思维具象,再到感性具体,由虚入实,能够有效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推想】
1.理清情节,初识人物
图示导引,复述大意→展示群像,理清关系→初识主角,漫谈印象
任务:鲁滨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结合具体事例进行说明。
2.推想性格,初获印象
任务:一件件发生在主人公身上的事件,组成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塑造了一个坚强、乐观、聪明的鲁滨逊。通过具体事例推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获得对人物的初印象。
【对比】
1.入境解读,知心识人
入境品读乐观→分析人物性格变化→小结阅读策略
任务:《鲁滨逊漂流记》以第一人称叙述故事,出色的心理描写是这部作品的一大特色。通过鲁滨逊前后心理变化、行为变化,体会主人公真实、多样的性格。
2.遇见配角,进行对比
配角出场谈印象→主配角对比→小结阅读策略
任务:在你们心中,“星期五”和鲁滨逊的形象一样高大光辉。那么,作者为什么不把“星期五”当成主角来写呢?重读文本,找出鲁滨逊和“星期五”共同经历的事件,观察他们的不同反应。
【分析】
1.遇见“反派”
找出“反派”→介绍小说中几种常见的矛盾冲突(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
2.正反较量,凸显个性
任务:每组围绕一个矛盾冲突话题,找出相关的内容进行品读分析,想想鲁滨逊是怎样与“反派”较量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矛盾冲突。在感受深刻的细节旁做批注。
3.以围读会的形式交流
4.小结阅读策略:分析矛盾,凸显人物个性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阅读推进课以“推想—对比—分析”完成研读阶段,接着运用阅读学习单等方式,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深度的二次阅读,再进入展示交流阶段,完成“口语交际”栏目、“快乐读书吧”栏目等阅读任务,实现学生思维广度、深度的交互,达成高阶思维提升的目标。
综上所述,在单元视域下,基于课程内在逻辑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单元内所有栏目相融互补,趋于一体化,相互借力,就能冲破既有的“课程惰性”,重构学习板块,建立多元化教学形态,让阅读教学助力学生综合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