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诗文教学中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2023-06-21 09:28:10张优锋
新教育·科研 2023年3期
关键词:时代内涵古诗文教学民族精神

张优锋

【摘要】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民族精神一脉相承的文化源泉。在新课标的引领下,语文教师当站稳脚跟,浸润其中,深刻理解经典诗文,成为教育生态中的精神领航员。学生当坚守正道,传承创新,发展核心素养,彰显文化自信。师生相向,拨动思维,由文至心,知行同进。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民族精神;时代内涵

触摸感知中国传统文化,古代诗文无疑是最为便捷的通道。在文化的不断聚合中形成华夏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生活方式,进而凝固为集体人格,这就是我们追寻的生命底色[1]。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都是专家学者精心筛选的佳作,文质兼美,内涵丰富。透过这些经典的文字,恢宏的想象,師生不仅学习前人诗意的语言表达,体悟深刻的哲思理趣,传承刚毅的风骨魂魄,也在新的时代有了新的认知和实践。新课标中,“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体现了时代的需求和要求,古诗文教学要结合新时代教育生态,找到合适的方法,进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工作。

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彼此依存,相互推进。民族精神产生于传统文化,是文化的内核与灵魂,传统文化只有在民族精神的指引下,才能有前进的动力和方向。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把中华优秀诗文作为重要载体,弘扬爱国精神、团结统一、热爱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核心素养的必要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符号,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物质财富。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深刻揭示了21世纪中国发展的正确方向[2]。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来源,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浪潮中立足的坚实基础。”在治国和外交发言中,习近平总书记也经常引用古诗文,彰显文化自信,展示家国情怀[3]。

弘扬传统文化是一项固本、铸魂的综合工程。一首诗,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但是无论朝代如何更替,诗歌都会被人铭记着。而对于传统文化而言,这些经典诗文更是人们认识历史、认知世界、探寻自我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家园。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出,在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文化的教育,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坚持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信念,巩固民族文化自信、价值自信的根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培养青少年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有着重大的意义[4]。

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诗画中国》《经典咏流传》等系列节目也形成文化焦点,进而全国各地方媒体、各文化群体掀起热潮,除了常规的诵读识记,学者的深入解读,艺人的吟唱演绎,都让经典古诗文快速传播,直抵人心,推动着课堂教学向更广阔、更深层的教育领域迈进。

2019年秋季,部编版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全国通用。2022年4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新标准发布。无论是教材篇目比例还是课程内容指向,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都占据重要地位。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家国情怀和审美情趣,才能在新课标中体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要以古诗文为本,以民族精神为魂,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蕴藏的丰富营养,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有根”的中国文化。古诗文的增量带来语文教学的扩容,教师要成为先行者,引领学生学古而不泥古,登上思维巅峰,筑牢人生初始的精神骨架。

一、从神话故事中看大智若愚

部编语文教材中有多篇关于世界起源、人类诞生以及先民生活的神话故事,充满神奇的想象,也带给我们很多“时代困惑”。例如《精卫填海》中的精卫鸟,以“己之弱小”对抗“海之强大”,终其生命也不可能完成,意义何在?《夸父逐日》中的夸父,盲目追日,不辞劳苦,甚至付出生命代价,价值何在?更有《愚公移山》中的愚公,为不可为之事,若没有天帝助力,移山工程定会成为家族之患。“移山”和“搬家”,愚公的选择是正确的吗?

语文老师备课时常规做法是依照教参教辅书籍给出的固定解析,要求学生熟读并翻译课文,感受神话故事中个性鲜明的形象:坚韧执着的精卫;英勇无畏的夸父;知难而进的愚公……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走程序,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因为神话故事本身就充满奇幻,不合常理,不能对应,不可深究。但神话故事寄托着人类童年时代改变世界、创造世界的梦想,是带给先民们精神飞扬的力量所在,非常有必要放在时代场域中进行深刻思辨和深度探索。

首先来说说精卫鸟,这是一种以炎帝女儿为原型的生物。炎帝是一个部落的领袖,他领导着原始人由蛮荒到文明,由游牧到定居,与自然抗争,化海洋为桑田,这是一种打破现实困境的方法。在古代,儿童的童年大多是模拟父母的生产和生活。从这个角度来看,“精卫填海”并不是愚蠢的妄想,它更像是在建造自己的家园。从“复仇鸟”到“开拓者”,这种人生方向和精神取向都是一种跨越时代的高尚和深刻的内涵。

夸父追日、愚公移山,这两个故事的中心,不是“追日”“移山”,而是一种敢于与日月争斗,与山川搏斗的顽强精神。人类在最初的认知水平有限的情况下,敢于尝试,敢于挑战,敢于探索,勇于探索,勇于承担使命,坚持自己的信仰,这就是“夸父”“愚公”形象的重要内涵。这样的人,这样的精神,也是时代需要和人民所期待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些神话人物都有着相同的特点:他们勇敢执着,为理想不畏艰险,为使命勇于担当。

在新的历史时期,有了新的“精卫”“夸父”和“愚公”们,才有了中国梦的腾飞。新时代的炎黄子孙把曾经如神话般的幻想一个个变成现实:载人航天、港珠澳大桥、高铁、航母、奋斗者号……上天入海、开路架桥、联通世界,大智若愚的子民们绵延赓续,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着最美神话。

二、从经典散文中看爱国主义

义务教育初中阶段语文教材中,“忧国忧民、心怀家国”主题的经典散文是选文亮点。这些文章有的涉及个人,有的涉及国家,如屈原的《离骚》、诸葛亮《出师表》、范仲淹《岳阳楼记》、柳宗元《黔之驴》等;有的涉及社会,如“一蓑烟雨任平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有的反映了国家大事,如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可以说,他们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这些文章中有着超越作者或文中人物所处的时空局限和狭义的“家国情怀”,根据“爱国主义”的阐发角度,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严于律己的忧国忧民。如《出师表》中诸葛亮自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的胸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第二类是明心见性的高风亮节。孟子三则:《鱼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富贵不能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第三类是智勇兼备的忠良贤达。《唐雎不辱使命》面对秦王威逼,唐雎不卑不亢:“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曹刿论战》中曹刿对鲁庄公“小惠”“小信”“忠于职守”的辨析,明确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借自己与徐公比美之事设喻,劝谏齐王除“蔽”赏谏,政务通达。

第四类是安居乐业的理想家园。如《大道之行也》所向往的大同社会:“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陶渊明《桃花源记》所寻觅的和谐画面:“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欧阳修《醉翁亭记》所描述的“禽鸟知山林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醉能同其乐”等众乐场景,心系天下苍生。

在这些经典文章中,我们看到了古往今来代代相承的中华风骨,看到了先辈们勾画的和谐社会中国梦,心之所向,步履不停。爱国从自强始,当下独善其身,未来兼济天下。爱国是“修身”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的重要主题。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既要注重语言、文学等基础知识的传授,又要关注祖国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还应注意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教育从潜移默化通往现实世界,知而动之,起而行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寄语: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三、从诗词名句中看英雄本色

民族精神的塑造,离不开时代英雄的继往开来。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英雄们常常以笔为戈,在与生活、与敌人、与困境、与自然的斗争中抒写内心的坚定与从容,展现博大的胸襟与自信。

有一种英雄本色是为国建功。岳飞“精忠报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是岳飞的铮铮誓言。

有一种英雄本色是坚苦卓绝。柳宗元在《江雪》中极尽冷色调来刻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个倔强的“渔翁”,没有在凄冷悲怆中归隐避世,而是以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姿态等待着盛世明君,违背常态的“独钓”,实则是时刻不忘担当、不负使命的坚守。

有一种英雄本色是赤胆忠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南宋名臣文天祥的人格写照。在元世祖忽必烈的屡次招降中,文天祥忠贞不渝视死如归,浩然正气光照千秋。

有一种英雄本色是匹夫有责。“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笔下的塞外将士们,并未在史册上留下印迹。就是这些满怀激昂的无名英雄们,不惜血战沙场、马革裹尸,只因肩负守边护国的大义和职责。国家兴亡,“我”的责任。

有一种英雄本色是情深义重。陆游临死前写下《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生命终结之际,“但悲不见九州同”,国家统一的遗愿,跨越生死,思之念之。心头的这片热土,他爱得无比深沉。

有一种英雄本色是向死而生。清末思想家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明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即便凋零,也要以另一种方式献出大爱,以诗书传递,以精神滋养,以信念支撑,呵护青年一代绽放更绚丽的花儿。

英雄的史诗永流传,而新的时代,需要团结奋进,顽强拼搏,勇于创造的民族英雄。诸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旗渠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铭记,成为学习践行的精神食粮。

【参考文献】

[1]王永春.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2).

[2]李锐.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N].光明日报,2019-03-28.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社科〔2014〕3號,2014.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教材〔2021〕1号,2021.

猜你喜欢
时代内涵古诗文教学民族精神
论儒家“自强不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古诗文教学对培养人文素养的思考
考试周刊(2016年97期)2016-12-26 15:51:09
如何培养学生在学习古诗文中入情入境
考试周刊(2016年89期)2016-12-01 12:33:01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论“尚中贵和”思想对建构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浅论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文教学的利弊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7:27:53
浅析古诗文中蕴涵的儒家文化精髓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
从“意会”走向“言传”
考试周刊(2016年62期)2016-08-15 16:57:15
浅议古诗词主题“昭君出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