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娟
【摘要】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一个社会的和谐,既要有赖于科学合理的制度,更要有赖于熔铸于民族血脉的文化传承和普遍而深刻的价值认同感。中国传统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思想源远流长,对我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论述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尚中贵和”的思想内涵及其价值追求,从而分析“尚中贵和”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也应该看到,传统的思想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我们要用全面和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它,我们应与时俱进,紧密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大胆对其进行创新,实现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代和谐精神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关键词】民族精神 尚中贵和思想 和谐社会 指导意义
一、前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客观要求。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一个社会的和谐,既要有赖于科学合理的制度,更要有赖于熔铸于民族血脉的文化传承和普遍而深刻的价值认同感。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思想源远流长,内容深刻而丰富,她是祖先留给我们及子孙后代的精神财富和无价之宝,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我们应传承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精神,继承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形成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二、“尚中贵和”的思想及其价值追求
尚中贵和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是中华传统哲学思想之精髓。“和”是一种根本的目的,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内在精神。“尚中贵和”重在“中和”二字。
在中国历史上,有所谓“和同之辩”。“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不同事物之间彼此为“他”,“以他平他”即把不同事物联结在一起。不同事物相配合而达到平衡,就叫做“和”,“和”才能产生新事物。春秋末年齐国的晏婴进而用“相继”、“相成”的思想丰富了“和”的内涵。“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可否相继便是“和”。通过“济其不及,以泄其过”的综合平衡,是君臣之间保持“政平而不干”的和谐统一状态。孔子继承了这种思想,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把对“和”与“同”的不同取舍作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表现了重和去同的价值取向。到战国中后期,孔门弟子把这种思想大加发挥,《中庸》一书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观念之所以重要,即在于“性”、“道”虽同,但气稟有异,所以表现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则会出现太过或不及的偏差,“是以君子之心,常存敬畏”,“遏人欲于将萌,而不适其潜滋暗长于隐微之中。”此之谓“慎独”。这就是说,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在未发之前与已发之后,皆须达到既“中”又“和”的境界,没有一点偏向,没有一丝走作。人的心性修养能达此“中和”,社会与天地万物相和谐,使“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所以称“中”为“大体”,“和”为“达道”。达到中和状态,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便各安其位、各得其所了。孟子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他所谓的“人和”就是指人民之间团结一致,以及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协调关系。还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思想,就是说以和谐为最高原则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君臣、父子等伦常关系,也包括国家、民族之间的关系。“中和”之道,实际上就是要求个体自身以及个体与他人、与社会、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创造和谐、融洽、有爱的社会氛围。
三、“尚和贵中”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崇尚“和”,追求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看重和谐,坚持中道”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对抗性最明显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重视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地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和谐等,强调“和为贵”。《周易·乾卦》中说到:“君子以厚德载物”,指的也是宽容、和谐待人、和谐待物,即以宽厚的道德心怀包容万物,能宽容意见不同的人;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也是说要在不盲目附和的情况下协调不同的意见。可见,重和谐,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方面。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正式提出了“构建神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命题。全会《决定》标志着“和谐社会”理论已经正式成为一个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这更加显示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急迫要求。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尚和贵中”的和谐思想正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深刻启迪,可以说以和为贵的人文精神正是现阶段和谐文化和和谐社会建设中所急需的精神支柱和思想动力。“尚和贵中”思想对我们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在:
1.“尚中贵和”思想是处理国际矛盾的润滑剂。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成为了时代的两代主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日益趋于频繁,彼此和平共处、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就显得尤为的重要。我们知道,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但是,由于国与国之间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诸多的不同,国与国之间放的交往不免会存在冲突和摩擦,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应该看到,从本质上来说,人类是要要求进步和和平发展的。因此,我们要严格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谋求国与国之间的和平交往。所以我们应当运用中华民族“尚中贵和”的民族精神作为指导,借鉴“和为贵”,“与人和善”的精神气节来处理国际间相互交往中出现的冲突和摩擦,缓和相互之间的矛盾,推动国与国之间和睦相处、互利合作,为人类的共同发展,和谐共处创造友好、和谐的国际秩序和国际环境。
2.“尚中贵和”思想是化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原则。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胡锦涛主席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命题。全会《决定》指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快和谐社会建设的步伐,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来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或是面对这样一个事实:由于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性,导致社会成员间的经济收入不可避免地存在种种差距,随之就带来了社会分配不均或不平等的问题,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一部分矛盾又是客观造成而存在的。面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要用积极地态度去面对,除了赖于科学合理的制度,我们更要赖于熔铸于民族血脉的文化传承的深刻价值来作为指导,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尚中贵和”的民族精神来启迪人们发扬社会主义道德精神,正确处理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协调各种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氛围,促进全社会的大发展大繁荣。
3.“尚中贵和”思想是处理个体与他人、与社会关系的共同准则。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需要来自政府、社会团体等方面的努力,更离不开广大人民的支持和努力。小家和谐,才能促进大家的和谐,从而才能实现整个社会大家庭的和谐。然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各人有各人不同的生长环境、教育背景、人生经历、性格爱好,因此人与人的相处总会带来一些矛盾和摩擦。如何才能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呢?“知和曰常,知常曰理”。孟子认为“人和”是一切事物关系中的重中之重,指出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的重要,一切事物的运用、发展都要注重“人和”,有了“人和”就得到了人心。所以,我们应当传承我们中华传统的优秀民族精神,运用“尚中贵和”思想来调和人际关系,使其达到一个和谐友好的状态。作为个人,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我们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应该自觉按照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来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列宁说过:“只有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同样,只有了解了人类创造的一切道德资源,才能形成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因此,我们要借鉴“尚中贵和”思想来作为我们共同的准则,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我们在生活中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
四、全面认识和整体把握 “尚中贵和”的思想
“尚中贵和”的思想,代表了中国伦理政治型文化的基本精神,适合了封建社会大一统的政治要求,有迎合了宗法社会温情脉脉的伦理 情感的需要,从而成为民族的情感心理原则,也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群体心态。可以说,“尚中贵和”的思想是东方文明的精髓,由于全民族对中和观念的认同,使人们普遍认为认识到自己行为态度要适度,因而十分重视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使得中国社会有某种特殊的凝聚和扩展,产生了积极地作用和影响。
但另一方面,它又抑制了竞争性观念的生长,也为折衷主义、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提供了理论土壤,从长远利益来看,这是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构的。我们应该对传统的文化精神和思想保持理性和清醒的头脑,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传统的思想就有一定的时代性。因此我们要用全面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全面、整体、系统地把握和认识其精神实质和深刻内容,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同时,我们又不能固守旧的观念,应与时俱进,紧密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大胆对其进行创新,实现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代和谐精神的有效结合,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李中华,中国文化概论[M].华文出版社,1994;
[2]陈江风,中国文化概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张岱年、方可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傅治平,和谐社会导论[M].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
[5]尹利平、孙中亚,从“尚中贵和”理念到共建“和谐世界”[J].齐鲁文化·理论学习,2006年第4期;
[6]欧亚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纲[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
[7]黄钊,弘扬“尚中贵和”的民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