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秋祥
【摘要】在“课改”工作与“双减”政策的落实工作中,青年教师发挥着重要作用,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基于此,本文首先总结小学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青年教师培养体系(职业认同)、搭建教师共同成长体(青蓝工程)、青年教师制度体系(长效机制)三个角度提出加强小学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青年教师是小学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小学教学工作的主力军,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青年教师数量逐渐增多,且青年教师活力强、朝气足、理念新,与新时代教育观念相吻合,是推动小学教学工作创新发展的主力军之一,但青年教师入职时间较短,缺少经验与锻炼,专业能力及专业素养仍存有一定提升空间。
一、小学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问题
1.“职业认同”尚未有效内化
教师职业崇高,需具备奉献精神,要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情怀与决心。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进入到教师岗位中的90后日益增加,这部分青年教师,虽已步入工作岗位,但社会经历不足、教学经验有限、教学技巧与方法缺乏,且在日常教学中容易眼高手低,仅将教学工作视为任务,奉献精神不足,职业认同感不强。此外,多数教师薪资福利不高、工作环境不理想、自我价值实现得不到充分满足等问题,也会对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产生负面效应,影响了“职业认同”的内化。
2.“长效机制”尚未有力地执行
结合现阶段学校管理规划体系来看,学校通常会设计“教师队伍建设计划”,但未有针对青年教师特征而制定的培养方案。同时,缺乏推动青年教师成长的“长效机制”,在培训提高、业绩评价、职级评聘、奖惩激励等方面存在对青年教师不够重视,缺少针对性等现象,无法为青年教师提供良好发展环境,客观上限制了青年教师的成长空间。
3.“青蓝工程”尚未落到实处
“青蓝工程”是青年教师健康稳定成长的重要项目,其中“青”是指青年教师,“蓝”是指资深骨干教师,让青年教师与资深骨干教师结成类似师徒关系的对子,以老带新,促进青年教师成长。“青蓝工程”在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初期备受关注,结成以老带新对子时,通常会举办结对仪式,但后续教学工作中,青年教师与资深骨干教师往往相互分离,忙于自身工作,师徒交流不足,“青蓝工程”未能发力于平时,致使工程流于形式,无法切实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小学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分析
1.构建青年教师培养体系
(1)培养职业认同感。第一,优化薪资福利。合适的工资和福利是保证教师安心工作、积极敬业的必要条件。《教师法》指出,教师平均工资应不低于或者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教师工资待遇得到了法律的确认和保障,但在当前社会条件下,物价水平上涨较快,现有工资可能无法支撑青年教师合理的生活支出。青年教師生活水平有下降的趋势,职业认同感也随之降低。针对上述现象,一方面,应按照《教师法》规定,保障基础工资水平,并对绩效工资水平进行优化,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形势,稳步提高教师工资水平。另一方面,严格落实当地青年教师人才津贴制度,同时设置梯度津贴,科学地制定青年教师业绩与任务标准,按照任务完成与业绩实现程度发放津贴。从津贴福利来看,除基础性青年教师人才津贴外,若小学位于农村或偏远城区,则需给予相应的农教补贴。此外,还应优化青年教师福利,如免费体检、集体出游、节日福利、餐费补助、交通补贴等,使青年教师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生活无忧,有效增强青年教师职业认同感,让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事业之中[1]。
第二,优化工作环境。青年教师若长期处于工作压力大的环境下,则易产生职业懈怠,且可能丧失教学意志,甚至离开教育事业。为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应注意优化工作环境。学校领导要在学校内营造民主公开的决策氛围,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到学校决策与管理中,避免权力过于集中。青年教师思维灵活,教学观念较新,民主化决策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青年教师主人翁意识。
第三,创设有利于青年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条件。提升青年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关键在于“热爱”,使青年教师将教师职业视为实现自我价值的基本途径,确保青年教师可通过教学活动实现自身理念。首先,要以教师专业能力为依据设定岗位,为青年教师彰显自身价值创造良好条件,同时辅以绩效激励机制,若教师表现优异,则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其次,为青年教师提供培训学习的平台,鼓励青年教师继续深造,设置学历提升补贴等激励措施,拓宽青年教师发展空间。最后,引导青年教师根据自身实际调整职业生涯规划,使青年教师不断反思总结,及时认识到自身不足与长处,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鼓励资深教师给予一定指导,使青年教师在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下来增强职业认同感,立志一辈子做人民教师。
(2)提升师德水平。青年教师成长需要主动自觉的学习,也需要被动的熏陶和引导。教育领导机关和学校可选定优秀师德楷模,号召青年教师学习,借助先进模范的带头作用,春风化雨,激发青年教师的上进心,争当优秀。要帮助青年教师制定成长线路图,根据不同成长路径设定目标,引领青年教师向目标稳步前行。可以根据教师队伍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荣誉称号,如“师德先进个人”“最美教师”“育人标兵”“模范教师”“优秀青年教师”等,用荣誉称号来激励青年教师,用突出的师德事迹及高尚情操,来影响青年教师,提升青年教师师德素养[2]。
(3)提高专业能力与素养。第一,划分成长阶段。为引导青年教师长效化成长,可将青年教师成长阶段划分1~2年出发期、3~5年攀登期、6~10年跨越期、11年以上成熟期。1~2年出发期:处于该阶段的教师属于合格教师,要求教师掌握基础性教学技巧,教学质量位于前2/3;3~5年攀登期:处于该阶段的教师属于骨干教师,在该阶段,教师需进一步提升自身成长目标,要求教师教学质量位于前1/3,荣获竞赛课、公开课二等奖及以上的成绩,一门精品课及课题论文参赛获奖;6~10年跨越期:处于该阶段的教师属于青年名师,除满足骨干教师要求外,还需开设讲座,课题项目市级获奖,且所执教班级获得先进班级称号;11年以上成熟期:于该阶段的教师属于专家级名师,除青年名师相关目标要求外,专家级名师还需发表2篇以上核心期刊论文,课题省市级获奖,教学质量一流,并具有自身教育理论。划定清晰的青年教师成长阶段,明确各阶段合理的成长目标与任务,有目标指路,循序渐进,助推与引导结合,来确保青年教师的稳定成长。第二,丰富培训途径。首先,引导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活动,如“读书分享会”等,使青年教师能够通过读书增长见闻,开阔视野,提升气质,发舒个性,丰富青年教师知识体系,为教学创新化发展夯实基础。其次,组织“竞赛比武”“教师基本功比赛”,定期开展微课、微课题等“竞赛比武”活动,挖掘青年教师潜力,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2.搭建教师成长共同体
针对“青蓝工程”日常执行不力问题,应结合小学教师结构实际情况建立两个“组织”,并明确“青蓝工程”中青方(青年教师)与蓝方(资深骨干教师)的日常职责,搭建教师成长共同体,并使教师共同体真正实现“共同”成长。
(1)组建青年教师指导小组。成立该小组能够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经常而及时的指导。选好指导教师是建立该小组的关键。需对资深教师进行筛选,从教学质量、教学技巧、师生交互、师德师风等方面选择优秀骨干教师,担任青年教师督促人员与指导人员,对青年教师日常教学工作进行具体指导,为青年教师的稳定成长提供推动力。除从学校内部筛选优秀教师指导青年教师外,还可从外部如市教育学院,兄弟学校聘请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作为特聘导师,定期组织论坛、讲座等活动,传递教学技巧与先进教学理念,为青年教师的成长领航,增强“青蓝工程”实效。
(2)搭建青年教师研修小组。以专业特征、学科特点为依据,组建青年教师研修小组,落实“青蓝工程”的以老带新任务,使青年教师在资深骨干教师的带领下,通过研修实践较快地提高教学水平,也借助青年教师活力感染资深骨干教师,以老带新,以新促老,新老互动,共同研修,教学相长,促进青年教师与资深骨干教师共同提高[3]。研修小组在日常教学之余,应积极组织校本研修活动,如展评、教学研讨等,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让青年教师感受到教书育人的快乐。青年教师研修小组与指导小组相辅相成,为青年教师成长创造适宜环境,在教研探讨、命卷评价、作业辅导、备课上课等活动中,青年教师逐渐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素养。
(3)“青蓝工程”要落到实处。因“青蓝工程”结成师徒对子后,未明確青年教师与资深骨干教师的各自职责,导致双方在日常教学期间并未按照“青蓝工程”蓝图实现愿景。因此,确保“青蓝工程”能切实落实,应明确双方职责,为“青蓝工程”的实施夯实基础。青方青年教师的职责如下:一是遵守师德规范,为人师表,日常教学中,青年教师要主动学习先进教学理论,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并按照指导教师建议执行教学任务,任务完成后主动汇报,与蓝方资深教师主动交流沟通,避免“青蓝工程”流于形式。二是青年教师每周至少听两堂指导教师的随堂课,每周至少请指导教师听自身课堂一次,其中不包括公开课。三是青年教师执行教研任务时,主动请教指导教师,若需开设公开课,则于准备期间认真准备教案,教案需通过指导教师的审核审批。四是每学期至少阅读一本教育教学专著,并做好笔记,每学期需完成教育教学论文一篇,学期结束后还需进行学习专题总结。蓝方资深骨干教师职责如下:一是执行师德规范,塑造优良师表形象,以自身高尚敬业行动对青年教师进行引导。在日常教学中,应帮助青年教师,至少审核15篇教案,每周至少随堂听课一次,课后需与青年教师积极交流,同时记录青年教师的成长过程。二是对青年教师的教研活动、公开课教案进行指导,以月度为单位,抽查一次徒弟的教学活动。三是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论文评选、竞赛评比等活动,使青年教师在竞赛活动中不断成长。四是在日常教学中注意观察青年教师徒弟的教学行为,若发现其出现教学偏差,需立即纠正。此外,定期与青年教师互动交流,并于学期末总结培养成果[4]。
3.完善青年教师制度体系
(1)完善培训机制。注重青年教师培训机制的完善与动态化落实,发挥培训工作实效性。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阶段,小学高素质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应结合《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相关内容进行,在现有青年教师培训机制中增加教师培训学分制度,确保五年一周期360学时的培训时长,增强培训机制与现代教师队伍建设要求的契合度。除此之外,注重培训方式的创新,引进“三研”培训模式,积极开展校本培训、研究和师徒结对等培训工作,丰富青年教师完善自我的途径与渠道,为其日后发展提供支持。需要注意的是,在落实具体培训工作时,应根据学校发展实际与需求做好培训计划,进而有主题、有反馈的开展培训工作,实现培训投入回报最大化。
(2)完善档案机制。档案是教师专业成长历程的重要凭证,是其职业生涯的历史见证。档案不是死文书,而是活教材,能够为教师后续发展提供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因此,在建设小学青年教师队伍时,应注重对教师档案机制的完善,全方位记录青年教师进入教师行业至今的真实的师德表现、教育科研成果等,将其纳入至青年教师评价体制基础资料中,从而鞭策青年教师更好成长。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便于队伍建设、教师评价、资料浏览等工作的开展,应注重青年教师档案机制的信息化调整,融入信息化、数字化管理理念,从而确保档案资料真实、准确,满足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需要。
(3)完善评价机制。对青年教师评价体系进行改革,不仅需重视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技巧的提升,还需将师德师风纳入到评价体系中,并按照青年教师成长阶段的差异,合理设定评价考核权重,以评价为手段,切实促进教师全面成长。对偏颇化青年教师评价机制进行调整,摒弃“以绩取人”“以偏概全”“重才轻德”等错误思想,使评价机制成为全方位衡量青年教师综合素质的公平尺,鼓励青年教师对内纵向与对外横向的比较,拓宽成长广度与深度[5]。
三、结束语
小学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是小学师资建设中的当务之急,从现状看,在小学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着“职业认同感”不强、“长效机制”不明显、“青蓝工程”不落实、“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在小学青年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应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应对,构建青年教师培养体系,搭建教师成长共同体,完善青年教师培养制度体系,开展校级微课题教学科研活动,从不同角度弥补现有不足,以此提高小学青年教师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徐迅,韩国元,沈为民等.素养提升:中小学青年教师成长的关键[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22(03).
[2]林晓萍.以师德建设引领中小学青年教师成长的路径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12).
[3]肖山.促进小学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法探究[J].教师,2021(23).
[4]王治军.小学青年教师科研素养发展现状与改进对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5).
[5]黄凯.组织功能视角下基层党组织促进小学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9.
本文系天津市教育学会“十四五”(2021)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新时代背景下在小学新建校开展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研究”(课题编号:KT-[十四五]-007-GH-215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