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构历史学术型课堂的有效途径

2023-06-21 01:40王成喜
新教育·科研 2023年3期
关键词:构建途径高中历史

王成喜

【摘要】历史学科教学渗透学术性研學内容,符合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为学术型课堂建立创造良好条件。教师要做好教材解析,引导学生顺利进入到史料研学环节,在学术性探索中建立学科核心能力。教师整合史实资源、解读运用史料、设计层次问题、延伸训练维度,都能够为学生带来学术研学机会,为构建学术型课堂奠定坚实基础,促进学生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术型课堂;构建途径

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学术性内容,不仅体现课堂学术构建品质,也能够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高中历史学科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理性分析,找到学术型课堂构建的基本途径。特别是向学生传授一些史实记忆方法,组织学生展开史料研学活动,设计更多学术性研究问题,创新历史学科训练设计,教师从更多专业角度展开研究和组织,促使师生的和谐互动,建立学术研学气氛,构建历史学术型课堂的建立。

一、整合史实资源,奠定学术型课堂物质基础

教师从视域融合角度出发展开教学设计,深度发掘教材内容,整合史实资源,为学术型课堂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如果有需要,教师组织学生借助网络等信息渠道搜集史实资源,同样可以为历史学术研学提供信息支持。

1.发掘教材史料内容

所谓学术型课堂,是指课堂教学带有学术研究的属性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历史知识有系统性、关联性;二是历史学习和研究需要技能和规范;三是追求历史学研究的真实性。教师在学术型课堂建设过程中,要解决教材应用问题,为学生顺利进入到研学环节准备适合的物质素材。教师深潜教材展开研学行动,不仅能够为学术型课堂建设提供物质基础,还能够发现更多教学契机,为学生提供良好学习环境。

如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归结出一些知识要点,主要包括:列国纷争和华夏认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社会动荡与百家争鸣等方面的知识。具体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农耕发展、手工艺兴起、商业城市崛起、商鞅变法,以及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等百家争鸣等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围绕这些知识点展开归结行动,利用图表等形式,具体呈现这些知识点,并探索知识记忆方法。学生根据教师布设展开研学行动,教师对学生学习掌握情况进行评估,及时进行方法矫正,促进学术型课堂的建立。教师发掘教材资源,设计适合的研学任务,让学生自觉展开学法探索,识记这些知识点,点燃学生研学热情。

2.整合学术研学资源

学术性研学是执行教材解读的重要形式和手段,教师要做好研学设计,借助更多辅助渠道展开素材搜集整合行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内容支持。特别是一些鲜为人知的史实内容,不仅能够提升学生阅读学习的主动性,还可以创造更多研学机会,以唤醒学生学习思维。高中生有较为成熟的思想,教师推行学术型课堂建设行动,其适合度更高,学生参与热情更强,研学效果值得期待。学术研学资源众多,教师还要做好筛选工作,以满足不同群体学生的学习需要。

教师组织学生展开研学行动,要设定具体的任务和目标,以提升指导品质。在教学“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借助网络展开信息搜集,搜集一些影视资源。如“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等,要求学生观看影视资料后,思考问题:隋唐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繁荣现象?学生进入研学环节,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思考,对相关制约因素进行梳理,自发进行互动交流活动,重点研究促进隋唐盛世的原因,展开学术性研讨活动。在展示环节,教师综合考评学生研学情况,对学生学习现实进行专业点评,学术型课堂初具雏形。教师利用多种信息渠道搜集一些影视素材,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深度研学,设计思考问题进行互动交流,这无疑带有学术研究的意味。

二、解读运用史料,丰富学术型课堂教学手段

学生面对大量史料内容时,需要科学识记和整合处理,教师及时传授一些识记方法,组织一些识记方面的学习活动,无疑能够大幅度提升学生识记效果,为学术型课堂建立带来更多辅助作用。教师协助学生梳理知识、识记知识、内化知识,其学术研学属性特点鲜明。

1.传授史料记忆方法

历史学科有大量需要识记的史料信息,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识记学习时,要根据学生学习需要传授一些学法,帮助学生提升识记效率,这对促进学生学习进步有重要现实意义。学生大多有学法积累意识,教师组织学生针对记忆方法进行集体研讨活动,也能够为更多学生带来经验共享的机会,这也属于学术研学范畴。史料以不同形式存在,记忆也需要有不同方法应对,教师针对学生学习需要展开学法传授,势必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

在教学“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时,教师引导学生展开研学行动,要求学生对辽、北宋、西夏与金、南宋、西夏形势图进行分析,探究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利用相关史料研究王安石变法,以及南宋的偏安等内容。特别推荐《杨家将》《岳飞传》等评书片段,让学生利用唯物史观,了解两宋社会政治形势,以及军事变革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学生手中有不少教辅资料,可以查阅到不少史料内容,教师让学生借助多种通路搜集相关信息,为研学带来更多素材支持。史料是历史事实,带有案例属性,甚至具有传奇故事性,学生对这些内容比较有阅读兴趣,教师从这个角度展开设计,引导学生进行学术性研学,学生学习体验更为丰富。

2.创建学术研学气氛

学术型课堂构建面临多种制约因素的影响,教师要对研学内容进行优化处理,还要对教程设计有针对性调整,利用多种辅助手段,改善学生学习环境,这对提升课堂研学气氛有一定帮助,也能够顺利调动学生研学主动性,促进其学科核心素养的成长。教师投放研学问题、设计研学活动、媒体展示图例、学生共享案例等,都能够创造研学机会,为学术型课堂构建奠定良好环境基础。

如教学“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这个章节主要讲述辽宋夏金元经济和与社会发展情况,教材以史实叙事为主,介绍农业和手工业,以及商业和城市的繁荣等内容,教师以教材插图为引导,要求学生观察这些图示,结合相关内容进行思考,介绍当时的社会经济现状。学生对插图信息比较敏感,都能够主动展开思考和讨论。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清明上河图》,要求学生展开观察,对这幅图上的景象和人物活动展开细致研究,学生学习思维顺利启动,课堂研学气氛逐渐形成。学生进入研学环节,需要更多有声有色的信息支援,教师利用媒体展示相关信息,成功激发学生研学热情。辽宋夏金元经济和社会呈现多元化特征,如何从中归结出共性现象,这是教师教学设计需要关注的问题。学生深受课堂气氛的作用和影响,教师有意识推出一些研学课题,适时展开情境渲染,无疑能够带来更多正面调动,确保研学活动顺利展开。

三、层次设计问题,推出学术型课堂辨析活动

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个性化解读,设计一些悬疑性、探索性学术问题,能够对学生感官造成一定冲击,引导学生顺利进入到学术研讨活动,在主动探索和辨析中建立历史学习认知。

1.设计历史辨析问题

历史案例解析时,教师常常会运用问题形式呈现研学任务,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机会。在问题设计环节,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解析,对学生历史学科认知积累有正确判断,这样可以设计适合度更高的历史辨析问题,让学生自然进入到学科核心,在学术研究过程中逐渐认识历史,掌握学科学法精髓。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设计历史辨析问题活动,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也能顺利启动学生学科思维,在创造性学习中建立学科认知能力。

教师推出历史研学问题,能够对学生思维形成冲击,促进学术气氛的建立。如教学“从明朝建立到清朝统一”,教师先与学生一起研读系列历史材料,如“郑和下西洋”相关内容,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概况,以及明朝的强盛和辉煌,并设计辩论话题: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西交流,其正面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有人认为,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西联系,形成了“万邦来朝”的局面,同时也给明朝带来外部威胁的隐患。你赞同这个观点吗?面对这个问题,学生各持己见,课堂辩论气氛逐渐形成。经过多轮讨论,学生在辨析过程中更多达成一致观点,教师对学生辩论情况进行归结,肯定学生的个性见解。教师推出辩论学习活动,学生对此最为熟悉,都能够主动参与其中。辩论本身属于学术性学习,为学术型课堂带来更多助力支持,教师科学设计,确保研学行动顺利展开,学生在创造性学习中建立学科素养。

2.组织学术研学活动

教师有意识推出一些学术研学活动任务,无疑是最为理性的设计,学生自发组成研学团队,展开多种形式的合作性学习,能够形成良好研学氛围,也能够促进学术型课堂的建设。历史案例分析、历史故事解读、历史大势分析、历史小课题研究等,都属于学术研学活动范畴,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展开筛选和设计,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以提升学生学习品质。特别是网络互动研学活动,是学生最为青睐的,教师要适时开展网络研学活动,以拓宽学生研学视野。

在教学“明清经济与文化”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设计知识梳理任务:明朝到清朝中叶,其农业、手工业、商品经济、社会发展都取得丰富成效;这个时期的思想、文化,特别是戏曲、小说名著众多,如四大名著、《儒林外史》,以及昆曲、京劇等;科技成果层出不穷,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等。深入阅读教材内容,结合手中辅助材料,梳理相关知识点,形成系统学习材料,然后展开学术研讨,分析明朝到清朝中叶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社会基础。教师围绕知识点梳理展开研学课题设计,为学生提供深度研究的机会,学生从具体探索中获得的学习体验会更为深刻。教师组织学生展开研学活动,学生积极回馈,课堂学术气氛浓重,研学效果良好。

四、延伸训练维度,完善学术型课堂教学机制

历史训练设计环节,教师推出研学性任务,组织学生深潜生活展开社会调研活动,都能够延伸学生学习视野,创造更多学术探索机会,对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有重要现实帮助,对学术型课堂建设也有正面影响。

1.创新学科训练设计

学科训练设计时,教师需要融入学术性内容,针对学生学科积累实际,推出一些实践性训练任务,创造更多研学机会,以满足不同群体学生学习需要。学术研究未必要更多专业支持,学生同样可以参与其中,教师有意识创设研学条件,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学术型课堂的构建品质,也能够培养学生研学意识和习惯,全面促进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学生对研学任务有不同期待,教师要做好学情分析,为学生配设适合的研学任务。

为调动学生研学积极性,教师不妨给学生提供参与课题设计的机会。如“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教师设计学科训练任务时,要求学生借助网络搜集一些史料内容。如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犯下的罪行、中华民族英勇斗争的故事、展示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史实。学生对网络信息搜集比较有感,接受任务后,都能够快速行动起来,找到关键词,对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处理,准备参与课堂展示交流活动。教师适时深入研学团队,观察学生研学情况,及时进行方法指导,给学生提供研学帮助。经过师生共同努力,研学训练任务顺利落实,教师组织学生展示研学成果,课堂展示气氛良好。教师抓住学生学习关注点展开训练设计,要求学生借助网络进行信息搜集,成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课堂研学效果良好。

2.建立学术研学制度

课堂教学有完整的体系,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训练、教学反思等,都属于课堂环节范畴,教师适时渗透学术研学内容,引导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研学操作,能够创造更多研学契机,促进学术型课堂的建设进程。学生参与学术研学时,其学习体验呈现差异性,教师要做好学情调查,针对课堂教学进程需要展开具体调整,适时传授一些学法,组织互动活动,设计研学课题,都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教学“人民解放战争”时,教师组织学生整理土地改革、“三大战役示意图”、国共力量对比表格等内容,要求学生展开研学行动,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灭亡的原因。为激发学生研学主动性,教师专门剪辑了解放战争的相关影视片段,要求学生一边观看这些材料,一边展开讨论,对国民党失利的原因进行深度分析。学生综合多种信息资源,展开专题性研学,自然进行互动讨论,对国民党施政情况进行深度分析,最终获得学术研究成果。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交流活动,让学生具体分析国民党政权灭亡的根本原因,学生积极响应,纷纷发言,从多个角度展开解读,归结出根本原因。教师设计研学任务,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研学效果呈现出来。

历史教学要遵循学科规律,教师需要有教学创新的主观意识,适时渗透学术研学内容,从学术型课堂构建角度展开教程设计,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学术性研究,都能够创造丰富学习动机。学生对学术性学习有不同期待,教师要学法传授、活动组织、教学评价、训练延伸等方面展开积极探索,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机会,促进学术型课堂的建立。

【参考文献】

[1]卞姗姗.历史“学术型”课堂建构的有效途径—以古代农业经济为例[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9(11).

[2]杨春华.视域融合:略论历史学术型课堂的定义与特征[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1(24).

[3]由凤丹.以“有为、有思、有意”建构历史“学术型”课堂[J].中学历史教学,2022(05).

猜你喜欢
构建途径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实践探索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当前小学美术高效课堂建设的有益探索
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中国小说英译译介模式构建探究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基于选考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随想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吉林省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