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要明确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的关系,确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积极打造思政课、通识课及实践活动“三位一体”思政育人模式,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提高思政课育人的实效性。
【关键词】思政教育;课程思政;实践路径;协同育人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路径。“双减”背景下如何深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使思政课与其他学科同向同行,形成育人协同效应?如何开发适合本校、本地区的思政课程,形成自己学校的特色?基于这样的思考,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罗塘校区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从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凝练教学资源等多维度入手着力探索课程建设,着力通过思政课、通识课及实践活动“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实践研究,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提高思政课育人的实效性。
一、落实思政课程 推进课堂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近年来,学校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进行思政学科的实践和探索。因为项目化学习要始终以“核心知识”为灵魂统引,以高阶知识带动低阶知识,引领学生学习的高度和深度。由此,我校在思政课堂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项目化学习实施样态—“提出问题—深入探究—分享成果”。
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话题式、单元主题式的编排结构,和项目化学习基于问题解决的情境设计有诸多相似之处,这就使得在教学活动中实施项目化学习成为可能,而每一单元的学习主题,便成为项目式学习的“总统领”。一是通过多种文献资料的研究和调查,探寻项目化学习在思政课中可聚焦的知识类型及有效性;二是通过教学活动实践研究的开展,依据项目化学习六维度的设计要则,包括:寻找核心知识、设计驱动性问题、设计公开成果及评价要点、设计认知策略、设计学习实践及评价要点、深化全程评价,构建思政课项目化学习设计模板,形成一批实践性强的项目化学习经典案例;三是通过三级课堂行动的研究,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加强道德体验,增强法治意识,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按照思政课教学要求,学校组织开展以思想品德教育为主题的“活动日”“活动周”,结合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学生去敬老院献爱心、传承敬老爱老美德;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旅行,在研学中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利用升旗仪式、板报、手抄报、征文等形式,培养学生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个体到集体,从外到内都产生政治认同感、道德修养得到提升、法治观念得到深化,形成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使校园更加和谐。
学校还结合地方和学校实际开展了以“行走的思政课—红领巾寻访”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访家乡名人,树正确价值观与人生观;寻家乡文化,点燃家国情怀;探家乡巨变,树立远大志向;查社会难点,明自身责任担当。国庆节来临之际,学校策划了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的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观摩活动,6名来自不同年级的思政课教师围绕“我和我的祖国”这一主题,在精彩的课堂教学中向同学们阐释了“新思想”里的“爱国观”。党的百年华诞之际,我们以“行走的思政课”为主题,开展了“党的光辉照我心”红色之旅研学活动。毕业季,我们开展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主题活动。丰富多样的活动,实现了课程思政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二、創新育人举措 育人成效明显
为深入挖掘并精准凝练其他学科中蕴含的道德法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学校组织开展“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将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
1.紧扣“三结合”
紧密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紧密结合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着力打造思政课、通识课、实践活动“三位一体”的思政教育体系,实现育人的教学目标;紧密结合学校办学特点,以泰州学派王艮乐文化底蕴为依托,推进“课程思政”落地。
2.坚持“三步走”
一是开展试点。学校在综合考虑自身办学条件的基础上,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推出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初步形成了“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新局面。二是全面开展。将试点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形式全面融入到“课程思政”教学之中,稳步有序地推进各年级“思政工作坊”,进而推动构建先进成熟、严谨可行的课程体系,完善育人评价机制,实现思政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三是深化提升。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各种健康积极的思政资源灵活合理地融入到学科教学之中。打造专项“课程思政”精品课,引导教师撰写教学随记,相互学习提高,提升“课程思政”能力和水平。
所有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认真填写“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表,深入挖掘并精准提取各类学科中潜藏的德育资源,将思政元素全方位、深层次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在此基础上,我们遴选并培育一批精品思政课,通过精品课程的引领向学生渗透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此同时,探索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严格执行教师听课制度,在听课笔记中充分体现“课程思政”内容。在“教—学—评”体系中加强育人成效考核,鼓励并督促所有教师在学科建设中有意识、有计划地融入思政元素。
3.实现“全覆盖”
设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每一门学科课程都要确定具体的育人要素,每一名教师都要自觉肩负起立德育人的重任,将学科教学与思政深度融合。每一名专任教师都要结合课程实际填写“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表,在自己的学科中体现思政要求,注重融会贯通,形成每一名教师融入“课程思政”教学的良好局面,从而获得良好的育人成效。
课程思政的推动是一项创新之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营造了浓厚的思政氛围。“课程思政”使得每一位教师加强了对教书育人完整使命的认知与理解,使得“课程思政”已经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自觉行动。二是强化了每一位教师的工作责任意识。所有教师,人人完成“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表,建立意识,明确责任,做出承诺。三是整体提升了“课程思政”能力水平。经过一两年的教学实践,学校教师都能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地讲授做人做事的道理。四是推动思政课、通识课以及实践活动的同向而行。师生积极参与教学案例的建设,“课程思政”水平和效果得到整体提升。
三、发挥区域示范作用 打造育人新模式
推进“课程思政”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探索,学校这项工作成效明显,形成有“区里有影响、市里有声誉、省里有声音”的良好局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成效彰显
“课程思政”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所有的课程和所有的学生,加深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实现了思政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课程思政”工作成效彰显,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提高。2021年江苏省教育厅命名我校孙平红老师为“江苏省道德与法治网络名师工作室领衔人”;2021年8月为“泰州市孙平红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领衔人”。两个工作室汇聚了省市级优秀的思政骨干教师,为江苏省的思政教学发挥着榜样与引领作用。我校开展的思政课堂教学活动、以思政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等多次被省市级多家媒体报道,《基于红领巾寻访根植家国情怀》荣获江苏省少先队文化建设品牌项目,《小学思政课项目化学习研究》荣获泰州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21年《小学思政课项目化学习研究》成功申报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课程思政“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实践研究》成功申报江苏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等。
2.经验推广
学校从自身实际出发,系统探索“课程思政”建设,很有借鉴价值。在江苏省网络名师工作室会议中向全省小学推广我校“课程思政”工作经验。2021年8月孙平红老师在江苏省《道德与法治》教材培训会上执教示范课《法律是治国之重器》;2021年7月在泰州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培训向全市小学推广我校“课程思政”工作的做法和经验;扬州市邗江区美琪学校教育考察团、陕西省榆林市等教育代表团先后到我校实地参观学习。2019年7月学校承办了全国新教育实验活动的分会场,得到来自全国各地领导和同行的高度肯定和赞扬。
3.媒体关注
2019年10月举行的“向祖国70周年献礼”“唱响红歌献祖国”两次思政主题教育活动荣登10月13日的学习强国平台和11月15日的学习强国平台;2020年9月举行小学思政一体化教学创新模式:千余学生同上一节思政课《我和我的祖国》。2021年9月组织开展“开学思政第一课”暨“中国梦·我的梦”主题教育活动,2021年10月组织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党的光辉照我心”红色足迹寻访活动。同学们走进曲江楼、姜堰博物馆,寻访红色印迹,探寻历史文化,重温党的光辉历程,歌颂党的伟大成就。江苏少先队、泰州市宣传部等媒体专题报道。
四、深化课程思政建设 勇于担当育人使命
我们作为引领新时代教育教学的教师,践行立德树人是我们的根本使命,垂范社会责任是我们的基本担当,探索思政课程建设和学科协同育人,需要每位教师的努力。
1.做精“课程思政”
(1)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实现双提升。思政课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道,要把是思政课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支撑,两者齐抓并重,不可割裂。加强制度建设,修订出台学校《关于加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课程思政”建设专项工作方案》。
(2)进行“课程思政”的示范教学,打造经典教学案例,为其他教师打造高效优质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提供借鉴学习的模板。进一步以项目式学习为抓手,深入推进思政课程建设,构建学为中心的思政教学课堂。开设“课程思政”试点课程,由思政课教师作为课程共建人,为试点课程提供理论支持。
(3)激发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凝练特色品牌。进一步深化学科协同育人工作,促进“课程思政”的全覆盖,让“课程思政”工作发挥更加显著的效果。以学科教师为主体,基于学科专业特点,凝练各自“课程思政”主题,打造富有本校特色的“课程思政”品牌。
2.做透“课程思政”
(1)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思政能力。建立完善全方位、多層次教师培训与发展体系,定期对授课老师进行“课程思政”理论培训与专项学习,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和水平。
(2)强化理论研究。在工作推进的同时,加强经验总结,强化理论研究,夯实理论基础,加快形成研究成果,打造工作品牌,强化示范引领。
(3)加强分析研判,提高师德师风建设成效和学生成才率。加强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年度报告机制建设,加强校风学风、师德师风监控机制建设,及时反馈、分析研判,检验“课程思政”工作效果,建立思政工作专项奖惩机制,促进工作改进与完善。
3.做优“课程思政”
(1)优化制度设计,学校高度重视推进思政建设,对其建设目的、教学内容以制度的形式进行充分明确,将思政课程建设确立为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将全员育人确立为思政建设的主要形式,全面搜集并高效利用各种育人资源,继续探索“课程思政”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载体,协同育人、整体育人,不断完善和优化“课程思政”工作机制。
(2)将“课程思政”建设进度、建设成效确立为教师考核的主要指标之一,鼓励并引导教师自主探索思政的学科教学融入之道,深刻认识到加强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将其灵活合理地融入到学科课堂教学之中。
(3)高效利用校内各个工作科室,协同革新“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合理分配经费,促进各项工作稳步高效地推进,以开展项目的形式有次序、有计划、有层次地推进思政教学;学校提供专项经费,为校内有序开展工作提供保障,为思政课程建设和学科协同育人工作有序推进提供有力保障。
目前,课程思政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将继续整体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坚持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不断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各学科教学中,让学生在各学科中提升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确保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实效,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2]王爱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20(08).
[3]高微.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20(06).
[4]唐检云,张雄艳.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高等教育哲学基础[J].中国高等教育,2021(06).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四期课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项目化学习研究”(课题批准号:2021JY14-L99)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