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金
【摘要】数学模型与数学思想高度契合,教师结合数学思想渗透展开模型研究,为学生提供更多深度探究的机会,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发掘学生学习潜力,培养其学科核心素养。数学模型应用是一种结构思想的建设实践,教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学情做好深入研究,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模型优化,都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迪,以有效提升其学习品质。
【关键词】初中数学;建模思想;教学实践
所谓数学模式,是指针对数学特征、数理关系、数学问题,运用数学语言描述的一种结构。初中数学应用模型众多,教师需要做筛选处理,针对学生学习接受基础展开设计和渗透,与数学思想传播相对接,培养学生自觉应用模型的意识。数学概念、数学公式、图形图表等,都属于数学模型范畴,教师在实际教学设计和操作时,要从模型准备、模型分析、模型应用、模型评价等角度展开思考,结合学生学习应用实际做研学处理,不断升级数学模型应用,全面提升数学学科教学品质。
一、模型准备,調动生本观察思维
模型准备是模型构建的基础,教师需要深潜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发掘,主动渗透数学模型思想,引导学生自觉建立模型学习意识。数学思想、数学知识的储备,为数学建模奠定基础,教师对此需要有理性判断。
1.整合教材内容
数学学科教学有固定教材,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时,要自觉渗透模型思想,对数学信息、数学关系、数学程序、数学策略等要素进行整合处理,通过阅读材料、观察图形、实验操作,推出一些数学模型内容,给学生提供模型构建的机会。数学案例有生活背景基础,教师在具体审题指导时,结合学生生活认知进行模型构建,学生接受起来不存在什么阻碍,教与学形成多重互动,模型思想渗透成为必然选择。
如教学北师大七年级数学下册“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师先展示一些生活图形,让学生对两条直线位置关系进行观察和判断,学生对同一平面两条直线位置关系比较熟悉,能够从相交、平行两个角度进行判断分析。在直线相交情况下,两条直线还有夹角的不同,自然引入垂直问题,教师让学生借助学具画出两条直线垂直状态,学生尝试用多种学具进行操作,很快就掌握了其中的要领。教师现场用折纸的形式,展示两条直线垂直,组织学生具体观察、猜想、交流、验证、归结,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学生有一些旧知积累,教师围绕数学模型展开设计,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具体体会直线关系的建构,逐渐形成数学概念认知。
2.渗透数学思想
在教学设计环节,教师渗透数学模型内容,要关注数学思想的应用,数形结合、整体思想、化归思想、分类讨论、极限思想、方程思想、类比思维、函数方程等,都属于数学思想范畴,与数学模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有意识渗透数学模型和数学思想,符合学生学科学习需要。学生数学知识储备、学力基础、探索悟性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差异,教师对此需要有理性分析,针对学生学习需要精准设计,确保教学程序的顺利打开。
学生有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教师对此需要有一定了解,针对教学内容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借助学习旧知展开创新探索,能够促进学生数学思想的建立。如教学“平行线的特征”,学生对平行线的性质有了一些了解,很快掌握平行条件、平行特征,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介绍平行线的特征,而且要结合图形展示做具体讲解。学生大多掌握了平行线的性质,但要用自己的话讲述出来还是存在一些难度,教师引导学生先画出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标记出所有的角,然后理清其关系。学生根据教师指导展开操作,尝试用自己的话介绍相关原理,逐渐形成体系性学习认知。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学生要结合图形进行梳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带有数学模型构建的意味。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操作过程和数理关系,其本身带有分类讨论、化归的特点,让学生自然运用数学思想解决相关问题。
二、模型分析,激发生本建构意识
模型分析即授课教学,教师对模型构建规律进行细致分析,让学生顺利进入模型核心,进而形成结构性学习体验认知,促进学生数学模型思想的建立。教师从助学角度展开设计,促使学生主动展开模型应用,其训练效果更为丰富。
1.创设探究情境
教学情境渗透数学模型内容,教师要做好整合处理,对数学数据、数学图形、数学实验、数学问题、数学操作等信息进行直观系统设计,推出更多观察、讨论、操作、研学的活动,对学生形成感官触动,以有效激活学生构建思维。数学模型带有系统性、关联性、逻辑性特征,教师利用多种直观手段进行展示和介绍,都能够对学生形成触动,让学生在主动思想和讨论中进入数学研学环节。
教师利用多种直观手段进行教学设计,能够创设实践探索的学习情境,顺利调动学生学科思维,在主动操作中逐渐形成数学模型认知。如教学“用尺规作角”,教师先拿出一块长方形纸板,要求学生在这块纸板上截取一个平行四边形,而且要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一组对边要在这块长方形纸板的边缘上。学生开始观察研究操作方案,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介绍自己的操作思路,课堂讨论研学气氛逐渐形成。教师利用一块纸板展开教学调动,成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对长方形纸板的特点比较熟悉,对平行四边形性质也有一定认知,自然会产生一些操作想法,有主动表达的要求。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发言,契合学生学习心理,课堂调动比较成功。教师利用生活材料打开教程,给学生带来深度思考和探索的机会,其助学效果显著。
2.优化模型应用
数学模型分析时,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索行动,与学生一起研究建模规律,找到建模的路径,在具体操作和分析中完成模型思想的构建。数学模型是一种系统性学习方式,教师利用模型展开教程设计,为学生规划清晰思考路线,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示,也可以唤醒学生学习心理,形成学习驱动,让学生在主动性探索学习中建立有形学科认知。优化模型应用,教师要抓住学生学习心理,做好必要的学情分析,以提升教学适合性。
在教学“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部分內容时,教师让学生通过画图、观察、比较、推理、交流等方式,推出三角形全等的判断方法。学生开始寻找适合的学具,尝试利用三角板、量角器、直尺等展开画图操作,教师跟进观察,对学生操作情况进行评估和指导,纠正学生存在的问题。经过独立思考和操作,以及互动交流,学生逐渐掌握判断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并形成了认知体系。学生借助多种数学思想展开探索,教师与学生广泛互动,促使学生自然建立学科认知,其学习过程渗透数学思想,建模意识鲜明。学生数学思想应用是自然选择,数学建模操作是客观需要,教师从不同角度展开设计和组织,为学生提供更多思考和探索的机会,其助学作用更为突出。
三、模型应用,推出生本实践活动
教师运用数学图形、公式、数据进行模型构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自然掌握数理关系,其学法积累不断成长,在实践探索过程中建立学科综合能力。
1.组织数学实验
数学实验是最为常见的学习活动,教师从建模角度展开数学实验设计,组织学生在实验准备、实验操作、实验分析中渗透模型思想,对数学实验展开理论研讨,能够归结出数学规律,形成理论认知基础。数学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要对数学符号、数学公式、数学图表、数学数据等模型要素做深度分析,要对数理关系、数学原理进行科学探究,自然形成数学认知能力。数学模型应用是典型实践性学习,学生学科认知更为鲜活。
教师设计数学模型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知识储备情况,结合学生生活认知展开设计,能够快速启动学生数学思维。如教学“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教师先与学生一起梳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然后设计数学实验任务:校园中有一个水池,无法直接测量其宽度,我们学习了全等三角形性质,不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这个知识点进行实验设计,进入现场,运用软尺进行相关测量,计算出水池的宽度,看哪一个小组计算更为精确。学生领受任务后,开始集体研究实验方案,做好实验分工。在具体操作环节,教师进行全程监管,及时进行纠偏指导,让学生顺利展开数学实验操作。经过一番努力,学生大多完成了实验任务,其测量计算结果符合要求。教师设计实验操作任务,与数学模型构建高度契合,学生对实验任务进行集体研究,推导出实验步骤,借助数学概念、定义、公式进行具体的分析应用,最终获得研究成果。
2.活用教学生成
课堂教学生成无处不在,教师需要有捕捉意识,科学运用这些生成内容,对教学程序和设计做对应调整,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数学模型与数学生成关系密切,教师对教学生成资源进行科学分析,对数学模型应用情况进行具体调查,以便做出对接性设计,为学生规划清晰学习路径。学生对数学模型内容比较敏感,教师对数学思想和模型内容展开对接处理,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数学探究活动,确保数学学习呈现实践性。
教师执行教学方案时,要对学生学习反馈情况有综合掌握,以便进行对应处理。如“变化中的三角形”,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常量、变量、自变量等数学概念,让学生分析三角形面积的制约因素有哪些,推出具体案例,要求学生找出具体的变量、自变量、因变量等要素,分析三角形变量之间的关系。三角形面积制约因素关涉自变量、因变量,学生具体分析时,很容易出现一些认知偏差,教师根据学生思考讨论中存在问题进行及时指导,让学生自然进入到关系式的推导过程之中,顺利掌握其内在规律。学生学习数学模型构建时,要运用到一些数学概念和公式,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讨论情况展开及时的方法传授,给予学生更多方法指导,都能够创造一些学习动机。数学模型没有固定格式,教师从模型特点分析,模型运用规律等角度展开具体指导,给学生带来一些学习启示,确保模型学习探析过程更为顺利。
四、模型评价,促进生本认知内化
数学模型应用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矫正教学方向,对学生模型学习中存在问题进行梳理,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促进学生学科认知的顺利内化。
1.优化教学评价
数学教学渗透模型内容,教师不仅要准备模型、分析模型、应用模型,还要对模型应用效果做深度分析,从教学专题研究角度展开深度思考,及时进行教学调整,以提升数学模型应用品质。教师对教学实施情况做具体评估,需要关注多种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以及学生学习反馈情况,这样才能做出最为理性和客观的分析。教师还要组织学生自主分析模型应用情况,以有效提升其应用水平。
如教学“温度的变化”这部分内容,教师先列出具体的案例:某患者体温变动较大,护士给其测量体温,不同时刻测量的数据不同,可以用图表形式呈现出来,如何分析病人体温变化情况呢?学生开始观察直观图表,对相关数据进行具体分析,归结出病患体温变化规律。这道数学题目本身就带有模型特点,有数据、图表、数量关系、数据单位等,这些都是数学模型构建因素,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分析数据、归结规律,为学生提出具体的模型学习目标,成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数学模型探索效果显著,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互动评价,总结其学习成效和学习方法,成功激发学生学习思维。数学模型研学需要知识储备支持,教师直接推出模型研学任务,为学生规划观察思考路径。
2.延伸研学训练
学生对数学模型内容也比较熟悉,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专题教研活动,能够升级学生学习品质。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需要运用更多模型知识,教师自觉渗透模型内容,组织学生进行深度分析和研讨,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都能够形成丰富研学成果。学生对数学模型的认识呈现差异性,教师在具体组织专题研学时,要根据学生学力基础实际,设定研学目标,推出适合的研学任务,让学生主动渗透数学思想,在积极构建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认知进行数学学习和研讨行动,能够为学生带来最直观的体验。如“轴对称现象”,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轴对称图形,然后引导学生展开观察,找找身边轴对称现象。学生掌握轴对称概念之后,开始寻找身边的轴对称图形,很快就有不少发现。教师组织学生展示和评价这些周对象案例,学生回馈更为主动。如课桌凳面、黑板、黑板擦、门窗、天花板、地板等,这些图案都属于轴对称图形范畴。教师鼓励学生选择适合的轴对称图形展开重点观察和研究,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找出对称轴。学生对这些物品都比较熟悉,而且掌握了轴对称图形概念和特点,自然能够快速作出总结。图形、概念、数理关系等,都属于数学模型要素,教师推出图形研学任务,为学生带来模型研学机会。
数学模型准备、数学模型分析、数学模型应用、数学模型评价,形成系统性教学,教师要做好必要的教学调研,针对学生学习需要展开对应组织,为学生顺利进入模型学习创造良好条件。初中生思想活跃,对数学符号、数学公式、数学图表、数学数据等信息比较敏感,教师对这些数学信息做整合处理,推出更多数学模型结构,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模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掌握模型构建原理,自然形成学科认知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建.“双减”下的初中数学建模思想训练探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2(06).
[2]陆颖.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与应用建模思想[J].中学教学参考,2021(05).
[3]林凯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建模思想的渗透[J].天津教育,20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