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双减”背景下小学低年级数学作业设计应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让学生在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中开展个性化学习,获得全面成长。实践中可通过“说数学”“画数学”“做数学”的方式设计作业,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关键词:“双減”政策;作业设计;小学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24-0065-04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1]。为了落实“双减”政策,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大多将书面作业转化为口头作业。口头作业设计应尊重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让学生在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中开展个性化学习,获得全面成长。然而实际教学中,口头作业设计往往还是以知识技能训练为主,只是简单地将书面题目转化为口头作答,体现的只是形式的变化,作业的内容和本质并未发生改变。这不利于“双减”政策的落实,也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和数感的培养。为此,我们应该进一步丰富作业设计的形式,提高作业设计的质量。实践中,可通过“说数学”“画数学”“做数学”的方式设计作业,进一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一、“说数学”——语言引领思维的方向
“说数学”是指学生通过运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描述自己完成作业的过程和所获得的收益。根据“说数学”作业的内容差异,可以将其分为三种类型:说含义、说过程和说联系。通过这样的作业形式,学生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数学表达能力,还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一)说含义——在表达中厘清数学本质
要掌握数学,就需要对数学概念的内涵以及数量之间的关系有深刻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将数学与真实情境结合起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本质的深入认知和理解。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晰地把握数学的意义,并且在学生表达过程中,帮助他们建立独立思考的途径,指导他们学会运用数学语言来描述世界。例如,在设计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加减混合”的作业时,教师要求学生编写一个生活故事,以7-2+3为基础,同时解释其中每个数字的含义。学生需要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经历,想象并举例说明7-2+3可以表示何种情况。通过这个练习,教师旨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体会这些运算符号的真正含义,进一步认识到在不同的生活情景中,同样的算式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但加法始终代表着“合起来”,减法代表着“去掉”,从而更加清晰地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本质。
(二)说过程——在讲解中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
说过程是指学生通过语言表达对问题的理解和思考,旨在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变得显性化。教师在教学中布置相关的说过程作业,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和能够流利表达的能力。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说过程来分享彼此的观点和见解,以拓宽他们的思维视野并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例如,计算9+9的作业设计: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学生会给出完全不同的思路:可以使用凑十法;也可以根据9+8=17,推算出9+9=18;或根据9+10=19,推算出9+9=18;还可以将两个9视为10,然后用20-2=18等方法。这类作业通过不断梳理计算过程,建立语言模型,培养学生有条理、有逻辑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并使其能够清晰地表达思考过程。
(三)说联系——在回顾中构建知识体系
回顾总结是数学学习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能够使模糊的知识变得清晰化,散乱的知识变得关联化,零碎的知识变得结构化。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所学的知识往往是散乱且零碎的,因此回顾梳理每个单元的知识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学习长度单位时,学生学习了厘米和米,又学习了分米和毫米。当学生掌握了这四个长度单位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项作业:请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所学的长度单位,并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再找找有没有比这些单位更大或更小的单位。通过这样的任务设计,学生能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二、“画数学”——图示展现思维的艺术
“画数学”是指学生利用感知和表象,通过形象的图示将抽象的数学概念、数量关系和数学规律等知识呈现出来。这种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还能促进他们对数学的表达与理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一)画本质——让表征方式可视化
画本质是指以个人喜好为出发点,运用一种或多种方式来表达和理解数学概念和数字的含义。通过画图表达,学生能够从各种情境中抽象出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并从多种角度、以多种方法来理解知识,思考方式变得更加多元。例如,在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比大小”的作业设计中,教师让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比较数字5和2,以扩展他们的想象力。学生可以运用绘画技巧,通过参考具体的物体、图形甚至计数工具(如小棒或计数器等),进行比较和绘制。这种多样的方法能够为数字提供丰富的描述,并在各种情境中深化学生对“比大小”的理解,同时培养他们的数学感知能力。
(二)画思路——让解题过程看得见
画思路是指引导学生将书本中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象图形,逐步完善,并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进行描绘,展示出解题的步骤和思考的经过。学生通过绘图的过程,能够清晰地理解数学信息与问题之间的关联,并进一步确定解决问题的路径。例如,教师这样设计“解决排队问题”的作业:①小红前面有3人,后面有5人,一共有多少人?②从前往后数,小明排在第7个,从后往前数,小明排在第6个,一共有多少人?③小朋友排队,丽丽排第2,莎莎排第8,丽丽和莎莎之间有几个小朋友?请用画一画的方式说清楚自己的思考方式。
使用画图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思维方式,不仅能使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可见,而且能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问题,更清晰地看到问题的本质所在,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点。
(三)画知识树——让知识生长一目了然
画知识树是指将数学的各个分支、概念和定理以图形的方式展示出来,形成一个树状结构,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助于他们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数学。例如,在进行两次“认识图形”(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认识立体图形”和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平面图形”)之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教师设计了一次独特的作业——画知识树。这棵知识树以图形为主题,分为两个主要的枝干:立体图形和几何图形。立体图形的枝干上延伸出各式各样的图形,比如正方体、长方体、球、圆柱等。而几何图形的枝干上则延伸出正方形、长方形、圆、三角形等各种常见的图形。通过绘制这样一棵图形知识树,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不同图形之间的关系,并掌握各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图形。每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创意来完成这次作业,可以选择不同的颜色和形状对每个图形进行描绘,使得整棵知识树更加生动鲜明。同时,他们还可以标注和描述每个图形的特点和性质,加深对图形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绘制知识树,学生可以养成及时梳理和回顾所学知识的良好习惯。同时,知识树的设计有助于使原本混乱的知识有序化,让碎片化的知识变得有结构。此外,这棵知识树还能够将细小的知识点相互联系起来,从而建立一个完善的知识体系。
三、“做数学”——操作改变思维的方式
“做数学”是一种注重动手操作的数学活动。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利用材料和工具进行数学探索,发现数学规律,并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通过摆一摆、折一折、估一估、拼一拼等操作,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数学,并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
(一)在摆一摆中发展数学运算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口头讲解往往占据主导地位,而缺乏实际操作的环节。然而,通过引入操作学具来进行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从实物到表象,再到符号化的全方位经验。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积累感性认识,还能为他们理解抽象的运算过程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例如,教师这样设计一年级上册第十单元“8、7加几”的预习作业:左边有8把小号,右边有7把小号,一共有多少把?要求学生使用小棒进行实际摆放并口头表达。实践操作和言语表达相结合,能够将抽象的算理呈現得更加形象直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提升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折一折中发展数学想象力
学生在折一折的过程中,能够培养手脑协调的能力。这个过程不仅仅是一种动手的行为,更是一次思考的过程。通过观察、实践和验证等环节,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图形概念。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积累丰富的经验,逐步发展出空间思维能力。例如,教师这样设计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的作业:①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并说一说它们分别是什么角。②比较这些角的大小,说一说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③在这个基础上能折出比原来的角更大或更小的角吗?通过动手折一折,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等过程,感知锐角、直角、钝角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为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活动经验。
(三)在估一估中培养量感
量感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需要通过实践来积累经验。而时间量感对于准确估计时间、合理安排日程以及提高时间管理能力都非常重要。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记录、估算、验证以及反思和调整,逐步培养时间量感。例如,在学习了“时、分、秒”之后,教师可以布置名为“探索时间奥秘”的数学活动作业,以培养学生对时间概念的深入理解。首先,请学生思考,在不同时间单位内,能做哪些事情,并记录1秒钟内可以完成的任务。其次,根据1分钟和1秒钟的关系,估算并记录1分钟内可能完成的事情。然后,通过实际操作验证估测是否准确,并进一步总结出1分钟内还可以做哪些事情。最后,让学生想象一下1小时内能做哪些事情。通过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如观看电视节目、上课等),学生可以对1小时这一时间长度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并将他们的想法写在作业单上。这项活动通过实际操作和推理想象,帮助学生加深对时间长度的认识,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感知过程中对时间长度有深刻的体验。
(四)在拼一拼中提升创新思维
拼一拼这种有趣的学习方式不仅能让学生更加享受学习的过程,还能促使他们发挥想象力,主动去探索不同的组合方式,并通过尝试新的方法、运用新的思维模式来提升创新思维能力。例如,教师这样设计二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有趣的七巧板”的作业:“你能用七巧板拼出哪些图形?把拼出的图形摆在教室里,让大家共同欣赏。”这样的作业有两个目的:一是培养学生对平面图形的空间感知能力。学生在做作业时需要观察、思考和调整七巧板不同形状的相对位置和角度,以使它们相互连接和拼合起来。二是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在做作业时需要开动脑筋,思考如何选择、组合和转动七巧板的不同形状来创造出各种有趣的图形,操作过程中思维的不断碰撞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
总而言之,在“双减”背景下小学低年级数学作业设计应探索如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2021-07-24)[2023-08-17].http://www.moe.gov.
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107/t20210724_
546576.html.
责任编辑:丁伟红
收稿日期:2023-10-15
作者简介:吕洁,无锡市新洲小学,无锡市新吴区教学新秀,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