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资本理论”“交叠影响阈理论”“赫耐曼-洛克斯力效应”等理念,让张家港意识到校家社协同育人是丰富教育形态、化解青少年成长突出难题、净化优化教育生态等路径的重要枢纽性工程,其推进需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谋篇布局。张家港以区域《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行动指南》出台为标志,依托体系建设、项目推进的实施路径,用“学校教育管理机制变革”“教师协同育人素养提升”“协同育人课程的建设”“家长在学习”等九大行动,让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呈现功能型、立体化、网格化、专业化的发展态势和区域特色。
关键词:校家社协同育人;教育机制;治理体系;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24-0014-05
校家社协同育人,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教育重要论述指导下的新时代教育任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路径。“协同育人需要有一个顶层设计”[1],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已至臻完善,到了县域层面的全面谋划、系统治理格外重要。张家港作为全国百强县前三甲、全国文明城市策源地并六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的县级市,校家社协同育人具备了较好的市民素质保障、公共事业基础和社会治理环境,形成了理论探究先行一步、项目践行系统深入的推进格局。随着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重大课题的立项和研究深入,张家港校家社协同育人呈现功能型、立体化、网格化、专业化发展态势和区域特色,在青少年身心健康、家庭教育、困境儿童关爱保障、教育危机干预、课程品类丰富完善以及社区教育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一、理论溯源:发现枢纽性的意义
在张家港的探索实践中,有三个理论深刻地影响了区域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推进,体现了其作为教育复杂问题治理枢纽性的价值意义。
一是“社会资本理论”。“与其他形式的资本一样,社会资本是生产性的;是否拥有社会资本,决定了行动者能否实现某个特定的工具性行动。”[2]由此,在一定程度上,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实施就是“社会资本”的整合与再分配,让“社会资本”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其隐性价值,让“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现代教育体系的完整建构。推进校家社协同育人,就是创造、积聚和共享“社会资本”,就是在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就是推进课程多元丰富进而实现儿童享有“完整的教育的权利”。
二是“交叠影响阈理论”。校家社“三者是多主体共存的‘主体间性的关系,即在协同育人中共同发挥各自的主体性,但三者又不是平面化的并列关系,这种主体间性以交互、叠加、生态为特征”[3]。校家社协同育人不仅是教育的手段和路径,也是教育内蕴的价值和目的。家庭、学校和社区高质量的、频繁的交流和互动,本身就是儿童学习的课程资源,且来自家庭、学校与社区共同的人文关怀,能够让儿童理解教育目标并激发自我潜能,进而建立积极的态度和学习行为。推进校家社协同育人,就是化解青少年成长中突出的时代难题,打破教育教学仅仅发生在学校和课堂的局面,净化优化教育生态和达成科学教育理念的社会共识,建设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枢纽性工程。实施好校家社协同育人,许多教育的疑难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三是“赫耐曼-洛克斯力效应”。“赫耐曼-洛克斯力效应”阐释了学校和家庭对儿童成长影响的悖论: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家庭对儿童成长的效应超过学校;家庭影响不断增强的同时,家庭意义上的教育制度却在不断弱化;而在相对家庭、校外教育效应降低的同时,学校层面上的教育制度却在不断强化[4]。校家社构成了教育利益相关的共同体,但其立场和内在动力机制上往往是背道而驰的。推进校家社协同育人,就是凝聚校家社教育合力,探索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多方协商共建机制,因而机制的探索、制度的建设格外重要。
二、科研攻关:着眼体系的建设
张家港作为江苏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前瞻性项目试验区,承担了“校家社协同育人子项目”的研究任务,得益于突破点聚焦在“体系”建设的谋划思路,县域推进范式的整体布局渐渐清晰明朗。
(一)扼住要害,给出校家社协同育人主要问题画像
基于调查数据对家校社协同育人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我们了解到家校社协同育人发展主要的问题有:政策机制等不够完善,成为阻碍家校社协同育人发展的首要问题;育人目标、育人理念、育人方式的价值分歧带来较大的沟通和协同障碍;学校主导作用未得到应有发挥,家庭和社会等主体缺少实质性参与协同;家庭教育指导以经验方式为主,缺乏实践专业性,且相关培训层次不高、针对性不强;家长协同意愿、协同能力与社会参与动力不足,成为影响家校社协同合力最大化的显性表现和直接因素。
(二)找准支点,定位校家社协同育人主要建设方向
在县域实施实践层面上,校家社协同育人首先需要政策机制的创新突破,且探寻校家社协同育人政策实施的着力点和落脚点成为其关键环节。目标分解、责任到人的项目化推进机制是当下的最优选择。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成为校家社協同育人的主体、主导力量,在校家社协同育人方面的学习、理解、建构水平必须得到长足的发展,才能胜任在体系治理方面的角色功能。如何督促和指导学校系统的专业提升迫在眉睫。家长及家庭教育作为校家社“铁三角”中至为关键的一环,如何为其提供专业的课程资源和搭建沟通互动支架,是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校家社协同育人,是一个建构多方良性互动的复杂模型,体系内部的结构要素与逻辑关系需要理顺,既要重点突破又要全面兼顾。
(三)指向实践,绘制校家社协同育人体系实施蓝图
在张家港校家社协同育人“实践、开放、协同、生态、高质量”核心理念的引领下,以“校家社+学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主线,以主题课程和项目为内容,以育人环境、育人内容、育人过程和育人结果为结构要素着力构建“开放空间与学习社区环境体系”“指向学生发展的四维目标体系”“目标分解的主题课程内容体系”“多元主体活动参与的互动体系”“政策资源与技术支持保障体系”等五大体系。从“政策—理论—实践”三个维度思考体系的顶层设计,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力量治理思考体系的实施路径,从“多层面、宽视角、重过程”思考体系的实施要领(如图1)。
三、指南研制:着重行动的改变
本研究推动了政府层面对校家社协同育人治理的关注,服务于校家社协同育人的一系列文件、措施的出台。张家港市政府出台了《张家港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建立了关爱青少年生命健康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在全省率先成立独立建制的教育局直属单位——张家港市家庭教育服务中心;张家港市民政局、张家港市教育局联合出台了《关于推动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困境儿童教育保障工作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通知》,张家港市人民政府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等16个部门联合出台了《张家港市推进家庭教育工作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为行动而研究、为改变而行动,区域“政策资源与技术支持保障体系”的跨部门、多功能协作系统已经常态化运转。资金方面,2023年投入“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民生实事项目资金250万元;张家港慈善组织和相关企事业单位投入校家社协同育人专项基金每年195万元,并将在未来5年持续投入;教育局每年投入资金350多万元,用于教师、德育干部、志愿者及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育,以及相关课程研发和资源建设。
2023年4月,“江苏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张家港实验区暨项目研究推进会”召开,会上发布了《张家港市中小学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行动指南(讨论稿)》(以下简称《指南》),这标志着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校家社协同育人举措在全市实施。《指南》提出三条整体目标,分别是“优化条线部门联动体系”“优化专业力量培育体系”“优化协同育人实施体系”;系统开展九大行动,分别是“学校教育管理机制变革行动”“教师协同育人素养提升行动”“协同育人课程的建设行动”“‘家长在学习行动”“家庭家风建设文化行动”“儿童成长档案的建设行动”“政策支持行动”“资源支持行动”“信息化支持行动”。其中,成立“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委员会”,建立“分级分类家访机制”“初入学学生身心档案的家校共建机制”“在校学生特殊身心状况的家校双向预警机制”“家校共育工作中的谅解备忘机制”“全员导师制”,实施“家庭教育指导师与心理健康指导师‘双师型培养”“360°同心圆父母成长课堂”“新父母学校”“‘医教融合干预项目”等举措,渐次铺开了校家社协同育人的网格系统,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学校、社区形成了管理有序、高效协作的治理机制。《指南》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校家社协同育人“有专门的责任人在管”“有专业的人士在做”“有专项的项目在实施”。
四、项目推进:着力问题的痛点
校家社协同育人区域推进,需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突显阶段工作成效的,是张家港教育局主导的“全员导师制”育人行动、“心树林”心育家育志愿服务行动、关爱青少年生命健康“润心”工作专班行动、“家风银行”文化建设行动、家庭教育指导师与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双师型”教师培养行动,以及“幸福家长驿站”“馆校研学”“三色花开”教育共建、“云上”思政实践平台、“医教融合”干预等项目,让校家社协同育人在各个教育情景分支取得明显成效,惠及18万家庭21万未成年学生。可以看出,家社协同育人的区域推进的发力点,也往往是教育的时代痛点。
(一)从心出发,重塑家长和学生的教育心态
家长焦虑、学生学业困境、心理健康等问题,是当下教育之痛。在“‘心树林心育家育志愿服务行动”中,由334人组成的“心树林”教育志愿服务团队,全时段服务于全市、全学段中小学师生、家长,提供常态化和应急性的心理咨询服务;“关爱青少年生命健康‘润心工作专班行动”,则是形成了心理测量、预警、干预和学校德育专项指导、考核、评价的全配套工作体系;“家庭教育指导师与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双师型教师培养行动”,积极应对当下师资短缺和专业知识不足的一些难题,在心理健康教师编制数量、专兼职心理教师培训方面开设了政策绿色通道。
(二)打磨课程,专业的问题需要专业的课程
“心树林”教育志愿服务团队,打磨研制了团体心理辅导课程680余节;教育局会同法院、检察院、心理健康协会等单位部门,共建了“同心向阳”心理健康课程、“法爱护航”法治教育课程20余节,向全市中小学发布共享。“馆校研学”“三色花开”的“学校+社区”教育共建项目,提供了劳动教育、社会实践、职业体验和“大思政”课堂等教育资源,充实了校家社协同育人的课程内涵。同时,教育局大力引进省内外知名教育专家,开展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五级“金字塔式”培训,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各分支行动的专家型团队,系统开发优质课程资源供全市共享,应对校家社协同育人问题、难题的师资专业能力水平取得长足进步。
(三)服务家长,家庭是教育生态的关键因子
着力改变家庭教育“基本处于无专业、无师资、无课程、无规范、无标准”,“作为学校教育的附庸”和家长学校“空心化”的状态[5],校家社协同育人任重道远。全市成立了139个“幸福家长驿站”,成为“学校+家长”沟通的平台。通过开设讲座、沙龙、工作坊、个案咨询、现场咨询等活动,引入“互联网+协同育人教育”模式,多维度、多渠道丰富课程开展,促进家庭向光生长。社区干部、志愿者还为一些特殊家庭提供特需资源和服务。“校家社协同育人‘一体两翼行动”在积极谋划实施中,以做细做实家庭教育服务为主体任务,以提升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和丰富社会的家庭教育资源供给为护卫两翼,让家庭教育渗透进每个家庭细胞,让科学养育知识伴随入学前、初入学、入学后、青春期等家庭教育全过程,让家庭教育成为区域教育生态优化的关键支点。
“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无论哪一个方面出现空白,都将使教育在时空上出现断裂,为一些不健康的事物渗入提供机会”[6]。近年来的校家社协同育人推进,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生态自我净化、自我修复的功能。家长和社会参与教育的正能量自下而上地生长,与教育系统自上而下的行动形成良性互动,形成了从单向走向交互、从领导走向協商、从自治走向共建、从独立走向圆融的教育治理模式。家长和社会深度“参与决策”,是张家港校家社协同育人推进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倪闽景.家校社协同育人需要进行顶层设计[J].人民教育,2021(8):21.
[2]张文宏.社会资本:理论争辩与经验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3(4):24.
[3]唐汉卫.交叠影响阈理论对我国中小学协同育人的启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4):106.
[4]吴重涵,张俊,王梅雾.制度化家校合作的内在动力、行动逻辑与实践路径:基于十年家校合作实验的回顾与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2021(9):70.
[5]毕诚.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文化思考[J].人民教育,2021(11):63.
[6]刘烨.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访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研究员[J].中共德育,2012(3):12.
责任编辑:赵赟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重大课题“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的建设研究”(A/2021/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3-06-05
作者简介:成家武,张家港市教育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