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程标准三大主题范畴下的“子主题”内容综合五育,并各有侧重,彰显了英语课程“五育”融合的育人价值。结合五育融合理念以及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从教学内容的生活逻辑、英语课程的知识逻辑以及学生发展的认知逻辑重新审视英语语篇教学,实践深入意义探究、多维解读文本以及“教-学-评”一体化路向,有助于打通融合育人路径、定位融合育人目标、深化融合育人价值,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关键词:五育融合;语篇教学;逻辑审视;实践路向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24-0037-04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随后,一系列指导性文件相继出台,将“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理念进一步推向大众视野,引起广泛关注。以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为指导,《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于2022年4月发布,在教学建议中要求教师将立德树人作为英语教学的根本任务,准确理解核心素养内涵,全面把握英语课程的育人价值[1]。因此,在五育融合视域下重新审视英语语篇教学,有助于教师理顺教学过程中的逻辑关系,并实现课堂“综合育人”、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突破。
一、五育融合视域下语篇教学的逻辑阐释
课堂是“五育融合”的重要场域,教学是“学科育人”的必然路径。五育融合视域下进行语篇教学能够有效解决教学中“偏智”“疏德”“弱体”“抑美”“缺劳”等问题。语篇教学逻辑需从学生、学科以及社会三方立场进行考虑。首先,就学生立场而言,教学设计需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及认知能力相契合,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的提升与迁移,获得各育之间的完整体验。其次,从学科性质来看,英语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重性质,这种特质让其在学科融合与知识融合方面具有鲜明的优势。它不仅能够承载发展语言能力的教学任务,更能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培育良好思维品质、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自信等,形成核心素养。最后,在社会层面,基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主题范畴的引领,教材语篇必然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因此五育融合视域下的语篇教学不再只注重语言的学习,还要让学生将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产生关联,体悟语篇所要传达的主题意义。而主题意义的探究过程实则就是在时空交汇处实现品格涵养、全面育人的过程。因而,五育融合视域下语篇教学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逻辑起点,以核心素养为逻辑内核,以立德树人为逻辑旨归[2]。
二、五育融合视域下语篇教学的逻辑审视
理想的语篇教学逻辑是将生活经验、学科知识以及学生认知恰当融合而形成的逻辑体系。教师需要理解语篇教学内容的生活逻辑、英语课程的知识逻辑以及学生发展的认知逻辑,这样才能更好地展开五育融合视域下的语篇教学。
(一)生活逻辑下的意义传达
教学内容在生活过程本身具有的逻辑,是以经验为主的逻辑线索。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内容涉及生活与学习、科学与技术、环境保护等多个主题群,具体话题包括问路、购物、就医、规则、职业等等,语篇内容的编写场景真实、贴近实际。我们知道学习场景越真实,语言习得的效果就越好。但生活逻辑的全过程无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全复现,这就需要教师对生活材料进行筛选、充实或者重组,形成适合某个主题意义的生活逻辑学习语境,让学生在学习语篇时,顺利地将学习内容与已有的生活经验发生联结。再者,五育融合视域下的语篇教学要抓住“育人”核心。如何在学科中育人?新课标给出了答案,即探究主题意义,并强调了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语篇传达的意义,挖掘育人价值。显然,语篇学习结束时简单的“口号式”升华已无法满足新课标要求,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在适当的环节补充合理的生活素材,推动学生在思考及探究中不断丰厚主题意义,走向语篇育人的深处。所以,把握好教学内容的生活逻辑,有利于主题意义的深入探究,形成价值引领。
(二)知识逻辑下的目标转向
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按照学习发展进阶,形成了具有连续性、顺序性和进阶性的课程逻辑体系。就单元学习内容而言,单元遵循聚焦主题、螺旋上升的逻辑进行编写,学生通过Story time、Grammar time、Fun time、Cartoon time等不同板块,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学习,达成单元学习目标。新课标要求教师加强单元整体教学,不仅要根据单元主题确定教学主线,还要确立育人目标。同时,基于五育融合理念,搭建统领单元教学的大目标及与育人蓝图成为实施单元教学的前提。教师要根据单元整体目标,将语篇及其他教学资源进行分解,规划教学活动,形成语篇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构建起层层递进、逻辑关联、协同育人的目标体系。本文的语篇教学主要指教材每个单元的第一课时Story time板块。Story time是单元的核心板块,体裁多样、主题鲜明且涉及面广,语言学习目标明确,重点句型会在语篇中反复出现。这一特点导致部分教师狭隘地认为语篇教学目标以掌握语言知识、了解语篇大意为主,忽略语篇的育人功能,造成主题意义挖掘浅显,育人目标体系脱节。因此,依据学科逻辑,五育融合視域下的语篇教学目标既包括理解文本内容、掌握语篇结构、概括语篇大意,也应兼顾育人素材的运用、多面思维的拓展、文化意识的培养等。总之,要将核心素养的综合表现融入语篇教学目标之中,推动学生逐步建构对单元主题的深层认知、态度和价值判断。
(三)认知逻辑下的方式调和
学生发展的认知逻辑是指建立在认知机制和发展水平基础之上的,符合其认知及发展规律的思维顺序和过程。有效学习需要以已有的认知及已达到的发展阶段为起点,保持旧知和新知在重合点上叠加与转化的良好循环。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首先,小学英语学习的起始年级多为三年级,学生年龄在10~12岁,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此阶段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改善,思维具有可逆性,但逻辑思维仍需具体事物的支持;思维活动超出感知事物,能凭借演绎推理解决抽象问题。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创设丰富有趣的情境,设计多感官参与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以多形态、有意义的方式感受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效能感及学习自信心。其次,学生其他的心理特征也在改变,比如有意注意得到发展、有意感知有所提升、意义识记能力增强,但注意缺乏稳定性、情绪控制力弱。所以,语篇教学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从直观到抽象,从简单到具体,从已知到未知的教学过程中逐步达成。最后,五育融合视域下的语篇教学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逻辑起点。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学生的认知及心理发展在具有共性特质的同时,还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各因素的动态变化调整教学内容与形式,注重认知过程性评价,帮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进步,得以发展。
三、五育融合视域下语篇教学的实践路向
依据三种逻辑可以看出教学中“五育”融合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多要素整合发展的过程。因此,该视域下的语篇教学实践路向应转向教学目标、内容、方式和评价的立体式融合[3]。
(一)着眼生活逻辑,深入意义探究,打通融合育人路径
“五育”内容不是零散地出现在教学中,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及劳动知识之间的融合也有逻辑性和衔接性。每个单元的语篇内容都有其语言核心与主题核心,其不仅是教材知识体系的关键节点,更是均衡五育碎片化内容的重要融合点,是落实核心素养的本体要素。因此,着眼生活逻辑是必要,但已有知识以及生活经验的选取要避免偏离核心,应以贴近核心本体的素材将学习内容引向语篇主题意义的深度探究。
例如,译林版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8 Our dreams虽是小学阶段最后一个单元,但语篇内容简单,对话只涉及人物的职业理想以及形成梦想的浅层原因。在教学中,笔者首先从生活逻辑出发,注重德育素材的筛选,在学习Wang Bing职业梦想为astronaut,通过Why does Wang Bing want to fly to the Moon? Have Chinese flied to the Moon before?等问题引出“中国探月工程”,通过疫情背景下医患守望相助、基础设施建设、新“农人”等当今时代背景下的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最终,学生们大方自信地说出worker、farmer、driver、designer等职业梦想。其次,笔者以Mike的看牙经历链接保护牙齿的生活常识认知,与劳动教育接轨;基于Liu Tao的课后活动和足球梦,抓住“How to make dreams come true?”进行留白,强调加强体育运动、增强身体素质的重要性;文中女孩的舞蹈、钢琴等艺术类的梦想更是为美育提供了契机。最后,笔者要求学生根据语言框架,设计自己的梦想卡并阐述为实现梦想而努力的方向。这样的尝试是五育的又一次融合,学生最后的表现超越语篇视角,达成了语言与主题核心的升华,可以说依托美的设计,基于智的表达,融合体、劳的知识,实现了德的教育。
所以,语篇教学要紧扣核心内容,解析并选用适当的生活逻辑打通融合育人的路径,将基础性内容结合“五育”契合点进行融合性延展与发散,达成深度理解,与学生的现实世界形成意义关联。
(二)立足知识逻辑,多维解读文本,定位融合育人目标
语篇中有承载五育价值的不同元素,立足课程知识的编排逻辑,教师要重新架构各育零散化的知识,形成多维立体化的育人目标体系。目前,新课标指导下的语篇教学目标设计基本从核心素养及英语学习活动观出发,逐渐呈现共生交融的形态。
译林版英语教材四年级上册Unit 2 Lets make a fruit salad的语篇是以中秋节派对为话题背景,对话中仅呈现了文中人物拥有水果以及分享水果的场景,对于如何制作水果沙拉并未提及。笔者在多节观摩课中,发现教师着重语言知识以及语篇内容的学习,能结构化呈现Mike、Liu Tao等人物所拥有的水果,并使学生较为熟练地运用I have...及Do you have...?句型介绍和分享自己的物品。显然,这样的教学目标侧重于智育的发展,忽略语篇中存在的其他五育元素。实则该语篇蕴含乐于分享、善于合作的德育价值,具有提升观察与理解能力的智育价值,包含勤于动手、乐于实践的劳动教育等多维育人价值。因此,笔者在教授本语篇时,设计了如下融合育人目标:1.在真实语境中,运用核心句型介绍自己的水果,并礼貌询问他人(德、智);2.通过多模态学习,归纳梳理信息,体会文中学生分享的乐趣及合作成功制作沙拉的喜悦之情(德、智、美);3.通过观察图片及观看视频,了解西方饮食文化,学习沙拉制作的过程(美、劳);4.组内交流,分享材料,尝试合作制作水果沙拉,并分享评价他组成果(德、智、美、劳)。
以上课例,笔者以融合视角将五育内容通过统整目标完成了补位,既保持了学科知识原有逻辑,又打破学科壁垒,使学生在课堂中得以获取知识、培养思维、提升能力、涵养品格、体验人文,以整体的样态体现了五育的价值。
(三)顺应认知逻辑,“教-学-评”一体化,深化融合育人价值
“五育融合”的教学评价应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学生认知逻辑具有某一阶段的共性,但程度又各有不同,存在差异。教学评价方式与内容不应片面单一,而应秉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评价理念,并体现出评价的持续性、引导性与支持性作用,发挥教、学、评三者的协同育人功能。
译林版英语教材五年级上册Unit 4,学生在学习之前对hobbies主题的理解大多为:爱好应为自己所擅长的事情。这一认知在推断Liu Tao与Mike两人“Who wants to be a football player more?”的思辨性问题时显得尤为突出。学生认为Mike不擅长足球,不可能想成为“football player”,也不推荐其加入足球社团。这种推断正是学生认知逻辑的阶段性特征表现,无法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因此,筆者以追问、观察、比较等评价形式,浸润学生情感体验,促使其加深对hobbies内涵的理解。最终学生转变思维,以“爱好让Mike更加积极主动练习”等理由推荐Mike加入了他不擅长的足球社团。此外,学生还通过对绘本人物Jack、自我以及朋友爱好的多维评价,以合适、全面的理由自荐或推荐他人加入社团,从而进一步树立正确的兴趣观。Maybe something we are not good at, but it doesnt matter. The most important is we like it. Good hobbies make us different and great.表示爱好不一定是擅长之事,热爱但不擅长的事情也可以成为生活和成长的动力。
由此可见,五育融合的教学实践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及经验。对学生的成长进行分析,坚持多维度评价学生的连续性进步,能有效提升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同时拓展其思考的广度、表达的宽度,实现语篇育人的深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7.
[2]杜尚荣,林鑫虹,游春蓉.五育融合视域下教学的逻辑审视[J].现代教育管理,2022(8):78.
[3]王天平,杨玥莹.五育融合视域下的课堂教学变革:方向、困境与路径[J].教学研究,2023(3):5.
责任编辑:赵赟
收稿日期:2023-10-06
作者简介:刘晓慧,南京市江宁区湖熟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