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

2021-02-09 06:46陈志权
黑河教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数学语言数学阅读阅读能力

陈志权

[摘 要]数学阅读是掌握数学语言的前提,是有效进行数学学习的基础,是正确解题的重要途径。数学阅读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基于数学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进行探究,提出运用数学阅读提升概念理解能力,通过数学阅读提升语言互译能力,利用数学阅读增强数学推理能力,运用数学阅读培养信息整合能力,以期以数学阅读为载体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核心能力。对小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和数据分析等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都有积极意义。可以说,数学阅读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法宝,是有待进一步挖掘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阅读能力;数学阅读;数学语言

说到阅读,很容易联想到语文阅读,但事实上,阅读是对语言的一种信息输入、加工处理、信息输出的过程,有语言就有阅读,不仅仅是语文、英语、品德课等有阅读,数学同样有阅读。随着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教学理念的不断强化,以数学阅读为载体来进行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手段。相较于语文阅读,数学阅读因数学语言的符号化、公式化、图片化特征,以及非连续性文本特点,其阅读能力的要素构成也就存在显著的数学学科特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数学阅读,提升数学思维,促进数学理解。

一、在数学阅读中提升概念理解能力

数学概念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数学学习都是在数学概念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对于数学教材中要求掌握的数学概念,应通过课堂阅读的方式,尽可能地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背诵的要求。需要指出的是,阅读与背诵并不是目标,而仅仅只是手段,真正需要实现的是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深层次理解。

比如,六年级下册《比例》这一章中“正比例”和“反比例”这两个数学概念,教材中给出解释,在此以正比例为例进行阅读教学说明。教师先带领学生阅读两遍正比例这一数学概念,又让学生自行以默读的方式逐字精读,在读的基础上对照教材中的例子,来加深理解。

教师:“这个概念中,‘像这样’指的是像哪样?”

学生:“是指教材例子中的‘总价/数量=单价’的数量关系。”

教师:“那这个例子中‘两种相关的量’具体指哪两个量呢?‘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是怎么体现的?”

学生:“是总价和数量。数量变化的时候,总价也随着变化。”

教师:“这个例子中‘如果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具体是指哪个量是一定的?”

学生:“单价是固定不变的。”

教师:“那在总价/数量=单价中,哪两个量是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总价和数量。”

在正比例关系这一数学概念的講授过程中,通过数学阅读形成初步的理解,再以具体的例子作为辅助,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这一数学概念。学生对正比例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得到了强化,当教师让学生试着举出其他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时,学生都能结合知识和生活经验来举例。

二、在数学阅读中培养语言互译能力

语言互译能力,是基于数学语言数字化、符号化特征,将抽象的数学语言转化为易于理解的生活语言的过程。语言的互译对学生的数学理解、数学表达能力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是数学抽象、数学推理的重要途径。

首先,语言互译能力需要从低段的小学数学中开始渗透,让学生理解数学语言,理解数学题意。比如,教学一年级下册《二十以内的退位减法》时,问题:“小华今年15岁,比小明大6岁,那么小明多少岁?”条件一:小华今年15岁;条件二:小华比小明大6岁。求小明的年龄。透过关键词“比……大”,到底是用加法还是减法?小华比小明大6岁,还可以怎么理解?还可以理解为小明比小华小6岁。因此,是用15-6=9(岁)。通过把数学语言转化为正确的数学计算符号,打破见到“多”字就用加法、见到“少”字就用减法的思维定势,学会根据题意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其次,数学语言的互译还表现在用具体的、形象的、生活化的数学语言来理解抽象的、符号化的、概念性的数学语言,让数学更“接地气”,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比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可以直接以符号化的语言来代替文字化表述。又如,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几分之一”与“几分之几”的概念表述比较深奥,尤其是将两者放在一起阅读时容易混淆,教师可以借助数形结合的方式,把数学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促进学生的理解记忆。

三、在数学阅读中训练数学推理能力

阅读本身是一项思维活动,读与思的结合能有效促进数学理解的深化。开展数学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数感,产生对数学语言的敏感,在阅读中进行数学推理,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对问题意图、隐性条件、解题策略等有基本正确的判断。教师通过构建对话型、思辨型数学课堂,鼓励学生阐述解题的思路和解题过程,通过数学阅读进行科学的数学推理,在推理过程中发展数学逻辑,开阔解题思路。

比如,在五年级下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时有一道找规律题,考查学生结合式子的结构和特征,运用数学推理来推测正确答案。学生该如何着手?自然是从给出的两个算式出发,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很好的读题推理能力。教师先让学生观察给出的两个式子,思考并猜测一下答案是由哪些数字构成的。教师肯定学生的想法,并继续让学生思考,适时引导,通过对题目外形结构的观察,进行正确的数学推理,不蛮干,使巧力,学会阅读推理,掌握高阶数学思维能力,这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十分关键。

四、在数学阅读中增强信息整合能力

小学数学中的信息整合能力是指学生将各种数学信息进行筛选分析、优化组合、综合利用、加工创新和创造的一种能力。问题条件、关键数据、隐藏信息等都是信息挖掘、利用与整合的关键对象。要达到这一目标,最为关键的是帮助学生在数学阅读中提取关键信息。对数学问题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是关键信息提取的重要途径,这都依赖于学生在阅读问题的基础上做出的正确思考。教师可以以数学思维游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课前热身,如随意提一个简单的问题:“小明爬一层楼需要20秒,那么他从第1层爬到8层需要多少秒?”大多数学生会想当然地回答160秒,这就中了圈套——小明只需要爬7层,正确答案为140秒。又如,一次期末考试中有一道应用题:“在公路上,甲乙两车相距550千米,甲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匀速行驶,乙车以每小时110千米的速度匀速行驶,那么,2小时后甲乙两车相距多少千米?”此题计算过程不难,但是考倒了很多学生,其中大部分学生的答案为150千米,而没有考虑另外三种情况。教师再次带领学生回到问题:题中的有效信息为:两车相距550千米,甲车速度每小时90千米,乙车速度每小时110千米,行驶时间2小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甲乙的行驶方向对计算结果是否有影响?有哪几种情况?学生经过思考、讨论,画图辅助理解,得出甲乙两车的行驶一共可以分四种情况:第一种,甲追乙;第二种,乙追甲;第三种:甲乙相向而行;第四种:甲乙背向行驶。

到这里,学生终于从题目的阅读中找到了隐性的前提——需要分情况讨论:

(1)甲追乙的情况下,答案为:550+(110-90)×2=590(千米)。

(2)乙追甲的情况下,答案为:550-(110-90)×2=510(千米)。

(3)甲乙对向行驶的情况下,答案为:550-(90+110)×2=150(千米)。

(4)甲乙背向行驶的情况下,答案为:550+(90+110)×2=950(千米)。

由此表明,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不能被问题表象所迷惑,需要具备严谨周密的数学思维,善于通过阅读题干,找出问题的关键条件与数据信息,并挖掘问题情境下的隐性条件,通过阅读来透过表象深入本质,整合信息,找到正确的解题突破口,这对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极为关键。

总之,数学阅读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基本方式。数学阅读能力直接与学生的概念理解能力、语言互译能力、阅读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息息相关,以数学阅读为载体致力于提升学生的上述阅读能力,对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和数据分析等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都有积极意义。数学阅读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法宝,有待进一步挖掘。

参考文献:

[1]李明.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现状调查及培养策略[D].福建师范大学,2019.

[2]杨红萍,杨捷.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结构的因素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19,(05).

[3]张丽婷.如何提升数学阅读能力——基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实验研究[D].厦门大学,2019.

[4]叶春莲.刍议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09).

(责任编辑 冯 璐)

猜你喜欢
数学语言数学阅读阅读能力
以数学阅读为支点,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浅论高中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试论初中生数学焦虑对数学阅读的影响
学好数学,从数学语言开始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数”山有路“读”为径
试析提高二外日语阅读能力之对策
分层导学有效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