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数学教学有效衔接教育探索

2020-11-16 06:10陈光登
读写算 2020年29期
关键词:小升初习惯养成心理疏导

陈光登

摘 要 小学和初中的数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都存在诸多差异,容易出现两级分化,做好小初衔接工作尤为重要。本文从知识铺垫、习惯养成和心理疏导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达到小升初数学学习顺利衔接的目的。

关键词 小升初;衔接;知识铺垫;习惯养成;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TM92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29-0186-02

长期以来,中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都极为不同。而小升初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及思维都发生明显的变化,在知识衔接学习、思维方式转变上很容易出现问题。鉴于此,为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小升初的过渡,笔者作为一名一线小学数学教师,结合福州市2019年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课标核心素养视阈中的中小学数学教学有效衔接行动研究”的课题研究经历,总结了几点教学经验与各位教育同仁分享。

一、整体把握  做好知识铺垫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把学习时间段划分为: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在各学段中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四大块,分别是“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对九年义务教育中的数学课程而言,小学和初中是一个整体,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中学数学学习的基础,中学数学是小学数学的延续。作为小学教师要有整体意识,合理安排和精准把控教学内容,学会从零散的知识点中建立联系,帮助学生找到衔接点。尤其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渗透第三学段的知识,为学生的初中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比如,在教学六年级《认识正比例函数图像》的相关知识时,当看到小学教材上的正比例函数图像后,学生会一致认为正比例函数图像就是一条射线。这时,教师可以先肯定学生对教材图片的细致观察,但是需要告诉学生,教材展示的图像其实不够全面。因为今后学习了初中的正比例函数的相关知识时,就会明白图像可以是两端无限延伸的。此时,教师应结合画图给学生做出解释,于是学生可以清晰直观地发现正比例函数图像其实是经过原点的直线,发现教材所展示的图像是具有局限性的。即使小学生还无法全面理解初中正比例函数图像的知识,但是通过教师的铺垫,会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的传递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数学的兴趣,给学生今后的初中数学学习增添动力。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发展出发,用“教小学想中学”这种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和意识,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迁移规律,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作一些有利于知识衔接上的铺垫和渗透。同时,初中的数学教师,特别是七年级的数学教师也要在思想上意识到衔接的重要性,在备课前仔细思考研究所教学的内容与小学知识的联系:哪些小学已经学过了?学到什么程度?通过思考研究不仅有助于教师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还有利于教师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快速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提高学习质量,保持对数学学习的激情和兴趣。这样,第二学段和第三学段才能顺利有效地衔接。

二、引导训练  重视习惯养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数学知识学习讲究的是触类旁通,而非死记硬背。教师的教学内容再丰富,最终还是要看学生真正掌握多少。但笔者发现,许多小学生习惯于教师的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升入初中后,数学内容陡然增多、难度加大,会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难以适应快节奏高容量的初中教学。因此,小学数学教师特别是高年级的教师,一方面要了解初中数学教学的特点和初中生特别是七年级学生学习数学障碍的原因所在,来调整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另一方面要研究如何改变教学策略,使得小学升入初中后尽快地适应初中的学习。

例如,利用算术方法来解决问题是小学生常用的方法。在教学“分数除法应用题”时,部分教师为了让学生“高效率”做题,便省略了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的教学步骤,直接让学生记住:已知某数,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就用乘法;未知单位一的量,求它就用除法。这种死记规律的做题方式,虽然提高了做题效率,但是失去了数学学习的意义。学生不理解解题思路,为了做题而做题,并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做,严重禁锢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所以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在学生充分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笔者重点给学生教学了利用方程来解题的方法。方程解题是一种顺向思维,很容易被小学生所理解,利用方程来解分数除法应用题,解题思路更加清晰。同时,还告诉学生方程解题是初中数学学习的重要方法,许多复杂的数量关系数学题都可以借助方程来解决,可以在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举一反三,不再依靠死记硬背。

小学学习注重感性的形象思维,但是从初中开始,对数学逻辑严密性的要求就开始加强了。如《有理数及其运算》和《字母表示数》,引入负数、数轴和字母后,分类讨论的思想就随之而来,很多时候答案不再唯一,这与小学的学习可以说是“天壤之别”。另外,小学生在答题规范和专题总结方面普遍欠缺很多。小学对答题规范要求很低,这就导致很多孩子只善于“凑答案”,若要求写出严密的推理过程却“难如登天”。但是,从初中开始,对答题规范的要求“突然”提高很多,如果没有提前养成规范,学习成绩自然会受很大影响。

因此,小学高段的数学教师在平时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与解题规范,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七年级的教师还必须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认识结构和认识规律出发,循序渐进、前后对比、开拓思路,有效地改进教法,搞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以期学生更好地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

三、疏导减负·缓解恐慌心理

初中数学知识难度大、作业多、学习压力大的种种说法会一定程度上给即将升入初中的学生造成心理的恐慌。所以教师要提前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从而信心满满地踏入初中的校门。

教师的心理疏导工作的基础是充分了解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当发现学生对即将升入初中的焦虑表现时,要时常跟学生谈心。告诉学生:“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思维方式、接受能力都会有所改变并增强,人都要成长,初中的数学知识会让你发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只要小学数学知识掌握的扎实,带着饱满的数学学习的激情,那初中甚至高中的学习都不要惧怕。”

现在网络通讯迅猛发展,笔者跟班上家长及学生建立了微信群,在群里随时进行互动。分享各种学习数学的小窍门,或者励志学习数学的小故事,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有的學生会主动自学初中的数学知识,还及时在群里与教师和学生交流,互相帮助解决学习上的各种难题,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他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纷纷逐渐加入到探究数学知识的行列中,大家互帮互助,学风浓厚,对未来初中数学学习的抵触心理逐渐消除,处于探究数学的极大热情中。

综上所述,通过知识铺垫、引导训练及疏导减负,能有效解决中小学数学教学脱节问题,使学生进入初中能够快速地适应初中的教学方法、知识内容、思想方法,让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思维、数学技能得到整体性的发展。面对朝夕相伴数年的孩子即将升入初中,每每此时都会心有不舍。但是学生要成长进步,作为教师最大的责任是帮助学生扫清学习道路上的障碍,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为学生的小升初奠定扎实的基础。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2019年课题“课标核心素养视阈中的中小学数学教学有效衔接行动研究FZ2019GH090”成果。

参考文献:

[1]薛倩.“桥梁”让数学更有魅力——探析小升初数学衔接教学[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05).

[2]任玲娟,陈昌云.小升初数学衔接教育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1).

猜你喜欢
小升初习惯养成心理疏导
基于访谈探讨天津取消小升初择校考试制度的合理性与否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几点做法
高中物理的“举一反三”学习法
重视EAP工作增强员工幸福感的实践与探索
“小升初”,不头疼
论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与教育
让“量化”更加的“亮化”
加强施工企业员工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的探究
西安小升初考試場面壯觀 場內場外都是“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