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环
摘 要: 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不仅是教师的天职,而且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幼儿教师要时刻关注幼儿的行为变化,并注重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与尝试:一是用教师的爱心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二是用教师的言行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三是用鼓励的方法培养幼儿的日常习惯。
关键词: 幼儿教育 良好行为习惯 习惯养成
“习惯决定命运”。孩子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而且决定着他们的未来,决定着他们能否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因此,幼儿教师要时刻关注幼儿的行为变化,并注重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幼儿阶段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幼儿由于年龄小,一切行为习惯尚未养成,就像一张白纸,没有污渍,也没有光环,需要老师、家长帮助孩子书写、点缀,使孩子人生的这张白纸变得五颜六色,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使其受益一生。老师如果忽视孩子的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就有可能使孩子劣迹斑斑,不仅无所作为,而且步入歧途,走向违法犯罪,可谓教师之失职、之罪过。因此,抓孩子的日常养成教育与知识学习相比更重要。因为幼儿年龄小,可塑性强,好习惯与坏习惯养成的几率几乎相等,且好习惯养成不易巩固,坏习惯如果一旦养成,矫正起来就不容易。因此,必须把幼儿时期的行为习惯养成当成重中之重,实施帮教加培养,使养成教育事半功倍。
一、用教师的爱心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
爱孩子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只有爱孩子,孩子才能亲近你、信任你,才能融洽师生关系,建立彼此深厚的感情,这是培养幼儿日常生活习惯的前提,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要求。在幼儿园的小朋友中,特别是小小班的孩子,由于他们年龄小,发育不健全,判断能力、自理能力都很差,时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孩子在进行大、小便时,有的不会脱裤子,有的不会提裤子,便后不会擦屁股,这时教师就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帮助孩子擦屁股,并告诉孩子怎样用手纸擦屁股。有的甚至便在衣服上、身上,教师也要帮助孩子洗衣服、换衣服。这时老师不要嫌弃孩子脏,要像母亲一样对待每一个孩子,一个个手把手去教、去讲,直到每一个孩子都学会,并养成日常习惯。再如有的孩子吃饭时不会用筷子,老师要教给孩子怎样正确使用筷子,吃饭时不要讲话、打闹,要细嚼慢咽,养成不偏食的好习惯。孩子情绪不好时,有的一会儿哭、有的一会儿闹,要根据孩子的气质特征,有针对性地“哄”,帮助孩子恢复良好的情绪,并注重培养他们阳光、积极向上的心态。在培养孩子日常生活习惯的时候,要把教师的爱心与耐心融合起来,让孩子体会到教师的关爱与体贴,使孩子产生信任感、安全感和亲近感,从而培养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
二、用教师的言行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
教师的言行对于幼儿来说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师在检查孩子的日常行为规范时,语言要温和、轻柔,以肢体语言做提示或暗示,并及时采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孩子的表现,从而强化幼儿良好的常规习惯。对于幼儿小班的孩子,教师的指令更要做到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语速要慢。轻、短,即教师在向孩子传达信息时语速一定要慢,且要清楚。二是声音要轻。教师在向表达意思时。要轻声细语,并带有温和。三是语句要短。教师在向孩子提出相关要求时,语句不要太长,以免孩子记不住,出现反复,但要突出重点。同时配合肢体语言的运用,增强表达的直观性和示范性。如教师在指导孩子拖地时,教师可以先做几遍示范,然后在指导孩子亲自体验,使其掌握拖地的一些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日常习惯。
三、用鼓励的方法培养幼儿的日常习惯
喜欢表扬是幼儿的一种心理需求,正如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所说:“小孩是喜欢称赞的,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听好话,也没有一个孩子是喜欢有人骂他的。”这正说明教师运用鼓励的评价方式,会有效刺激幼儿的神经中枢,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活跃孩子的思维,开发孩子的智力,促进记忆能力的提高,从而有效帮助和巩固孩子通过学习而养成的日常行为习惯。因此,幼儿教师在孩子养成教育过程中应适时采用表扬与鼓励的方法,把口语表扬与肢体语言鼓励结合起来,促进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孩子及时整理游戏玩具、捡起地上的纸屑,饭前便后及时洗手,见到老师、家长问好,上课积极发言等一日常规,教师要及时抓住孩子的闪光点,并给予表扬与鼓励。语言要温和,态度要亲切,并用微笑与点头给予孩子肯定,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是好样的、是正确的,养成自觉遵守一日常规的良好习惯。反之,如果教师忽视孩子的闪光点,只看到孩子的不足,并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孩子,他们就会产生恐惧感,不再参与任何活动,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恐惧定势,从而丧失信心,影响孩子的一生发展。
总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方法很多,但教师的爱心无疑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是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前提。同时教师的言行与评价起到重要的作用,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密切与家长的联系,形成教育合力,孩子的养成教育就一定会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