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兰
摘 要 为培养学生整体把握与想象能力,教师应根据文本内容及形式上的特点,努力优化引导策略,驱动学生思维与想象。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阐述了作者的一些思考:教师可以通过主要问题的引导,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能力;通过相关阅读任务的引导,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引导策略;整体把握;想象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05-0178-01
阅读教学是跟语言文字打交道的活动,借助这一活动培养学生的理解、表达能力,并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与人文素养的提升,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为增强阅读教学效益,教师应根据文本内容及形式上的特点,努力优化引导策略,驱动学生思维与想象,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能力、想象能力及深入理解文本的能力。
一、通過主要问题的引导,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能力
把握整体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能力,为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整体把握”这样一个概念,其主旨是要求学生用“联系”与“整体”的眼光去感知、理解课文。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往往要在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得以落实。每一篇课文都是由几个或更多的自然段构成的,各自然段之间存在着内在逻辑联系。这些联系表现在作者的写作思路及谋篇布局的章法上。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有助于培养学生初步捕捉信息的能力,教师应切实将这一能力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例如,在学校举办的阅读教学观摩课上,一位教师执教四年级上册第1课《观潮》一文,教师要求学生自由阅读课文两遍,在此基础上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①这篇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②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这一自主学习任务的呈现及完成,指向的就是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思考,从整体上感知课文,最终弄清了问题的答案:课文是围绕文中的第一句话即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来写的,并能知道第一自然段是课文的中心句,也是总起句。学生能讲出这些知识,说明他们对后面的语段即2、3、4、5、6五个自然段的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在理解2、3、4、5、6五个自然段的基础上,梳理出了文章叙述的顺序: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教者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表示认可,那么学生是如何梳理出这一顺序的?教者又通过“你是怎么发现这一顺序的”这个问题的引导,要求学生说出个“所以然”来。通过又一番深入交流,学生形成了共识,原来是如下这些句子起到了提示的作用:①“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②“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③“潮头奔腾西去”。至此,学生形成了阅读感知的经验,可以抓住自然段中的关键语句来梳理写作顺序。教者所以这样进行教学设计,就是建立在“整体把握”这个理念之上的。有了“整体把握”的经过,学生就初步感知了作者要说的主要意思及写作的思路,这为下一步的精读欣赏奠定了基础。
二、通过相关阅读任务的引导,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与要求”这一板块,针对第二学段的学生提出了“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这样一个要求。为此,小学新教材在编选课文及课后练习的设计上,着力突出了这一思想。例如,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能够将进入视觉处于静态的缄默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场景或画面,变静态为动态,达到仿佛看到、听到等置身于其中的效果,这样才能促进对文本的理解,感受文字的内容与表达之美。为达成这一阅读训练目标,编者选编了《观潮》《走月亮》《现代诗二首》及《繁星》四篇课文,并在课文后设计了关于想象训练的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切实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将训练目标的落实融入到阅读教学活动中,通过科学设计的阅读任务引导学生展开实实在在的想象,从而透过语言文字这扇窗口,想象作者笔下或壮观、或婉约、或朦胧、或灿烂的富有特色的景物,进入作者所营造的美好意境。当然,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要注重教给学生想象的方法,做到“授之以渔”。比如教学《观潮》这篇课文,在指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环节,就可以根据各段的不同内容来指导学生展开想象。教学课文第2自然段,教师可以教给学生的阅读任务和方法是:圈画语段中的相关景物,想象潮来之前的画面,即通过抓住与景物相关的关键词来朗读句子,进而想象含有这些景物的画面,使这些景物彼此联系起来,在头脑中形成一幅活动的画面,感受到潮来之前湖面平静、开阔的特点。教学课文第3、4自然段,教给学生的阅读任务是:梳理潮来的过程,想象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适时穿插一些图片或音像资料来营造情境,辅助学生想象。教学第5自然段,教给学生的阅读任务和方法是: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想象潮退之后的画面。总之,教师要以相关的阅读任务为驱动,来调遣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读书时思维能够充分地活跃起来,能够达到“仿佛看到”或“仿佛听到”的效果。
在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把握并进行一番想象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自己的声音,读出大潮的变化过程及壮观景象,借此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