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境”激趣 设“疑”激思

2019-12-09 02:07杨秀美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22期
关键词:激活思维质疑情境创设

杨秀美

摘要:本篇教学设计着重体现教师从一个又一个的情境创设中,引导学生思考、质疑,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并展现教师的有效设“疑”, 语气时而铿锵、时而轻缓,吸引学生注意力,激活学生思维。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并对作此设计进行分析,着力体现新时代理念。

关键词: 情境创设 有效设疑 思考 质疑 激活思维

教材分析:

《平均数》是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统计”中的 “平均数”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从教材提供的资源来看,学生能根据统计图直观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但我认为学生很难从教材提供的资源来区别“平均数”与“平均分”本质意义上的不同,于是我在借助课本进行教学的同时,我还创设了三个生活情境,讓学生从设“境”中引发兴趣,并巧妙设置疑问,让学生从设“疑”中激活思维,学会平均数计算方法的同时,深刻理解了平均数与平均分本质意义上的不同。

教学目标:

依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和我对教学目标的理解,本节课我确立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以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体会平均数与平均分本质意义的不同。

2.让学生在实践与探索中学习,掌握简单的算术平均数的算法及其应用,在具备平均分知识的基础上得出平均数的式子。

3.结合情境例子,提高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及学习的趣味性与探究性。

教学设计与分析:

本节课主要从四个生活情境展开教学活动:

情境一、联系生活  激发兴趣

1.出示本班各组学生学习得分情况:

【注:我为了让学生各方面能力有所发展的同时基础知识得到巩固,每次的基础练习课我都要根据本班各组学生完成练习的正确人数多少,酌情给各组加分在教室前的小黑板上,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师:哪个组目前得分最高,哪个组将要得到老师的奖励,现在第四组得分最高,老师买来了12枝铅笔,准备奖励第四组的12个同学,问:平均每人得几枝?

【设计分析:“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由于设置的问题情境是学生们亲身经历的,也是我班学生最为关心的,此时学生们兴趣盈然,注意力高度集中。】

2.师出示6支粉笔,说明分给3个同学办黑板报,问:平均每人得几支?学生很快能说出算式和结果6÷3=2(支)

师提出关键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你是怎样理解这里的“平均”呢?生很快能回答:“每人分得同样多”。

【设计分析:此环节的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此时他们兴趣浓厚,强化理解了“平均分”的意义,为下面学习“平均数”的意义所产生的认知冲突作好铺垫。】

情境二、探究新知   引发认知冲突

(一)学习平均数的算法

出示小红等四位同学收集矿泉水瓶的数量统计表:数据显示小红收集14个,小兰收集12个,小亮收集11个,小明收集15个。

师:1.为什么要收集矿泉水瓶?(进行思想教育)

2.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纷纷提问)

3.让学生探究解决“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4.生汇报解决方法和结果

然后师提出关键性的引导问题:

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为什么把四个数加起来?为什么要除以4?学生在老师的“设疑”中探究理解了平均数的算法。

【设计分析:此环节着重体现设“疑”激活思维,教师提问时而铿锵,时而轻缓,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把握住,并引导他们的思维驰骋于数学王国中】

(二)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1.师引导:你是怎样理解这里的“平均”呢?

学生仍然回答:“每人收集同样多”。

师:可是小红收集14个、小兰12个……他们收集不一样多呀!(产生认知冲突)生想了一会儿

生1:拿多的来补少的,他们就一样多了。

生2:这里的平均是“假设”的意思,假设每人收集同样多,每人收集了13个。

2.和平均分作对比

师指着分粉笔中的问题,问:与分铅笔和分粉笔中“平均每人得多少枝”中的“平均”是一样的意思吗?你是怎样理解的,跟你们小组的同学说说。

【设计分析:学生通过讨论,明确分铅笔中的“平均”是实际每人分得同样多,收集矿泉水中的“平均”是假设每人收集同样多的意思。】

3.课件出示统计图、直观演示以多补少。

【设计分析:设计课件出示统计图,充分利用信息资源,让学生从直观上加深对“平均数”含义的理解。此环节着重体现设“境”吸引学生,也体现设“疑”激活思维,并采用先学习计算再理解意义的倒过来的方法完善学生的思考,充分留给学生思维和探究的空间。】

情境三、学生活动   巩固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及算法

抽4名学生上黑板前来(要求两名男生个子中等且差不多一样高,两女生高子一高一矮)

1.师:猜一猜:总体的一般水平是男生高,还是女生高?(学生猜测,兴趣浓厚)

2.让四名学生汇报自己的身高,全班学生进行验证猜测的结果,并小组对答案。

学生汇报验证方法及结果:

生1:将两男生和两女生的身高分别加起来再分别除以2就可以比较了。(生现学现用)

生2:只用二男生和二女生的身高分别加起来,不用除以2就可以比较了。(看起来更为简便,但又引起认知冲突)

3.师再抽一名男生上来,汇报自己的身高,让学生再进行验证总体的一般水平是男生高还是女生高。

学生在分析当中得出:人数不同不能直接算出总数比较,必须算出其平均数。

【设计分析:此环节的设计中学生能从中感悟求平均数的作用,并从知识的反馈中更为深刻地认识平均数的算法,有效地将数学作用于生活。】

情境四:联系生活   感受作用

1.说一说:生活中,我们见到过或听到过哪些类似的平均数?

2.想一想:有一个身高142厘米的不会游泳的小孩不小心掉进一条平均水深为130厘米的河里,问:这个小孩会不会被淹死?

有的说会、有的说不会,我让学生进行辩论,从辩论中学生深刻地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

活动五:回顾反思   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学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些什么?

活动六:布置实践作业。

让学生在作业本上统计各学习小组同学上次数学测验的得分情况,并列式算出其平均分,教师根据各学习小组平均分的高低酌情加分在学习得分的记录本上。

【设计分析:教师对此作业的安排,将数学作用于生活,巩固平均数的求法,在加分在小黑板的活动中,学生能自然形成小组间的合作,也存在大组间的竞争,学习优秀的学生就会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这样,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得到成长。】

参考文献:(2011)数学新课程标准

猜你喜欢
激活思维质疑情境创设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析
浅谈教育创新在数学课堂的实施
让有效提问开启学生思维之门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情境打动孩子心灵,提高阅读感悟效果
幼儿在体育游戏时情境创设的实践与思考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莫让对话止于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