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
【摘要】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语文阅读教学改革也在不断的发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要想获得提升首先需要对这一教学内容加强重视,情境创设是得到了广泛应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有效的加入情境创设手段可以帮助阅读教学获得进步。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情境创设
通过语文阅读教学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加的理解语文教学的内涵,具备更强的语感,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去进行情境的创设,起到一个辅助教学的作用,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得阅读教学的开展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应具备充沛的情感与生动的语言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能够通过自身的情感表达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使得教学过程更加的具备感染力,使得学生产生同样的情感。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缺乏激情,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对那些本来对教学充满的好奇的学生来说也无异于是一种打击,从而教学会更加的枯燥乏味,师生之间的互动也会受到阻碍。教师提高教学热情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比如在《最后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深情地朗读,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中包含的爱国之情,使学生受到感染。另外,教师还需要在教学中运用生动的语言,学生情感的调动主要也是通过语言去完成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通过简洁、生动的语言,提升教学效率,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得学生能够在语言中领会到知识的内涵,语言是进行思想与情感交流的不可或缺的工具,通过语言的凝练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教师应具备深厚的积淀及高尚的人格
要使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获得更大的发展,使得情境创设更加符合教学需求,那么教师还应该具备深厚的文化积淀,教师在教学之余也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广泛涉猎文学书籍[1]。在熟悉相应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再结合自身的文学储备,那么阅读教学肯定能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一个知识点引申出去,比如相关的历史典故、诗词歌赋等,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所期待。在当前的教育发展中教师也应该做到与时俱进,改变自身的陈旧的教育理念,比如对学生主体地位及教师角色转变等问题。同时高尚的人格也是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通过阅读教学不经要让学生学会阅读,更应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格,教师的言传身教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具备高尚的品格能够通过课堂教学达到耳濡目染的效果,对学生的潜在情感进行激发。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方法
1、多媒体展示法与音乐渲染法
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背景下,很多现代化教学手段逐渐走进课堂,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对创设教学情境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2]。教师根据阅读教学内容的不同去进行教案的设计,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出来,丰富课堂教学的表现形式。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的文章与学生的认知比较偏离,教学中学生不容易完全的理解,需要通过多媒体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比如在《周总理,你在哪里》这一诗歌的教学中,学生在自身阅历上存在局限,可以先让学生观看相关的人民悼念总理的视频资料,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景象与人民哀痛的情感,然后选择适合的背景音乐进行课文的朗读,这样能够很快的调动起学生的情绪,使其能够感受到当时的氛围。另外,还可以通过音乐渲染的方法去进行阅读情境的创设,比如《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中,为了渲染月圆之夜思乡的感情,可以播放《思乡曲》《明月千里寄相思》等音乐,让学生在这种适合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发挥自己的想象,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
2、课本剧表演法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对学生学习起到感化与激励作用,其中课本剧的编演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让学生去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分析,然后进行角色的扮演,将人物的语言与行为进行融合,去体验人物的喜怒哀乐。这样学生可以对课文内容、人物的行为、心理动态有一个更加真实的体验,也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其写作能力及口头表达力,还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比如在《皇帝的新装》阅读教学中,将文章中“皇帝游行”一节改编为短剧表演出来,让学生分别扮演皇帝、民众及裁缝、小孩等角色,表演结束让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理解皇帝的爱慕虚荣以及群臣的阿谀奉承等文章思想,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通过情境创设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其在阅读教学中自主地去探究学习方法,情境教学在现代化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逐渐普遍,也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在应用情境创设教学方式时,应该结合自身教学目标及特点去进行情境设置,使得阅读教学能够达到更加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代芳.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境创设[D]. 渤海大学,2014.
[2] 赵吟杏. 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境教学[D]. 苏州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