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交替,践行理解性学习

2018-03-08 19:12徐惠
江苏教育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数学问题教学案例情境创设

徐惠

摘要:教材中的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板块中有很多便于学生操作的内容。因此,在“图形与几何”教学时,可以采用情境、操作、感悟、延伸等多种形式,关注学习过程,让操作与思维在动静中交替,动手动脑,进行个体心智运作和社会文化中介的交互的意义建构,并不断获得理解的探索和发展过程,促进学生对图形与几何的深层理解。

关键词:理解性学习;情境创设;数学问题;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 01B-0034-04

理解性学习强调在原有理解基础上,运用基本知识和学科原理框架对新经验和新知识建构新的理解。它既需要个体认知,也需要小组的协作,是个体心智运作和社会文化中介的多元化意义建构的过程,关注过程的学习,重在获得对学科核心概念和原理的深层理解,是一种有效学习,也是有意义学习。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许多变化,在“图形与几何”内容教学时,采用情境、操作、感悟、延伸等多种形式,关注学习过程,让操作与思维在动静中交替,动手动脑,促进学生对图形与几何的深层理解,最终让我们的数学教学真正能够实现从“讲数学”转变到“做数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理解兴趣

理解性学习研究重点在于使学习者变成问题的解决者、创造性的思维者,要能看到正在学习的知识的多重可能性,要学会如何运用自己的知识。创设情境、构建理解心理场的主要目的是调节学生心态,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开始学习,这体现了理解性学习“感情先行”的方略。

“问”是“探”的开端和主线,为了让学生能“问”,教师应该创设适合学生实际和认知水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从中找到必要的数学信息,去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问题情境是“做”数学的起点、开端和主线。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在进行操作前,由动转化为静,先进行静态思维,创设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理解数学的关键。

如在五下《长方体的认识》例2中安排搭一个长方体框架。本节课是学习立体图形的起始课,不仅要掌握基础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空间观念。为了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首先出示3个袋子中的小棒分布表(见下页表格):

然后创设问题情境作为“做”数学的起点,老师请学生想一想,哪袋小棒能搭成长方体?

学生首先根据对长方体的棱的特征,判断3个袋子中的小棒是否能拼成长方体,然后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想象并描述选择哪些小棒去拼长方体,拼出怎样的长方体。这些答案对不对呢?学生产生了操作的意愿,用此来证明想象对不对,理解其中之奥秘,激发了理解学习的兴趣。

二、动手操作,体验理解方法

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通过操作,学生可以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玩中体验,动中感知,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理解性学习的一种方式。例如下面片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师:1号袋的同学,你们选择了哪些小棒?

生:每种各4根(8厘米4根,6厘米4根,4厘米4根)。

师:为什么这么选择?

生:因为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师:2号袋成功的有哪些?你们是怎么选择的?

生:我们选择的是6厘米8根,8厘米4根。

师:那为什么不选择4厘米的小棒呢?

生:4厘米小棒只有2根,相对的棱有4条才行。

师:3号袋说一说拼不了的原因?

生:因为要找到3组棱,最多只能找到2组相同的棱,所以拼不成。

学生首先根据对长方体的棱的特征进行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了长方体的特征,初步理解了长方体组成的条件。3号袋虽然不能拼出长方体,但教师提出可以交换时,再让学生玩一玩,这时学生的思维也因此得到启发,想出很多创新的玩法。显然,教师采用“动态操作”不仅扎实巩固了长方体棱的特征,而且充分调动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动态”思维,体验了理解方法。

三、想象感悟,提升理解水平

感悟是数学以及其他任何学习的重要阶段。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领悟或感悟,是人的智慧和品质发展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也是理解性学习的关键所在。如果“玩”是动手、动眼的外在的动,则“悟”是静态的学习,也是动脑动心的内在的动。玩可以为“悟”提供外部信息,而“悟”则可以使“玩”得以升华。在“图形与几何”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动中求静,及时感悟,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几何形体的特征及相关知识,更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理解能力。如《长方体的认识》一课中教学长方体长、宽、高概念时的实录:

师:如果这个长方体的一条棱没画(图②),你还能想象这个长方体的大小吗?

师:怎么想的?

生动态想象:把那条和去掉的一样长的棱移过去就行了。

(教师动态验证)

师:现在再去掉2条棱(图③),你还能想象原来长方体的大小吗?怎么想的?

生动态想象:把和去掉的棱一样长的2条棱移过去就行了。

(教師动态验证)

师:如果再去掉3条棱(图④),你还能想象吗?

生动态想象:把和去掉的棱一样长的3条棱移过去就行了。

(教师再次动态验证)

师:如果只剩下这样3条(图⑤),你还能想象吗?

师:怎么想的?

生再次进行动态想象:把每一条棱移一下就行了。(师根据学生描述演示)

师:如果只剩2条(图⑥),你还能想象原来这个长方体的大小吗?为什么?

生:如果只有2条棱,只能想象出一个平面,想象不出有多少高了。endprint

猜你喜欢
数学问题教学案例情境创设
问题式教学:我的一方“实验田”
浅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巧及案例分析
反转课堂模式与数学教学案例
促进初中化学定量观建构的教学案例
情境打动孩子心灵,提高阅读感悟效果
让数学教学更好地走进生活
幼儿在体育游戏时情境创设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分析
数学问题解答方法多样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