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永红
(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市特殊教育学校,324000)
《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聋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聋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1]阅读是聋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聋生的参与度决定着阅读教学的效果。实践证明,批注式阅读能有效地促进聋生参与教学。[2]
在聋校阅读教学中有时会出现学生学习主动性得不到激发,没有思考更没有质疑的情况。而批注式阅读让每个听障学生在自主的状态下,独立思考,以圈圈点点、划划写写为形式,自我感悟,确立了阅读教学中听障学生的主体地位。
批注式阅读使听障学生在阅读中有了个性化的感悟,让被动阅读变为主动阅读、机械阅读变成用心阅读,促进听障学生与文本进行多角度的对话,有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
批注式阅读让听障学生在阅读中利用各种批注方法,在阅读实践中分享个性化的感悟和体验,大大增加了语言能力训练的机会,强化了他们的语言能力。
批注式阅读中,听障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文本中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在写作时适时迁移运用,转化为自己的写作技能,在读写结合的训练中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在开展批注式阅读的初始阶段,教师先在课堂上作示范,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想法和感受以批注形式写出来,将批注方法、批注过程直观地展示给学生看,激起他们做批注的兴趣,营造勤读书、勤思考、勤批注的良好氛围。当学生们对批注有了一定了解以后,教师可在课前根据文本内容和学生学情对预习提出批注要求。例如,针对叙事性文本,笔者要求:初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找出文中要认的生字,下面加个小圈,读一读;圈出文中的新词,读一读;遇到不会读的字,查字典注上拼音,读一读。再读课文,用“﹏﹏﹏”划出文中让你心动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一写你的感受。能概述故事情节。
上课伊始,教师先从检查学生的批注引入教学,相互补充、相互纠正,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让每位学生带着课本上台,交流自己的感受。
课堂教学时,教师检查了课前批注后再根据教学目标,准确地抓住课文的关键点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尤其要抓住文本中的主要段落、重点句子、关键词语等,让听障学生在课前批注的基础上进行主题批注。
如在教学《荷花》第二自然段时,笔者让学生自读课文,按要求完成批注:圈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从这些词句中品味出了什么,批注在旁边。可以是对某个词句的理解,可以是自己的感受,也可以是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巧妙使用。这些提示点到为止,既给予了批注方法的指导,降低了难度,消除了听障学生的畏难情绪,又有利于听障学生自由选择。
笔者边巡视边指导,有的学生圈出了词语“挨挨挤挤”“冒”,在旁边写道:“像小孩子一样相互挤,很活泼,感觉到了生机勃勃的样子。”有的学生划出了句子:“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交流分享时,同学们都踊跃地上台分享,从不同的视角解读文本的写作方法、创作思路、表达意境等,丰富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课程标准》要求听障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15万字,仅靠课内时间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阅读必须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因此,教师要引导听障学生用课内学过的批注方法进行课外阅读,多批注、多摘抄好词佳句,培养聋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开阔阅读视野。
在实践过程中,笔者推荐适合本班学生阅读的课外书,同学们各自进行批注式阅读。阅读完一本后,请全班同学轮流分享阅读感悟。通过阅读同一本书,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自主挑选阅读书目,在每周一节的阅读课上进行推荐分享,教师在学期结束前,评选出本班的“阅读大王”,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浓郁的阅读氛围。
[3]
课堂上,学生的交流分享可能是杂乱无章的,教师要研读文本,根据文章的主线,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主题式批注,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中突破重难点。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理出主线,做好预设,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握课堂节奏,引导学生深层次阅读。
在交流分享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听障学生的阅读体验,营造出宽松、民主和谐的交流氛围,激发学生的批注热情,鼓励学生主动、自信地进行批注。[4]教师要珍视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产生的独特感受,对文本的解读不能“一刀切”,这样不仅局限听障学生的思维,而且压制听障学生的个性,打击学生批注阅读的积极性。
在课堂上进行主题式批注时,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批注时间,让学生充分体会文本深处的“言外之意”,让学生自己去触摸文本,沉下心来与文本对话,师生之间才有可能展开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