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银环
(作者单位:北京市通州区培智学校,101149)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关于“阅读”的“内容与目标”中明确指出,要使培智学校学生具有初步的阅读兴趣,能累计诵读或背诵儿歌、童谣、儿童诗、古诗18—50首。可见古诗是培智学校阅读教学的一部分。新课标“附录2”中,推荐了20首经典古诗,为培智学校的古诗教学指明了方向。
古诗教学,对于中重度智障儿童来说,其优势就是古诗的“韵律”“简短”,即易于学生诵读和背诵。但古诗语言精练、信息量大、意义抽象、表达含蓄,无论是语言结构,还是内容、形式等,与现代语言的表达方式均有很大的不同。这些都给培智学校的古诗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学生的认知能力与自身知识水平有限,阻碍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感受,若教师的讲解枯燥无味,则更会影响智障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各方面能力都很弱的中重度智障学生。
信息技术具有直观性、交互性、动态性等多种优势,教师可以发挥其优势,结合智障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调动他们听觉、视觉、本体觉等多重感官,提升古诗教学的趣味性、开放性和有效性,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教学。
当悦耳的音乐通过人的听觉传入大脑,其旋律能刺激并兴奋神经系统,从而焕发人的精神,使人产生愉悦的情感。古诗本身的韵律、内容以及所传达出的情感若与一定的音乐配合,产生的美感将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沉醉。而这正是引导智障学生爱上古诗的路径。在为古诗选配音乐时,笔者常用我国传统的古筝、琵琶、二胡等乐器演奏的乐曲,从而更能突显古诗的古朴韵味和意境。
教授《春晓》这首古诗时,笔者选择了“高山流水”这首舒缓、清丽的古筝曲录制朗诵音频。当乐曲响起时,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去,渐渐进入一个美丽温婉的世界中;随后《春晓》的诗句如水纹般荡漾开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听完一遍,学生们兴致盎然,还想再听。就这样,笔者反复给学生们播放,有效激发了学生们听、诵古诗的兴趣。
让中重度智障学生独立、完整地诵读古诗,需要反复练习,而这一反复的过程易引起智障学生抵触,因此教师要让这个过程变得有趣。
为此,笔者把学生们常见的小型乐器引进课堂:投影幕布上呈现音乐课上常见的小乐器,让他们去选择。当知晓要为自己诵读的古诗“配乐”时,学生们的积极性高涨。他们挥动着双响筒、小沙锤、小铃铛等乐器,一次次说着古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当然“配乐”的物件不仅仅是这些小乐器,桌子以及学生的小手、小脚都可以变成“小乐器”。拍着小手、跺着小脚、摇着头……古诗被学生们兴高采烈地重复着,能力强的学生一节课就能背下所学的古诗,能力弱的能说出一个字或词,不会说话的学生也能跟大家一起感受古诗的韵律节奏,享受古诗带给他们的快乐。
古人在读诗时不仅“高声朗诵,以昌其气”,在高声朗读之后,还会通过吟唱的方式,进一步入诗境、悟诗心、品诗味。“读”与“唱”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抒发情感。而抒发情感需要在节奏上抑扬顿挫,情感表现上起承转合,也就是说要有起有伏。一些智障学生能把古诗背下来了,但是总会缺少点“语气”。而“唱”便是引导起伏的好方法,能使其有“语气”。
教学《春晓》时,笔者播放了一些相关的作品,让学生们听一听、学一学,然后发给他们一个“小话筒”。这时候学生们都变成了“小歌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编的曲调“哼哼呀呀”地唱了起来。歌声时而婉转,时而绵长,时而缓慢,时而快速,一首小小的古诗在他们的吟唱下变得更加委婉动听。
一首诗就是一个小故事,就是一幅幅画面。笔者选取能体现古诗内容与意境的动态小视频,配上现代语言的讲解,使古诗所蕴含的情境更好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同时,为了巩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笔者给每句诗都配了一幅画,这样一首诗就是一本绘本,学生们拿着古诗“小绘本”,看着、读着,爱不释手。
几乎每首诗里都有经过“推敲”的动词,如《春晓》中的“眠”“闻”“啼”“来”“落”“知”等。正是这些动词,让诗不仅充满画面感,更具有动感,呈现出不一般的魅力。
于是,笔者根据古诗内容,给每一句都编上1—2个简单形象的身体动作,制作出他们能看又能学的古诗“舞蹈”小视频。如《春晓》这首古诗,“春眠不觉晓”,双手合掌靠在头部,闭眼“睡觉”,然后睁眼“起床”;“处处闻啼鸟”,左、右手交替置于耳侧,做出“倾听”鸟叫的动作;“夜来风雨声”,用双手形象展现“刮风下雨”的手势;“花落知多少”,双手做出“花”的手势,徐徐“飘落”。学生们在配乐古诗诵读或吟唱中,挥舞着自己的小手,转动着自己的身体,感受、理解着诗意,不知不觉中明白了古诗所表达的基本内容。
诗是有声音的,不仅仅是诵读文字的声音,更是文字内容所代表的声音。教授《春晓》中“春眠不觉晓”时,笔者在动作表演后,睁开眼睛惊奇地看看天、看看四周:“哇——”然后等待着学生们接着说。很快学生们就说出了“哇!天都亮了!”“哇!春天真美丽!”等句子,让这句诗增加了情趣感,也让学生更加深切地体会了诗句的含义。学习“处处闻啼鸟”时,笔者给学生们播放多种鸟的叫声,此时他们好像都变成了诗人笔下的小鸟,“啾啾”地叫起来,一下子就拉近了与诗人、古诗的距离,走进了诗人所描绘的情境中。当为“夜来风雨风”配上“风雨”录音,学生们也“呼呼呼,哗哗哗,滴答滴答”地变成了“风”和“雨”。置身其中的学生们,在无痕之中体会出诗人对“花落知多少”的无奈、遗憾的情感,说出“太可惜了”“花都没了”这样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