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鑫洁
摘 要:在“学为中心”的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所关注的重点应当是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多元互动,把握动态课堂教学过程中所生成的宝贵的教学资源,突破教学禁锢,保障高效的教学实效。小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小学数学课堂上,要对“无效生成”资源进行有效引导,达到化“无效”为“有效”的效果。基于此背景,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错误资源通过追问引思,纠正思维偏差;深入引领,促进思维迁移;组织讨论,促进思维升华的策略进行运用的策略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够达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错误资源;有效运用
在“学为中心”的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基于学生的学情开展精准化教学。教师抓住课堂上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是十分重要的,很多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之所以这样精彩,就是因为对生成性教学资源的敏锐捕捉。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课堂生成都是“有效”的,对于小学数学课堂上无效的生成资源,应该如何应对呢?小学生不管是数学知识水平还是数学思维能力都普遍较低,所以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各种错误都是正常的。在小学数学课堂上,面对学生错误性生成,教师要善于对学生出错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以此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化的数学学习。
一、追问引思,纠正思维偏差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当学生出现了错误性生成时,教师要善于采取追问的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反思,以此纠正他们的思维偏差。这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够进行高效化的数学思维。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加减混合运算”一课时,为学生创生了如下情境:天鹅湖中原来有4只白天鹅,飞来了3只之后,又飞走了2只。天鹅湖中现在有多少只白天鹅?在学生列出算式之后,教师提问:“你能够算出这一道算式的答案吗?先自己算一算,算完之后和同桌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在反馈交流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是这样算的:先算4+3=7,之后再用7-2,得到结果5。当学生们普遍认可这一答案之后,此时却有个学生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答案:我先计算的是加2,之后再减3。这一位学生回答立刻招来了许多学生的反对。此时,教师对学生进行了这样的追问:“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换了数字的位置之后,所获得的答案和之前不一样了呢?”并引导学生结合情境图说一说那一位学生提出的“4+2-3”这一算式中每一个数字及运算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很快有一位学生便意识到:那2只白天鹅是飞走了,所以应当是减2;而这3只白天鹅是飞来的,所以应当是加3,所以如果数字的位置要调换,也要带着它们前面的加减号,“4+3-2”算式可以改为“4-2+3”,而不是那一位学生所提出的“4+2-3”。通过这样的纠错方式,学生就进行了有效的数学反思,从而更深层面地理解了加减法的意义。
以上教学案例中,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数字换位”的错误是他思维过程中所出现的偏差,正是这样一个偏差却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会对日后的深入学习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而教师的冷静和恰当处理,既把握了学生的错误,也成功地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展开更深层面的数学反思,深化了学生对加减法意义的更深层面的理解。
二、深入引领,促进思维迁移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常会受“负迁移”的影响而出现错误,此时,教师要善于通过有效策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错误原因进行剖析,以此促进他们的思维正迁移。这样,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就能够有效地促进他们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8加几”这一课时,在引导学生结合情境图引出“8+4=?”这一算式以后,让学生借助小棒计算出答案。学生的计算方法有很多,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都认为 “凑十法”是最简洁、最有效的方法。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凑十法”计算“8+6=”。
生1:看到8,想到2,把6分成2和4,8加2等于10,10加4等于14。
生2:不是應该等于15吗?(学生2的这一回答立刻引发了其他学生的哄笑,还有学生指着他说真笨!)
教师并没有对生2的这一回答进行指责,而是向他提问:你能说说你的算法吗?
生2:昨天我们学习的是“9+8等于几”,在计算的时候9向8借1,凑成了10;那今天在计算8+6时,不也是同样的道理吗?8先向6借1,6在被借走了1之后变成了5,结果不就是15吗?
师:你在计算时,会想到昨天学习的旧知,真的很棒!(学生2听到老师的赞扬之后,抬起了头。其他的学生则议论纷纷,教师将学生2的想法进行板书之后,让大家指出他出错的原因,通过交流和探讨,学生2也发现了自己的错误所在,很快找出了正确的答案)
生2:原来是这样,我发现我错了。看来我们在算“7加几”的算式时,就要在另一个加数中拿出3凑成10,在算“6加几”的算式时,就要在另一个加数中拿出4凑成10。
以上案例中,正是因为教师把握准了生2出错的原因是受“9加几”计算方法负迁移的影响,因此让他在说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暴露出了思维的错误点,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了纠错、议错,从而让学生对“凑十法”的本质内涵进行深入理解。可见,针对课堂上学生出现的错误资源,教师要准确把握,并针对其中有价值的部分进行放大和进一步发掘,这样才能够使其突发异彩,使其能够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纵深拓展,帮助学生丰富生活体验并将其融入具体的学习过程。
三、组织讨论,促进思维升华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动态化过程,一些小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提出一些求异性的观点,从而让课堂教学出现教师预设以外的生成,但是,有时学生的这一种生成是错误的,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思维亮点进行深入挖掘,以此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升华。
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应用题”这一课时,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小华、小王、小李三个人在公园玩划船,每条船一个小时30元。第一次,小华、小王、小李三人合租一条船,玩一个小时。第二次,小华、小王两个人合租一条船,玩一个小时。第三次,小华独自租一条船,玩一个小时。三个人各自花了多少钱?”
师:同学们,这道题是哪种类型的题目呢?
生: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师:看来你们都是解题小能手,那么下面请大家综合所学的知识解答出题目!
学生们纷纷开始拿起笔进行解答。教师在学生计算出答案之后应安排学生在黑板上写出其解答过程。
生1:3×30=90元,小李共花费90×1/(3+2+1)=15元,小王共花费90×2/(3+2+1)=30元,小华共花费90×3/(3+2+1)=45元。
生2:三个人共划了6次船,花了90元。小华划了三次船,占总次数的3/6;小王划了二次船,占总次数的2/6,小李划了一次船,占总次数的1/6。
师:同学们,他的计算方法及计算过程正确吗?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了小组讨论交流,他们在小组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最终发现了错误,并且对错误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学生因受到例题的影响,未能够深入思考问题及情境,处理问题太过简单。教师在发现学生存在错误时并没有采取立刻地改正,而是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这样,就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可见,教师应意识到学生因为思维不足的原因出现错误是正常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宝贵的“错误教学资源”。教师应及时捕捉到学生的错误点,在发现学生出现错误时及时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思维道路,并引导学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应注重其应用性,不应采取固定的思维方式,而应结合实际生活考虑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生成资源大都随机而生,“节外生枝”难以避免,虽然在预设之外,但是充满生机。教师要善于对课堂上看似无效的生成进行有效引导,这样,就能够使之成为一种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有效的教学资源,从而打造出“以生为本”的灵动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