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娥
摘 要:在写作教学中,要特别重视积累。语言的积累,可以着眼于文本、着眼于名著、着眼于实践。材料的积累,可通过观察生活、摘抄美文、坚持写日记周记、自编作品集来实现。
关键词:写作教学 语言积累 素材积累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3B-0017-02
从事语文教学工作20多年,感受颇深的是写作课。老师在台上悉心指导,学生在台下似茅塞顿开,可一旦落笔,学生要么抓耳挠腮,要么愁眉不展,何哉?无“话”可说。教过一名学生,刚上初一时,所写作文语句不通,内容单调,我便告诉她平时注意积累材料,沉淀感情,学习语言。两年之后,这位学生的作文语言美,立意新。受此启发,在写作教学中,我特别重视素材的积累。
杰克·伦敦的房间有着奇怪的装饰,窗帘上,衣橱里,橱柜旁都挂着纸片,每片纸上都记录了一些美妙的词语,经年累月,他掌握的词汇量自然丰富起来,这就是积累的妙处。邓拓认为,真正的成就,就是在前人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不断积累,有所发展,进而有所创造。
一、语言的积累
(一)着眼于文本
语文课文中出现了许多名言警句、人生格言、成语等妙词佳句,如《大道之行也》中“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流沙河的《理想》中“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冰心的“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这些朴素而有哲理,形象又深情的语言,似滴滴雨露、潺潺甘泉,滋润着学生,荡涤他们的心灵。这些精美句子都是前人语言的精粹,是学生语言积累的好资源。
(二)着眼于名著
书籍浩如烟海,多读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之人深交。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规定的名著必须研读。这些名著中的精神营养和妙词佳句都会给予学生莫大的帮助。冰心《繁星·春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这首形象而富有哲理的短诗,生动贴切,发人深省;老舍笔下祥子的挣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的坚韧;《格列佛游记》《西游记》瑰丽的想象;《伊索寓言》里生活的智慧,凡此种种都会在学生心灵里扎下深厚的根。
教师平时还应推荐一些优秀的杂志,像《特别关注》《读者》《青年文摘》《格言》《意林》等。另外,报纸、新闻节目甚至微信也是积累语言的好途径。
(三)着眼于实践
1.连词成段训练。课堂上选3~5个词语,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或描写美景,或讲述故事,或畅谈生活体验。虽说只言片语,却是学生的情感流露,“你方唱罢我登场”,对抗中,既激发了写作兴趣,又提高了词语的运用能力。
2.结合课文的写作技巧,进行片段练习。学《芦花荡》写几句话颂老英雄;学《背影》话父爱;给“信客”写碑文;给邓稼先写颁奖词;学《王几何》仿写自己的老师;学《故宫博物院》写“我”的小天地等。这样的小练笔用时短,灵活多变,是学生喜欢的写作形式,作文语言往往出乎意料,生动感人,自然活泼。
3.以诗总结。有些课文,尤其是记叙文,学完后学生用诗句写感受,语言优美精炼,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会大幅提高。
二、材料的积累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构思再好,立意再高,若没有典型的好材料,文章也会单调乏味。初中生的生活是单线条的,文本中的材料也是有限的,只有让学生跳出单调的小圈子,写作素材库才能充盈起来。
(一)生活中学会观察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写作素材库的源泉。叶圣陶说:“在实际生活中养成善于观察和仔细认真的习惯,如果养成了,对于写文章太有用了。”茅盾说:“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记下来。”
在学校里,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学校的一草一木,老师的一言一行,同学的一举一动;上课、下课、批改作业、辅导、讨论、争辩等情景都是书写校园生活的好材料。在家也要学会仔细观察, (下转24页) (上接17页)父母的语言、动作、神情姿态、生活细节、处世态度都是日后写家庭生活的好材料。
背起行囊游山川。仔细观察所到之处的优美景色,在大自然的河流中畅游,感受天人合一的愉悦。驻足名胜古迹,感受历史文化,了解民情民俗,获得第一手材料。
当你走向田间、走向工厂、走向矿山、走向敬老院,你可能会看见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忙碌在机器旁的工人、步履蹒跚的老人……仔细地观察他们的动作、表情、外貌等,会给你留下深刻的记忆,会成为写作的好材料。
(二)阅读中学会积累
书籍是作文材料的又一个源头。比起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虽然它是第二手材料,但由于经过作者的加工整理,材料更精炼,更具有代表性。中学生学习的任务重,不一定非要从生活中积累作文所需材料。阅读材料积累要注意一些原则:
一是阅读要有明确的方向,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有的放矢,看准后再“下手”,一定要有针对性。
二是阅读要及时。新时代,新气象,新变化,尤其是网络上新思想、新观点、新词语的大量涌现。对中学生而言,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关注国际国内局势。这就要求阅读一些短周期、新出版的报刊,并及时抄录,不断积累。
三是重在坚持,阅读非一日之功。读书看报,切不可兴趣来了就“埋头苦读”,没了兴趣就“偃旗息鼓”,积累材料是一项长期的学习任务,惟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才能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建立起充实的写作素材库。
四是写作实践中的实用性。积累材料的目的在于运用,倘若不用,为何费力?所积材料“中不中用”得在实践中验证。所以积累了诸多材料,一定要学会因“文”而活用,否则辛苦得来的材料便成了“水中月,镜中花”。
(三)学会记录生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谚云,“读十篇不如做一篇”“常作则机关熟,题虽甚难,为之亦易;不常做,则理路生,题虽甚易,为之则难。”多写才能成为妙手,妙手方可写出好文章。
第一,摘抄美文。美文如香茗,蕴味无穷,投身于此,可洗涤灵魂;美文如虹,绚丽多姿,抄写这样的文章,愉悦身心,多年积累,收获丰盈。
第二,坚持写日记或周记。真实地记录生活点滴,班内,家里;国际,国内;叙述,抒情,议论;或长,或短;或质朴,或优美;或批评,或褒扬。日久天长,学生便会有话可讲,有情可诉,可弥补写作“先天之不足”。
第三,自编作品集。学生利用课余、放假时间搜集一学期的连词成段、平时作文训练、课下小练笔等,编辑成册,自行设计封面、插图,配以目录、前言、后记。这是一个分类、整理材料的过程,也是一个提升自我的过程。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中不断积累,不断提高,终究能写出像样的文章来。
参考文献:
[1]娄进,刘晓敏.让语文课堂活起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5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