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勇
摘 要:素质教育不仅提倡传授学生文化知识,还要担负起育人的职责。本文探讨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促进教学与人格教育的和谐发展,提升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数学 人格教育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3B-0006-01
数学教育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和方法,还应担负起人格教育的任务。数学是具有纯粹理性与严谨形式的学科,数学中蕴涵着美德的力量。实践证明,只有把技术、文化、人格三位一体统一于科学文化这一范畴,才能使数学教育的技术性功能和文化素质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我们应注重数学教学与人格教育的和谐统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激发情感,培养意志型人格
首先,要让学生掌握自我培养数学学习情感的方法。其次,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自信心的树立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情感的一个主要途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的自信心一旦形成,影响力比外界影响力更持久、更重要,会有力地推动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意志型人格的培养,一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目标。目标愈高尚,愈能形成深刻而持久的学习动力,产生的意志力愈大。有了这种人格品质,学生必然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二要培养学生不屈不挠的精神。让学生经受挫折和失败,促进意志品质的养成。三要培养学生追求本真的科学态度。避免学生在数学认知活动中盲从、轻率和消极。四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展示自我,培养主动型人格
主动型人格主要表现为:有独到的见解,喜欢主动、独立地去学习数学知识,不容易被困难吓倒,敢于质疑,勤于思考,这是一种可贵的人格品质。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让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地积极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去。
(一)重视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我
教学中,教师要突出操作过程,创造条件,让学生人人动手,按要求进行操作。在操作中充分感知,形成表象;观察比较,探索规律。
(二)组织讨论,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展示自我
讨论能集思广益,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主动型人格体现人的个性。没有个性,就显得缺乏灵气。数学教学中要营造一个自由发展的宽松气氛,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大力表扬,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被认可,奋进的火花才会迸发,使学生自觉形成主动型人格。
三、自主探索,培养思考型人格
思考型人格表现为:喜欢独立自觉地思考问题,爱用审视的眼光看待事物,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努力地探索未知,它反映了思维的深度及对事物特征的把握程度。自主探索是培养思考型人格的重要手段,它通过猜测、实验、验证和推理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
思考型人格品质的形成靠学生自己去悟、去做、去经历、去体验。这就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培养思考型人格品质。
四、合作学习,培养容纳型人格
容纳型人格表现为:学生具有一种兼收并蓄、宽容大度的态度,相互信任、互动配合,对事不存在偏见,能够正视自己的缺点,也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它是当今学习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人格品质。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组织作用极为重要。发挥不好,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交流、争论,课堂有时处于无序状态,这时,教师既是参与者又是合作者。不断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形成必要的合作技能,从而提高合作学习效率。这种潜移默化的容纳型人格品质的培养,会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已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它强调合作时的优势互补、相互支持、配合信任、接受分工、积极态度,形成合作学习与容纳型人格的和谐统一。
五、延伸思维,培养灵活型人格
灵活型人格主要表现为:反应灵敏,处事灵活,思维容量大,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善于随机应变,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智力灵活程度,一是思维起点灵活;二是思维过程灵活;三是概括迁移能力强;四是善于组合分析,伸缩性大;五是思维的结果不仅有量的区别,而且有质的区别。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在数学课上,学生要乐于提问、敢于质疑,形成“富于思考、勇于挑战、敢于表达”的品质。教师要把学生提出的思维含金量较高的问题,成功诱导,促使学生深入探究,延伸思维,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
总之,思维的灵活性是创新的基础,灵活型人格的培养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增强。两者的和谐统一,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素质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程观航.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J].安徽教育,1980,(3).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5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