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分析*——教育人学的视角

2015-03-01 10:52余承海
现代教育论丛 2015年6期
关键词:成就动机学习动机

余承海



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分析*——教育人学的视角

余承海10

摘 要: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努力中,高校管理者应该抓住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制约高校教学质量的主要矛盾是人之间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体现为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人是高校管理的第一要素,影响教学质量的一切因素,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最终是要通过人来执行并落实的。从教育人学的视角看,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是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教师的教学意愿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成就动机。

关键词:高校教学质量;民主与善治;教学意愿;学习动机;成就动机

* 本文系2014年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大项目“美国公立大学的内部治理经验研究”(项目编号:2014SKZD013)、2015年安徽省重点教研项目“基于教育人学的高校教学质量关键影响因素研究”(项目编号:2015jyxm167)的阶段性成果。

当前,在有关高校教学质量影响因素的讨论中,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富有意义的探讨。但如何从纷繁复杂的诸多因素中提取出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教育人学强调“人”的因素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重要性,坚持以“人”的方式把握教育的立场,反对“无人”的教育。本文拟从教育人学的视角切入,探讨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一、管理者:践行民主与善治的教育管理理念

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努力中是第一要素,是关键环节。其中,领导者的领导理念至关重要,可以说是重中之重,关键的关键。因为,真正工作在一线为广大师生服务的是普通管理者,而不是院长或处长,更不是校长。蔡元培治下的北京大学、梅贻琦治下的清华大学能够盛极一时就是得益于民主与善治的办学理念。假如领导者不能正确地对待普通管理者,普通管理者就很难正确地对待师生;普通管理者不能正确地对待师生,师生就感受不到作为一名教师或学生的尊严,甚至感受不到做人的尊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何去建立积极的教学意愿?教师在内心深处,就不愿意正确地看待教学。于是,教师也就难以正确地对待学生,把管理者对待教师的态度有意无意地转嫁到学生身上,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成就动机也难以被激发与培养。最终,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很难获得必要的发展和应有的进步。

当前,在官僚化色彩极其浓厚的中国高校管理中,一部分高校“官员”不能够正确对待普通管理者和师生,致使提高教学质量的不少努力付诸东流。加之高等教育市场化和新管理主义的影响,高等教育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在这种背景下,管理者、教师、学生之间丧失了起码的信任,于是催生了诸多的制度规约,意欲借此规制师生的教与学,提高教学质量。其实,这种做法的效果是极其有限的。离开了人的因素,制度就是一个空架子。再繁琐的制度,也难以完全有效地规约富有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与学习。

有学者指出,影响和制约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最突出问题,已不再是经费不足和教师素质低下的问题,而是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管理人员自身出了问题。[1]所以,我们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要首先加强管风建设,然后才能谈得上教风与学风建设。在官僚化的管理氛围中去抓教风与学风建设犹如在盐碱地上种庄稼,在污水中养鱼。在教学质量建设中,管风是水土,教风与学风是树,只有在未受污染的管风中,教风与学风才能根深叶茂,茁壮成长。

我国高校管理愈演愈烈的官僚化,导致师生再也不能为教育的崇高而感到欢欣鼓舞,也难以为教育的高尚而受到激励,失去了对于教育教学与学习的激情。缘此,广大师生丧失了对于教育教学与学习的内在动力,而这种内在动力对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最重要的,一旦内部动力丧失,再严密的监控体系也难以实质性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于改进教学,教师本可以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但它们却选择了沉默,或者提炼、过滤自己的观点以迎合上级领导固执的偏见。[2]

民主虽然在19世纪初就从西方传入我国,但时至今日,我国高校的民主管理依然是一个让人倍感遗憾的话题。真正实现教育管理民主化,我国高校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我们遗憾地发现,“在其所谓民主的背后依然拖着一条长长的集权与专制的尾巴。”[3]形式上的民主掩盖不了骨子里的专制与官僚。践行民主的管理理念,要求我们在充分肯定个人价值和全面挖掘个体潜力的基础上,充分信任并积极吸取全体人员参与质量管理活动,在发挥全员聪明才智的基础上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共同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而不是管理者一厢情愿地、不遗余力地出台红头文件、规章制度。

要践行民主的教育管理理念,管理者自身须具备起码的民主素质。缺乏民主素质难以达成一个民主化的制度安排,更难以实现实践领域的民主化管理。管理人员的民主素质主要包括民主意识、民主态度、民主知识、民主能力和民主信念五个方面:民主意识主要包括平等意识、公共意识及参与意识。民主态度主要包括理性、宽容和怀疑三种态度。民主知识主要包括民主的知识、关于民主的知识、为了民主的知识。民主能力主要包括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协商能力及辩护能力等四个方面。民主信念是对于民主管理制度的一种深信不疑的思想或精神状态,它由认知和情感两部分合成,并通过实践加以升华。民主信念是从事民主管理实践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不竭的心理资源。[4]

作为一种理想的管理理念,善治致力于公共利益最大化,其本质是道德管理与合作管理,强调管理主体的多元化、权力中心的多元化、管理过程的公开化。善治的核心理念涵盖:合法、透明、责任、回应、有效、参与、稳定、廉洁及公正等。只有在民主与法治的条件下善治才能真正实现,没有民主与法治,善治便不可能存在。[5]

践行善治的管理理念要求高校的质量管理行为要致力于师生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处心积虑地追求管理者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要求管理者,尤其是领导者在任务与困难面前走在师生的前面[6],而非在利益面前走在师生的前面。践行善治的管理理念要求我们在质量管理中彰显管理的伦理属性,回应质量管理的道德诉求。道德性是善治的核心内容与本质诉求,缺乏道德元素的管理就不能称为善治了。“道德性是善治的重要内容,没有伦理道德的渗透,善治无异于传统的管理与控制。”[7]追求高校管理的道德向度是践行善治的关键要素。美国教育管理非主流派重要代表人物萨乔万尼(Thomas J.Sergiovanni)认为教育管理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活动,是内含丰富而又精深的“道德技艺”[8]。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学院院长迈克尔·富兰(Michael Fullan)指出,教育是一项道德事业,学校的全部工作都是一种道德努力,学校领导工作的真正本质是道德目标,而不是其他。[9]根据富兰的观点,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仅有奉献精神和领导技能是远远不够的,教学质量管理必须有道德目标的推动,管理者需要承担起教学质量管理的道德使命。一切质量管理行为都应该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否则就难以跨进质量管理的本质层面。能在质量管理中摆脱等级主义与官僚化,践行民主与善治的高校,最终将在竞争上战胜无法这样做的高校。

二、教师:秉持积极的教学意愿

在发布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中,各个学校都会向社会公布自己学校有多少高级职称教师,有多少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有多少学科带头人,有多少教学名师、教坛新秀等。人们认为有了这些因素,学校的教学质量就有了保障,学校的教学质量自然是没有问题的,甚至是一流的。其实不然,这些因素与教学质量的提高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高职称、拥有博士学位诸如此类的因素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来说,只能说具备了一种可能与前提,最终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真正因素是教师的教学意愿。

在物质财富不断膨胀的年代,人们的精神世界似乎在不断地萎缩。“物质财富成为人们活动的最终目标,而社会对人生价值的评价,也从道德人格转向地位、财富和金钱。”[10]人们的价值观念不同程度地发生了一些变化,教师也不例外。受内外环境诸多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的教学价值观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转移与偏离,甚至发生扭曲,由此,松动了对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的把持,放弃了对教师职业道德中淡泊名利、教书育人、乐教敬业的追求。这对教师的教学意愿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导致教师的教学意愿持续走低。

所谓教学意愿,也就是教师从内心深处,在主观上对于教学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愿意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去;在价值观上认可教学,愿意把自己的智慧与知识奉献给学生。反观现实,我们发现,在重科研的大背景下,“缺乏教学意愿的教师越来越多,心无旁骛专注于教学的教师越来越少。这与当前高校的不良风气和文化氛围不无关系。一个缺乏教学意愿的教师,如何去谈教学质量的提高呢?”[11]

进入21世纪,英国高校也出现了教师教学意愿史上最低的情况,引起英国政治家的广泛关注。一项近50年英国高校研究报告指出,在过去20年间,高校投入于教学与科研的精力和意愿存在极大扭曲,学校用在教授学生知识上的时间和意愿减少了。研究显示,1963年英国高校投入到教学与科研的师资与资源比例为55:45,整体资源偏向教学。到了今天,教学与科研的投入比例已经变成40:60,师资与资源已向科研倾斜;而新成立的高校,教学与科研的投入比例更降至31:69,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科研中。英国大学与科学国务大臣大卫·威利茨(David Willetts)直言高校的上述倾向是毁灭性的,他呼吁高校把时间和精力更多地用到学生身上。威利茨尖锐地指出,“回顾我们的历史,我们发现高等教育系统从未如此偏离过教学”[12]。有鉴于此,2013年,英国政府推动了一项旨在“将学生放回大学的中心”的高校改革,激发教师的教学意愿。

当前,影响我国高校教师教学意愿的两大关键因素是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考核体系以及大学管理愈演愈烈的官僚化。短期内,在现有教师职称评价体系难以彻底改变的情况下,破解教师教学意愿的唯一突破口就是下决心整治“管”风。不解决这个高校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教师的教学意愿问题就永远得不到解决,最终教学质量的提高就只能是一件华丽的自欺欺人的“皇帝的新装”,是一个掩耳盗铃的故事,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制约我国高校教学质量提高的突出问题已经不再是资金与硬件问题,而是诸如理念与文化方面的软件问题。

在当前的情势下,要想切实地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激发并培育教师的教学意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成就动机。解决这些问题的突破口与切入点在管理。不能在管理上突破瓶颈,提高教学质量就如逆水行舟,事倍功半。在管理上突破瓶颈的切入点在于践行民主与善治的管理理念,关键点在于领导者践行以师生为本的领导理念,营造尊重师生的学术氛围,让一线的管理者和教师“在目标制定和决策中拥有更多的发言权,在工作中有更多的自主权”,[13]而不是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把以人为本仅仅当作一句口号,或者一个标语挂在墙上,更不是装装样子。关键的是管理者要把以师生为本的思想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最终把这种价值观贯彻落实到自己的管理行为中。

我们认为,在当前普遍重科研的大背景下,仅仅要求教师把主要精力投放到教学中是缺乏说服力的,要真正克服当前重科研的倾向,必须出台政策规定:在付出大致相同的劳动时,让投身教学的教师与倾心科研的教师的收益大致相当,这能够适度激发教师的教学意愿。对于多数高校而言,具备科研优势的教师毕竟不多,具备省部级科研项目竞争优势的教师只是少数,具备国家级科研项目竞争优势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学校合理分配教学与科研资源,以资源引导利益的分配,以利益牵引教师的教学意愿,将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意愿,进而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问题的关键是学校有没有坚定的决心像重视科研一样重视教学,安于自身的办学定位,不越位,不攀高,努力克服办学定位的认知层面与实践层面不一致的问题,避免办学定位虚化,坚定而执著于自身的定位,以特色求发展。其实,在美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中,也存在办学的“哈佛化”现象,只是不像我们这里,办学的“清华化”、“北大化”倾向如此明显而已。美国高等教育的“哈佛化”现象已经引起高等教育观察家的高度关注和强烈批判,“哈佛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一部分高校专门致力于培养本科生,在美国高等教育市场中拥有一定的份额,吸引了不少学生前去就读。

本来,教学与科研在人才培养方面并不存在必然的矛盾,只是错误的资源分配导向和不合理的办学理念误导了教师,是管理理念出了问题,而不是教师本身出了问题。“不仅不应该谴责教师,更重要的是,应该批评管理人员,因为不当的教师管理政策及其实施是导致问题发生与持续存在的重要原因。”[14]相反,教学与科研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功能是互补的,在培养学生中能够发挥相得益彰的功效。高校办学的“清华化”、“北大化”对于原本已经受到冷落的教学无疑是雪上加霜。高校不能克服这种办学倾向,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只能是水中捞月。

三、学生:增强学习动机与成就动机

在上面的两个因素解决了之后,如果学生缺乏学习动机与成就动机,或者学习动机与成就动机不强,那么教学质量提高的幅度将依然有限。因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最终要落实到学生身上,要体现为学生的发展与进步。

学习动机是指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的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驱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的指向和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业成就。在不存在智力障碍与知识缺陷时,学习动机的有无与强度对学习的影响就变得至关重要了。理论上而言,过强的学习动机不利于提高学习效率。而现实的情况是,不少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学习动机,或者学习动机不强,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出现偏离。“他们不能享受学习活动,甚至不能认同大学学习的要求,在学习上被控制感强烈,自主性水平偏低,常产生内心冲突。”[15]这给提高教学质量的提高增添了额外的难度。心理学家的调查显示:在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中,学习动机所占的比重为33%,才能占 33%,智力占20%,其他占14%。[16]这充分揭示了学习动机的重要性,说明它是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一个重要因素。社会学家认为,强烈的学习动机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动机激励着大学生努力学习。[17]

成就动机是人要求获得高成就的欲望,它有三重含义:不断努力以达成所渴望目标的内在动力;从事某种工作时,追求精益求精的强烈倾向;在逆境中,冲破障碍、克服困难,奋力追求目标的内在倾向。[18]成就动机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素质,是现代人最主要的欲望,它是激励学生成就感和上进心的重要心理机制,是决定学生学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作为内部动机的成就动机在大学生的学业成就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外部环境(包括教师)仅仅起到诱发与辅助作用。麦克利兰(Mcclelland)指出,教育心理学领域最重要的动机之一就是成就动机,成就动机高的人渴望将事情做得更为完美,持续不断地提高工作效率,获得更大的成功,他们追求的是在争取成功的过程中克服困难、解决难题、努力奋斗的乐趣以及成功之后的个人成就感。[19]因此,成就动机不仅可以通过对成功的渴望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学习付出持续的努力,同时也可以在遭受挫折时使学生不气馁,面对胜利和困难,态度同样平静,在所献身的事业轰然倒塌时依然能够屈身拾起残破的工具把它们重建,能在运气不佳身心俱疲之时依然全力以赴抓住机遇,在一无所有只剩意志支撑的时刻咬牙坚持到底,能把每一分宝贵的光阴化作六十秒的奋斗。研究表明:缺少求学动机这一内部因素的激发机制,外部条件再好,学生也很难长期持续地进行艰苦的学习活动;反之,当成就动机较高时,即便外部条件恶劣,学生依然能够顽强地调动内部精神资源予以克服,通过艰苦卓绝的学习获取学业成功。

杨颉等人的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成就动机现状令人担忧。其总体成就动机不高,大部分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集中于中、低水平,只有极少数人具有高成就动机。本科生中仅有11%的学生具有较高水平的成就动机,55%的学生具有中、低水平的成就动机,而没有积极的成就动机者高达34%。国际比较表明:中国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但成就动机普遍不高[20],成为学生持续发展的一个短板。由于学校教育是影响学生成就动机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教师在学生求学动机的激发与培养中是大有可为的。遗憾的是,一方面,不少教师缺乏教学意愿;另一方面,我们长期以来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求学动机的激发与培育。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

如何激发与培育学生的求学动机,学界进行了富有意义的探讨,这里不再赘述。但我们的思考是:教师是否具备激发与培育学生求学动机的意愿呢?我们认为在一个官僚通吃、核心价值转移、权力错位的管理氛围中,上述问题的答案我们心知肚明。在不少高校,学者屈服于官僚权威,教师的独立人格与自由思想遭受不断冲击;对真理的推崇蜕变为对权力的崇拜,学术权威沦为附庸,行政权威成为主宰,学术至上沦为口号,权力至上方为“正本”;特立独行蜕变为趋炎附势,谦卑、淡定之气日消,骄横、浮躁之风日盛,大学的高贵与尊严不再,庸俗与空虚见长;标新立异转向墨守陈规,追求卓越异化为坚守中庸。[21]在这样的管理氛围中还谈什么教书育人的尊严?还有多少人能够坚持乐教敬业?普通管理者追求卓越的服务意愿从何而来?教师的地位在哪里?教师的教学意愿从何而来?学生的求学动机从何而来?教学质量从何而来?

总之,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先从管理者改起,从领导者改起。只有高校的管理者真心实意地践行民主与善治的教育管理理念,尊重教师与学生,善待师生,教师才会感受到作为教师的尊严,才会从内心深处萌发出崇高的使命感,才会将自己的心交给学生,重新找回教书育人的尊严。一旦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使教师拥有了积极的教学意愿,教师就会想办法把学习动机薄弱的学生培养为学习动机强烈的学生,把不具备学习动机的学生教育为具有学习动机的学生。当这三方面因素解决了以后,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矛盾就解决了。

参考文献:

[1][3] 王生加. 以德治校须官德先行[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6):5-8.

[2] 余承海. 论高校教学质量的文化保障[J]. 江苏高教,2014(1):87-90.

[4] 石中英. 教育哲学导论[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13-319.

[5] 俞可平. 治理与善治[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9-12.

[6] K.Leithwood, D. Jantzi and R.Steinbach. Changing Leadership for Changing Times[M].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9.3.

[7] 徐金海. 善治:校长领导变革的价值追求[J].教育发展研究,2011(Z):28-33.

[8] Patrick Duignan.Educational Leadership:Key Challenges and Ethical Tensions[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16.

[9] (加)迈克尔·富兰. 学校领导的道德使命[M]. 邵迎生,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85-86.

[10][13] 赵敏. 大学管理文化的反思与创新[J]. 教育研究,2004 (7):60-65.

[11] 曹安照,余承海. 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效度、信度与限度[J].大学教育科学,2014(1):57-61.

[12] 英国大臣炮轰高校主次不分教学意愿史上最低[EB/OL]http://www.chinanews.com/gj/2013/10-22/5407024.shtml. [14] 菲利普·G·阿特巴赫,等. 为美国高等教育辩护[M]. 别敦荣,等,译.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6.

[15] 莫闲,袁媛. 大学生学习动机整合状况的调查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1):37-39.

[16] 何振中,李子丹. 高校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J]. 中国成人教育,2014(1):127-128.

[17] (俄)P·马林那乌斯克斯. 不同阶段大学生的学习动机[J].国外社会科学,2006(6):100-101.

[18] 张春兴. 张氏心理学辞典[K].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0. [19] (美)罗伯特·斯莱文. 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 姚美林,译.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247.

[20] 杨颉,姜燕媛. 大学生成就动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1):63-69.

[21] 陈金圣,等. 大学行政化:内涵、生成与矫治[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27-130.

(责任编辑 于小艳)

An Analysis on Key Factors of Teaching Quality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A Viewpoint of 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YU Chenghai

Abstract:University administrators should glue themselves to the main contradiction and its main facets in the effort t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Main contradiction that affecting teaching quality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re among people. Its main facets are reflected in administrators, teachers and students. University administrators must keep firmly in mind that man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effort t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All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eaching quality are implemented by man ultimately. From the viewpoint of 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the key factors that affect teaching quality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re administration ideas of administrators, teaching will of teachers, study motive and achievement motive of students.

Key Words:teaching quality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democracy and good governance; teaching will; study motive; achievement motive

作者简介:余承海,安徽工程大学教务处教授,硕士生导师(安徽芜湖,241000)

收稿日期:2015-10-19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62(2015)06-0053-06

猜你喜欢
成就动机学习动机
大学生韩语学习动机的实证研究
大学生学习动机功利性倾向调查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成就动机对体育学习促进作用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管理策略
挖掘学生非智力因素,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成就动机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对本科护生自我导向学习能力的影响
“马不扬鞭自奋蹄”
心理学在小学信息课堂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