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刚
摘 要: 成就动机指个体针对某种价值目标,致力于排除障碍,积极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心理内驱力。成就动机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有积极重要的意义。家长要在家庭教育中重视成就动机的培养,通过和谐的家庭氛围、创造机会、允许冒险失败、鼓励肯定进步、重视孩子自律训练等方式,培养和训练孩子的成就动机。
关键词: 成就动机 培养方法 教育策略
为什么有的孩子面对学习和其他活动“挑战”时跃跃欲试,有的则习惯性退缩?为什么有的孩子显然要比其他孩子学习更刻苦,或者是在竞赛活动中更努力?面对同样的困难,为什么有的孩子早早放弃,有的孩子即使筋疲力尽也要坚持到底?懂得心理学知识的家长会从“成就动机”上找到答案。
一、什么是“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ation)就是成就需要,指个体针对某种价值目标,致力于排除障碍,积极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心理内驱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戴维·麦克里兰(David Mc Clelland)与同事运用了主题统觉测验等方式测量成就动机的强度,寻找这种动机的条件,以及它在工作领域中的作用。实验室和现实生活中的研究都证明了这个测量方法的有效性。如成就动机高的人比成就动机低的人更向上努力,测量中获得成就需要高分的孩子在事业上的发展比得低分的孩子更容易超过其父亲。曾作为麦克利兰的学生和助手的心理学家阿特金森(J.W.Atkinson)认为,人在竞争时会产生两种心理倾向:追求成就的动机和回避失败的动机。这一理论认为动机水平依赖于一个人对目的的评价及达到目的可能性的评估。如果一个人在一种特定的情境中获得成功的需要大于避免失败的需要,那么他就敢于冒风险尝试并追求成功。阿特金森认为,不同的个体成就动机的差异很大,这和早期的家庭教育方式、学校的教育态度和方式密切相关。
二、成就动机的重要性
著名心理学家查普林说:“无成就动机的一代儿童成长时,经济增长率开始下降。假如后来的一代开始强调成就,那么当他们的孩子成人时,经济指数便又回升。”成就动机的内涵差别,也会塑造成就需要的不同取向。比如,麦克里兰比较了很注重培养孩子成就感的印度和中国。相比较而言,印度对于孩子的鼓励和培养保存着相当多的宿命论色彩,而中国更加注重现实世界的改进。正因为这种差别,麦克里兰预言,在长时间的努力之后,中国将会超过印度。这在后来两国发展也是一致的。
《易经》里面讲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对成就动机的经典诠释。拥有高成就动机的孩子,无论在哪里,在什么领域,都会真心付出努力,力争上游,想要做得更好。如果放到功课学业上,就是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放到工作岗位上,就是“不抛弃、不放弃”,踏实努力、积极进取,“马不扬鞭自奋蹄”。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他会不断完善自己,发展能力,特别是发展如自觉性、自制力、克服困难的勇气、自我评价、自我监督等各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总之,高成就动机的激发和培养,是解决很多教育难题的关键和基础,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落脚点。
三、如何培养成就动机
作为非智力因素的成就动机如此重要,提供与儿童年龄适宜的挑战并鼓励他们成功的教育环境,无疑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
1.成就动机的影响因素。(1)成就动机与童年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关系密切。(2)教师的言行影响学生的成就动机。(3)经常参加竞争和竞赛活动的人比一般人的成就动机强。(4)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其成就动机呈正相关。(5)个人对任务难度的看法影响成就动机。(6)个性因素影响成就动机。(7)群体的成就动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条件有关。
2.抛开社会和个性因素,教育和培训对成就动机的塑造至关重要。高成就动机青少年的父母的教育通常有以下特点:(1)和谐的家庭氛围,指导、鼓励、劝告式的引导可以促进孩子的成就动机发展,这意味着过度管束、限制则会阻碍孩子的成就动机发展,导致其独立性差,缺乏创造性和竞争力。(2)给儿童设定适宜的有吸引力的目标,允许、接受孩子冒险和失败。平时教育孩子关注知识的学习收获而不是简单的分数的评比,尽量避免对孩子进行竞争性的评分活动,以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3)相信孩子,给予孩子一定的独立和自主空间,给孩子创造施展才干的机会,让他们决定如何面对抉择及战胜挑战实现目标,要让孩子从一些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尤其是体验自己战胜困难获得成功时收获的快乐。(4)家长对儿童的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成就动机发展水平呈正相关,这意味着在家庭教养中“娇纵、溺爱、包办一切事务”的做法都不利于孩子的成就动机发展。(5)家长在工作中,应有明确的目标和追求,用自己拥有的成就动机给孩子做出榜样。
需要注意的是,在鼓励孩子的教育中,并不是简单地表扬“好”、“棒”而已,应该多表扬孩子积极面对挑战、敢于尝试的心理状态与努力精神。当孩子成功时,家长和老师应该表扬其在应用有效的问题解决策略方面的能力和努力;当其失败时,应该强调他努力不够,而不是责怪他们能力不足,这样会使儿童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通过努力就能做得更好。绝对不能用“你真笨”,“无可救药”等歧视暴力性语言打压孩子的自信心,导致孩子怀疑自我价值,形成习得性无助取向。
四、结语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其实是父母对子女有较高水平的主观估计,并且希望通过培养,让子女能在较高水平的成就动机的推动下,勇于进取,达成某方面的抱负。“取法乎上,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在重视教育的我国,父母有必要在家庭教育中正确地培养孩子的成就动机,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和自我管理能力,为成年后实现自我价值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著.王垒,等译.心理学与生活.
[2]维纳.人类动机:比喻、理论和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198-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