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林
摘要: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用适当的方法激发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拥有主动的质疑意识,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最终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
关键词:课堂;化学教学;培养;学生;质疑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9-043-1
一、在联想中质疑,指导学法
初中化学内容的知识点较散,有些内容又很抽象,因此要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例如在讲解防止铁生锈的原理时,我是这样提出疑问的:“我们已经学过,物质燃烧一般需同时满足三个条件,若破坏其中的一个条件,就能达到灭火的目的。那么大家能否根据铁生锈所需的条件,想想该如何防止铁生锈呢?”经过这样一点拨,学生通过联想就很容易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掌握这一新知识。
二、在易错处质疑,规范表达
“在讲实验现象时,学生易将现象和结论混为一谈。例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这一实验的现象,学生往往回答成“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了四氧化三铁”。这时,我就会反问学生:“做实验时,难道大家能在生成的黑色固体上看到“四氧化三铁”这五个字吗?你们可真不简单啊!”大家都笑了,也意识到不应该把生成物的名称报出来,应该说它的颜色、状态。但是,大家又不由地产生疑问:既然看不到,那么怎么知道这种物质是四氧化三铁呢?这个时候,我再用“化学反应前后组成元素种类不变”等知识加以解释(正好也复习了相关的知识),学生茅塞顿开,以后就不会把现象和结论混淆了,语言表达得更规范了。
三、在对比中质疑,研读教材
对比是我们常用的学习方法。在探究蛋白质的盐析与变性时,可以先安排学生进行对比实验,让学生在两支加有鸡蛋清的试管中分别加入硫酸铵溶液和乙酸铅溶液,观察现象后再分别加入蒸馏水,再次观察现象。这时,我让学生们仔细对比现象,接着提出疑问:“为什么鸡蛋清中加入的都是盐溶液,而产生的现象却不同呢?”然后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去解决问题——蛋白质的盐析是物理变化,变性是化学变化。这样,学生在质疑之后及时得到了释疑,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认真地研读教材。
四、在结论中质疑,改进实验
实验名称:含硫火柴的燃烧;
现象:紫红色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了;
结论:火柴中硫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了。
这时,我又提出疑问:这个结论是否严密?若不严密,应该如何改进?同学们积极地讨论,最后认为“实验结论不严密”,“应该用无硫火柴做对比实验”等好办法。这样,学生能全面地思考问题,也锻炼了设计实验的能力,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
五、在矛盾中质疑,产生灵感
讲到“氢氧化钠在空气中会变质,应如何检验”时,有的同学就提出用酚酞检验,而有的同学不同意,认为应该用稀盐酸,还有的同学认为用氢氧化钙溶液,于是产生了矛盾。这时,大家自然而然会提出质疑:这些方法都可行吗?哪个方法最好的?大家一起动手做实验,用事实来说话,然后探究原理来解释可行或不可行的原因。在讨论验证方法是否可行的时候,大家产生各种各样的灵感,想出了好多不同的方法,也否定了一些不可行的方法。这样,在老师的步步启发诱导下,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灵感,发展学生的智力。
六、以发散式质疑,激活思维
发散式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对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或假设”。针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中的尾气处理问题,提出开放式问题:如果你是一位小小科学家,有何创新的方法变废为宝呢?有的从环保角度出发,有的从节能的角度出发,他们的想法、设计会让你为之惊叹!这样的课堂,学生彰显个性,发散思维,真真成为课堂的主体。
七、从坐标图质疑,关注细节
由坐标图中的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变大,少数固体物质(如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小,极少数的固体物质(如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小。这时可以提出质疑:为什么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在另一张坐标图中,而没有和其它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放在一起呢?经过同学们的仔细查看,会发现:食盐的溶解度虽然受温度影响小,但也是随温度升高而变大的,只不过变大的幅度比较小(防止部分同学误认为“其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不变”);氢氧化钙的溶解度虽然随温度升高而变小,但是变小的幅度更小,如果在同一坐标图中,几乎看不出变化(防止多少同学误认为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最小)。这样,培养学生注重细节的好习惯,能更准确地掌握化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