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君
摘要:大多数班级都有个别调皮不守纪律的“差生”、“坏学生”,如何正确引导,并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和不良习惯,提高学习能力需要老师认真思考。笔者就此问题提出三条建议。
关键词:“差生”;改正;途径
中图分类号:G45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9-011-1
刚接手五班时,就有老师好意地提醒我说:“五班蛮麻烦的,你要特别注意班上的M同学,他……,管好了他,五班就好了一半了。”我很惊讶,五班居然有如此一个“领军”人物,看来这个学期的班主任工作将会精彩纷呈。果然,一个学期快结束了,回头看看就会发现我和M同学之间的确是激情碰撞,火花四溅。
开学初,我听取了别人的建议,仔细观察着M同学,我发现M同学的特点非常鲜明。第一个特点就是不甘寂寞。不管什么课,哪个老师上课,他的嘴里总能冒出些词来,有的是接老师的茬,有的是对老师的点评,还有的则是发散性思维,无边无际,听得老师火冒三丈,严重干扰了正常的课堂教学。
第二个特点是幼稚,程度达到幼稚园小班水平,需要不断地戴高帽子,用各种好处利诱之。其三是聪明。他上课经常趴着,感觉像在睡觉,结果每次故意提问他,他都能回答出来。好几个任课老师都有同感,看来他属于听觉学习类型的学生。
针对如此“经典”的学生,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第一,座位阻断法。
斯金纳的强化原理认为当个体做出某个行为之后得到正强化物或取消负强化物,该行为会得到增强,即发生了正强化和负强化。相反当个体做出某个行为之后得到负强化物或取消正强化物,那么该行为发生的概率会降低,即发生了正惩罚和负惩罚。斯金纳认为强化的效果好于惩罚,他认为惩罚虽然可以降低行为发生的概率,但惩罚只能抑制行为的发生,不能消除行为,同时亦能带来一些副作用,比如情绪上的抵制。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尽量多强化正确的行为,而不是惩罚错误的行为。我把他调到靠墙一排的第一张座位,把他对其他同学的危害幅射面缩到最小。结果他不乐意了,要求换座位。没问题,要换座位可以,只要成绩有所提高并拿出相应的表现来,我绝对同意。我和他之间的第一个协议由此诞生。
第二,家校联系法。
家庭是学生接受品德教育的启蒙学校,家庭环境中的某些不当教育和环境中的某些不良因素,是形成学生不良品德的一个重要原因。面对班级的问题学生,如果班主任只习惯于孤军奋战,不注意社会、家庭各方面力量的协调和配合,不注意来自社会各方面的信息对学生的影响,是收不到很好的效益的。他的家长对他有一定的要求,并不希望他这样浑浑噩噩过日子,所以坚决配合老师的要求。我准备了一本记载本,把他表现好的,不好的都记载上去,希望家长了解他在学校的表现,配合老师对他进行教育。因为每次都表扬了他表现进步的地方,所以他本人并不反感这样做。通过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他思想单纯,心智幼稚,所以我马上进行了第三套方案,激将法。我鼓励他在没有任课老师的自习课单独到自习教室上,“省得别人都怪你,说自习课纪律全是你破坏的,你不在教室里,自习课再有人吵闹就怪不到你头上。”他非常赞成我的说法,同意了。他从不认为自己是破坏班级纪律的罪魁祸首,看到同学的投票结果颇受刺激。第一次尝试后,我赶紧问他:“一个人自习感觉如何?”他非常兴奋,“很不错,我的效率狂高,一节课就完成了数学作业。”我趁机大大地表扬了他一番,并打蛇随棍上,“你看你多聪明,如此有难度的作业做得如此快。从今天开始,你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完成一门作业,数学或英语,并交给老师。”“没问题。”他非常爽快地答应了。打那以后,他当天都交一门作业,自习课闲聊自然就少了。
第三,冷处理法。
面对学生出现的突发行为,需要老师及时、冷静地做出思考并解决。但是,有时候“冷处理”反而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他虽然有所进步,但总会有反复。很快,我就逮到他抄作业了,而且被抄作业的那个同学成绩远不如他,所以作业质量一塌糊涂。我直接把他叫到办公室,面对两份一样极差的作业,他无可辩驳地低下了头。我冷淡地对他说:“原来你对自己的要求已经低到这种程度了,我也就不白费力气了,我决定从今天起不理睬你了。”之后,我上课时特意不朝他那个方向看,也不叫他起来回答问题,眼睛的余光却可以瞟见他直着脑袋盯着我。下课时我从他身边走过就当没看见他。终于他受不了了,两天后他找了个借口蹭到我身边说:“老师,你理我吧!我保证以后再也不抄作业了。”可怜巴巴的语气、渴求的神情实在让人忍俊不禁。我趁机又怒其不争地痛斥了他一番,他则小鸡啄米似的频频点头。
就这样,他在一次又一次的犯错、改正、再犯错、再改正的过程中逐渐长大了。终于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成绩提升至班级数一数二,纪律也大有改观。我不由地想起全国优秀班主任小艾的话:“学生如果犯了100次错,那么你要给他101次改正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