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古润今,让思维之树根深叶茂

2013-04-29 00:44李旭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年6期
关键词:写作思维语文教育

李旭

摘 要:中国古代文豪辈出的历史,闪耀着传统作文教育的特有魅力。如果我们能够结合当前作文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努力挖掘并借鉴古人训练写作思维的传统经验,那么语文教育的前景就会更加广阔而秀美。

关键词:语文教育 写作思维 升华结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c)-0064-02

張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以下简称《初探》)一书中用专门的篇幅针对传统的作文训练作了披沙拣金的评介,读后体会非浅。

1 思维的基础

拿马克思主义观点来说,思维依赖于人的学习和实践而产生;拿清代思想家章学诚的话来说,写作思维就是“博学以实之,文章以达之。”“博学”一个方面是用书本知识来丰富思想;另一方面是通过实践来丰富思想。清代思想家张伯行更进一步明确了这个道理:“论道而专求诸语言文字间,则道晦矣;抑论学而不求之语言文字间,则道亦泯矣。”只有把书本知识和社会体验结合起来,才能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培养和提高能力,这是思维的根柢。作文的训练原则是“词意并重”,“意到而词不达,如讼者抱直理,口呐莫伸”,这是作文的大病。“辞”通向“意”的唯一途径是思维,而“文章以达之”则是运用语言进行思维,进而表达的最终归宿。

2 思维灵感的诱发

训练写作的基本手段就是“首先鼓励学生大胆地写,等有了一定的基础再要求严谨精练。”(《初探》)即所谓“先放后收”,先写“放胆文”后写“小心文”。苏轼这样说:“凡文字少小须令气象峥嵘彩色斑斓,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那么,什么可以使“少小”时的文字“气象峥嵘彩色斑斓”呢?主要是少年儿童的特长:想象—— 这一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爱因斯坦在十六岁时,就开始想象:“如果有人追上光速,将会看到什么呢?”十年的想象后“狭义相对论”诞生。他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这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不难看出,张老推荐“放胆文”的真意,就是极力倡导对少年儿童的思维诱发。《初探》述,宋人谢枋得根据“先放后收”的原则编写了一部阅读课本,叫《文章轨范》。这个书分两部分,前半部分叫做“放胆文”,后半部分叫做“小心文”。在所谓“放胆文”前面编写了这样几句引言:“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心小—— 由粗入细,由俗入雅,由繁入简,由豪荡入纯粹。”读到此处不禁为古人在发展学生的想象、诱发学生的思维方面的良苦用心而赞叹折服。由“粗、俗、繁、豪荡、粗枝大叶”的想象活动,发展到“细、雅、简、纯粹”的思维活动的诱发手段就是“先放后收”,它完全符合心理学原理:想象有助于思维活动,想象又在思维能力的指导下,向思维发展,使思维更加深入。这也就是从生动的直觉到抽象的思维的认识过程。因此,古人实施的“先放后收”作文训练步骤,事实上已经为当时青少年想象之苗的破土而出提供了契机,为人类的最高级形式思维这棵大树的茁壮成长培育了优秀的株体。

3 思维兴趣的保护

《初探》揭示传统经验说,初学阶段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写,同时,教师批改作文的时候,不要改得太厉害,以免“沮挫其才思。”可见古人把作文的遣词造句立意谋篇,提到培养学生“才思”的高度认识,把作文当一项心理工程来完成。“才思”就是想象和思维,它的动力是浓厚的兴趣。就像小时候的爱因斯坦对指南针的入迷探究,爱迪生对鹅暖蛋现象的寻根问底一样,在学生作文中,这样的兴趣火花时时可见。如果教师用成人的尺度去衡量学生作文,肯定会发现这样那样的不可思议之处,如果动大手术地修改,使之面目全非,或者武断地一概否定,都无疑是对学生“才思”的扼杀。古人认为,只要充分发挥具有浓厚兴趣的想象和思维,作文才会“开广其胸襟,发舒其志气,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必能放言高论,笔端不窘束矣。”保护思维兴趣的目的就是:开阔学生的“思野”,让兴趣驱使他们不断地摆脱生活和认识的局限,向更高层次的思维水平攀登,进而借助语言文字来抒发胸臆,描绘壮志。教师不要有意无意地给学生造成作文难的错觉,而应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享受用我笔写我心的优越感和快意感,挥洒自如放言高论。一代代才敏思深的大手笔的诞生,这样的条件几乎是不可或缺的。“我虽少,为文不能自雕斫,引笔行墨,快意累累,意尽便止,亦何所师法”,柳宗元的话便是有力的佐证。现代人提倡对作文“多就少改”的意义,就体现在发扬优良的传统经验,保护学生的思维兴趣上。“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该是多么形象而深刻的启迪呢!当然,保护并不意味着迁就,为了避免思维兴趣的保护走上极端,前人的经验还有更上层楼的辩证境界。

4 习作思维的点拨

清代教育家唐彪说:“先生与弟子之文,改亦不佳者,宁置之。……改不可改而强改,徒费精神,终不能亲切条畅,学生阅之,反增隔膜之见。惟可改之处宜细心笔削,令有点铁化金之妙。斯善矣。”这里提出的是对学生作文在不同情况下应采取不同手段的问题。那么,究竟在什么情况下“宁置之”而不改,在什么情况下“宜细心笔削”而“点铁化金”呢?关键在于改后效果是不是对维护思维的一般规律,发展学生思维个性有利。既然作文是一项以思维为核心的心理工程,那么每篇习作也就会因文因人而染上明显的个性色彩。韩愈说:在写作方面“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不同习作者对同一习作材料的组织安排绝不可能相同,因为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观察、理解和认识往往各有独特之处。由于这个原因,如果教师“不可改而强改”,不仅是教师“徒费精神”,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阅之,反增隔膜之见”。问题的另一面是思维不但具有个性特征,而且具有共同的、一般的规律。教师欲求“点铁化金”之术,务必在引导学生的思维,沿着一般规律健康发展的前提下,重发挥其思维个性优势,以至把思维与语言、内容与形式、个性与规律溶于一炉。那么,“可改之处”就应在学生的思维误区上,对于文章中违背客观规律,违反道德准则、思想原则、语言法则之处则“宜细心笔削”,以便疏通其思路,点拨其思维,使他们心领神会,心悦诚服,并“于改就之文细心推究,我之非处何在,先生之妙处何在。逾数月,又玩索之。玩索再四,则通塞是非之故明,而学识进矣。”

5 思维的锻炼与发展

《初探》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反复指出学文“必须多作”,而姚鼐之言“大抵文字须熟乃妙,熟则利病自明”则一语点破了多作的意义。多作的实质是对思维的反复锻炼。张老历来认为,多作应体现在“三练、两目标”上,一练眼力以观察,二练脑力以思维,三练笔力以表达,从而使思维训练向开阔活跃和细致严密的目标发展。

“多改,目的在于深入揣摩,一方面可以达到更牢固地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方法,同时养成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和习惯。这是前人在写作训练方面非常突出的一条经验。”(《初探》)前人修改文章的经验丰富而宝贵,而以下几点更是古鉴生辉。

5.1 思维调整

传统经验指出:“如文章草创已定,便从头至尾,一一检点。气有不顺处,须疏之使顺;机有不圆处,须炼之使圆;血脉有不贯处,须融之使贯;音节有不叶处,须调之使叶。如此仔细推敲,自然疵病稀少。”显而易见,调整思维的范围是“从头至尾”,方法是“一一检点”,对象和任务是“疏气、炼机、融血脉、调音节”,已达到文章思路畅通,篇章结构严谨,逻辑联系贯通,语气音节协调的目标。

5.2 补充思维

在这里,张老推崇的方法是“冷处理”,他引唐彪的话说:“文章自脱稿时,弊病多不自觉,过数日后,遺漏之意始能见及,故易改也。又当其时执着此意,即不能转改他意,异时心意虚平,无所执着,前日所作有未是处,俱能辨之,所以易改。”思维补充的心理保证是作者的“心意虚平,无所执着”;前提是觉察分辨出文稿中的“弊病、遗漏”和“未是处”,在以上基础上才可能改进布局,补正删误,从而使思维流程顺畅,使文章最大限度地做到连贯、准确、鲜明、完整。“这个办法,不仅成年的作者经常实行,从前在训练学生学习作文的时候也时常采用。”(《初探》)

6 好文章是思维的结晶

《初探》考据说,清代教育家崔学古所推崇的优秀作文的标准是“造意要超卓,立格要正大,题旨要明透,笔气要清顺。”“造意超卓”,需要的就是创造性思维,它是通过追求新颖,追求深刻,用独特的见解来推陈出新、标新立异,其共性是多角度的构思,个性有“爆破”状,“辐射”状,“涟漪”状,“延伸”状,“逆向”状等等,目的就是把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引向一个个新的柳暗花明。“立格正大”,则揭示了作文思维的灵魂、立意的根本,要求所立之意能经得住实践的检验。“题旨名透”就是说观点要鲜明,开掘要深邃,避免晦涩、肤浅、矛盾或词不达意、无病呻吟、虚张声势。“笔气清顺”的要素应是语句有情理,修辞有声色,篇章有肌理,意旨有神采,从而形成一种独到的整体风格和气质。“文章大观,奇正、离合、瑰丽、尔雅、险壮、温夷,何所不有?”(明屠隆《与王元美先生》)都是作文的“笔气”。“笔气”同语言一样是思维的载体,对于作文来说,语言、笔气和思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果表里的统一体。这样一来,作文的思想、形式都承蒙思维之树的阴翳,才会耐得品味,美不胜收。

参考文献

[1] 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M].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

[2] 谢枋得.文章轨范[M].南宋.

猜你喜欢
写作思维语文教育
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的几点思考
分析小学语文教育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语文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教育教学要做到“文道美统一”
穷其本然,化为践履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叙事学理论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启发
小学语文教学读与写相结合策略探究
如何提高英语写作有效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