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进
[摘 要]在中等职业教育事业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探讨“育人成才”成为摆在中职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济南市历城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按照“德育领先、一专多能、全面提高、适应社会”的教学方针,以学生技能训练为核心、以思想道德品质建设为根本、以专业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契机,走德能并重的“质量兴校”之路,推动了学校办学效益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德育教育;品质塑造;规范管理;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9-0070-02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迅猛,职业学校教育对象的根本变化和市场经济的迫切要求,使德育工作成为职业学校的生命线。开放办学、免试入学、学生学习主动性差、行为规范问题较多、自卑感严重等各种利弊问题逐步显现,这种变化使德育工作比以往显得更为重要。职业学校教育工作者如何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与时俱进,积极挖掘和拓宽德育工作的新思路,用新的思维和新的方法,把德育工作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中,有机融合多元因素,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实施高点定位,满足经济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对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成为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和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济南历城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按照“德育领先、一专多能、全面提高、适应社会”的教学方针,以思想道德品质建设为根本、以学生技能训练为核心,以专业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契机,积极研究探索职业学校“育人成才”的成功规律,走德能并重的“质量兴校”之路。
1 德育教育以“品质塑造”为前提
要在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需要较高的智商,也需要较高的情商,而情商的核心就是思想道德品质。为此,学校十分注重学生行为规范、文明礼仪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坚持系统性教育和日常性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原则,着力培养学生的四种意识,即自立意识、信息意识、通才意识和法律意识;四种观念:时间观念、信用观念、质量观念和效益观念。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优良品质。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历城职专的学生“有礼貌、技能熟、手脚勤、脑子活”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砝码。
2 德育教育以“规范管理”为保障
学校坚持把学生管理工作放在学校规范化管理的突出位置,“以人为本,管育结合”。坚持“德育与活动相融、约束与服务并举”的教育方针。从组织体系上讲,由分管校长、政教处(或教务处)主任、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学生会、班委会组成,组织体系要求各个机构在分管校长的统一领导下,相互协调、分工合作、密切配合;从制度体系上讲,积极建立和完善了“全员管理、全面管理、全程管理”的“三全管理”机制,力推24小时值勤制度,严格值勤奖惩制度,形成了全员管理、人人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3 德育教育以“校园文化”为灵魂
学校坚持“工厂化学校,职业化培养”的独特办学模式,并紧紧围绕这一模式,打造卓越的文化品牌,用文化来引领学校健康有序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已经初步形成以“儒学”文化为基础、以“科技”文化、“运动”文化和“企业”文化为显性特征的特色基调,延伸拉长了师生的感知链条。
一是夯实学校的文化底蕴。在教学楼门厅内专门设立“儒学文化厅”,设立铸铜孔子像、论语摘录、孔子向老子问礼、诚信做人警句等;在校园新叶广场内新建“儒学文化长廊”,对儒学中的经典语言进行了古今对译,为全体师生时时处处践履儒学文化中“至圣至贤的理想人格、自强不息的人生追求、见利思义的义利观、和为贵的相处之道”提供了警示性的、激励性的宣传平台。
二是力推全民健身运动。学校运动场“奥林匹克文化墙”整修一新,再现了奥运发展的精彩发展历程;最新购置的30余套乒乓球台,为广大师生倡导文化健身、体育健身,激励师生在工作、学习中践行“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
三是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学校在校园行知苑内设立了居里夫人、爱因斯坦、达尔文、鲁班、祖冲之、张衡等六大中外巨人头像雕塑,石碑刻有“天道酬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海纳百川”等励志名言,让全体师生在耳濡目染中提高了科技创新意识,启迪了人生智慧,感悟了时事变迁。
四是通过宣传栏、灯箱、文化长廊等形式,有机的融合企业文化、宣传企业文化,形成具有实效性的教育理念和校训思想,培育文化心理,增强师生文化认同感和责任感。如校训“立德自强,学以致用”,又如企业名言“把简单的事情做好了就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好了就不平凡”等,处处彰显出学校育人观的用心。
4 德育教育以“课程设置”为根本
我们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实用型人才为目标,主动适应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求,坚持面向市场、贴近市场,深入研究市场需求,分析预测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切实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创新教学工作体制,转变优化办学机制,积极推行“中专+高级技工+高职大专”的育人特色,奠定了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培养的“机制基础”。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坚持文化课“够用”,专业理论课“实用”,实训课“应用”的基本教学宗旨,以课程体系建设为平台,深化课程改革,努力传播开展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
首先是优化课程结构;其次是优化课时比例;最后是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同时对一部分基础较好且有升学愿望的学生,如财会专业、计算机专业,实行单独组班、单独辅导,按照高职考试的要求强化相关课程教学;对大部分的学生,则按照就业市场的要求强化专业技术训练,最终实现想就业的能优质就业,想升学的能进入理想殿堂深造,想出国的能达成“镀金”研修的愿望。
5 德育教育以“教学模式”为关键
学校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精神,特别侧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作用,针对不同生源的学生,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寻找自我发展的最佳途径,讲求实用实效。学校积极尝试“项目教学”、“模块式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方式方法,这在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中发挥了极大作用。
“坚持育人为本”!“不怕差、只要抓;因为差、更要抓”成为历城职专精神文化创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6 德育教育以“技能培养”为核心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学校以技能教学改革为抓手,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特色,积极推进“天天练、周周比、月月赛、一学期组织一次大型的技能比赛”活动的开展,这些举措的实施,为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奠定了扎实的技能基础。在近几年的省市职业院校数控专业技能大赛中,济南市历城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代表队屡创优异成绩,多次夺得项目的第一名和第二名。2012年,我校选手在全省职业技能大赛中荣获数车第一名、加工中心第三名、数铣第六名的优异成绩。数车选手还将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的职业技能大赛。
7 德育教育以“校企合作”为方向
加强与知名企业的联系,学校还先后与8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其中很多还是世界五百强企业,如中国重汽集团、吉利汽车集团、柯尼卡?美能达、中车集团、北车集团、三星电子、轻骑铃木公司等企业,通过与企业的有效沟通,了解企业的需求,积极构建设立了“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完成校内的实训后,到企业去顶岗实习,体验真实的生产劳动场景和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工作作风,从而架起了学生由课堂和学校走向就业和职业岗位的重要桥梁。
在当今招生就业形势仍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多证书培养制度”成为我校的“金”字招牌,年招生在1500人以上,高级技工学生比例占到了80%。“多证在手、多技在身”成为学生顺利就业顶岗的敲门砖,就业率达到了100%。学校的办学质量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被誉为“技师摇篮”。
通过上述措施,学生普遍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了足够的技能,更好地适应了社会多层次、多类型的需求,为更好地参与市场就业竞争创造了条件。实践证明,从依靠企业、服务企业、融合企业、引进企业这四个方面去开发校企合作是中等职业教育提高办学质量、增进办学效益的有效形式,是培养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8 结 论
目前我国职业技术学校德育工作面临德育观念、德育目标、德育教育模式等诸多方面的挑战。要应对这一挑战,扭转德育实效性不断弱化的趋势,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应围绕学生全面发展的终极目的,重塑合理的职业技术学校德育理念,建立多层次的德育目标导向,完善德育内容,改革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加强德育教育知行合一的途径研究,实现德育在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总之,新时期全球化使国际社会交往日益频繁,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观念更新不断加强。在这一背景下,我国职业技术学校德育工作面临严峻挑战,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和用工环境,济南市历城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始终秉承“立德自强、学以致用”的校训,坚持“学生好一切才会好”的育人理念,倡导“勤观察、善发现、讲养成、常示范”的管理方针,积极实施规范化管理,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突出德育工作。经过几年的实践检验,形成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爱”为主线,以“活动、细节、文化”为支撑的中职德育工作模式,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具有健全人格、具有优秀职业素养的高技能实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黄红伟鼻程钢兄吧德育工作的开展[J].职业技术教育,2012(2)
[2]邓宁,邓文达敝兄把校学院文化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0(S1)
[3][美]鲍里奇庇行Ы萄Хǎ跰].易东平,译蹦暇: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孙进敝耙笛校德育教育知行合一的途径研究[J].职教论坛,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