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廷旺
[摘 要]体育是高校校园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体育活动是学生活动的最主要方式之一,它占据了学生课余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所以如何加强和引导大学生体育活动,让体育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也是所有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体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9-0099-02
1 体育活动的主要功能
11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111 调节身心,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快乐感
大学时期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他们青春活泼,在完成日常学习后的休息中,为了寻求生理和心理上的放松,乐于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体育活动寓教育、健身、娱乐于一体,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参加和观看体育比赛中,在锻炼身体、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陶冶了情操,调节了身心,获得了精神享受,心理上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感受。他们在参与体育中获得的这种情感体验,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和发展。
112 多种体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成功感
体育活动的教育与其他教育的不同点在于,学生要在身体直接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运动技术。在多种身体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学生不断体验着成功的感受,如在跳跃投掷中,高度上升、远度增加;运动技能由粗略掌握改进提高到熟练运用;比赛中的获胜以及老师的表扬……这都是对成功的体验,而且这种体验最直观、最及时、最频繁,因而对学生心理的刺激也最深刻。
113 培养学生的挑战与竞争意识
未来社会充满挑战与竞争,优胜劣汰与适者生存日趋明显。恰恰,体育的竞赛性为学生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向困难挑战、锲而不舍,则是体育精神的充分体现。心理学研究表明,当自己的能力适应任务挑战时,人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如果缺乏挑战,就会使人产生厌倦感。相反,任务太富有挑战性,也会导致个体焦虑。在体育活动中指导者要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活动的形式。要使基础较差的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乐趣,逐渐提高他们参与竞争的勇气。同时,对基础好的学生来说还要形成一种挑战。当然活动还要进行认真讲评,使胜者不骄败者不馁。另外,在体育活动中要建立激励机制,在学生中间形成竞争,使成绩好的学生更加优秀,使成绩差的学生产生一种危机感,从而刻苦锻炼,争取进步。
114 正确对待挫折,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力
体育活动是一个开放型的、效果明显的活动。成与败,喜与哀的情感最为突出的也是最容易的表现于此。挫折对每个人来说是难免的。心理研究表明,承受挫折能力和其他心理品质一样,可以通过学习和锻炼获得提高。活动中辅导员要把握好时机,教育学生正确看待,败时不气馁,顽强拼搏;胜时不骄傲,冷静对待。参加体育活动,既是对身体的锻炼,更是对意志的考验。辅导员要有意识、有计划地采取相应措施来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力。使学生在活动中有具体的收获,认识活动的目的意义。比如长跑等活动,这些比较辛苦、枯燥的活动往往是学生最不愿意去做的,辅导员就要先培养学生的意志和兴趣,让学生明白涉及耐力的活动是一种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给自己定一个目标,先自己与自己比,这样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就容易形成超越自我的良好意志。
健康的身体加良好的心理才是我们提倡的健康。体育活动是增进健康的重要途径。因此,辅导员要充分理解“健康”的内涵,在活动中有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学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2 满足需要,促进交流
121 满足学生展示自我的需要
体育交往来自人的需要,是人精神上的需求。人们参加体育交往是为了不断获得肯定自身的信息,以满足主体的心理需要。一次体育锻炼,一场竞技比赛,一次体育观赏活动,会使人得到各种心理体验,从中寻求满足和欢快。人们在体育活动中,接受了多方面的信息,并通过自身的有效反馈,充分的体验这些信息所给予的欢快感和愉悦感,享受着身体的、心理的和精神的需要的满足。它超越了心理表层的直接满足,上升到追求人的整体实现的精神体系之中。体育交往的高层意义或所体现的内在价值需要,就来自于获得交往中的友谊与力量,寻找心灵的安宁与慰藉,进行生命搏击的勇气和信心,从中去感受生命的价值。
122 促进学生间的交流
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其本身特点决定了很多采用集体活动的形式和比赛的方法,这就增加了学生之间的直接接触和交流。他们在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相互之间具有依赖性、牵制性和影响性。为了完成比赛任务和实现参加体育活动的满足感,必然要求学生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帮助、相互协作、共同参与。学生长期生活在这种体育关系中,就会加深了解,密切来往,使他们的心灵不断受到情感的熏陶,相互之间产生一种深厚而广泛的友情。这种有着共同爱好、一起拼搏中建立起来的友谊会更加稳定和深厚。
123 促进师生间的交流
在体育活动中,常常要求克服困难,勇敢奋斗,有利于培养勇敢、坚毅、果断、机智等意志。这些道德品质和意志,在体育的实际活动中,比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更容易表现出来,往往通过一个具体的活动项目,就能觉察出学生的不同性格、能力、气质、兴趣等各种心理特征。辅导员可以更直接、更客观的了解学生。辅导员针对学生的种种表现及时向学生进行教育,其效果比在日常管理中教育学生更实际。辅导员一定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不管是以组织者、指导者或直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活动。这样才能促进师生间的了解,师生互敬互助,创造新型、融洽、轻松的师生关系,这利于学生保持愉快的心境,使每个学生在活动中获得良好的心理定式。这有利于辅导员日后的工作。
13 培养集体主义思想,促进班集体的形成
体育活动中的集体性项目需要参与者的合作,能充分体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将自己的荣誉和成绩与集体的荣誉和成绩联系在一起,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合作协调能力。这有利于帮助学生超越逞强的自我观念,正确认识集体与个体的关系,并了解社会角色的扮演。另外,体育比赛的效应,在于以运动竞争为媒介,在比赛中参与的个体荣誉与集体荣誉被结合在一起,这将在学生(包括参赛学生和观赛学生)中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他们对所代表群体(班级和学校)的集体感,从而起到体育比赛部分学生直接参加,多数或全体学生间接参与,共同受教育,激发集体情感的作用。同时,集体性项目作为社会公德和规则性确立的隐形方式,使学生在运动中明白运动道德和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2 如何在思政教育中更为有效的运用体育活动
21 根据不同时期组织体育活动
不同时期主要指季节的不同、学生在校的不同时期、国内外重要教育时期的不同。根据季节的不同,组织不同的体育活动比较容易理解和操作,因为有些体育项目本身就带有很明显的季节性,例如:游泳一般适合在夏天;球类项目不适合在天气寒冷的冬季举行;耐力性项目可以在天气比较恶劣的冬季举行等。根据学生在校的不同时期就是指学生在校的不同阶段时间,如新生一年级刚入学时;一年级下学期开学时;学生毕业之前。就是说学生在校的不同时期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思想状况、相互了解程度、学生的情感需求情况来组织合适的体育活动。国内外重要教育时期就是指在国内国际有影响较大的事件或较好的教育契机时;如:奥运会举办时;中国女排重夺世界冠军时;足球世界杯举行时;国际、国内有重大体育事件时。要抓住时机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育活动这样教育的效果会更好。
22 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选择体育项目
体育运动项目繁多,不同的运动项目所培养的意志品质不同,教育效果不同。如球类运动,这是一种集体合作的项目,能培养学生强烈的进取心、高度的纪律性、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勇敢拼搏、不畏强手的意志品质。游泳、单杠、高低杠等项目,田径中的跨栏,撑杆跳等难度大、技术性高、危险性大的运动项目,则可以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以及机智勇敢,顽强果断的意志品质。队列练习,则可以培养学生的目的性、纪律性、坚韧性。由此可见,只有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结合体育项目的特点合理地选择各种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才能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得到更有效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3 辅导员以身作则参与其中
辅导员一定要亲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以身作则,一方面有利于鼓励和带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辅导员只有参与了才能在活动其间更好的了解学生,及时的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的指导和教育学生,也能促进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让辅导员更有亲和力、凝聚力。
3 开展体育活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体育活动中的安全问题
学生工作中一切的教育要以学生的安全为基础,在体育活动中许多对抗性的项目是存在一定的危险性的。所以在开展体育活动之前一定要对体育活动中的危险隐患有所了解,有所准备。在活动之前要提醒学生注意,了解必要的急救方法和准备必要的医疗物品。
32 保证公平公正的体育原则
体育的魅力就在于公平公正的竞争,体育活动要发挥教育的作用就必须建立在公平公正的活动原则上,因为体育提倡的是积极的向上的精神,如果不能在体育活动中保证公平公正,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使学生心理遭受打击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在保证公平公正的原则是还必须理解由于技术等客观原因造成的失误。引导学生理解和宽容这种失误,培养学生宽容的处世之怀。
33 正确引导学生的争强好胜心
学生有争强好胜的心是正常的,也应该是好的,但是要做好对学生的引导,引导学生超越逞强的个人主义,培养集体主义;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和他人比较,学习互相指导,互相帮助,赞扬对手,尊重对手。在体育活动中引导学生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
4 结 论
学生个人行为习惯和集体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反复的培养和训练。同时也要为行为习惯的养成造成一个好的集体氛围,从而对学生行为习惯起到约束和促进作用。体育活动易在学生身体活动中抓住闪光点,也很容易发现学生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因此,在活动中,辅导员必须针对这些问题,及时进行评价,提出表扬与批评。通过树立榜样、纪律约束、反复要求、不断提高要求等手段达到教育目的,从而影响学生的行为。绝不能轻易放过一次机会。同时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为学生作表率,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才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