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本禄 崔淑芹
基于构建高效课堂的思考
● 李本禄 崔淑芹
各课程专家对高效课堂的解释不一,比较统一的意见是: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采取适宜的学习方法,完成相同的学习任务用时较少且效果较好。构建高效课堂,需要明确怎样的课堂是高效课堂?如何创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这两个问题阐释如下。
高效课堂必须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这种课堂要具备四个最基本的特征:
(一)有明确、具体、可检测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确定依赖国家课程标准,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确定目标并不是机械照搬,而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变通,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来确定目标。另外,国家课程标准是最低标准,是基本的门槛,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适当高于这一标准,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授课班级学生的实际把课程标准具体化,变成任教班的标准、教师的个人标准,这样才能把课标落到实处。
具体来说,就是教师不仅要清楚让学生获得什么,还要明确获得多少,学到什么程度,只有这样教学才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如数学公式、定理教学,就不能笼统地用“了解”、“理解”、“掌握”要求学生。教师必须明确地告诉学生明确、具体、可操作的标准,并且要根据这个标准来检测学生。
(二)课堂效率高。课堂效率是与时间挂钩的,离开了时间就无所谓效率高低。高效课堂是向45分钟要效率,每节课的学习目标都应是当堂要完成的任务,而不是24小时要完成的任务。如果教师一节课后的任务还需要两个自习或几个小时的家庭作业才能完成,那就不是高效课堂,而是加重了学生的课外负担。在课堂教学效率和时间的问题上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
1.课前无预习,课后无作业。如果能够保证教学效果,这当然是水平和效率最高的教学方式。需要说明的是,课前没有预习任务不等于不让学生预习,只是不硬性给学生布置预习的作业,课堂上不检查预习结果。课后不布置作业不等于学生课后不学习,而是不留与课本直接相关的书面作业。如自习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由选择预习或复习的内容,老师不能给学生硬性规定书面作业。这样,学校就可以组织各种课外活动,从而真正做到“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
2.课前有预习,课后无作业。在课前给学生发预习学案,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书面的预习作业,在上课时教师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学生已经会了的教师就不再讲,学生不会的教师加以点拨。在课堂上完成必要的练习题,课后不再布置巩固性的作业,但要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实际上,每节课后仍有作业,只是把巩固性的作业变成了预习作业。有的老师说预习不是作业,预习有多种形式,如果学生自由看书,没有书面的硬性规定,就不是作业;如果老师打印了学案练习题并且让学生必须完成还要检查,就是作业。如果每门课都布置大量的课前预习作业,学生的负担自然就会加重。
3.课前有预习,课后有作业。课前有预习学案,课后有巩固作业,可以说一堂课前后夹击,学生没有轻松的时间。有的学校搞循环式教学,不分课上课下,课堂无边界,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就大打折扣,学生的负担就会大大加重,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基本没有从事其它活动的时间。
在一些优质课评选及同课异构活动中,同样上一节课,有的老师提前让学生用了3-4课时预习,并与学生进行反复演练,第二天上课时让学生展示表演,听课的人都为之惊叹,但这样的课并没有效率可言。而有的教师仅仅是课前与学生简单交流就开始上课,虽然课堂不热闹,但学生学得很扎实。这就如同赛跑,当发令枪响的时候,运动员都应该站在零点起跑线上,而有的却提前站到了60米处,这就没有可比性了。因此,公开课或同课异构活动应该是当堂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不能提前与学生见面或布置预习作业,只有这样才能看出一堂课效率的高低。
(三)课堂上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学生学习是否积极主动和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关,目前的教学方法很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是“先学后教”和“先教后练”。
“先学后教”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只要学生自己看书能解决的就要让学生看书,教师不急于讲,学生不会的可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学生实在不会的教师再加以点拨,教师一定要退到最后一步。先让学生说,学生回答错了不要紧,教师可以纠正,但一定要给学生这个机会。
“先教后练”是一开始就由教师讲,讲概念、讲例题,讲完之后让学生练习、巩固。采用这种教学方式的教师有一个基本假设:今天是新授课,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是一无所知的,所以我要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讲起。学生真的是一无所知吗?教师让学生自己看书了吗?如果教师没有给学生自学的机会怎么就知道学生自己看不懂?比如,有教师在讲数学例题时,只是自己在黑板上讲例题,讲完了就出几道题让学生练,上完了课学生也没有翻开书。这位教师不让学生看书的理由是:书上的例题每一步都很清楚,连答案都有,学生看会了就不认真听讲了,有的学生很浮躁,看一遍就不想看了,深入不下去。什么是“会”?学生看明白了不一定会,能够写出来、能够给别人讲明白才是“会”。教师先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自己看书,看完后合上书,把例题的每一步都写出来,并且讲给同桌听,说明每一步为什么这么做,根据是什么。如果每个学生能够给别人讲明白,就是真会了。课堂上不要怕学生看书,不要怕学生浮躁、不认真,而应跟上检查措施。“三分教学、七分管理”,任何先进的教学方法如果没有管理做保证就落不到实处。
衡量一堂课效率的高低,不但要看学生是否当堂掌握了,还要看学生是怎样掌握的,是教师灌输给他的还是通过他自学掌握的,这有本质的不同。
(四)当堂达标率高。一节课的效率高不高主要看当堂达标率,如果目标合理而适度,学生就应当堂达标,只有少部分学生达标的课不能算是高效课。有些教师的“达标测试”环节往往流于形式。有两种主要表现:
1.只检查成绩好的学生,教师随便提问几个成绩好的学生,这几个学生会了教师就以为全班学生都达标了。这种检查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在一节课上,教师要尽量检查到每类学生,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单靠教师的提问很难做到这一点,可通过合作小组相互检查的做法来实现。
2.虽然全部检查,但对落后学生没有补救措施,没有具体的补救措施,这些学生就会逐步变成学习困难生。虽然对于需要拓展和拔高的问题以及能力的训练和价值观的问题,不可能做到当堂达标,但对于每堂课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核心概念,应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掌握,这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要做到这一点,仅靠教师一个人的力量肯定做不到,最可行的办法就是通过合作学习,把程度不等的学生分成2人一小组、4人一大组,个别不会的由本小组同学帮助补课,2人小组不能解决的4人大组解决,大组不能解决的由教师来解决。这样一个少不了,能够覆盖到全体学生,班额大点也不怕。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教师才能省心省力,也才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能力。魏书生说的“只有懒老师才能培养出勤学生”就是这个道理。此时,教师在下课前能自豪地说:“这节课所学的基本知识我班内的每个学生都掌握了”,这就是一堂高效率的课。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围绕教学目的,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简要描述。它是教学理论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系统总结。没有一种模式是为完成所有类型的学习或者是为适用于所有学习风格而设计的,单一地采用某一种教学模式不可能实现教学的全部功能。当前教学改革中涌现出的各式各样的教学模式,多数是由基本教学模式交叉或变形组合而成的,其中的一些模式缺乏系统的、科学的理论指导,可以说是“一次性的”,已被一些专家质疑,估计很快就会过时。
全国数学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顾泠沅说:“教师的水平只有在课堂的拼搏中才能成长。”日本教育学会会长、东京大学大学院佐藤学教授也提到“一所学校要有发展,要有改进,教师要敞开教室的大门,相互评论,连环跟进,除此之外,别无他法!”这告诉我们,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必须依靠听课评课、观课议课活动。构建高效课堂过程中的“听评观议”,既是“案例讨论”,又是“行为跟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时刻结合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实现着对教学理念的内化,并依托自己的教育情境不断进行着反思和改进。
构建高效课堂不应仅仅是为了创建一种模式,更是为了改进和提高教师工作,改善教师生活状态,提高教学、教师的专业地位,减轻学生不合理的学习负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通过加强协作,共享智慧,在对比各种教学模式的理论、优点和局限性的情况下,结合学科特点,针对教学内容,借鉴吸收几种教学模式的特点并重新进行组合,最终构建一种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教学过程的整体功能得到发挥、教学系统的最大活力得到保持、学科特点得到充分体现的新模式,并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之目的。
李本禄/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特级教师 崔淑芹/山东省德州学院
(责任编辑:陈培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