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善文化建设与学校德育实效

2012-04-02 14:36任光升
当代教育科学 2012年10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学会学校

● 任光升

向善文化建设与学校德育实效

● 任光升

和谐社会的建设呼唤人性“向善”的文化,素质教育的推进更需要“向善”的学校文化引领,在学校德育需要探求创新之路的今天,学校向善文化的建设是促进德育工作的增长点,是德育焕发生命活力的必然建构,是建立德育工作长效机制的着力点。

善;向善文化;学校德育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一直是我们两千多年来的理想育人目标和教育的完美追求。就当今社会而言,我们正在为建设和谐社会而努力,而作为社会文化传承阵地之一的学校教育更应该有“止于至善”的理想与追求。要实现这一理想目标,作为学校更应该培育具有自身特点的向善文化。孟子把人性归于善,教育就是扬善抑恶;荀子把人性归于恶,教育就是弃恶从善;也就是说,不管是“人性善”还是“人性恶”,教育的责任就是要教人抑恶扬善、引人和谐向善。教育传递文化,用文化陶冶人,用制度塑造人,教育中贯穿着文化,文化本身就是教育,而“向善”是文化的重要功能,所以培育“向善文化”是体现教育文化功能的一种。和谐社会的建设呼唤人性“向善”的主流文化环境,素质教育的推进更需要“向善”的学校文化引领,因此,通过建设学校内部的“向善”文化来促进学校发展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学校和谐发展的基础,更是建立学校德育工作长效机制的着力点和增强学校德育实效的突破口。

一、向善文化的含义

在《辞海》中,关于“善”的解释首先是“善良;美好”的意思,并且把“善”定义为“伦理学的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中心范畴。用于对人的行为进行道德评价。凡是符合一定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为,就是善;反之就是恶。”可见,“向善”即朝着善的方面做;朝着善良美好的方面发展;朝着符合一定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方向培养人。“向善文化”即营造一种引导人们朝着善良美好的方面发展的文化,朝着符合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方面发展的文化。它包括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包括以“爱人、爱家、爱国”为主要内容的“为人之理”,以“修养品行、立志自强、注重人格、崇尚气节、诚信笃实、知行合体”为主要内容的“省己之道”;更包括当今我们倡导的“合作互助、和谐共生”的发展文化,以及“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等。

我们所提倡的“向善文化”是人类所共有的精神财富,既是历史的沉淀,更是现实的需要,并且已经存在于我们日常的学校教育和生活当中,只是被包容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需要加以明确和强化而已。比如我们倡导近五十年,现在又重新倡导并赋予其时代含义的雷锋精神,就是我们当今时代向善文化的具体体现。雷锋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刻苦钻研的钉子精神,爱憎分明的做人品格,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等等,不都是向善文化的具体体现吗?因此,在我们学校大力倡导学习雷锋精神,推进和建设“向善文化”,既是新时代的需要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我们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

二、建设“向善文化”促进德育实践的必要性

在当今的社会转型时期,以往的学校德育缺少活力和感染力,教师对学生教育无从着手,社会对知识的过度追求和对育人工作的漠视,信息媒体的开放诱发了学生网瘾、网恋、网游等一系列新的问题,传统僵化的德育方式已对当今学生的思想失去了应有的引导和影响力,老师的说教和学校僵化的规训已经不能走进学生心中。据媒体报道:在茂名市摧毁的一黑社会性质的团伙中,最大的19岁,最小的16岁,他们抢劫、强奸、伤害……无恶不作;浙江金华17岁的“好学生”徐力用铁锤残忍的杀死了母亲;河南一学生肢解了父母;云南大学的马家爵事件至今使人谈虎色变……在这一桩桩触目惊心的事件背后无不折射出当今青少年在“向善文化”方面的缺失,也反映出建设“向善文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因此,更需要我们的学校教育认真探求和挖掘德育工作新的着力点,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根据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把引入向善的文化加以发扬光大,这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

(一)向善文化建设是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时代主题

建设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长期任务。中华文明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追求和谐的发展史,可以说“和谐向善”是中华文化的基础,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等等。在和谐的基础上体现“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而这一切恰恰也是学校向善文化的主要内容,既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文化需求,更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时代主题。

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大潮中,在物欲拜金的浮华阴影下,要确立和谐向上的向善文化,把和谐向上的种子植于学生心中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任。要让学生既学会自立自强,又学会与人合作共生;既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又有“孝悌爱众”之善心;既有“和而不同”的君子之风,又具“先人后己”、“追求真理”的浩然正气;既能修养品行、立志自强,又能诚信笃实、知行合体。这既是学校德育的重要主题,更是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

(二)建设向善文化可使学校德育焕发生命活力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从而激励生存和发展的动力。而目前我们的学校德育普遍缺乏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关键在于我们的教育没有真正的从人性的需求出发去施教,没有真心去尊重学生的人格,欣赏学生的优点,没有让学生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和环境中觉醒。为此,建设学校向善文化就是要从人性向善的角度出发,引导施教者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好的,都想学好,都能学好。学会尊重每一个学生,放大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在 “我能行”、“我能做得更好”、“我能有所作为”的信心支配下不屈不挠的去克服困难、去学习、去奋斗。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校向善的文化引导下,自觉的“抑恶扬善、弃恶从善”。在教给学生辨别是非能力的同时,还应不断赏识和放大其学好向善的思想与行为,使之成为指导学生言行的主流文化。有了这种“向善”的心态和氛围,每个老师都会从赏识的角度出发去教育每一个学生,引导每一个学生反思自省、抑恶扬善。特别要努力帮助那些行为习惯还有缺欠的学生树立信心、培植理想,从一点一滴做起,逐渐拥有辨别善恶的能力。如果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具有这种“向善”的心态,老师们才会去认真分析每一个学生的身心特点,并针对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学生们也会从内心深处认同教师的教导,激发出自身向善的潜力。

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灿烂的向善文化。从老子的:“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到孔子的“见善如不及,见恶如探汤”;从孟子的“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到诸葛亮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些流传至今的至理名言和教育的辩证法,无不向我们展示了为善、向善的道理,也告诉我们在教育中善与不善的相互作用和辨证关系。它激励着几千年来的君子仁人向善求好,激励着多少圣贤从善如流,更激励着无数志士仁人嫉恶好善,也揭示了向善文化及其教育的重要作用。

这些传统的向善文化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传继的社会公德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精华所在。对此,我们理应承继并发扬光大。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毛泽东主席发出的“向雷锋同志学习”号召为契机,在全社会掀起了“助人为乐”的热潮,助人为乐之风成为良好社会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正是对祖国传统向善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改革开放以来,“金钱至上”、“权钱交易”的现实和思想侵蚀着人们的心灵,干扰着传统的向善文化和现代的雷锋精神走进我们的生活和心灵,甚至会污染校园,弱化思想教育,毒害学生。纵观我们近几年道德教育的乏力和传统文化的缺失,使我们施教者也不能不审视自己随波逐流的言行,找寻我们不该丢失但已经丢失的根和魂。因此,继承优秀的传统向善文化,并结合时代的要求赋予其新的内涵,让“已经出国的雷锋精神”再回到阔别已久的中华大地,回到阔别已久的校园,让灿烂的中华文明引领学校的发展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更是新时期学校德育焕发生命活力的必然。

(三)向善文化建设是建立学校德育工作长效机制的着力点

学校德育工作不理想,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没有建立起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长效机制,没有确立“以人为本”的意识,实施相应的科学管理,致使德育工作流于形式和表面,难于深入师生们的内心。可见,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设促进学校德育有效发展的向善文化,是建立学校德育工作长效机制的着力点。向善文化是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引人向善求好的文化,是符合人性需求的文化,是人类社会和谐相处的文化,更是符合社会发展道德准则的文化。不管什么时代,向善文化都有它的普遍意义和继承价值,也都有其实际意义和长远意义。因此,把向善文化作为学校德育和学校文化的主要内容,更利于培养师生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和确立长期有效的道德准则。

在所谓的“向善文化”中,“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既是基本的内容之一,更是促进学校教育长效发展的管理精髓,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更是我国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积淀成果。古人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古人治国尚知只有“以民为本”才能形成政通人和的德政氛围,形成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今天兴教治校更应以人为本,大力倡导相应的文化理念。要在传承我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打造学校自己的符合时代发展的向善文化,树立“以师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和管理评价观,形成学校相应的制度文化,促进学校的德育工作和各项教育工作长期有效地发展。

三、学校德育实践与向善文化的有机有效地结合

已存在于学校教育各个方面的向善文化建设其实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只是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方法,结合我所在学校在几十年的办学实践和其他许多名校的经验,笔者认为学校的向善文化建设应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拓展。

第一,不断积淀、反思和建构校本文化,形成具有本校特点的向善文化理念和制度,引领学校不断向前发展。如我在胜利五十九中做校长时,通过梳理几十年学校的历史,面对走向未来探索形成了“每个学生都能学好”为核心的朴素的向善文化理念。

“每个学生都能学好”,就是说每个学生都是好的,都想学好,都能学好。这提示每一个学生,要相信自己“能学好”,告诉自己“我能行”,又要明白“学好”的含义。“学好”从做人的角度讲就是要学会感恩,学会饮水思源。一个人学会了感恩,怀着一个感恩向善的心去为人处事,这个人才算学会了做人;“学好”从学习的角度讲,就是要学会追根求源,穷极机理,学会反思,学会质疑,才可创造与发现。“学好”从生活的角度讲,更要学会反思,当你与人相处不和谐时,当你生活方式不如意时,一定要学会反思自己的原因而不是去找别人的毛病,生活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关键是看你怎样去对待它。

同时,这还告诫我们每一个施教者(教师、家长),首先要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学好,只要我们对每个孩子有信心,才能不断地赏识他们、激励他们。其次提示我们不同的孩子“能学好”的标准不同、途径不同、表现形式也会不同,因此,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具有不同个性的、不同智能的孩子,同时我们还应该教给孩子们不同的“能学好”的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其三就是如果孩子们没学好,作为教师、家长都应该先反思自己的教育和教学方法哪里不对头,而不是一味的抱怨孩子;同时也须引导孩子学会自我反思,找寻没学好的原因而后改之。欧阳修说“善者一日不教,则失而入于恶;恶者勤而教之,则可使至于善”。意思是说:“好人如果一天不进行教育,就会失足而走入歧途;行为不端的人如果经常加以教育,就会使之变成好人”。说明人品质的好坏,关键在教育。学校教育最最重要的任务是育人,以育人为本,然后再言其他,便能纲举目张。

第二,加强教师的向善文化培训,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修养水平。因为,教师是学校德育的表率和各类教育的施教者,所以,教师的师德水平和道德修养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水平和德育的效果。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对学生道德言行的示范和引领,因此,应从提高教师的文化修养开始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平,特别要对教师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让其了解 《大学》、《论语》、《学记》、《师说》等有关教育方面的传统文化精华,以及古今中外教育家的著作中有关“以身作则”、“因材施教”和“教学相长”的思想。只有教师的心态平和了、深刻了,才能潜心教育学生有所感悟,只有教师的道德高尚了,才能精心研究如何从内心引导学生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第三,加强教师的德育方法训练,改变传统的施教方式。在以学生为主体的今天,过去教师高高在上的说教方式已经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因此,老师必须学会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稚嫩的心灵,巧妙地渗透引导,艺术地处理教育中的细节,我们的教育才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第四,把向善文化理念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从课堂教学开始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意识、互助精神和理解愿望,特别是从建立互助合作小组开始培养学生的上述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既学会自强自立,又学会合作共处、相互包容、相互帮助……抓住学生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和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开展对应和适宜的向善教育:如在小学阶段注意学生好习惯的培养、榜样引导、故事引领等,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播下向善的种子。在这方面,杭州的青蓝小学让学生们自己设计自己的校园偶像——“青青、蓝蓝”,并赋予他们符合年龄特点的生命内涵和道德品质等。这种自主设计偶像的教育效果远大于外加的、生硬的各种成人式的说教。又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十四岁左右的“叛逆期”,既要充分抓住学生希望加入共青团的教育契机,开展各种活动,强化团员意识;又可选择一批四十岁左右的家长,讲自己的成长故事,组织亲子共成长的活动,让学生了解父母们的创业经历、期待与关爱,加强与父母的理解与沟通。在十八岁时,充分利用学生的成人仪式,组织家长为每一个学生写一封贺信,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拓展向善文化的影响范围。

第五,开展系列细致安排并有明确导向的德育活动

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利用升旗仪式,开展推荐升旗手介绍、旗下演讲、旗下宣誓等活动,既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又树立起自信心、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等。

感恩教育——引导每一个孩子学会感激父母、感激老师、感激朋友、感激社会……在感激中学会做人,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孝敬父母等等。

合作互助教育——除了开展各种活动促进老师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助合作,更重要的是通过学校管理机制和评价标准的改善促进教师之间的真诚合作,通过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助,并把“小组合作互助”延伸到课堂以外,形成一个个团结互助的团队。

尊老爱幼教育——长期与本地敬老院联系,分期分批地组织学生为孤寡老人献爱心;每年都开展我为弟弟妹妹献爱心活动,由高年级同学捐出自己读过的好书给低年级的同学,并与低年级的同学结成 “对子”,开展指导阅读等。

励志教育——每周推荐一篇励志故事,采用演讲、写读后感、“名人伴我成长”征文等形式,鼓励每一个学生立志报国、发奋图强。

此外,还可开展诚信教育、自信教育、环境教育、自理自护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各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如我校开展多年的古诗文诵读和中外名著阅读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知识,更陶冶了学生情操,让孩子们在接受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又汲取中华民族古典文化的营养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精华,特别是开展师生父母同读书活动,促进了学校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也提升了师生、家长的整体素质,营造了理想的、“向善文化”的教育学习氛围。

第六,围绕学校“向善文化”的理念,确立学校“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大力发掘“人本向善”的潜能。如我们胜利四中确立了以“日日新”为核心的自主发展文化,倡导每一位师生要努力做到“日日更新自我,天天进步提高”,并围绕这一理念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和评价机制。在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之下,让老师们自己修订、确立自己的教育和管理办法,在层层讨论的基础上由教代会最后确定;让学生们自己设计自己的偶像、制定自身的管理办法和行动准则,在全校逐级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规定,并由学生会、少先队分别组织实施……

我校的一位家长告诉我,关于她十岁儿子的一个真实故事:周末她带儿子去看电影,电影开演前播放庄严的国歌。国歌响起,儿子腾地站起来,身体立正,高唱国歌。她急忙拽儿子的衣服让他坐下,儿子目不斜视,直到把国歌唱完。看完电影,儿子不满的对她说:“妈妈,你今天为什么不让我唱国歌?我们老师说了,这是一个中国人爱国的表现!”。

星期天的公园里,两个成人一边散步,一边嗑瓜子,还一边随地吐瓜子皮。我们一个小学生就跟在后面拣瓜子皮,实在拣不完,就勇敢的跑到两个大人面前敬着队礼说:“阿姨,请不要随地吐瓜子皮好吗?”两个大人红着脸说:“好!好!……学生们在参与社会净化向善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自身的完善。

当我们的德育成为一种精神文化影响学生心灵的时候,才有其实际的意义和价值;当我们的德育符合人性的基本需要时,才更具有长期的实效;当我们的德育形成文化并能真正牵引和滋润学生的灵魂时,才能真正深入学生心灵的深处,催生学生主体人格的生成,唤醒学生成长的内在动机;当我们的德育深扎在丰厚的传统民族文化土壤中,又生长在时代发展的蓝天下时,她才充满了勃勃生机和活力。

任光升/东营市胜利第四中学,中央教科所访问学者

(责任编辑:张 斌)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学会学校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探究
学会分享
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问题的理论反思
学校推介
学会分享
学会尊重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