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城

  • 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北魏平城玻璃器的艺术价值探析
    摘要:北魏平城时期的玻璃器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贸易物。这一时期的玻璃器一部分是当地人自己制作的,一部分为国外流入。玻璃器因为颜色美丽,造型独特,受到许多人的喜爱。同时,由于玻璃器像明珠一样透亮,被当时的人们视作不可多得的财富,也被后来的研究者称为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在北魏平城现有的遗存物中,玻璃器占了很大比例,玻璃器不仅能够让人了解北魏平城时期的工艺技术,而且具备较高的艺术价值。本文首先分析了北魏平城当时的统治者开拓丝绸之路的目的以及主要交往的国家,然后分析了

    收藏与投资 2023年7期2023-08-07

  • 山西北朝佛教造像题记书法风格特征探析
    009)一、北魏平城时期造像题记书风特征从天兴元年(398年)道武帝建都平城开始,到太和十八年(494 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期间为北魏平城时期,这个时期造像题记数量不多,以大同云冈石窟造像题记为代表,著名的有《五十四人造像题记》(图1)和《比丘尼惠定造像题记》(图2)等。平城时期为魏碑的发源时期,此时期造像题记无不显示出平城魏碑的风貌特征,成为平城魏碑书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图1 五十四人造像题记(一)楷中参有隶书笔意楷隶相参的书写特征是平城魏碑的主要特征

    云冈研究 2023年2期2023-07-28

  • 北魏平城碑刻艺术价值研究
    ,而北魏政权建都平城时期的魏碑却一直被忽视,甚至被割舍。近些年,随着书家学者对魏碑的认知不断提高,平城魏碑才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其影响范围和艺术价值也逐渐的显现出来。一、北魏平城碑刻的简要介绍(一)北魏平城的历史背景 北魏是由草原部落鲜卑族称帝而逐渐发展形成的王朝。公元398 年拓跋珪定都平城,即今山西大同。从建都平城到迁都洛阳,平城作为北魏的首都长达97 年之久。在这一过程中,原本处于游牧状态的拓跋氏,也逐渐适应和熟悉了分土定居的生活,在经济上也从最初的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6期2023-01-21

  • 怀仁丹扬王墓的年代与墓主探讨
    仁丹扬王墓为北魏平城时代晚期墓葬,是刘昶生前预营的自己与三位夫人的合葬墓。北魏平城时代太和以前不见多室墓,丹扬王墓前后双室、前室两侧附耳室的结构,是文明太后太和改制、推行汉化制度下的产物。墓葬中的忍冬纹特征与云冈二期石窟、平城时代太和以来墓中所见忍冬纹一致,鲜卑装人物砖的图案借鉴了太延二年(472年)以后墓葬中的人物俑形象,而人物砖的排列方式则与云冈二期石窟开始出现的供养人构图范式一致,说明墓葬年代不可能早于云冈二期石窟开凿的年代。残存的金箔屑、铅板等应为

    北方文物 2022年2期2022-11-03

  • 山西大同出土北魏陶俑群 女乐俑服饰反映民族融合
    群。这为研究北魏平城时期丧葬文化、民族服饰等提供了新材料。其中,女乐俑服饰反映出民族融合特征。大同市考古研究所相关负责人古顺芳介绍,M113是一座长斜坡墓道的偏室土洞墓,坐北朝南,由墓道、封门墙和墓室三部分组成。墓底距地表5.5米。墓室为南高北低的拱形土洞,葬具为木质单棺,位于墓室西部,呈南北向放置。棺内人骨架腐朽严重,头向南,性别不明。考古发掘显示,M113共出土器物51件(组),除1件镇墓俑为泥质外,其余均为泥质灰陶。其中,第一类为陶俑及模型明器,第二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8期2022-11-01

  • 大同出土较为丰富的陶俑群
    发现,为研究北魏平城时期的丧葬文化、民族服饰、社会生活等提供了新材料。专家认为,113号墓是大同北魏平城时期常见的墓葬形制,墓中出土的镇墓俑、出行仪仗俑、家居生活俑、动物俑与模型明器等显示墓主等级较高,说明北魏平城时期不排除中上阶层也使用小型墓葬。女乐俑服饰既有左衽又有右衽,反映了北魏平城時期的民族文化融合和服饰发展。

    科学导报 2022年62期2022-05-30

  • 北魏平城寺院题刻文化艺术管窥
    37009)北魏平城寺院题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或隐而不传,或传而不彰,这种状况与北魏平城寺院题刻固有的价值不相吻合。北魏平城寺院题刻不仅具有独特的史学价值,还因见证了北魏佛教、道教和北方经学冲突、交涉乃至契合的独特历程而具有较大的宗教哲学价值。北魏平城寺院题刻本身作为一种抽象的有意味的构型,更具有较为突出的书法艺术价值。文章通过对以下北魏始光、神、太和年间的三件题刻作品的探讨,试在在一定程度上把握北魏平城寺院题刻的文化艺术价值,特别是北魏平城书法在早期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2期2022-05-18

  • 北魏平城佛教发展与寺院经济结构形成
    教文化影响。定都平城后,他们对佛教进行了大规模的传播,同时开发了寺庙建设,平城一时掀起兴佛运动。当时拓跋鲜卑族不仅热衷礼佛、崇佛,而且积极参与佛教寺院建设和石窟的开发。道武帝时始建平城佛教寺院,佛教迅速蔓延各地。到太武帝时因佛教太过盛行,曾一度颁布了废佛令。文成帝时再次复兴佛教,这一阶段佛教出现了崇佛式发展,开凿石窟、建圣像、造佛寺,弘扬佛教教义和佛法理论,佛教发展呈现出繁荣景象,《水经注》称“京邑帝里,佛法丰盛,神图妙塔,桀峙相望”,[1](卷13《㶟水

    云冈研究 2022年1期2022-05-03

  • 云冈石窟造像题记书法艺术风格及价值
    冈石窟造像题记为平城时期魏碑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北魏平城时期民间书法风格特征,在魏碑体系中实占有一席之地,其重要性是不能忽视的。一、云冈石窟从皇室血统到平民化的转变云冈石窟从诞生之日起便具有了皇族血统的身份。《魏书》记述:“和平初,师贤卒,昙曜代之……昙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1](卷114《释老志》,P3037)“《魏书·释老志》中并没有说这些石窟是为皇帝所造。不过,如以前

    云冈研究 2022年1期2022-05-03

  • 北魏明堂建设与孝文帝礼制改革
    民族政权,在定都平城后的百年间其国家制度保持着一种“胡风国俗,杂相糅乱”[1]57-70的状况,在北魏的国家祭祀典礼方面,虽有如南郊祭天等中原国家祭典渐次加入,但明堂祭典这一仪式,在孝文帝改制提出之前还尚未出现在北魏的国家祭典之中[2]165-174。因此,对于北魏明堂的研究讨论成为了探究孝文帝礼制改革的重要视角。20世纪90年代在大同发现的北魏平城明堂遗址①,是现今发掘出土的类似礼制建筑中唯一一处不存在定名争议的遗址,为研究北魏明堂及孝文帝礼制改革提供了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2022-04-07

  • 北魏前期平城农业经济开发与发展状况
    7009)秦汉时平城为北方边郡,是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之地,其经济落后、战乱频发,一直为中原王朝边缘化之地。鲜卑拓跋族定都平城后,开启了平城建设,也开启了平城农业经济的开发。目前,有关北魏农业经济的研究已经取得不少成果,从宏观上论证了北魏在中原地区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屯田,计口授田,劝课农桑,使北魏农业经济成为北魏财政收入的一部分。而平城地区的农业在北魏重农政策的推动下,其发展状况如何,本文以此为背景作一些探讨和分析。一、拓跋族与平城的开发鲜卑拓跋氏本来生活在

    史志学刊 2022年1期2022-03-24

  • 由《吊比干文碑》探平城时期魏碑楷书发展
    展起来的碑刻,且平城时期,未实行“汉化改制”,魏碑楷书发展主要受十六国书风影响,定与建都洛阳之后的魏碑楷书有异。《吊比干文碑》处南北朝民族融合时期,其书刻艺术也存融合之气,本文将对此发展情况作出详细分析,对平城时期楷书发展潮流进行阐述。一、《吊比干文碑》书刻原由关于《吊比干文碑》的书刻原由,可从记录北魏历史的《魏书》和碑文来了解。首先,《魏书》卷七中记录“(太和十有八年十有一月)丁丑,车驾幸邺。甲申,经比干之墓,伤其忠而获戾,亲为吊文,树碑而刊之”。文献中

    艺术品鉴 2021年17期2021-12-05

  • 原住民在日本考古遗址保护中的角色转换 ——以平城宫遗址百年保护史为例
    、参与人员众多的平城宫遗址,经历了遗址初步发现、遗址面临破坏危机、史迹指定①根据日本《文化财保护法》的规定,史迹是指具有较高历史或学术价值的贝冢、古墓、都城遗址、遗址、旧民居及其他遗址;指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确定遗址级别的途径,文部科学大臣可指定纪念物中重要者为史迹,史迹中特别重要者为特别史迹。、国家购买土地、保护规划制定与实施、国营历史公园建设等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历程。其间,原住民②原住民在本文是指居住在遗址范围内及遗址所在村落的居民,又称遗产地居民、当地居民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1年1期2021-11-25

  • 北魏平城佛教与丝绸之路
    路的经略,使首都平城成为北魏时期丝绸之路东端起点,[1]丝路贸易呈现一派繁盛景象。平城丝路贸易的繁荣促进了佛教文化的传播交流,对佛教的兴盛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一、北魏平城时代对丝路的经略由北方游牧民族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王朝,最初并没有扬威异域、柔远怀来的政治愿望和经济实力。据《魏书》载,道武帝建都平城时,“经营中原,未暇及于四表”,[2](卷102《西域传》,P2259)主要以今山西、河北为中心逐步扩张疆土,还没借域外进贡而获取奇珍异物的理念,具体表现为“

    云冈研究 2021年1期2021-11-25

  • 北魏平城建筑遗址研究
    都城由盛乐南迁至平城,“秋七月,迁都平城,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1](卷2《太祖纪》,P33)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平城是北魏定国号、称帝后建立的第一个都城,至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止,平城经历了六代皇帝,作为都城沿用近一百年。北魏政权多次徙民吏、百工伎巧以充京师,文献记载从北方各地向平城移民达十余次之多。据李凭先生统计,仅道武帝迁入雁北地区人口就达150万余,[2](P353)平城应为当时北方人口最多的城市。道武帝对邺城的营造深感叹服,曾有

    云冈研究 2021年3期2021-10-21

  • 平城京到长冈京 ——日本奈良时代都城迁移探析
    韩宾娜提 要:平城京定都后,受限于北面奈良山丘陵地形条件,外港泉津至都城内部的陆路物资输送颇为不便。圣武天皇模仿唐长安—洛阳复都制格局,遂以木津川为依托,先后展开难波京、恭仁京、紫香乐宫的多都制建设,终因政局动荡、财力不足等原因未完全实现,不得不最终返回旧都平城京。奈良时代后期,以难波京的港湾机能逐渐丧失为背景,桓武天皇由平城京迁都长冈京,由此一并统合了难波京的陪都功能。同时,通过对长冈京空间构造的系统考察,其宫城、条坊、宫外诸司、官市、寺院、天皇陵墓的

    古代文明 2021年4期2021-10-16

  • 北魏平城遗址出土瓦当浅析
    和林格尔县)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以来,北魏开启了繁荣鼎盛的新篇章——平城时代。关于北魏王朝遗存的资料相当有限,不能尽显北魏历史的风貌,北魏平城许多重要遗址的发现给我们研究北魏王朝提供了契机,丰富了北魏历史文化的内容,为我们深刻认识北魏提供了可靠的考古实物依据,尤其是平城遗址出土的文物,为我们解读北魏提供了更为详实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对大同市区发现的平城遗迹以及出土瓦当的图案变化和装饰纹饰的演变轨迹,浅析北魏社会的人文精神、风土人情、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一

    云冈研究 2021年2期2021-07-23

  • 平城, 辉煌从那一年开始
    区。当年的大同叫平城平城自赵国设郡,才开始有了正式的行政建置。不过那时虽然设了郡,估計也是从形式上有了管辖权而已,未必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郡,反正从历史书上看不到更多关于那时平城的描述。直到拓跋鲜卑族在此建都,并逐渐扩张壮大,平城终于成为了当时北方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拓跋鲜卑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民族,最早居住在东北嫩江西岸支流甘河上源的大兴安岭,那时似乎不叫大兴安岭,史书上说叫大鲜卑山,或者说大鲜卑山是大兴安岭某一段的名称,也有可能。后来的某个时间段,有人从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2021年3期2021-07-13

  • 北魏明堂和平城遗址
    张伟莉 韩生存平城遗址是国务院于1988年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公布之日起就其城市布局、覆盖范围和重要遗存等都缺乏比较系统确切的科学资料,存在许多疑点和难点问题,因而备受学界质疑。1995年5月,大同市文物工作者在大同古城东南柳航里建筑工地发现了北魏平城重要遗迹——明堂遗址,从此揭开了平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的新篇章。北魏明堂遗址是平城遗址重要组成部分,是平城遗址首次发现有明确历史纪年的遗迹,为平城遗址的深入研究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明确的坐标点

    文物季刊 2020年3期2020-12-05

  • 北魏平城明堂建设时间初探
    文化的繁荣发展给平城明堂的营建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在当时国际化大都市的平城,在中西文化、胡汉文化交流碰撞的氛围中,平城明堂在太和十年(486年)开启了漫漫建设之路,直到太和十五年(491年)建设完成。1995年北魏明堂遗址在配合基本建设时被发现,并被考古工作者发掘,初步探明了建筑布局和覆盖范围,是一座集明堂、辟雍、灵台三位一体的宏伟壮观的建筑。一、北魏平城明堂建设时间长达六年明堂作为古代帝王祭天祀祖、举行朝会、敬老养老的地方,历来备受皇家重视,这么重要的礼制

    文物季刊 2020年3期2020-12-05

  • 北魏为什么要定都平城
    拓跋珪宣布“迁都平城”,并且营建宫殿,设立宗庙和社稷坛等礼制机构。在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平城一直作为北魏的首都,并随着北魏疆域的扩张,成为统治北跨大漠,南界淮汉,东达辽水,西抵焉耆这一广大帝国的中心。而这,从历史的长河来看,正是改变这座城市命运,最终使其成为辽金二代的西京、明清两朝的边防重镇的关键性事件。那么,北魏为什么要选择平城作为都城?秦汉以来,平城虽然因为汉高祖的白登之围而比较有名,但就其地位而言,不过是边郡雁门所辖一县,汉代的郡设太守、都尉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2020年8期2020-09-16

  • 北魏平城文字瓦当的审美特色
    虫篆书体。到北魏平城时期,文字瓦当风格为平城时期的新体,如落日余晖,仍然璀璨夺目,光辉灿烂,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时代风格。到唐宋之后,文字瓦当几乎绝迹。一、北魏平城文字瓦当的发现公元398年,以魏道武帝为首的拓跋贵族,在平城地区(今山西大同)建立起新的政权,中国北方进入了平城时代,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平城时代结束。北魏平城时期即指道武帝拓跋圭建都平城到孝文帝拓跋元宏迁都洛阳之前的百余年间。北魏是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政权,在拓跋鲜卑氏于平城建立政权

    书法赏评 2020年2期2020-07-02

  • 平划宽结:论“平城体”魏碑楷书风格
    卑建立的北魏,在平城时期胡汉冲突矛盾不断。以崔浩为代表的中原士族为恢复汉晋以来的文化理想,表现在文人书法领域就是对汉晋卫门“古法”传统的传承。笔者在拙文《论卫门传统在北朝初期的传承》中,曾进行过较为详细的考察。[1]而在铭刻书法领域,则是对汉晋铭刻传统的承绪。早在4世纪初的拓跋代时,辅代的西晋卫操、卫雄就在拓跋代部开展了树碑记行、勒碑颂功等书事活动。到拓跋珪迁都平城建立北魏后,为实现从草原部落体制到农耕封建国家体制的转变,拓跋统治者大量招引汉人士族参政,开

    书法赏评 2020年2期2020-07-02

  • 千年平城话明堂
    西安),一为古城平城(大同),汉魏洛阳以及唐东都洛阳明堂,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平城明堂,领略当初那北魏风韵。一、北魏平城明堂遗址的发掘成果1995年6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博物馆、大同市考古所组成了联合考古队,对北魏故都遗址进行全面勘探和部分发掘,在考察过程中有了重大发现,这就是北魏明堂遗址。考古队探明这处遗址的直径为289米到294米,占地面积达百亩。明堂遗址的发现可以说是《水经注》所记诸多平城建筑中首座能够明确地理坐标的建筑遗址,对平城位置的认定,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2020年5期2020-06-03

  • 一瓦一砖皆是文字般若
    殷宪北魏平城砖瓦文字的源头可追溯到汉代的刑徒砖、汉长安吉语瓦当和魏晋的墓砖铭,而北魏后期洛阳城址出土的众多“瓦削文”则是北魏平城瓦文的推延和发展。平城砖瓦文,就其书体讲,是真草隶篆诸体皆全。就砖质铭文书风而言,既具魏晋铭刻书风尚,又明显带有北魏后期铭刻体的某些特点,这便是魏碑书体的早期形态。北魏平城时期的吉语瓦当所展现的则是汉代之后又一个文字瓦当的高峰和繁荣期。平城瓦件刻文的丰富多彩,光怪陆离,其时代和文化属性可概括为“民间”二字,正是这些大量的富有民间意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2020年4期2020-05-11

  • 大同平城区招商引资首季“开门红”
    日,在2020年平城区招商引资推介会暨项目签约仪式上,环保监测设备制造、酒店用品研发中心、冰上训练基地等项目共9家公司現场签订投资协议,涉及金额50.4亿元,实现平城区第一季度招商引资工作“开门红”。现场推介会上,平城区政府相关负责人紧扣“筑梦平城·融合共赢”主题进行了演讲,着重介绍平城区的特点、优势以及辖区建设的最新进展情况,大力宣传平城区的投资环境、招商引资政策和优势项目,积极推动平城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交流合作,并诚挚邀请各界人士到大同旅游观光、考察指

    科学导报 2020年21期2020-04-21

  • 北魏平城碑额书法艺术试论
    “洛阳”而不知“平城”。要了解北魏书法历史的全貌,平城时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殷宪先生对北魏平城书迹的研究,平城魏碑开始走进书家的视线,越来越多的书家学者对“平城体”及魏碑体源流关系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而忽略了这一时期篆书的发展。北魏平城时期篆书主要表现在碑额上,是篆书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一环,具有很高的审美性和装饰性,并对当下书法篆刻的学习与创作具有启迪意义。一、平城时期篆书碑额概况“碑,竖石也。从石卑声。”[1]碑是指刻着文字或图画,竖立起

    书法赏评 2020年5期2020-02-01

  • 平城体”与魏碑源流
    长一个时间段内,平城书法在书法史叙事中,都是一个边缘化的存在。人们只是在论到洛阳“龙门体”时才会附带论到它,它只是洛阳龙门魏碑的一个附庸,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源头。而由于出土碑刻的稀少,就更加剧了人们对平城魏碑的漠视。既使论到它,也并没有赋予它以重要的书史地位。目前,随着平城魏碑、题记作品出土渐多,魏碑历史的真相日渐浮现。由此,对平城魏碑的认识与研究无疑将会得出与往常不同的书史评述与结论。魏碑可分为前后二个时期,一般将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迁洛后“龙门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2020年12期2020-01-27

  • 基于“真实性”理论的北魏平城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同历史文化,北魏平城时代是大同最辉煌的历史时期,是5世纪古代丝绸之路重要的节点。北魏统一北方后,将河西走廊的儒家文化、佛教文化、手工艺、杂技、舞蹈、音乐等带回到都城平城,并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将这些文化进一步发展,使平城成为当时世界级的国际大都市。将北魏平城文化作为整体旅游资源进行开发设计具有重大意义。目前,以云冈石窟和悬空寺为核心的大同北魏文化遗产是山西旅游的重要资源。其他如北魏大同明堂、大同博物馆、方山永固陵、吴官屯石窟、鹿野苑石窟等,仍然处在初级开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6期2020-01-08

  • 平城到洛阳,北魏迁都前发生了什么?
    就把大魏的首都从平城迁到洛阳来,也算没有白折腾。鲜卑贵族虽不愿内迁,但更畏惧南伐,故只得相从。其实不想走迁都洛阳是北朝的一件大事。关于此,孝文帝亲政后就一直在秘密筹划,到南征时恰好水到渠成,顺势推行。今人研究孝文帝迁都,都是着眼于迁都之后的汉化政策,而很少了解迁都之前,孝文帝在平城经历了什么。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亲政,到493年始迁都,这三年的时间,他都做了些什么呢?主要是搞基建。孝文帝亲政后在平城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营建工作。太和十五年,孝文帝下

    廉政瞭望 2019年18期2019-10-19

  • 北魏平城是如何塑造出来的?
    里是北魏,这里是平城,这里是大同。这里是聚合,这里是繁盛,这里是熔融。世纪的大同民族融合,成就繁华都市平城大同,自北魏道武帝拓跋圭于天兴元年七月定都,至孝文帝太和十八年迁都,作为都城达97年之久,前后經历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献文帝、孝文帝共六位皇帝的开拓建设,吸引了诸多来自不同地区的汉人、北方少数族人群,以及欧亚其他地区的域外人士在此生活。因此,五世纪的大同民族汇聚,胡汉杂居,冠盖云集,人口繁兹。平城地面的城墙、宫殿建筑和地下靡费巨资装饰有壁画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2019年10期2019-09-10

  • 仰望“老字号”
    ,寒风萧萧时来到平城,入住大西街东胜店。是日晚,望着悬空的明月,回首渐远的故土,勾起了昭君早已積聚胸中的思乡情。似水月光,伴随着幽怨的琵琶声,流淌在古城街巷。至此,东胜店更名为“琵琶老店”,承载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成为与平城同荣耀的金牌“老字号”。翻开大同厚重的商业史,“老字号”犹如一颗颗熠熠生辉的“明珠”,镶嵌在古城星罗棋布的街巷中。人流如织,车马似水,成为当年繁华市井的真实写照。至今,那些土生土长的老大同人,对于“老字号”,仍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2019年3期2019-09-10

  • 平城到洛阳,北魏迁都前发生了什么?
    就把大魏的首都從平城迁到洛阳来,也算没有白折腾。鲜卑贵族虽不愿内迁,但更畏惧南伐,故只得相从。其实不想走迁都洛阳是北朝的一件大事。关于此,孝文帝亲政后就一直在秘密筹划,到南征时恰好水到渠成,顺势推行。今人研究孝文帝迁都,都是着眼于迁都之后的汉化政策,而很少了解迁都之前,孝文帝在平城经历了什么。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亲政,到493年始迁都,这三年的时间,他都做了些什么呢?主要是搞基建。孝文帝亲政后在平城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营建工作。太和十五年,孝文帝下

    廉政瞭望·下半月 2019年9期2019-09-10

  • 北魏孝文帝迁都的环境因素
    加,孝文帝时期的平城地区成为史书记载的灾害多发区,其频次占北魏全境灾害总量的一半以上。水、旱等灾荒频发的史实与文本表征的背后,一方面体现了史书编纂者文本记录的侧重点,另一方面则反映了平城作为北魏政治中心人口增多、环境承载力下降与社会关注度提高的史实。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除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外,平城及其周边地区人口增长导致环境承载力急剧下降的客观现实,引起孝文帝的警觉。同时期的洛阳人口较少,地理位置优越,环境承载力明显胜过平城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9年2期2019-03-22

  • 北魏平城明堂营建初探
    37009)北魏平城时代经过道武帝、明元帝等五帝的开疆拓土、离散部落、劝课农耕、发展经济,到孝文帝时期北魏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像平城明堂、云冈石窟、方山永固陵等重要的皇家工程在北魏平城时代建设完成。平城明堂是北魏王朝在平城的收官之作,历经六年完成,经过方案制定、确定建设负责人、设计制作模型、选址、备料、施工建设等环环紧扣的过程,足以见证其科学的营造始末,是北魏辉煌的皇家工程。1995年北魏平城明堂遗址首次被发现,先后经过1995年、1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6期2019-02-09

  • 平城时期墓葬看云冈石窟鲜卑供养人像的流行
    本文即尝试以北魏平城时代墓葬中的鲜卑人像作为对比视角,分析云冈石窟中鲜卑供养人像的艺术背景,并由此讨论北魏早期的鲜卑文化氛围及北方民众对此的反应。一、石窟与墓葬中的鲜卑人像材料云冈石窟中的鲜卑供养人像主要见于7、8、9、10、11、13 等二期石窟中。此外,第一期石窟中亦存在一些补刻的鲜卑供养人像。这些鲜卑供养人大多位于窟壁或者佛龛下层,以铭刻石或者博山炉为中心,采取男左女右的分布顺序。[7]服饰上,供养人头戴风帽,身着交领左衽窄袖衣,男性着裤,女性着裤或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5期2019-02-09

  • 古代“国语”里的北京话
    汉文化,他在山西平城(今大同)建立魏国后,便将汉语当成了“国语”,而把他们老祖宗的发祥地东北鲜卑山的鲜卑语称之为“北语”。当时老百姓书写的文字就是现在的汉字——您看魏碑上的字多漂亮,而且后来魏碑在书法上也自成一体。写的是汉字,说的话呢?据语言学家考证,北魏的“国语”是平城方言与中原和北方方言相融合的通用语言。当时北京属于北魏,自然那会儿的北京人说的也是这种以平城方言为基础的“国语”。记得当年跟红学家周汝昌先生聊天,说起北京话的起源时,他对我说:“你知道吧,

    中外文摘 2018年10期2018-11-21

  • 北魏平城中的坊
    期,大量徙民遷往平城,其中一部分徙民以“客”的身份進入北魏政權。爲安置這些“客”,平城修建了大規模的客館。客與客館的出現,與北魏平城的發展密切相關。一直以來,北魏平城中的坊都被認爲與中古時期的坊制有密切關係,但通過考察客、客館與坊的關係,可知平城的坊並非坊制,此時坊特指圍牆或圍牆所包圍的建築與區域,平城實施的依然爲漢魏以來的里制,而非坊制。平城中的坊實際具有豐富的樣態,爲安置徙民而大規模修建的客館,即是坊的一部分。關鍵詞:平城 坊 客 客館自内藤湖南提出“

    中华文史论丛 2018年2期2018-09-06

  • 北魏孝文帝迁都环境因素考论
    加,孝文帝时期的平城地区成为史书记载的灾害多发区,其频次占北魏全境灾害总量的一半以上。水、旱等灾荒频发的史实与文本表征的背后,一方面体现了史书编纂者文本记录的侧重点,另一方面则反映了平城作为北魏政治中心人口增多、环境承载力下降与社会关注度提高的史实。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除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外,平城及周边地区灾害频发的客观现实也是迁都的因素之一。关键词:灾害;平城;洛阳中图分类号:K23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

    中州学刊 2018年10期2018-01-12

  • 张庆捷研究员主讲“平城、晋阳与古代丝绸之路”和“山西本世纪北朝考古重要发现”
    庆捷研究员主讲“平城、晋阳与古代丝绸之路”和“山西本世纪北朝考古重要发现”2017年4月15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张庆捷研究员在南京大学为我们带来了“平城、晋阳与古代丝绸之路”和“山西本世纪北朝考古重要发现”两场精彩讲座。这是南京大学“考古名家讲坛”的第十一、十二期讲座,讲座由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贺云翱教授主持。在第一场讲座中,张庆捷将丝绸之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期,即丝绸之路发端时期,时间可以从商周至秦,该时期的特点是丝路交易已在东西方展开。第二期,即陆地丝绸之

    大众考古 2017年5期2017-11-02

  • 北魏明元帝后期至文成帝时期的平城布局
    期至文成帝时期的平城布局曹臣明1,马志强2(1.大同博物馆,山西 大同 037009;2.山西大同大学北魏研究所,山西 大同 037009)明元帝后期至文成帝时期,是平城布局变化最多的时期。首先,是跨如浑水河而筑了周回三十二里的外郭墙,在平城的外城之外再建郭城,这种做法当属拓跋氏在平城创造性的建设。其次,是在宫区外构筑外城,包括了北部汉平城(内城)和南部的中城。第三,早期平城中的“西宫”只包括大朝正殿和皇帝寝殿,扩展为大西宫(后称永安宫、平城宫)后,将朝堂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2期2017-07-20

  • 平城之战新议 ——以匈奴民族为视角的考察
    121013)平城之战新议 ——以匈奴民族为视角的考察刘 俊,王 海(渤海大学历史系,辽宁 锦州 121013)平城之战的爆发与冒顿以前匈奴与中原政权交战的惨败、匈奴活动地区自然灾害的发生密切相关;在平城之战中,冒顿欲获取与中原政权交战的经验,并通过迫使刘邦屈服以达到获取农耕民族“岁奉”的经济目的,此外,平城一带有着直通塞北的交通地理优势,冒顿选择在此围困刘邦,一旦战事失利,即可利用当地之交通便利撤军;平城之战后,匈奴虽获取了一定的利益,但是长时间的和平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6期2017-04-02

  • 北魏平城的经济结构与发展困境
    00044)北魏平城的经济结构与发展困境慕 容 浩(重庆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重庆 400044)北魏平城的开发是国家强制力推动的结果,平城所处区域偏居雁北,受到地理环境、气候因素的制约,尽管其在人口规模上可比肩于同时期的中原大城市,但是经济结构却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呈现出农业、畜牧业等多种经济成分杂糅的经济形态,同时由于自身生产能力不足,严重依赖武力掠夺与区域外物资的长距离输送。频发的自然灾害,军事实力衰落之下式微的物资攫取能力均对平城经济造成了致

    南都学坛 2017年1期2017-03-25

  • 知文明
    8月2日)关陇与平城之间北魏墓葬文化的互动关陇地区是北魏平城墓葬文化的三大主要源头之一,与平城的文化互动在北魏时期持续存在,并产生深远影响。北魏早期,影响平城墓葬文化的主要来源是东北、河西地区,但关陇人士在平城表现出积极的文化接受态度。北魏中期,关陇因素在平城的影响突出起来,尤其是墓葬俑群被引入平城,标志着平城文化向“晋制”的转变。同时,平城文化在实力聚集之后,也向其他地区辐射,关陇地区的墓葬形制、随葬品、绘画等都受到平城的影响。北魏晚期,新都城洛阳地区崛

    大众考古 2016年8期2016-11-30

  • 《再造城民:旧城改造与都市运动中的国家与个人》
    相互形塑。本书借平城(化名)发生的都市运动,来考察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进程。全书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以平城的旧城改造为例,讲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出现的城市奇迹何以发生;后半部以一起因旧城拆迁而导致的集团诉讼为例,讲述当前频繁发生的都市运动如何锻造出现代公民。其间,“城”与“民”的再造,体现出“中国式”的社会行动逻辑,也诠释了中国转型的独特进程,两者构成一個相互呼应的过程。本书二、三两章“城市的政治”和“土地的奥秘”深刻剖析和还原了城镇化的过程。自20世

    决策 2016年5期2016-10-21

  • 关陇与平城之间北魏墓葬文化的互动
    871)关陇与平城之间北魏墓葬文化的互动倪润安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100871)摘要关陇地区是北魏平城墓葬文化的三大主要源头之一,与平城的文化互动在北魏时期持续存在,并产生深远影响。北魏早期,影响平城墓葬文化的主要来源是东北、河西地区,但关陇人士在平城表现出积极的文化接受态度。北魏中期,关陇因素在平城的影响突出起来,尤其是墓葬俑群被引入平城,标志着平城文化向“晋制”的转变。同时,平城文化在实力聚集之后,也向其他地区辐射,关陇地区的墓葬形制、随葬

    史志学刊 2016年2期2016-04-11

  • 北魏平城中的宫城布局研究
    37009)北魏平城位于今山西省大同市。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最早开辟大同,使之成为赵国的边陲要地。秦朝因之。西汉始置平城县。西晋建业元年(313年),鲜卑首领拓跋猗卢建立代国,“城盛乐以为北都,修故平城以为南都”。[1](P8)天兴元年(398年),道武帝拓跋珪称帝,建立北魏。是年十月,“迁都平城,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1](P33)拉开了平城建设的序幕。经道武帝、明元帝初创,太武帝、文成帝扩建,孝文帝完善,历时96年,使北魏平城成为当时中国北部政治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3期2015-12-05

  • 丝绸之路与北魏平城
    国[摘 要]北魏平城(今山西大同)时代为沟通东西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丝绸之路上的平城作了论述,主要对平城为中心的路线考察,平城时代对丝绸之路的经营,这一时期东西交流的成果,具体从器物、技术、生活艺术等各个方面来展开。[关键词]平城;丝绸之路;东西交流北魏皇始三年七月(398年),北魏政权正式定都平城,开始了以平城为中心达一个世纪的营建。当政权稳定后,开始积极对西域地区进行经营,平城作为丝绸之路在东方的起点,众多东西文化在这里集汇,有许

    黑龙江史志 2015年5期2015-11-07

  • 王肃《悲平城》诗创作时间考辨
    4000王肃《悲平城》诗创作时间考辨雷炳锋渭南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陕西渭南,714000对《悲平城》一诗的写作时间进行了考辨。分析古籍记载中“咏诗”与“作诗”的不同:王肃“咏《悲平城》诗”发生于太和二十三年(499年)三月至十二月,而王肃作《悲平城》一诗的时间与其“咏诗”并非同时。不同意《悲平城》诗作于太和二十年(496年)以前的说法,根据孝文帝重返平城的时间与王肃的仕宦经历,认为此诗大约作于太和二十一年(497年)三月。王肃;《悲平城》;作诗;太

    宿州学院学报 2015年8期2015-07-02

  • 平城京与律令制
    130024)平城京与律令制韩 宾 娜(东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在日本历史上,继第一个“正规”的政治都市藤原京之后,8世纪初,朝廷又将宫都迁至奈良盆地东北端,并以此为中心,伴随这个首屈的“舞台装置”的新构架,以及都市空间、时间的制度化和不断完善,进一步推动了律令制国家的建设。平城京;选址;形制布局;时间管理;律令制和铜元年(708)二月戊寅,天皇发布了“建都平城诏”。诏书中说:“昔殷王五迁而受中兴之号,周后三定而致太平之称…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6期2015-03-22

  • 北魏平城形制与古里制计量基准问题 ——兼与《北魏平城辽金西京城市建筑史纲》著者商榷
    “再造辉煌,梦回平城”。随着古城保护与修复的深入进行,不断有新的考古发现和新的疑惑待解,且为考古界和学术界提供了北魏平城古都的学术研究佐证和史料,许多认识逐步趋于统一。2011年2月,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由高璋主编,段智钧、赵娜冬著的《天下大同·北魏平城辽金西京城市建筑史纲》(以下简称《史纲》),是系统研究大同古城建筑的最新代表作。笔者拜读《史纲》发现,涉及平城形制与古里制的“图2-1-1北魏平城外城平面范围推测示意图”中的外城(京城)北墙位置、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1期2013-06-30

  • 北魏平城时代农业经济的开发和繁荣
    37009)北魏平城时代农业经济的开发和繁荣刘美云(山西大同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公元5世纪拓跋鲜卑族统治中心的平城,是农业经济欠发达地区。拓跋鲜卑定都平城后,从物力、人力、技术等各方面都对平城地区的农业经济进行了大规模的投入,使平城的农业经济不仅得以开发,并呈现出相当程度的繁荣。平城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使鲜卑族实现了由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变,也是北魏政权能够武力统一北方,实现稳定统治的根基。移民;政策;开发;水利平城自古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5期2013-04-07

  • 北魏平城经济结构转型研究
    8年)道武帝迁都平城,开启北魏前期以今大同地区作为统治中心的时代。至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近一个世纪,京畿地区发展开北魏社会经济转变之风,见证了北魏前期政治中心南移与拓跋鲜卑走向汉化的历程。在近一个世纪的时段里,北魏的社会经济逐步从游牧经济为主转而开始采用畜耕并重的生产方式,农业有了初步发展。统治者不断适应并接受农耕文明,主动调整经济结构,学习效仿中原文化,推动了雁北地区的开发进程。这些活动不仅适应政权的发展需要,也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2期2012-12-08

  • “洛阳—平城”两都格局与北魏政权之败亡
    学研究·“洛阳—平城”两都格局与北魏政权之败亡崔彦华(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西太原030006)随着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北魏平城时代结束,洛阳时代开启,从此北魏历史上“洛阳—平城”两都格局正式形成。迁都后的洛阳新政盲目追求“文治”而忽略“武功”,使得素为用武之地的平城逐渐被摒弃于汉化之外,这些依旧保持着鲜卑旧有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平城力量借六镇为乱之契机,将北魏政权推入了灭亡的深渊,立国百年的北魏政府很快在以平城为中心的恒朔势力的打击下土崩瓦解。平城;洛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4期2012-04-12

  • 北魏平城京郊的礼制性建筑与祭祀活动
    37009)北魏平城京郊的礼制性建筑与祭祀活动张月琴,马志强(山西大同大学云冈文化研究中心,山西 大同 037009)结合北魏京郊的祭祀活动可以看出,北魏平城时期的礼制性建筑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祭祀神灵或祖先的场所,如郊天坛、圜丘、祖庙;二是皇帝召开会议、朝会万国、宴请群臣的场所,如天文殿、太华殿、板殿。明堂作为平城后期兴建的礼制性建筑,其主要功用有祀天、祭祖、布政、观天象和敬养三老五更。礼制性建筑近百年的兴建过程,也是平城礼仪制度嬗变的历程。平城;礼制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1期2011-09-08

  • 大同北魏平城形制与建城年代探析
    003)大同北魏平城形制与建城年代探析陈连洛1,郝临山2(1.山西大同大学云冈文化研究中心,山西 大同 037009; 2.山西大同大学煤炭工程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3)综观古今有关史料与考古遗迹,大同北魏平城形制应是自内而外由宫城、皇城、京城、郭城组成的四重城垣。皇城、宫垣在京城北中部的汉故平城及今操场城中,其京城形制为南北长7里(古里,下同),东西宽3里的长方形之城 (明府城仅为其南半城),即南起明府城南墙,北至现火车站一带,计南北长约4 000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1期2011-04-12

  • 大同北魏平城旅游开发研究
    001)大同北魏平城旅游开发研究王 楠(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本文以历史文化为出发点,从北魏平城时期的遗迹——云冈石窟、北魏明堂、北魏永固陵等入手,研究大同北魏平城旅游开发。提出了以云冈石窟为主体构建北魏平城文化旅游体系;开发永固陵景区、设立北魏文化博物馆,丰富北魏平城文化旅游体系;完善北魏明堂遗址公园的配套设施,提高北魏平城文化旅游的品位;组合资源以突显北魏平城文化旅游的整体格局等一系列具体措施。大同;北魏平城;旅游开发北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6期2010-08-15

  • 北魏衰亡始于孝文帝改革?
    就是将北魏首都从平城(今陕西大同)迁到洛阳。他大力推行的改革内容,我们可以将其凝练地用一个词语概括——全盘汉化。迁都洛阳,表明了他全盘汉化的决心,也是他改革能否彻底、能否成功的一个转折与标志。北魏如若发展,就必得改革;而改革的关键所在,就是必须离开平城,迁居中原。拓跋宏经过一番权衡比较,目光最终落在了居古代“天下之中”、气候比较温和的洛阳。他之所以看重洛阳,恐怕最主要的是因为这里的汉族士大夫数量最多,为汉文化之中心;另外,洛阳接近南朝,也便于他随时用兵,“

    百家讲坛 2008年16期2008-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