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振国
[摘 要]北魏平城(今山西大同)时代为沟通东西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丝绸之路上的平城作了论述,主要对平城为中心的路线考察,平城时代对丝绸之路的经营,这一时期东西交流的成果,具体从器物、技术、生活艺术等各个方面来展开。
[关键词]平城;丝绸之路;东西交流
北魏皇始三年七月(398年),北魏政权正式定都平城,开始了以平城为中心达一个世纪的营建。当政权稳定后,开始积极对西域地区进行经营,平城作为丝绸之路在东方的起点,众多东西文化在这里集汇,有许多关于丝绸之路的遗存,本文专门讨论北魏平城与丝绸之路的关系。
一、以平城为中心的路线
北魏定都平城,形成以平城为中心的东西国际交通路线。齐东方先生根据考古发现对这条路路作了跟踪,“这些发现充分证实在中国北部存在着一条约从河西经包头、呼和浩特、大同,通过河北北部进入内蒙赤峰,到达辽宁辽阳的中西交通路线。”徐苹芳先生在对这条路线具体考证后得出:“北魏前期,以平城为中心,西接伊吾,东到辽东。具体从新疆伊犁、吉木萨尔、哈密、额尔齐纳、河套、呼和浩特、大同、张北、赤城、宁城、赤峰、朝阳、义县、辽阳,东经朝鲜而至日本。这条路线是连接西亚、中亚与东北亚的国际路线。”考古出土的文物,“辽宁北票、朝阳一带出土3—5世纪的金步摇头饰,应当源自阿富汗席巴尔甘大月氏金冠。”大概就是通过平城的丝绸之路传输过去。
另外,通过北魏太武帝西征大夏,置统万镇(现位于鄂尔多斯草原南部的萨拉乌苏河畔的沙漠之中),开辟了一条从从平城出发,由君子津渡黄河、经统万、姑臧西行连接河西走廊进入西域地区的道路。可以看出这时通过北方草原路的一段与传统西域的丝绸之路连接了起来。426年夏主赫连勃勃死,北魏以此为契机攻夏,据《魏书·太武帝纪》记载:“冬十月丁巳,车驾西伐,幸云中,临君子津。会天暴寒,数日冰结。十有一月戊寅,帝率轻骑二万袭赫连昌。壬午,至其城下,徙万余家而还。”可见太武帝拓跋焘征大夏时走的就是这条道。427年赫连定进攻长安,世祖拓跋焘领军再次攻打统万,《魏书·太武帝纪》记载:“三月丙子,遣高凉王礼镇长安。诏执金吾桓贷造桥于君子津。”“五月,车驾西讨赫连昌。辛巳,济君子津。三城胡酋鹊子相率内附。帝次拔邻山,筑城,舍辎重,以轻骑三万先行。”430年,魏主继续追击大夏,进军平凉地区。从北魏数次攻打大夏的行军路线来看,从平城到河西地区必定有一条行军路线可走。君子津在云中(在今内蒙古托克托)西南二百里,《读史方舆纪要》卷44记载:“郦道元曰:河水南入云中桢陵县西北,又南过赤城东,又南过定襄桐过县西,河水于二县间济,有君子之名。又曰:君子津在云中西南二百余里,汉桓帝时有洛阳大贾卒于此。津长田子封以遗资悉归其子,桓帝嘉之,因名其津为君子津。”
二、平城时代对丝绸之路的经营
北魏初期,由于稳定政权,鲜卑汉化的需要,无力经营西域,意识不到开通丝绸之路的意义。《魏书·西域传》记载:“太祖初,经营中原,未暇及于四表。既而西戎之贡不至,有司奏依汉氏故事,请通西域,可以振威德于荒外,又可致奇货于天府。太祖曰:汉氏不保境安人,乃远开西域,使海内虚耗,何利之有?今若通之,前弊复加百姓矣。遂不从。历太宗世,竟不招纳。”
这时称霸西域的是柔然,柔然之前,占据西域的是后凉政权。西域道上的玉门、伊吾、高昌被后凉控制。之后,后凉政权叛乱,北凉、西凉政权相继建立,双方不断征伐,玉门、伊吾、高昌等据点几次易手,之后被西凉政权控制。李歆继承其父李玄盛后,北攻北凉政权张掖,为北凉政权所败。北凉大将唐契判,占据伊吾,向柔然臣服。接着西凉政权败后,也归附柔然。这时柔然控制通过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
435年,太武帝用兵柔然,柔然势力收缩,但仍干预河西之路。同年西域诸国开始朝贡北魏。这时,西域的蠕蠕、焉耆、车师诸国各遣使朝献,以此为契机,北魏派许纲、王恩生等接触西域。《魏书·西域传》载:“太延中,……于是始遣行人王恩生、许纲等西使,恩生出流沙,为蠕蠕所执,竟不果达。又遣散骑侍郎董琬、高明等多赍锦帛,出鄯善,招抚九国,厚赐之。”王恩生、许纲此次通使尽管受到柔然阻挠,但确为北魏首通西域。
437年,再派董琬、高明等交通西域,至此西域甚至更西的地区才进入北魏的视野。《魏书·西域传》载:“始琬等使还京师,具言凡所经见及传闻傍国,云:西域自汉武时五十余国,后稍相并。至太延中,为十六国,分其地为四域。自葱岭以东,流沙以西为一域;葱岭以西,海曲以东为一域;者舌以南,月氏以北为一域;两海之间,水泽以南为一域。内诸小渠长盖以百数。”这就描绘了丝绸之路全面的版图,为北魏经营西域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由于北凉出于自身利益,不愿西域与北魏交通,又控制西域要冲高昌和鄯善。因此北魏为了全面打通西域路线,派万度归西伐北凉。445年,万度归征鄯善,到448年北魏全面掌控了丝道上的要冲,西域诸国都缴纳赋役,比之郡县。于是这次西征成为平城时期经营丝绸之路的高峰。
三、外来的器技艺术
由于平城时期对丝绸之路的经营,带来大量西域风格,我们不妨窥探当时平城在丝路上的风采。
1970年大同市南郊北侧发掘一处遗址,发现八曲银洗1件,溜金花银碗1件,鎏金高足铜杯3件,还有石雕方砚1件。八曲银洗,器底设小圈足,在器物口沿处有八瓣忍冬纹。孙培良先生认定:“这是萨珊器,因为同一类型的器形在欧洲出现过几件,都认定是萨珊器,鎏金高足铜杯和溜金刻花银碗应是出于同一来源。”石雕方砚,以联珠纹和莲花纹作花边,砚面对角有莲座笔插及联珠纹圆形笔舔,砚底正中雕莲花一朵,以它为中心,周边雕莲花八朵。可以看出也带有明显的西方风格。
1981年大同市区西边小站村化疙瘩台北魏墓中,清理出了鎏金波斯银盘、高足银杯、银耳杯、铁棺环、铁棺钉、铁花棺饰件、石灯、墓志、青瓷片、陶片及铁斧、铁镐等遗物。鎏金波斯银盘,盘中央有敲花凸面人像,深目高鼻,卷发长髯,头戴冠。耳杯,杯底有椭圆形圈足,足边有联珠纹。耳边有双排联珠纹。墓中出土的鎏金银碗是古波斯萨珊早期的手工制作品,盘中描绘的是猎人狩猎的情景,猎人留着络腮长须,帽檐下挂着连珠,猎人神情自若的应对三头野猪的进攻。这种狩猎题材的雕塑在古波斯国最为常见。
大同附近也发现不少萨珊银币,据孙莉先生大概统计,在大同周边陆续30多枚,王银田先生经过仔细调查确认萨珊银币为49枚,并且认为这次萨珊银币与北魏经营丝绸之路有莫大的关系。另外在大同市外围的丝绸之路沿线上,也出土了不少类似的萨珊银币。1965年在呼和浩特市西北出土的北魏时期的萨珊王朝银币,可以清楚理出当时丝绸之路东来平城的路线图。
丝绸之路还给平城带来西域的音乐、舞蹈艺术。世祖破赫连昌,获古雅乐,平凉州,获得伶人、器服,后通西域,又以悦般国鼓舞设于乐署。这些艺术在平城地区备受当时统治者的青睐。此外,在北魏前期开凿的云冈石窟中,就有不少乐者手中握有西域的乐器。在上世纪70年代,大同市出土了一件北魏时期刻有“胡舞”图案的石砚。胡腾舞是一种男子单人舞,以跳跃和急促多变的腾踏舞步为主。起舞者大多是白皮肤、高鼻梁的中亚人,他们通常在一块花毯上纵情起舞,音乐则是由横笛、琵琶等丝竹乐器演奏的乐曲。
山西的葡萄种植与北魏平城时期对西域的经营关系重大。北魏从定都平城起就对被征服地强制移民,439年,北魏政权进攻西凉都城姑臧,在征服西凉后就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移民,其中就有不少掌握种植葡萄技术的粟特人进入平城。国内发现大量的粟特人墓葬中就留有关于葡萄痕迹,例如太原发掘的粟特人典型代表虞弘墓中就刻有葡萄的图案。据陈寅恪先生在他的《元白诗笺证稿》中有考证,在唐代葡萄酒饮料在蒲州一带流行,就与当时粟特人定居此地有一定的关系。从这些史料可以想到,正是东来的粟特人把葡萄种植技术带入平城,进而传遍山西。
总之,北魏时期经营丝绸之路以平城为起点,众多西来的工艺、器物、宗教、文化不断涌入平城,之后传入中原。北魏平城这种承接作用,有利地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交流,使东西交往达到高峰。
参考文献:
齐东芳:《李家营子出土的粟特银器与草原丝绸之路》,《北京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
徐苹芳:《考古学上所见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燕京学报》,1995年第1期。
田立坤:《步摇考》,载《4—6世纪的北中国与欧亚大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47—67页。
《魏书》卷4《世祖太武帝纪上》,中华书局,1974版,第71页。
《魏书》卷4《世祖太武帝纪上》,中华书局,1974版,第72页。
《读史方舆纪要》卷44《山西六》,中华书局,2005版,2009页。
《魏书》卷102《西域传》,中华书局,1974版,第22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