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志

  • 谀墓金:碑志文写作的利益驱动与作者的传播角色
    周绚隆摘要碑志文是伴随古代丧葬制度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文体,也是古代散文的重要类型之一。作为一种应用于特定场合的实用文体,碑志文从产生之初就有润笔刺激,并在后世相沿成礼。古代文人卖文谋生,为这类文章的大量产生提供了可能。碑志文义近于史,文人潜意识里会用它展示史才,但这与丧家的期待经常发生龃龉,传信还是谀墓,双方博弈在所难免。碑志文的传播形式在宋代以后发生了变化,此前以石本(拓本) 为主,此后以集本(印本) 为主,但作者始终扮演着重要的传播者角色。丧家在选择作者

    文艺研究 2024年2期2024-03-24

  • 行状进入碑志的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略论 ——以宋代为中心的考察
    这就决定了行状与碑志之间的紧密联系。行状影响着碑志写作行为的发生,也影响着碑志的具体内容。行状为碑志写作提供素材,乃学界之共识,但如何进入碑志,或曰碑志怎样从行状撷取材料,更深入的论述还不多见,还有进一步总结与研究的必要。笔者选择以宋代行状为中心来考察,是因为行状这一文体历经魏晋南北朝的萌芽期和隋唐五代的定型期,终于在宋代得以成熟。宋代行状创作的密度、使用群体的广度、后世影响的深度,都超越前代。从功能和数量上来看,北宋以降,为“上作者乞墓志”而撰写的行状明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6期2024-01-21

  • 碑志与史传
    碑刻亦可并称为“碑志”。两种石刻文本分别被制作于李元谅生前与李元谅死后的次年,在时间上远远早于五代写就的《旧唐书·李元谅传》,选项C有误。这是否意味着前者比后者更接近历史的原貌呢?史学家仇鹿鸣指出:“传统金石学相信出土碑志由于切近历史事件发生的现场,具有第一手的史料价值,……强调借助于出土文献与传统文献之间的互相印证,发掘历史真相。但现代史家可能更倾向于认为,任何历史文本的形成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碑志与史传虽然形成的时间有先后,但对于两者间记载的差异未

    中学历史教学 2023年9期2023-09-30

  • 融史料整理与史学研究于一体的新力作 ——评《七至十世纪朝鲜半岛石刻碑志整理研究》
    ,留下了大量石刻碑志,既是朝鲜半岛数百年的文化沉淀,也是研究中朝历史关系的重要史料。2022 年12月,中国唐史学会会长拜根兴教授专著《七至十世纪朝鲜半岛石刻碑志整理研究》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结项成果。该书在总体考察朝鲜半岛石刻碑志研究现状之余,收录了七至十世纪朝鲜半岛相对完整的83篇石刻碑志及10篇相关研究论文。读者一书在手,即可览读唐宋之初朝鲜半岛的金石碑志,获取相关前沿动态及专门研究成果。既是资料汇编,又是论文结集,为探讨中

    地域文化研究 2023年6期2023-02-16

  • 由“不作碑志”看苏轼的碑志写作理念
    11816)谈及碑志一体时,“平生不作墓志及碑[1]1448”“平生不为人撰行状、埋铭、墓碑”等语常见于苏轼笔下[1]929。有宋一代文坛巨擘中,苏轼为人所撰碑志寥寥,亦不似欧阳修、曾巩诸公有专文详论碑志写作原则①。因此,若要探寻苏轼的碑志写作理念,除去在其数量有限的碑志文本本身中尽力勾勒,还可于其“不作碑志”之戒中研讨。作为石刻文体,碑志的写作常包含约稿、定稿、刻石这一生产过程②。苏轼秉“不作碑志”之戒,需考量如何对约文者阐述其“不作”态度,需对已撰的“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22年2期2023-01-06

  • 论文言碑志艺术现代化的三个面向
    200444)碑志(1)“碑志”作为文体,常用作“碑文”与“墓志”的合称。《文选》中已有“碑文”“墓志”二目,卷次相连。后世文集编纂者以其性质相近,亦多将二者连类排布或直接并为一类。姚鼐在《古文辞类纂》中设立“碑志”一体,所收文字即为“碑文”“墓志”两类,并指出“志者,识也。或立石墓上,或埋之圹中,古人皆曰志”,其说影响较大。后世如马茂元《韩昌黎文集校注》、吴曾祺《涵芬楼古今文钞》等别集、总集亦多采用此一分类。本文中的碑志,亦即此义,既包括庙碑、纪念碑、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3期2023-01-04

  • 碑志文研究的一座里程碑 ——评李贵银《中国古代碑志文批评史》
    250014)碑志文作为中国古代文章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长期囿于纯文学的观念,学界多将碑志文视作歌功颂德的文体,对其价值重视不够,碑志文研究因而留下不少空白。辽宁大学李贵银教授多年深耕细耘碑志文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已先后出版三部碑志文研究专著。2020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古代碑志文批评史》[1],更是其多年积淀的又一力作。于个人言,该书的研究体系更趋完善;从学术讲,这是目前碑志文研究领域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该书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4期2022-12-31

  • 屠城了无痕 ——以宋末抗元事件为中心的史籍记载与历史真实例论
    实,过去受邀撰写碑志,从家族那里可以获得的资料,大多只是任官、行历等基本履历数据,其他内容多为撰写者的发挥。清初的戴名世就曾这样讲过:“凡士大夫之卒,必有行状;其葬也,必有志铭。行状则他人代为,而其子出名;志铭亦他人代为,而以贵公出名。据其状铭,则人人皆大贤君子也。其实未必然,十有二三之真,则已仅矣。余至京师,闻西北诸公状铭,多凿空撰出,并无事实,余颇未信。久之,有以状铭属余者,但具官爵、生卒与子女多少而已。问其事实,曰唯君为之。大约言居家则如此如此,居官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5期2022-12-31

  • 对文分析与碑志文献释读举隅*
    修辞表达手段,在碑志铭文中尤为常见。对文分析是石刻文献研究的常规手段之一。妥善利用对文,有助于碑志铭文的正确释读,具体表现在指明原石误刻、补足缺泐字词、校正录文讹错、辨析疑难字形、判别结构属性五个方面。“对文”指句读内部或句读之间相互对称的结构形式中,在相对应位置上采用意义近同或相反的词语。它是古书中一种常见修辞表达手法,又称“相对为(成)文”“对言”“对举”“对仗”等。古代学者如东汉郑玄、北齐颜之推、唐孔颖达等很早就注意到典籍中的对文现象,并开展了利用对

    汉字汉语研究 2022年1期2022-11-22

  • 论民国时期文言碑志的“新境界”*
    44)目前学界对碑志文学的研究多集中在清代以前,而对民国时期大量的文言碑志关注尤其不够。实际上,民国时期的文言碑志作品不仅数量可观、内容丰富,而且在题材、功能等方面均出现了异于前代的变化。特别是该时期的文言碑志不仅能够充分体现该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而且是碑志文体从古典向现代转型的重要标志。于此,我们先对民国时期文言碑志的题材、功能等方面的新变进行揭示,阐明其“新境界”及其意义,以弥补中国碑志史、文学史研究的不足,有利于文言碑志史以及民国文言散文史的撰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3期2022-11-21

  • 昭陵碑志纹饰艺术之美卮谈
    昭陵碑志的艺术价值不唯书写在碑志上的书法价值,其文学价值和雕刻技艺之装饰美也是其艺术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书法艺术价值的重要烘托。可以说,没有精湛的雕刻技艺,没有刻工对书家书写风格的准确传达,就会使碑志书法失去本来的面目。精美的碑志纹饰呈现则是锦上添花,让整个碑石更具有宗教的神秘氛围和视觉的感染力量。雕刻和纹饰图案中所反映出的唐代历史、社会氛围、文化意境、审美趣味及其演变轨迹引导着我们一遍遍审视碑志,联想这碑志上每一条纹路后面镌刻者的悲悯与欢欣,崇敬与

    收藏家 2022年6期2022-07-14

  • 南宋浙东事功学派陈亮所撰碑志文探究
    002)近年来,碑志研究在传统考释的基础上前进了一大步,成为了中古史研究新的学术增长点①这些新的研究成果有:陆扬《从墓志的史料分析走向墓志的史学分析——以〈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为中心》,《中华文史论丛(第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唐雯《从新出王宰墓志看墓志书写的虚美与隐恶》,《复旦学报》,2014年第5期;仇鹿鸣《碑传与史传:上官婉儿的生平与形象》,《学术月刊》,2014年第5期;刘静贞《北宋前期墓志书写活动初探》,《东吴历史学报》,200

    保定学院学报 2022年2期2022-04-07

  • 颜真卿《魏夫人仙坛碑》试析
    :颜真卿    碑志    女性    南岳夫人颜真卿撰写了许多碑志文,其中不少碑志文的志主信奉道教。这些与道教有关的碑志志主大多为男性,女性作为志主的碑志为数不多,南岳夫人魏华存便是颜真卿书碑志中的道教女性志主代表。南岳夫人这位传奇的女子在道教中有极高的地位,作为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的祖师,民间有诸多与其相关的传说,但历史上记录其生平的资料留存下来的并不多。《紫虚元君南岳夫人内传》已散佚,现存相关的重要文献资料主要有《太平广记》卷五八《魏夫人》《大唐怀州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3期2022-04-05

  • 壬寅中秋吟等6 首
    关城立,古道悠悠碑志挲。云绕碉楼牛角岭,草遮石径马蹄窝。驼铃声响天涯远,仍听清流荡玉波。登京城王平古道牛角岭有感古道上青峰,关城绕旭彤。庙高崇杰久,人远寄思浓。西望千峦迭,东流九曲纵。野山藏轶事,一揽敞心胸。注:山上有关帝庙、三义庙、碑志刻石、关城、碉楼等古迹。观京城梅兰芳故居吟梅兰芳男神塑像目含情,京韵流芳百载荣。酒醉贵妃舒广袖,心哀黛玉葬残英。留须为拒倭酋请,放唱犹欢黎庶迎。笑貌音容传海外,中华国粹五洲名。父亲节思父亲身似高山气宇昂,历经风雨挺胸膛。运

    农民文摘 2022年11期2022-03-22

  • 中唐历史文化视域下韩愈的碑志文书写动因考述
    上有着重要地位。碑志文是韩愈散文写作的重要内容及韩愈别集的重要组成部分。传世的韩愈别集共40卷(不包括外集和遗文),其中文章有30卷,而碑志文就有12卷之多。李汉的《唐吏部侍郎昌黎韩愈文集序》中说,韩集中的赋、古诗、律诗、杂著、书、序、祭文、表、状、碑志、哀辞等各类文体“总七百一十六”,其中“碑志七十六”,占韩愈别集的十分之一强。宋代陆九渊因此批评说,“韩文章多见于墓志、祭文”①。韩愈别集中的碑志文数量不但多,而且成就突出。元代陶宗仪称许道:“碑文惟韩公最

    社会科学动态 2022年5期2022-02-02

  • 碑志文谀墓的文化意蕴——以汉代碑志为中心
    徐海容□文学研究碑志文谀墓的文化意蕴——以汉代碑志为中心徐海容(东莞理工学院 中文系,广东 东莞 523808)碑志文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文体,经历了一个从应制之文到文学之文的转变。而“谀墓”传统源远流长,汉代碑志文“谀墓”有着鲜明的现实应用性,与文人弘扬社会公理、维系文道士心、展现个人的操守和诉求等密切相关。“谀墓”是社会生活中人们关于政权建设、党派之争、人际关系及生命价值认识的反映,体现着文章写作中诚信与虚伪、感性与理性、真善美与假大空的考量,这就决定了其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1期2021-12-06

  • 唐宋行状创作目的变迁及其影响
    者3篇,仅以请托碑志为目的者4篇。总体来看,以请谥为创作目的者17篇次,以牒史馆为目的者6篇次,请托碑志者4篇。从以上数字可见请谥目的在唐代行状中的主导地位。唐代行状虽然主要以请谥为创作目的,但从仅以请托碑志为创作目的的行状产生时间来看,其中却孕育着新变。以请谥为目的的行状,也会为碑志撰写提供素材。如杨炯撰《中书令汾阴公薛振行状》,与之对应的《大唐故中书令兼检校太子左庶子户部尚书汾阴男赠光禄大夫使持节都督秦成武渭四州诸军事秦州刺史薛公墓志铭并序》已出土,两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5期2021-11-30

  • 兴城文庙石碑的保护意义与文化产业开发策略
    -87。兴城文庙碑志绝大多数未收入清代的《锦州府志》《宁远州志》和民国《兴城县志》。上述石碑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文献价值,是研究辽宁历史的珍贵文物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第三十四章“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中提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文物科技创新,实施中华文明探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5期2021-11-29

  • 十方辽代前期墓志校勘举误
    若思 张意承辽代碑志整理的论著中都有对辽代墓志的著录,但是很多墓志录文存在缺漏、错字、讹改、句读等诸多问题,同时各家录文多有出入。在我们承担的辽代墓志的整理研究工作中,对辽代前期的十方墓志做进一步的规范和校勘工作,现将工作中的收获做一说明,期待能够对辽代墓志的整理工作和辽史研究有所裨益。校勘举误说明:碑别、异体与简繁问题等,不影响文意亦非用以避讳的,均不以误例指出;简体化的著录本,简繁问题不以误例指出;点校问题中,若不显著影响文意,不以误例指出;底本未错,

    西夏研究 2021年2期2021-11-25

  • 唐代碑志中的盛世图景和书写策略
    人的作品看,唐代碑志文从一开始就充盈着对大一统政权的认可与颂扬,对太平盛世的期待与赞美,而在以大手笔著称的张说、苏颋的碑志作品中,这种盛世感知和礼赞更为明显。可以说,初盛唐碑志创作围绕着盛世建设而展开。那么,碑志又是如何描写盛世的、其讴歌盛世的终极目标又是什么?本文就此出发,针对上述问题粗陈管见,以求教于方家。一、 盛世图景的出现太平盛世是一个美好的历史图景,是古往今来人们的孜孜追求。《礼记·礼运》描述人类理想的小康社会:“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

    唐都学刊 2021年5期2021-11-25

  • 隋唐墓志俗字考释九则
    )碑刻文献记录了碑志主的生平事迹、家族渊源、卒葬地点等内容。碑刻文字乃当时所刻,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相应时代文字书写、使用的实际面貌。其文献内容的丰富性和字料的真实性,于历史演进、地理变迁、语言文字嬗变等研究具有极高价值。准确释读碑刻文字尤其是其中的众多俗字,是实现这些研究的基础和前提。由于字形讹变、石面风化泐蚀、书刻随意等原因,隋唐碑志文献整理成果中留下不少未释、误释的俗字,值得进一步探究。本文择取其中较典型的九则材料加以考释,以期为相关碑刻文献的利用和研究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4期2021-05-06

  • 创作目的与真实性:宋代碑文撰写者的理论思考与应对策略
    多共性,所以往往碑志并称。本文在论及碑文的真实性和作者的应对策略时也会涉及部分墓志。。关于碑文的创作目的、碑文的真实性及应对策略的思考从碑文产生不久之后的东汉就已经开始了,到宋代出现了专门论述碑文创作目的及碑文真实性的文章,有了更为理论化、系统化的创作思考。关于宋代碑文创作目的及碑文真实性的论述,前人已有学术积淀。如台湾学者刘静贞的《北宋前期墓志书写活动初探》,刘成国的《北宋党争与碑志初探》,李强的《漫谈宋人的碑志创作观》,浙江师范大学魏海稳以《宋代碑传理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1期2021-03-13

  • 张说碑志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有需求就有市场,碑志文自然而然成为我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的应用性文体。“碑者,埤也。上古帝王。纪号封禅,树石埤岳,故曰碑也。”(刘勰《文心雕龙·诔碑》)[2](p214)尤其从汉代开始,逐渐兴起的碑志文发展势头良好,如著名的文学家蔡邕等人同时也是碑文大家,碑志文的体例也在汉代基本得到定型。到了唐代,碑志文的市场更加广大,树碑刻志现象普遍,碑志文作家和作品空前繁荣,张说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张说(公元667年—公元730年),字道济,又字说之,河东人,初唐时期著名的

    湖北社会科学 2021年1期2021-01-12

  • 碑刻·写本·印本:填讳义例的源流及文本呈现
    斋三笔》卷一一《碑志不书名》条曰:碑志之作,本孝子慈孙欲以称扬其父祖之功德,播之当时,而垂之后世,当直存其名字,无所避隐……自唐及本朝名人文集所志,往往只称君讳某字某,至于记序之文亦然,王荆公为多,殆与求文扬名之旨为不相契。①“不相契”的实情,呼唤避讳有新的文本呈现形式——既能在碑志制作时直书名讳,又能谨守家讳传统,于是,填讳之法应运而生。对此,学界唯叶炜《试析北朝隋唐墓志文中的不书志主名字现象》第三节《避讳因素与北朝隋唐墓志文不书志主名字现象》、彭国忠《

    文艺研究 2020年11期2020-12-14

  • 打开《唐代碑志文研究》后
    杨毅鸿碑志文源于先秦时代,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体,其实际功用大致是记功、记事和记墓主,一般来说以事实为依据,以真实为追求,具有记录历史的作用,也是后人研究历史时常用的重要材料。学界关于碑志文的研究整体上呈现两个侧重,一个是侧重于研究碑志文的史学价值,另一个是侧重于研究唐前碑志文。徐海容著的《唐代碑志文研究》则专门以唐代的碑志文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补充了学界的空白。该著作于2018年由中华书局付梓刊行,在拓展深化碑志文研究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是该学术领域的

    博览群书 2020年11期2020-12-03

  • “托金石之不朽”:对于碑志文献研究的几点反思 ——徐海容《唐代碑志文研究》读后
    之刻写,其实就是碑志文的雏形。逮至东汉,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以及儒家观念深入人心,墓碑之俗广为流行。据朱剑心《金石学》载:“冢墓之碑始于后汉,其门人故吏,为其府主,刻石颂德,遍于郡邑,风气极盛。”(朱剑心:《金石学》,上海书店出版1996年版,第214页)不仅是权贵豪族,就连普通百姓也纷纷效仿,通过树碑作志寄托悲情,感怀生命。魏晋以降,“以碑述悲”这一传统延续不绝,墓碑之风进一步盛行,并在唐代达到顶峰。有唐一代,经济繁荣,政治清明,文教兴盛,加之朝廷对孔孟儒

    华夏文化 2020年3期2020-12-02

  • 文言文阅读 碑志、杂记、笔记文
    一、碑志碑志包括碑铭和墓志文。碑铭的运用范围很广,有封禅和纪功的刻文,如秦始皇的《泰山刻文》,韩愈的《平淮西碑》等;有寺观、桥梁等建筑物的刻文,如韩愈的《南海神庙碑》等。墓志文则是记载死者生前事迹的,文章最后有韵文,称作铭。在封建时代,人们的身份地位不同,死后的墓碑形制和名称也不同,分别称为墓碑、墓碣、墓表。官阶高的官员,墓碑是竖立在墓道上的,称为神道,所以又叫“神道碑”;官阶低的官员,则竖“墓碣”;“墓表”则不论死者生前入仕与否都可竖立,也称为“神道表”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0年9期2020-05-19

  • 河南散见墓志校理二则
    存散见及新获汉唐碑志整理研究》(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共收录了目前不见集中著录、散存野外的汉唐时期河南18通碑碣及157方墓志。所选碑志都经过编者认真释读,拓片也较为清晰,其录文及拓本资料有相当部分是首次刊布。总体而言,该书对碑志铭文的迻录与考释堪称精准,为学界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汉唐文献资料。惟经笔者仔细研读,发现书中尚有多处文字可商,今不揣谫陋,选取二则敷衍成文,以求教于方家。1.《大唐故晋昌唐府君夫人田氏墓志》:“呜呼!虑怅悄然,慈颜永隔,金乌告日

    江海学刊 2020年6期2020-03-02

  • 刘克庄碑志文书写的审美逻辑与情动转向
    界;王宁《刘克庄碑志文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亦可参阅。而于散文则关注度相对薄弱,未能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尚留有较大的发掘空间。碑志亦属散文之体类,刘克庄文集现存神道碑14篇,墓志铭156篇,碑志文总计170篇,体量之庞大,文质之相协,放诸两宋文人中亦无愧色。其碑志深受时人赞誉,求铭者不断,甚而见达“铭叙先世勋德,以不得公文为耻”①林希逸:《宋龙图阁学士赠银青光禄大夫侍读尚书后村刘公状》,《全宋文》卷七七三九,第336册,第44页。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2期2020-02-16

  • 碑刻残泐字考辨举隅*
    碍。本文系统总结碑志文献整理中有关残泐字处理的经验教训,从八个方面归纳残泐字的考辨方法,辅以实例分析,旨在为碑刻等出土文献残泐字释读考辨、近代汉字研究提供参考。碑刻文献材料丰富,内容广泛,真实性强,是研究古代社会、文化、历史、民族、宗教、语言文字等的宝贵材料。准确释读是利用这批材料进行多学科研究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由于时代久远,碑志原石多有残损,石面风化剥泐不可避免,致使一些文字漫漶不清,难以准确辨识。这些难以辨识的字即是残泐字,它们或稍有残泐,或

    汉字汉语研究 2019年3期2019-12-17

  • 浅析碑志文历史起源和发展
    宁省博物馆收藏的碑志自成体系,地方特点明显,时代跨度大,上自汉魏,下迄清明,数量众多,以北魏墓志、辽代墓志中的帝后哀册最具特色。碑志是指镌题文字的刻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先秦已出现刻石记事的实例,两汉树碑立传的风气盛行,魏晋则开启了后世墓志之端,北魏以后,方形墓志渐成定制。碑志是集中多种文化元素于一体的艺术品,蕴含社会历史、书法、雕刻、人物传记、丧葬礼俗等信息,是学术研究的宝贵资料。墓志也称墓志铭,通常是埋在地下的。最早的基志是东汉时期的,魏晋时期

    青年生活 2019年34期2019-09-10

  • 论欧阳修对金昌协碑文观的影响
    ·别集》中多次就碑志文进行论述,展示出他比较系统的碑文观。然而所论之处无不以欧为据,或引欧以驳时代败坏之文风,或学欧以示撰写碑文之正法,足见其碑文观念的生成与欧阳修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一、欧阳修影响金昌协的现实条件中国与朝鲜半岛地理毗连,自古以来的朝贡及贸易活动为大量的文学典籍传播至朝鲜半岛创造了便利条件,古代朝鲜文人不仅有机会接触到中国的名家名篇,而且往往将其奉为圭臬,用以指导自己的文学创作。当欧阳修的文学作品传播至朝鲜半岛便成为朝鲜文人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年12期2019-03-05

  • 随其资质 与之形貌 ——叶适碑志文写人艺术探微
    作大家的影响下,碑志文的创作进入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此时,碑志文创作在遵循体制的基础上,往往能注入真性情。在此背景下,叶适继承前贤,其碑志文创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叶适集》中收录叶适碑志文计148篇,墓主身份不一、行迹各异,有名臣良吏、文士儒生,也有布衣处士、节妇孝女,再现了12世纪末13世纪初活跃在政坛、文坛及民间的各类人物形象。叶适能根据墓主不同的身份地位、事迹功业、性格言行等方面的差异进行描写,“廊庙者赫奕,州县者艰勤,经行者粹醇,辞华者秀颖,驰骋者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1期2019-01-22

  • 读《渭南文集》碑志文札记
    唐宋诸家文集中,碑志文是不可或缺的文类。碑志文起源甚早,品类繁多,主要可分为三大类:一是碑文,二是墓志铭,三是墓碑文。碑文是所有碑志文的源头。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碑文》梳理碑文的起源和流变称:按刘勰云:“碑者,埤也。上古帝皇,始号封禅,树石埤岳,故曰碑。周穆纪迹于弇山之石,秦始刻铭于峄山之巅,此碑之所从始也。”然考《士昏礼》:“入门当碑揖。”注云:“宫室有碑,以识日影、知早晚也。”《祭义》云:“牲人丽于碑。”注云:“古宗庙立碑系牲。”是知宫庙皆有碑,以为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18年3期2018-05-31

  • 是丰碑,不是分水岭 ——论韩愈墓志在唐代碑志发展中的地位
    愈的散文创作中,碑志文是其最为重要的类型之一,共有76篇,其中大部分为墓志铭,其成就亦被推为韩文之首。墓志铭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古老文学样式,春秋是其发轫期,经过战国至东晋数百年的发展变化,到南北朝时期这一文体渐趋成熟,和其他文体相比,墓志铭最终凝定成自己独立的格式和独特的风格。至唐代,墓志铭的写作便成为文人的一种风尚,杜佑《通典·开元礼纂类·凶六》有“去灵车,后次方相车,次志石车,次大棺车……”[2]的记载,证明李唐王朝已将墓志列入礼制,作为丧葬礼的重要组成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6期2018-01-31

  • 论唐传奇对碑志的文体渗透
    论丛】论唐传奇对碑志的文体渗透徐海容(东莞理工学院 中文系,广东 东莞 523808)在唐代文学革新的大潮下,各种文体的互动发展成为必然,而传奇小说的发展成熟及诸多文人对传奇的喜爱,特别是碑志文自身的发展需要,更加剧了两者之间的文体渗透,主要是传奇对碑志文的渗透。中唐时期,碑志文创作出现了明显的传奇色彩,这在细节塑造、诗化笔法及文辞语句三方面表现明显,这使得唐代碑志文创新发展,最终突破传统,成为集应用性与文学性为一身的新文体。传奇;碑志文;文体渗透;革新意

    社会科学家 2017年7期2017-04-11

  • 北魏碑志俗字考辨举隅
    00715)北魏碑志俗字考辨举隅周阳(西南大学 汉语言文献研究所,重庆 北碚400715)南北朝碑刻文献材料丰富充足、真实性强,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准确释读、科学整理是有效利用碑志材料的前提和基础。碑志俗字纷呈,铭文或残泐不清,成为正确释读碑文的难点。分析俗字讹变原因,阐释构形理据,梳理形变脉络,考释部分北魏墓志俗字,以期为这些碑志材料的研究和利用提供参考,为碑刻俗字的考释提供支撑。北魏碑志;俗字;考辨碑刻文献作为重要的出土文献之一,出土数量丰富,记载内容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4期2017-03-28

  • 碑志文的定型及相关问题
    523808)碑志文的定型及相关问题徐海容(东莞理工学院 中文系,广东 东莞 523808)我国先秦时期,已出现了碑。两汉以来,碑志文发展兴盛,这其中蔡邕为碑志文的基本成型作出了贡献。此后,韩愈借文体改革之机,对传统碑志文予以变革,使得散体碑志文风行一时,而欧阳修扇扬余烈,提出简而有法的写作准则,又大力创作新式碑志文,这就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上使得碑志文最终发展定型。碑志文源远流长、分支庞杂,其文体分类及界定,经过了一个相当的过程。碑志;文体形态;韩愈;定

    湖北社会科学 2017年10期2017-03-08

  • 论张说碑志文创作的思想理念及时代精神
    ○徐海容论张说碑志文创作的思想理念及时代精神○徐海容碑志文是我国古代一种应用文体,其源远流长,在王朝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刘勰《文心雕龙·诔碑》有言:“碑者,埤也。上古帝皇,纪号封禅,树石埤岳,故曰碑也……后代用碑,以石代金,同乎不朽。自庙徂坟,犹封墓也。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①身为盛唐文坛领袖,张说擅长碑志创作,《旧唐书》本传赞其“为文俊丽,用思精密……尤长于碑文、墓志,当代无能及者”②,兹据董诰《全唐文》统计,张说一生共创作碑志作品73篇,其质

    文艺评论 2016年3期2016-09-28

  • 浅析“碑志类”散文的阅读
    人物传记之外的“碑志类散文”。6年高考中对于碑志类散文进行了三次考查,可见在文言文教学中除了人物传记外,不得不对碑志类散文加以特别关注。那么什么是碑志类散文?它与传统的人物传记有何差别呢?如何阅读碑志类散文?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刻思考的。一、碑志类散文的特点在苏教版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中,对于“碑志类散文”是这样解释的:所谓碑志,就是古代的纪念性文字,往往铭刻于金石之上,包括记功颂德和记悼死者的文字。就后者而言,墓前立石上的文字一般称为墓碑或墓表,

    考试周刊 2016年39期2016-06-12

  • “作文受谢”话碑志
    安健阅古人碑志,能钩沉稽古,发微抉隐,补正史之不足,这正是笔者热衷于收藏墓志铭拓片的缘由。如王羲之生卒之年,便有多种说法,莫衷一是。直至2006年王羲之之妻郗璇墓碑出土,方有定论。辛亥元老李根源藏有唐诗《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墓志,补唐史无传之憾,章太炎作跋云:“诵其诗而不悉人之行事,得此石乃具本末,真大快也。”钱文忠标点的陈三立《散原精舍文集》已在笔者书柜中插架十多年了,近日翻阅,惊奇地发现陈三立为他人所作的墓志铭,竟占了该文集一半以上篇幅。像杨守敬、盛宣

    收藏·拍卖 2016年8期2016-05-14

  • A multiscale 3D f i 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f l uid/solute transport in mechanically loaded bone
    658–690.碑志是中国古代最为常见常用的石刻文字。朱熹所撰书的石刻文字,主要有两类:碑志文和摩崖题刻。这些石刻文字不仅丰富了石刻的斯文内涵,也提升了石刻的文化境界。14 Piekarski K,Munro M.Transport mechanism operating between blood supply and osteocytes in long bones.Nature 1977;269:80–82.15 Lai X,Price C,Modl

    Bone Research 2016年3期2016-03-22

  • 文人“受金谀墓”说辨正
    墓的根本原因,是碑志文固有的文体规范中难以调和到“文质彬彬”理想标准的矛盾,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不朽”、“尽孝”、“隐讳”等民族思想观念。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77(2015)09-0126-07作者简介:向有强(1983—),男,湖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张震英(1972—),男,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人谀墓”是碑志文 ①研究中一个难以回避的话题。从历代诸家的批评来看,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某某文人的碑志文是否

    湖北社会科学 2015年9期2015-03-27

  • “郎中”医生义的源起与“映”之释义
    史补》卷中 “求碑志救贫”条,很为可贵:“王仲舒为郎中,与马逢有善,每责逢曰:‘贫不可堪,何不求碑志见救?’逢笑曰:‘适有人走马呼医,立可待否?’”(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42页)王仲舒在两 《唐书》均有传,《新唐书》本传说他是并州祁人,少客江南,有文名。马逢其人占籍、事迹不详。《唐国史补》同卷 “韦相拒碑志”条可与此参看:“长安中,争为碑志,若市贾然,大官薨卒,造其门如市,至有喧竞构致,不由丧家。是时裴均之子,将图不朽,积缣帛万匹,请于韦相,贯之

    学术研究 2015年4期2015-02-25

  • 颜真卿碑志的文章价值与唐代碑志文的转型
    240)颜真卿碑志的文章价值与唐代碑志文的转型安 家 琪(上海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0240)摘要:颜真卿诸碑文自整体而言,并未突破传统碑志的写作藩篱,展现出典型的“正体”特征;然如《抚州临川县井山华姑仙坛碑铭》者,语句化散入骈,追求叙事场景化,并尝试运用“传奇”笔法打破礼仪文学与传记文学、传奇文学之文体界限,使碑志文继陈子昂、张说等人的努力后进一步散体化,促进了文风的变革与文体的解放,在某种程度上呼应了古文运动的展开。颜氏碑志体现出的过渡性特征

    阴山学刊 2015年6期2015-02-12

  • 归有光碑志文微探
    铭、碑碣、矿志等碑志多达八十六篇,其中不少富于文学色彩,有的更是优秀的记叙散文,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至今却少有相关的专题研究。本文拟通过对归有光碑志文的文化内涵、审美特征、创作成因进行浅析,微探这一空白领域。一、归有光碑志文的文化内涵《震川先生集》中共收录归有光八十六篇碑志文,占全书七卷,包括墓志铭五十七篇、墓表七篇、碑碣十三篇、矿志等九篇,涉及内容相当广泛,而突出体现在以下几点:1.通过客观真实地记录传主生平,折射明代的社会问题。研读归有光碑志文,我们不

    语文学刊 2014年5期2014-08-15

  • 南北朝碑志的书人及其书写心态辨析 ——兼及《瘗鹤铭》署名“陶弘景”、《郑文公碑》署名“郑道昭”问题的探讨
    逢成华南北朝碑志的书人及其书写心态辨析 ——兼及《瘗鹤铭》署名“陶弘景”、《郑文公碑》署名“郑道昭”问题的探讨逢成华南北朝时期的碑刻和墓志,主要出自官府中擅长书写的中下层文吏之手,书体主要是公文楷体。在南北朝社会,碑志书写属于“辛苦笔砚之役”,名流书家普遍“耻于碑石”。有关南北朝名流书家“题写碑榜”的史料记载多指门桁碑石篆隶额题,而非书写碑文。陶弘景和郑道昭自觉自愿书写摩崖大字的可能性不大。南北朝碑志 书人 书写心态元湛妻薛慧命墓志夫蒙显达造像记10多年前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3期2014-05-02

  • 北宋党争中党人碑志的书写策略
    宋尤甚。北宋时,碑志文创作不单是为了标识墓圹或歌功颂德,而且常常需要涉及墓主的生平政绩等,具有明显的史传性质。考察党争中的党人碑志,可以从与诗赋等不同角度挖掘党争中的党人心态,了解特殊政治环境下碑志的书写特色,也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北宋党争。党人碑志中,涉及党争的敏感因素主要是事件与人物的相关记载,关于它们的记叙,撰者在内容取材与叙述表达方面采取了相应的书写策略,本文着重对此进行探讨。一、 党人碑志的内容取材如果不书写碑志,当然就可以避免因为碑志创作得罪敌对

    华中学术 2014年1期2014-04-07

  • 宋代文学与宋代文献研究
    《北宋党争中党人碑志的书写策略》一文,对北宋党人碑志进行了宏观梳理,突破了过去论党争则偏于讨论政治,论碑志文则局限于宋人六大家的陈法,剖析了政治生态环境对作家书写策略的深层影响,总结出党人碑志在内容取材、叙述表达方面的各种变体情形,可谓新见迭出。毋燕燕《张虙〈月令解〉探析》一文,则属一篇典型的专书研究的论文,文章从作者生平、版本状况、撰写缘由、注疏商榷等层面对张虙及其《月令解》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做到了选题具有新意而论述具有深度。张家壮、郑薇的《论宋代杜

    华中学术 2014年1期2014-04-07

  • 论晚唐碑志文的发展变化
    3808)论晚唐碑志文的发展变化徐海容(东莞理工学院中文系,广东 东莞 523808)晚唐碑志文的发展整体上趋于衰落,这其中,政治环境的巨变、文体革新的思潮、作家个人的遭遇及情怀都起了重要作用,而作家的创作理念也随之发生转变,其从家国之思转向人生如梦的命运感慨,伤悼岁月变迁,多咏史怀古、以古喻今的创作旨趣,由此也带来晚唐碑志文文体形态的转变,幽思沉郁,苍凉复杂、结构上崇尚小品,骈散两体并行。晚唐;碑志文;创作理念;文体形态碑志文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应用文体,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1期2014-04-04

  • 论叶适对韩、欧碑志文的继承与新变
    )论叶适对韩、欧碑志文的继承与新变戎 默(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上海 200241)叶适作为南宋前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向来为人所称道,其碑志文更是散文中的一大特色。叶适碑志文不止继承了韩愈、欧阳修记录人物“随事赋形”“纪大略小”的特点,而且还呈现出一些新变化。叶适对人物事件的拣择详略,受其学术思想的影响很大。这种新变与南宋日趋深化的学术派别分野意识以及永嘉学派本身的思想特性有着莫大关系。而这也似乎暗示着一种南宋文学与学术关系的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4期2014-03-20

  • 论陈子昂碑志文的革新之功
    艺术研究论陈子昂碑志文的革新之功徐海容(东莞理工学院中文系,广东东莞523808)初唐文坛盛行徐陵、庾信体骈俪文风,陈子昂为此发起了文体改革,其在碑志文领域引入散体古文的写法,崇扬“风骨”,追求质实有力、清新刚健的文风,影响到后世韩愈等人碑志文的创作,陈子昂可谓中唐文体革新运动的先驱。陈子昂;碑志文;文体改革;散体碑志文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应用文体,其源远流长,正如刘勰《文心雕龙·诔碑》所云:“碑者,埤也。上古帝皇,纪号封禅,树石埤岳,故曰碑也。”[1](P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4期2012-08-15

  • 韩愈碑志文的“变体”风格
    23808)韩愈碑志文的“变体”风格徐海容(东莞理工学院 中文系,中国 东莞 523808)韩愈的碑志文在思想内容上以弘扬儒学精神为核心,在文体特征上则改骈体为散体,使用清词丽句,文笔流畅生动,特别是引入传奇小说的笔法,强化议论抒情,这就使得其碑志文情感浓郁、气势充沛,写人记事灵活生动,精工传神,呈现出明显的“变体”风格,影响深远。韩愈;碑志文;文体碑志文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应用文体,其源远流长,刘勰《文心雕龙》专设《诔碑》一节,并将其归为“有韵之文”,足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7期2012-04-07

  • 碑志文看韩愈散文的“尚奇”①
    学史》中论道:“碑志之文,韩愈事多实叙而驰以奇,乃用太史公之传体;宗元语虚而凝以骈,厥承蔡伯喈之碑志。”[1](P390)“尚奇”作为韩愈的文学观念和审美价值取向,不仅仅表现在其一般的诗文上,还表现在墓碑志散文上。一、谋篇布局之奇韩愈的碑志谋篇布局体现出“奇”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结构形式上。他注重根据墓主身份个性差异来布局谋篇,这就打破了碑志先叙述墓主世系、仕历,最后才作铭颂的固有模式。如《施先生墓铭》,为了说明施先生乃是深受学经者崇敬的经学家这一身份,韩愈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12期2012-03-31

  • “范党为是,吕党为非”刻板印象之形成——以庆历党人碑志为中心
    ——以庆历党人碑志为中心罗昌繁(武汉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由于范党党人碑志的存世数量多于吕党,范党成员也在碑志中常常以受害者的口吻表达了“范党为是,吕党为非”的意向,加之范党党人碑志融入正史并随文集流传,在这样的史料记载下,使得后世读者逐渐形成了“范党为是,吕党为非”这一刻板印象。这一印象作为史家主体意识对史学研究有着消极影响。庆历党争;碑志;四贤;刻板印象;主体意识刻板印象又叫定型化效应,属于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它是指人们对某些人或事持

    天中学刊 2012年5期2012-01-12

  • 也谈苏轼少谀墓之作的原因
    墓高手?韩愈所作碑志,据其门人李汉统计,有“碑志七十六”,占其诗文总数的十分之一还要多,现存七十五篇;但苏轼一生,却只给七个人写过墓志铭……这就不妨用“彼一时也,此一时也”这句老话来回答了。在唐朝,像韩愈、柳宗元之遭贬,固然是被迫离开了政治中心,但他们在贬地却还是名副其实地掌握着地方官的权力,对当地的开发起到了相应的作用,容易政绩斐然。所以,韩愈晚年颇为风光,历任国子监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等职,时人称其为“韩吏部”。韩愈善写墓志铭,是

    书屋 2009年9期2009-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