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城文庙石碑的保护意义与文化产业开发策略

2021-11-29 14:27王志钢
关键词:兴城重修文庙

王志钢

(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 宣传部,辽宁 沈阳 110023)

一、兴城文庙碑林所存明清石碑的文化内涵与文物价值

兴城文庙始建于明宣德五年(1430),是目前东北地区保存最完好、辽宁省内规模最大的明清儒学教育设施[1]。文庙崇圣祠东侧碑林现存十余方石碑,均为明清时期的石碑[2-3]79-83,84-87。其中,重修长山海云寺碑和重修龙王殿勒碑记载了明代辽宁地区知名历史人物祖承训(生卒年不详)、明清史知名历史人物祖大寿(1579—1656)出席了立碑仪式[2]79-83。一方石碑记载康熙朝国舅、康熙第三任皇后的父亲、知名历史人物佟国维(1643—1719)参与了朝阳寺重修活动[2]79-83。一方石碑记载了明代辽宁地区民间中医事业的发展情况,是辽宁地区现存明清石刻文献中唯一一篇中医类文献[3]84-87。还有数座石碑记载了明清时期辽西宗教事业、民间信仰的情况[2-3]79-83,84-87。兴城文庙碑志绝大多数未收入清代的《锦州府志》《宁远州志》和民国《兴城县志》。上述石碑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文献价值,是研究辽宁历史的珍贵文物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第三十四章“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中提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文物科技创新,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和考古中国工程,开展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加强文物和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加强石碑保护和文化产业开发有诸多积极意义。

(一)明清历史名人石碑有助于乡贤文化研究和乡贤精神弘扬

1.祖承训、祖大寿与重修长山海云寺碑及重修龙王殿勒碑

兴城文庙北面的八方石碑中有两方——重修长山海云寺碑、重修龙王殿勒碑记载了明代知名历史人物祖承训、祖大寿的事迹[2]79-83。祖承训,明宁远卫(清代为锦州府所辖,今辽宁省兴城市)人,明左都督祖仁(生卒年不详)之子,曾在蓟辽督师袁崇焕(1584—1630)手下任职的明末著名将领祖大寿之父、祖大乐(生卒年不详)之伯父。万历十年(1582),任辽东副总兵,加左军都督衔,以宁远卫指挥同知协防辽阳。祖承训乐善好施,万历四十二年(1614),沙河所(今兴城市沙后所镇)东沙河泛滥成灾。他得知这一灾情后,迅速组织当地村民修整河岸堤坝。工程结束后,数十年东沙河再未出现大的水患。他捐资并带领军士重修了龙王庙,立重修龙王殿勒碑(今存于兴城文庙)[2]79-83。祖大寿,曾为袁崇焕部将。明崇祯元年(1628),宁远大捷,祖大寿因在袁崇焕指挥下守卫宁远有功而被擢升为前锋总兵官,奉命驻守锦州。祖承训父子均生于斯、长于斯,重修长山海云寺碑、重修龙王殿勒碑的记载体现了当家乡遭遇重大自然灾害(例如洪灾)时地方乡绅的责任担当,彰显了他们的乡贤品格。明代记载辽西地方名人事迹的石刻文献存世者不多,两方石碑对弘扬乡贤文化等有积极价值。

2.佟国维与重修朝阳寺碑

重修朝阳寺碑记载清代康熙朝的国舅、知名历史人物佟国维参与了朝阳寺重修活动[2]79-83。佟国维,本汉族人,幼年曾随父居住连山(清属锦州府),康熙帝生母孝康章皇后幼弟,死后葬于锦州。(见《锦州府志》)他既是康熙帝的舅舅,也因其女嫁给康熙而成为康熙的岳父。康熙九年(1670),授内大臣。二十一年(1682),授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二十八年(1689),推孝懿仁皇后恩封一等公。先后两次随康熙帝征伐噶尔丹,均立有军功。权倾一时,朝野传谓“佟半朝”。《清史稿》有传。重修朝阳寺碑位于碑林北侧(东4),立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佛教宣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价值观,倡导众生平等,反对战争、杀戮、暴力,主张为人应宽厚仁慈、利物济生。在历史上,对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曾起到了积极作用。这方碑志体现了佟国维乐善好施的品格,说明其作为辽西地区乡贤,关心家乡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民德民风建设)。他的这种希冀通过资助佛教事业发展、借佛教之力推行仁善教化、使世风归于淳厚的做法,虽然受到历史的限制和科学知识水平的制约,但其身居高位、不忘家乡的品格仍有一定的积极价值。

(二)中医类碑志是研究当地清代医疗发展史的宝贵资料

据□□□平安会左右边方合会军民人□进香碑记载,清代辽西地区有中医类的地方组织机构——平安会,该社团分左、右两个分支。基于“传方之人药性不明,精□未备,不过窃美誉于一时,未必能垂显名于奕世”之考虑,乾隆十八年(1753),相关人员聚于十三圣祠药王庙内,整理药方,共同辨验祖传药方效用,将验方于药王庙内撰文刻录。社团负责人有杨国政等数人[3]84-87。据成书于清康熙朝的《锦州府志·建制志》记载,至康熙二十一年(1682),锦州地区仅锦县北关有一座药王神宫,宁远州没有药王庙[4-5]。查检《辽宁碑志》,辽西明清时期的中医药类相关的石碑未有收录。此方碑志弥足珍贵,可为辽宁中医发展史(清代部分)编写的一则佐证。辽宁地区中医发展史类相关专著如《建国前辽宁中医医籍考》等文献中未能收入此篇文献[6]。所遗憾者医方虽经勘验重订并付诸梓,然未能传于今。

(三)宗教类碑志是撰写东北明清宗教发展史的重要文献

1.道教碑志是了解区域道教文化史及弘扬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料

兴城文庙所存天齐庙碑立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由清代宁远州学(地址在今兴城文庙)的生员王安邦撰文。天齐庙即东岳庙,供奉的是东岳泰山山神,是道教信仰中的“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之首。据民国《兴城县志》记载,宁远的天齐庙位于宁远城(今兴城古城)东门外,明代万历十三年(1585)建成,据《兴城县志》记载,建有正殿三楹,东西配庑各三楹、钟楼一座、山门三楹。东有文昌殿、圣宗殿等建筑,前殿为关帝庙三楹、东禅堂三楹。此庙今已不存。《辽宁碑志》等文献中未收录。碑志是撰写区域道教史的宝贵资料。

与道教有关的庙会活动是研究民间社会的一个渠道,也是文学研究的一个途径。有学者曾探讨庙宇重修与民间信仰的关系[7],这是当代对民间信仰的一种研究考量。在清代,天齐庙在乡土社会有重要影响[8]。以沈阳为例,天齐庙会参加人数首屈一指,民俗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含今天所谓的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庙会最为壮观[9]。遗憾的是清代与天齐庙有关的民间文学作品未能流传下来。清代嘉庆三年(1798),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翁方纲(1733-1818)曾题赠“道光一气”四字横额[3]84-87。这足以见证当时这所天齐庙在辽西地区的影响力,也是辽宁艺术史的宝贵资料。

2.佛教碑志是撰写区域佛教文化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资料

重修松云寺碑、海云寺相关碑志、重修朝阳寺碑志等记载了明清时期辽西宁远(清属锦州府,今为兴城市)的佛教发展个案。学界探讨辽宁辽金佛教特点的文献较多,涉猎明清佛教史的文章较少。上述涉及三所佛寺的文献记述了相关梵宇的创建因缘、地理位置、发展沿革,有的还详细介绍了寺庙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重要人物。辽西明清地方志如康熙年间成书的《锦州府志》《宁远州志》中涉及的今葫芦岛—兴城地区明清时期的佛教碑志详文仅《重修大望海寺记》《宁远圆通庵记》《宁远大士庵法像记》三篇,不仅数量少,也没有海云寺那种一寺多碑志的丰富。兴城文庙的佛教碑志对撰写区域佛教史、文化史有重要参考价值。宗教类碑志一般都难免演说佛理[10-11]。难能可贵的是,重修松云寺碑记作者——时任兴城地方官的伊汤安能站在儒家立场,表达了破除迷信思维的观点。该文主旨在于宣扬孔孟之忠孝仁义、敦伦尽分。作者强调,“特愚夫愚妇多谈轮回而信因果”,号召士人不应信因果之说,这对当今时代如何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借鉴价值。

二、文物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经现场勘查,当前石碑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碑体不完整,碑身遭破坏,文物修补效果一般,需增加经费预算,加大明清文物保护力度

从碑体完整度来看,除少数石碑仅存螭首外,多数石碑碑首与蚨座均与碑身分离,且多已下落不明。上述与辽宁明清时期知名历史人物祖大寿、佟国维有关的石碑均缺少螭首、蚨座。就碑身而论,多数石碑曾遭到过人为破坏,被凿为多段。现在所见的石碑经过了当地工作人员的简易修缮。但由于文物保护经费等的限制,修缮方法较为基础,施工人员只是在碑身断裂处填充了水泥,导致修补后碑文部分受损,影响了观览者对碑志的阅读和陈列展示效果。

(二)受风化作用影响,字体辨认度较为模糊,需进一步完善保护措施

从字体辨识度方面看,因石碑立碑时间距今久远,加之风化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多座石碑字迹漫漶,卒难辨认[2-3]79-83,84-87。对碑林中碑文不可完整识读者、刻痕严重磨损者如不及时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则若干年后恐将令华夏后人徒见碑石而兴叹,故亟需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或保护性开发。

三、兴城文庙石碑保护对策与文化产业开发策略

(一)给石碑加盖碑亭或将石碑移入室内展示

石碑裸露在自然环境下,碑体材质容易受到风雨侵蚀。因此,建议参考北镇庙石碑的保护性设计方案,给石碑加盖碑亭[12]。如此项工程成本较高,可将石碑移入博物馆室内展示,也可借鉴位于沈阳市的辽宁省博物馆一楼碑志展厅的做法。如辽代张琳(?—1122)所作的《宣懿皇后哀册》等辽代碑志即因此而得以保存完好[13],供后世学习观赏。

(二)印制拓本,出版拓本集或拍摄高清图片在官方网站上宣传

拓本可以再现碑文原貌。石碑一旦遭遇不可抗力破坏,可以之作为珍贵的历史资料传之后世。国内一些以石刻资料保存丰富著称的博物馆均制作了碑文拓本。有的博物馆,如辽宁省博物馆不仅制作拓本集,还拍摄高清图片在网站上宣传。此类做法不仅有助于碑志保护,也有助于国内外书法爱好者学习,也可供海内外文献学专业等人文社会学科研究者深入研究。

(三)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将旅游所得收入中的一部分用于文物保护修缮

可借鉴沈阳故宫博物馆的做法,研发文博产品。如印制石碑明信片、发行文庙(含石碑)纪念邮票、印制兴城文庙历史简介类书籍或纪念册(含碑志介绍)、制作含有碑刻元素以及明代文化元素的其他文化产品(如项坠、手机装饰物、仿古香炉、纸扇、文房四宝)等。将旅游所得收入中的一部分用于文物保护修缮。

(四)设置碑志展厅,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学

如将碑志移入室内保存,可借鉴沈阳故宫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的作法,开辟碑志展厅,以年代为序,合理规划布局,进行陈列展示。沈阳故宫博物馆、省博等还定期举办专家讲座活动,吸引了不少历史、文学、古文字、古建筑及风景园林爱好者前往学习,促进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继承与传播。可整合资源,联系渤海大学、辽宁工业大学等高校相关专业学者或邀请碑志方面的研究专家对碑文及相关历史文化等进行解读,扩大景区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五)培养志愿者(含碑志修护志愿者)队伍

借鉴锦州市博物馆、沈阳故宫博物馆的管理经验,建立兴城文庙碑志志愿讲解员培养与讲解制度,与相关高校——如辽宁工业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葫芦岛校区、辽宁财贸学院(原沈阳师范大学渤海学院)相关院系或志愿者团队开展合作,形成大学生讲解志愿者队伍,在碑林或文庙博物馆展厅向国内外参观人员进行讲解。

借鉴沈阳故宫博物馆的管理经验,邀请文物修复尤其是古建筑修复、碑志修复方面的专家学者到馆讲学,培养此方面的志愿者、爱好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感兴趣和有志参与文物修护的民众亲身体验修护的方法、过程。在此基础上形成文物修护、保护志愿者队伍,完善日常的文物保养。

(六)以辽西明清士人书法展或书画展等展示活动为抓手,扩大传统文化影响力

碑志欣赏距离当代一般人的生活尚有一段距离,因其涉及到古代地理、历史、文化等诸多知识。随着书画考级活动的发展和社会影响力的扩大,古代书画欣赏近年来走入了部分民众的视野。辽西地区明清两代人文荟萃,涌现出一大批士人。如能向其他博物馆借到部分辽西籍或曾在辽西地区任过职的士人的翰墨丹青,则可引发学习者、爱好者的兴趣,进而带动碑志等相关古代文化的传承。在这方面,辽宁省博物馆“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等展示活动收到了良好社会成效,可积极借鉴。以碑志相关士人为例,如清代官至内阁学士,曾任锦州府宁远州地方官,后曾与著名学者阮元等有过交往、文学唱酬的伊汤安(即宁远重修松云寺碑记作者)的书法在清代有一定知名度[14]。

文庙碑林陈列的碑志中多名书丹者为明清两代官学生员或毕业生。清代的如重修松云寺碑记书丹者——乾隆三十年(1765)乙酉科贡生□盛(文章作者是时任宁远州正的伊汤安);又如立碑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的天齐庙碑记作者及书丹者廩膳生(州学生中成绩优异者)王安邦[3]84-87;明代的如宁远卫学教授张翼远重修长山海云寺碑记的书丹者刘国彦[2]79-83。也可开辟一个专题或小型展厅,展示文庙历代学子书法石刻艺术,再由此拓展到相关历史文化介绍。

(七)扩大对外宣传,开展国际交流,吸引国内外学生到文庙开展游学活动

加强与国内外祖氏、佟氏以及佟佳氏后人的联系,开展寻祖活动。结合地方志、明清历史,科学设计适合一日或多日学习的游学课堂,安排专人为游学者导读、讲解碑志文化,开展明清文化体验、中医文化体验、兴城自然资源与明清水患等自然灾害、乡贤事迹讲座及话剧、歌舞剧展演等,吸引国内外学生到兴城文庙开展游学活动,扩大兴城文庙的影响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四、结语

加强石碑保护和文化产业开发对传承历史文化、打造区域知名旅游品牌、促进辽西区域经济发展和当地旅游经济发展有积极意义。辽宁省教育厅发布的《辽宁省教育服务突破辽西北战略三年攻坚计划(2018—2020)》(辽教发〔2017〕70 号)第二项“重点任务”中第17 分项指出,“精准帮扶旅游产业发展。组织旅游类特色集聚的高校,支持辽西北地区充分挖掘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打造辽西文化走廊精品线路。”兴城位于辽西走廊。加强石碑保护,对传承历史文化、打造区域知名旅游品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有积极意义。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确定了第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名单。辽宁省沈阳市、盘锦市入选第一批试点城市。兴城古城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四座明代古城之一。古城及城内的兴城文庙、蓟辽督师府景区等处的古建筑群也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深入挖掘文庙碑志蕴含的历史文化,融合当代文化传播元素,通过多种手段提升景点的人文魅力,有助于促进城市文化产业发展。

猜你喜欢
兴城重修文庙
兴城古城:明朝最后的关外孤城
【最创新】后发先至,科技兴城
辽宁兴城觉华岛历史学术研究综述
学分制下地方本科院校学生重修问题探究
文庙开笔大典
泉州府文庙
关于重点保护和重建文庙的建议
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重修教学探讨
独立学院学生重修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重修现状分析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