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浩
(沈阳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19 世纪40 年代,梭罗就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梭罗的生态文学思想的形成受到多方面思想的影响,西方的浪漫主义思想和启蒙运动可以说是梭罗生态文学思想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浪漫主义倡导的热爱自然观念的引导下,梭罗开始走进自然,探索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另外,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对于梭罗生态文学思想的形成也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在梭罗代表作《瓦尔登湖》中不止一次引用儒学经典中的内容[1]。
从梭罗生态文学思想中可以明显看到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过程,梭罗的生态文学思想传达出来的正是要求人们在进行工业化发展的进程中不能只懂得自身的享受,而应该将眼光放在自然环境中,看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联性,在保证人与自然共生的前提下改变自己当前所处的环境。
梭罗出生在19 世纪美国的一个普通家庭。19世纪最显著的时代特征就是西方工业革命的萌芽与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技术的进步推动着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乃至社会的全方面变革与重塑。可是在社会进步的另一面,社会矛盾不可忽视。
梭罗在《日记》里写道:“而当虚幻的迷雾遮蔽了心灵,心灵挣扎着想从低俗庸碌的河谷里逃出。想冲破将地平线上的青山遮得严严实实的浓雾,这一切纯属徒劳,它只好对能一览近处、并不好看的小山包感到心满意足。”[2]20人们生活已经陷入了一个莫比乌斯环,人们为了更好的生活而拼命地努力,在不断地付出劳动和被剥削中逐渐失去了自我,最终是越努力反而活得越空虚。更多的人开始感觉到迷茫以及对未来的恐惧,在生活中求得生存而不得不违背初心,卑微地追求着那些如同海市蜃楼般的崇高和幸福;人类最基本的生存环境也已经变得脏乱污秽不堪,自然生态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在一系列严峻的自然环境问题面前,人们被迫开始反思自己,把目光转移到自然上。同时,在这种复杂激荡的时代大背景下,各种文学思潮也蓄势待发,梭罗生态文学思想也正是在此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梭罗的生态文学思想中的自然生态思想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应当保持健康的关系,自然万物都是有一定灵性的,任何生命的存在都是有价值的,都是值得被尊重的。他在《瓦尔登湖》中严厉批判了人类的狂妄自大和不择手段,认为人不过是大自然之中微乎其微的一小部分,人类试图征服和控制自然的做法是极其愚昧和愚蠢的行径,尊重和爱护大自然才是正道。有关于梭罗自然生态思想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敬畏自然
梭罗认为自然万物都是自己的朋友。在《寂寞》中,梭罗描述了在森林中一个人生活所特有的“寂寞”。他并没有直抒胸臆,而是选择通过描写一些其他的动物反衬内心的感觉,“牛蛙呜叫,邀来黑夜,夜莺的乐音乘着吹起涟漪的风从湖上传来。”[3]122摇曳的赤杨和白杨,激起他的情感,“然而如镜的湖面一样,我的宁静只有涟漪而没有激荡。”[3]122因此,自然中动物和植物的存在都是有灵性的,它们的存在是其他任何物体都不能取代的。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需要怀着一颗敬畏自然的心,并且你面对自然的心态直接决定了你会以什么样的方式与自然相处。如果一个人能够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秉承一颗敬畏自然的心,那么就意味着他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会考虑自然界中生物的“感受”,用朋友的身份与自然万物相处,而没有这种心态的人,就会用不太友好的方式对待自然,那么他们就不能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有整体主义的观念,进而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2.生态整体主义思想
梭罗在《日记》中写道:“对我来说,印第安人的魅力在于他自由、从容地处于大自然之间。他是大自然的居民,而不是客人,穿戴也来自大自然,宽松而得体。而文明人则有造屋而居的习惯。他的房屋是一所监狱,他住在里面感到的是压抑和拘束,并没有受庇护和受保护的感觉。”[2]19不难看出,梭罗认为自然属于一个整体,这种思想观念的形成主要是受到印第安文化的影响。在梭罗看来,人类属于自然环境中生存的居民,并不是社会中的成员,这种观念与“普天之下皆兄弟”的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梭罗是将人类看作是自然的一份子,更关键的是在强调自然的整体性特征。梭罗主张应当保持自然的多样性,对于自然中的土地而言,不应当将全部的土地都变成为人类种植农作物的耕地,而应该保证每片土地的价值。这一思想与当前国家主张的“退耕还林、还草”的主张类似,都是为了保证自然的整体性。梭罗还认为生物链中的“弱肉强食”现象是正常的,是为了使自然始终处于平衡的状态,没有所谓的生物链的顶端和低端,所有的动物都有自己的天敌。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循环系统的存在,才能保证自然始终处于稳定的状态,进而实现自然的整体性。
在《瓦尔登湖》中的《经济篇》中,梭罗这样指出:“大多数的奢侈品,大部分的所谓生活的舒适,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进步大有妨碍。”[3]13梭罗的社会生态思想主要是对人类当前的行为进行批判,从社会的角度表示对人类无止尽的索取不满。梭罗的社会生态思想也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梭罗在《日记》中对人类随意采摘花朵的行为表示质疑,他认为这种行为并不是爱花的表现,爱花就应该保证花的完整性,不能随意破坏它们的生长进程。第二,梭罗对当前科技和工业的迅速发展表示批判,在他看来工业和技术的发展在为人类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垃圾。而这些垃圾被随意丢弃在自然环境中,一旦超过环境的承受范围,就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并不利于自然的健康发展。因此,人类发展经济无可厚非,但是需要找到一条不易破坏自然环境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精神生态思想主要是针对人类生活方式的选择。人类生活方式的选择是由其生活价值观决定的,在简单生活观念引导下,人类就会选择简单的生活方式,而拥有复杂生活观的人注定会被生活中的欲望所牵制。
1.生存基础是生活的前提
在《我生活的地方;我为何生活》中,梭罗认识到“生也好,死也好,我们仅仅追求现实”[3]92,现实才是生活所应该追求的全部。梭罗认为生活应当有一定的生存基础,对于人来说,生存是发展的前提。所以,就算是倡导绿色生活的人也需要生存基础才能进行后续的工作。从这一点上来看,梭罗本人就始终倡导简单、绿色生活,但是仍然认为人需要以自然中的物质基础为前提进行生活。梭罗在湖边体验生活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体验自然,感受自然,而是首先将自己的生活安顿好,建筑自己居住的小木屋,并运用市场上购买的材料装饰自己的木屋。对于一个正常的人来说,衣食住行是最基本的东西,如果一个人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又何谈理想和生活,所以,梭罗在建造好木屋,种植完作物之后才开始欣赏自然、感悟自然。
2.人需要承担生态责任
在自然生态整体观中,梭罗提到,人首先是自然中的一份子,然后才是社会中的一份子,所以,人生下来就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尤其是保护自然的生态责任。人生活在自然中,需要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人们已经从自然中索取了太多的东西,并且已经对自然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此时,人类就需要承担起缓解生态危机的责任。由于人类对自然无止境的开采使得自然环境的容纳能力进一步降低,人类作为地球上最高级的物种,需要运用自身的力量恢复生态平衡,并尊重同属于自然生态环境组成部分的水资源、土壤资源等,绝不能做有违自然规律的事情;如果做了对其他自然团体不利的事情,需要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并做好弥补工作。
梭罗作为生态文学与生态文化的先驱,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进行清楚的界定,并表明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应当怎样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思想对于后世学者研究人与自然关系和生态文化思想的构建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把“理想的自然”与“存在的自然”这两个概念从生态文化中捋清关系。梭罗在《日记》中说:“我相信存在一种理想的或真正的自然,比现实的自然无限地完美,就像人有理想的生活;不然的话,有时候造访我们头脑的夏日辉煌景象又出自哪里呢?当自然对人来说不再是神奇的,人又如何是好呢?要是人生行为不再有崇高的和未经探讨的方面,那人生又有什么价值呢?假如不是生活在理想的乐土,谁会怀着热情去建造房舍并居住其中呢?”[2]31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环境保护和生态文化思想梳理的重要性,而研究梭罗生态文学思想的形成和主要内容对于学者把握生态文化的内涵有着极强的学术价值。梭罗的生态文学思想不仅得到西方学者的广泛认同,还吸引着我国众多学者进行相关的研究,梭罗作为“自然的拥护者”,他在守护自然环境的同时,也获得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拥护。
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各国的经济和技术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自然环境造成了非常大的伤害,当时的人们只是一味追求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和环境的自净能力,使得当前全球的自然环境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保护环境成了当下全球性的问题。梭罗的自然生态思想和社会生态思想都认为,人作为社会和自然环境中的一部分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前提来发展经济,而应该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找到一条适合当前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方式。自然作为一个整体,就需要生存于自然中的所有人共同努力维护自然环境。这就要求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应对环境问题,通过对众多学者研究内容的理解,总结出一条既能发展经济又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
从柏拉图时代起,文学就一直在追求“真、善、美”价值观的道路上不懈努力。梭罗在《日记》中不断地帮助读者唤起对“爱”的追求与向往。“爱是一切自然颂歌的主题。鸟类的歌声是一首贺喜的结婚之歌。花卉的婚礼用珍珠和钻石点缀着草地和给篱笆加上饰边。在深水里,在树林和牧场的高空以及大地的心脏,爱是万物从事的工作和生存的状态。”这是美学意义上对自然回归的呼唤。
不仅如此,梭罗精神生态观认为人生来就属于自然的一部分,不仅需要保护自然中存在的一切生物,还需要与它们建立密切的联系,应当回归到自然中生活,体验自然中的简单生活,在满足自身基本生活条件的前提下追逐本心,简约生活。工业文明和科技文明的到来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是经济发展的破坏性也是有目共睹的,这种违背自然环境生态规律的发展并不是长久的。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总是在不断追求享受和奢靡的生活,越来越远离自己的本心,在人类精神生态危机完全到来之前,人类应当更加重视自身的精神生活,回归自然,不被现实生活中的物质欲望所牵绊,远离城市的喧嚣,用最简单的生活方式进行生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放弃一切生活的需求,无欲无求固然重要,但是前提是要保障自己基本生存条件,在此基础上才能回归简单的生活,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