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平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家国情怀历来是文学中重要的主题展现之一,当我们回望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对家国情怀的书写时,我们注意到,以往关注较多与重点研究的家国情怀表现多聚焦于男性作家及其创作的文学作品中,而纵观中国现当代女性作家在诗歌、小说、散文等作品中所展现的家国情怀时,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中国现代文学领域中的冰心、丁玲、萧红,抑或是中国当代文学领域中的杨沫、舒婷、迟子建等女作家们,都在其笔下通过不同文体、不同角度,却同样细腻而深刻地表现出了深厚的家国情怀。
在中国现代女作家的作品中,冰心在其创作的诗集《繁星》里对家国情怀的抒写,集中表现为积极鼓励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下的青年们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她曾在诗集《繁星》的第10 首中写道:“嫩绿的芽儿,和青年说:‘发展你自己!’淡白的花儿,和青年说:‘贡献你自己!’深红的果儿,和青年说:‘牺牲你自己!’”[1]该诗紧密结合时代历史背景,从当时青年们发展的各个阶段出发,对青年人发出激励与倡导,呼吁当时社会的青年一代为国家与社会“发展”自己、“贡献”自己,乃至为国“牺牲”自己。这首诗歌在当时的语境下也是对一部分人认为冰心的诗歌创作脱离当时社会历史背景而进行抒写的误读现象的一种有力回击。而丁玲也在其小说中,将家国情怀诠释为对国家之希望——当时青年们所遇到的种种问题的普遍关注,在其细腻而深刻的写照中,敏锐地将当时知识分子所面临的多方面问题加以揭示与阐发,并做出类似鲁迅对当时社会“引起疗救的注意”之努力。作为丁玲代表作之一的《莎菲女士的日记》里所塑造的莎菲女士的形象,可以视为当时女性知识分子的集中代表与典型,而对其所存在问题的较为全面的关注与深刻意旨的阐发,在实质上也是将作者所关注的当时社会发展与国家前途命运进行了有力地展现,以此来反映丁玲小说中所隐含的深厚的家国情怀。萧红的作品多集中书写其熟悉的故乡与人民,在其颇具东北气息与风貌的《生死场》《呼兰河传》等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她对家乡的一腔深刻且充满热度的爱,对故乡人民所一直饱含的深切同情与因爱所涌出的热泪,这些也都成为萧红作品凸显家国情怀的特色所在。
而当我们将目光再集中于中国当代女性作家的文学作品时,同样发现,厚植家国情怀也成为他们在作品中的重要选择与展现的内容。在杨沫的《青春之歌》里,表现为青年知识分子林道静如何成为一名革命者的成长历程。这部小说将知识分子参与到革命运动中的抒写体现得细致而深入,主人公林道静也是在不断靠近革命再到深入参与革命的道路中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女青年革命者,这一主人公形象也深深镌刻在人们的脑海中。当代女诗人舒婷的诗作《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更是成为人们选择来表达自己爱国之情的典范诗篇。而在当代东北女作家迟子建的文学作品中,无论是其小说还是散文,作家都深深地扎根于东北沃土中,将她对作品中人物的细致刻画与描摹从细微处展现,并对生活在东北这片黑土地上的人们的朴实良善与爱国情感进行了较为充分地体现。在其小说《炖马靴》里,从父亲所讲述的抗战经历中,以及“他们抗联部队的一个支队(父亲至死对他部队的番号保密)”[2]的细微之处的点染,我们都可以窥见当时战士们保家卫国的抗日爱国热情。
从微观的角度聚焦辽宁现当代女作家不同文体的文学创作,我们在散文、报告文学、诗歌、小说、儿童文学等作品中发现浓郁的家国情怀在他们的作品中亦独具异彩。
在辽宁女作家的散文中,白朗的散文《英雄的时代》聚焦不同时代、同样爱国的英雄,他们舍生取义、舍己为国,在历史的丰碑上用自己的生命刻下一抹最厚重的印记。无论是在朝鲜战场上战士们的爱国言行,还是黄继光、陈治国、邱少云为国捐躯的爱国壮举,再或是解救朝鲜少年而英勇牺牲的罗盛教留下的那首诗中所涌现出的浓郁爱国情感:“当我被侵略者的子弹打中之后,希望你不要在我的尸体面前停留,应该继续勇敢地前进,为千万朝鲜人民和牺牲的同志报仇!”这也正如白朗所言,罗盛教“就用这朴素的语言啊,道出了千万英雄的心意。这正是英雄‘舍生取义’的品质的流露,也正是由于这种崇高的品质才铸成了英雄的伟大行动。”[3]这些印记在表层显现为黄继光、罗盛教、邱少云、陈治国、吕玉久、张明禄、史元厚等英雄的名字,但在深层却彰显了英雄们的共同点——舍“小家”而为“大家”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这也是文中使作家白朗从不爱流泪转变为潸然泪下的根源所在。而辽宁当代女作家素素的散文在一定程度上也堪称辽宁当代散文的典范之作,其散文可以被称为大连社会历史与城市发展变迁的“活化石”。这是因为,我们透过素素的《独语东北》《旅顺口往事》等作品,可以洞察东北、辽宁以及大连这座城市所蕴藏的丰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尤其是她将大连这座城市的“前世”与“今生”尽显于读者面前,使读者在阅读其散文后从不了解大连的历史而转变为知晓大连这座城市的历史风貌。与此同时,素素立足大连、聚焦辽宁乃至东北的历史与充满爱的女性书写,也渗透出其作品里所蕴含的浓郁家国情怀与爱国主义精神。
在边玲玲的报告文学《鹤唳之声》里,这种家国情怀表现为对我们的生存环境与人类家园的担忧。作者以其两次前往辽宁盘锦双台子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亲身经历,深刻阐释了人类发展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指出人类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也不应以破坏甚至毁灭人与自然的共同家园为代价。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鹤唳之声”不仅仅是“丹顶鹤的悲鸣”与其发出的“呼救声”[4],这又何尝不是人类为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失当之举而发出的忏悔之音与警醒后的呐喊呢?在格格的纪实文学《深秋,听一曲“军歌”嘹亮(外一篇)》里,浓郁的爱国情感与家国情怀如秋雨般淋漓播撒于字里行间,这些交相辉映于眼前与耳畔,也共同谱写出作者深入一线走访“辽宁省公安边防总队的派出所、边检站、机动队”、“耳边萦绕的”那一首“挥之不去的‘军歌’”[5]。嘹亮的军歌在耳畔飘扬,映入眼帘的是警营里官兵们为祖国为人民甘于奉献的爱国赤诚。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作品中对“警营中最美的花朵”——女兵的细致展现,使作品整体上的“刚”味又平添了一抹挥之不去的“柔”之馨香,从而刚柔并济,通过男兵、女兵的不同侧面充分展现了人民子弟兵立足本职、爱国爱家的昂扬风貌。
在诗歌创作方面,辽宁诗人姜秀莎的《看海》一诗,抓取日常生活里普通人的看海场景,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却道出了人们对家园与自然深切的爱。辽宁女诗人颜梅玖在《听说家乡下雪了》一诗中,以家乡的雪景为底色,描绘出一幅纯白如雪的雪景图来展现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在这首诗里,“家乡”是连通一切外在事物与人内心最柔软处的重要纽带,它也是打开与读取人类美好记忆的关键密码。而雅今的诗歌《赵一曼,一个年轻的名字》则用饱含深情的笔调抒写出抗日英雄赵一曼坚定选择为国为民之“大家”而舍弃尚有幼子之“小家”的大义凛然、英勇就义的场景,时间在赵一曼就义的那一刻瞬间定格,也随即将这一刻与她的名字一起凝固为永恒。我们从赵一曼的身上看到了这种为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而毅然决然牺牲个人利益的舍己为国的伟大爱国精神。这种精神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将熠熠生辉,我们应该将这种精神自觉继承下去并不断发扬光大。
而在小说方面,获得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的辽宁作家马晓丽的小说《俄罗斯陆军腰带》,将以秦冲为代表的中国军人内心执着的追求、坚守与担当通过中俄联合军事演习凸显出来,也将由无数个像秦冲一样优秀的中国军人所组成的中国军队的良好风貌展现了出来。在第九届辽宁文学奖获奖作品——张鲁镭的小说《西瓜颂》里,开篇就写道“根植贫瘠圆滚滚,酷暑练就赤红心。面对长刀对天笑,奉献甘甜济世人。”[6]这不仅是一曲西瓜的颂歌,更是主人公陈九的人生写照。陈九学会了父亲种西瓜的好手艺,回乡种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对父亲的一种传承。虽说他人在哪里,哪里便是家,但在其内心深处,家乡依然是其落叶归根的地方。
在辽宁儿童文学创作方面,女作家们也同样功不可没。阿琴在歌词《我把梦想挂树梢》中写道,“家园绿了 风沙没了 白云笑了 大海蓝了”[7]2,这些都成为“我”梦想的具体表现形式,对家园的美好期盼不仅是个体的梦想,同样也是人类整体发展的夙愿。丛敏的散文《语文课的眼泪及其他》直接触及对当代学生的教育问题,文中以老师向学生推介电影《集结号》为由头,进而涉及学生们在学习《与妻书》《谁是最可爱的人》《芦花荡》《白杨礼赞》等课文时无法领会与感知其中浓重的爱国情感与时代精髓的现象,最终指出“用经典的英雄故事和崇高精神去教育”[7]52当代学生的重要意义。
由此可见,家国情怀与爱国主义精神一直以来都是辽宁女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所体现的重要传统质素,在辽宁文学的传统中也一直流淌着饱满的爱国爱家的情感,这在辽宁女作家创作的散文、报告文学、诗歌、小说、儿童文学等作品中都具有一定普遍性的体现。而在今后的辽宁文学创作中,这些也应该继续被传承与弘扬。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在文学创作上进行深入地发掘与创新,在辽宁文学创作中应将爱国主义精神、家国情怀与祖国、人民的现实需要、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地域的特色等紧密结合,并不断向前开拓,将其进一步融入文学创作的各个方面,并始终围绕文学作品、作家、读者、世界等文学要素而形成多环节互相衔接与彼此促进的闭环结构,环环相扣,共生共荣,从而在未来有更多更好地聚焦和展现家国情怀与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辽宁优秀文学作品涌现。
纵览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女性视野下的家国情怀及其展现,无论是现当代女作家的经典文本,还是辽宁女作家聚焦时代发展与社会变迁的真实书写,女作家们在其文学创作中对家国情怀的展现不仅始终存在,而且在细致程度、情感深度、书写力度等方面均不亚于现当代男性作家们的文学创作。但是,由于人们以往较为关注男性作家作品中彰显的家国情怀与爱国主义精神,诸如闻一多的诗歌《死水》、郭沫若的诗作《凤凰涅槃》、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等,而在一定程度上相对忽视了由女作家们所创作的展现爱国主义精神与深厚家国情怀的现当代文学作品。基于此,我们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来进一步深入挖掘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中的女作家作品所体现的家国情怀,逐步提升人们对此的关注度及其展现效果。
第一,深入关注与挖掘女作家作品。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历史长河中所涌现的女作家们所创作的饱含浓郁爱国情感与家国情怀的文学作品应给予高度的关注与进一步细致地挖掘。我们在中国现当代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女性作家作品中,可以看到其作品中所阐释的女性视角下的家国情怀与爱国主义情感的体现是随处可见且情感深厚的,然而,目前在挖掘这些作品的力度上却明显不足,普通读者与专业研究者对于中国现当代女性作家此方面作品的关注度也应进一步加强。从国家到省、市等各个层面都应在重视与推广彰显爱国主义精神与家国情怀的文学作品时,重点推出体现我国现当代女性视野下的家国情怀的文学作品,从而使本已大量存在的现当代女作家的此类作品得以被人们深入地关注继而逐步重视。
第二,开设作品赏析专栏、讲座及相关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深刻地诠释,倡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倡导“爱国”的相关内容就包含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因此,我们当前在积极关注我国优秀文学作品中的“爱国”主题时,也应将体现中国现当代女性视野下的家国情怀的相关作品充分挖掘与深刻阐释出来,可在省、市等各级各地区的新华书店、图书馆、公益书屋等市民经常购书、阅读的场所,专门开设“中国现当代女作家的家国情怀经典作品”专栏、专架等,以便引起读者们对此的关注与重视,进而逐步提升人们对此类作品的了解范围与理解程度。此外,除了应注重引导人们阅读此类女作家作品的“看”的渠道之外,也应从“听”的角度着眼,积极为人民群众提供公益性的“现当代女性视野下的家国情怀文学经典赏析”“中国现当代女作家爱国主义经典作品推介”等专题讲座,由本领域相关专家与学者向人们重点推介与深入阐释彰显中国现当代女性视野下的家国情怀与爱国主义精神的相关作品,以此在各地掀起对其的推广热潮,从而进一步提升人们所具有的爱国主义精神的高度。另外,将由中国现当代女性作家所创作的彰显深厚家国情怀与爱国主义精神的文学经典所改编的影视作品,(如:《青春之歌》等)在省、市等各级各地电台、电视台、电影院等开设此类作品的“专题经典影视放映周”,在多维感官的推动与影响下,为广大人民积极打造“现当代女作家家国情怀与爱国主义经典作品”的视听盛宴。
第三,加强与此相关内容的研究力度及当代女性作家创作潜力的挖掘。当前,学者们也要在挖掘现当代女作家作品的家国情怀与爱国主义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不遗余力地继续深入挖掘经典文学作品,并通过报纸刊物、电台、电视台、自媒体等多种方式与渠道积极向社会及时推介相关研究成果,以此达到学界前沿成果与回馈社会同步的效果。针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女性视野下的家国情怀及其展现的相关文学作品,我们还要充分重视与挖掘当代女性作家的创作潜力,在进行作品推广的同时,也要进一步积极引导当代女作家们继续创作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此类新作品。尤其应倡导女作家们要积极关注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将文学创作扎根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时处处,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中,在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等方面挖掘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先进人物、典型事迹等,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从而创作出彰显当代社会浓郁家国情怀及爱国主义精神的力作。当前,我们也倡导广大女作家们从全国人民积极抗击新冠病毒疫情、全面打赢疫情防控战等实际出发,呼吁当代女作家们积极进行文学创作,书写出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作品,从而彰显当代女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对家国情怀与爱国主义精神进行展现的不竭动力。
如果说,“经典作品具有强势生态位,甚至能够参与整个文学生态圈的生态建构,而普通作品则处于弱势生态位。每一个文学物种、文学作品,都要参与到文学生态圈的生态位分配”[8]的话,那么,现当代女性作家的作品更应当在文学这一生态圈中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探究其始终蕴藏的深厚家国情怀,正视其本身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分量。可以说,经典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都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不仅要反映出时代的面貌与特色,也要引领社会文明的发展与人们整体精神的提升。因此,我们对于现当代女性视野下的家国情怀研究,应进一步与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在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还应从作家的培育与创作、优秀文学作品的推广、读者群体的接受情况、国家与社会的发展进步等多方面、多角度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并在此过程中,使其凸显在文化价值、社会意义乃至提升人民精神高度等方面的重要性与积极意义,从而使其在倡导真善美与正能量等方面为我国社会的发展与人民精神高度的提升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