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菌
- 窖泥中酯化菌的筛选鉴定及协同发酵条件优化
酵母菌和酯化菌的混菌协同发酵,最终获得最优的工艺条件,并且己酸乙酯和丁酸乙酯的含量明显提升。本研究以40年窖泥为研究对象,分离筛选酯化酶活力较高的细菌,利用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筛选菌株进行鉴定。将筛选菌株与异常威克汉姆酵母(Wickerhamomyces anomalus)JM-4协同发酵,以酯化酶活力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优化协同发酵条件,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
中国酿造 2023年12期2024-01-19
- 适宜肉鸭全价料发酵的益生菌体外筛选
株菌两两配对进行混菌发酵,从影响体外固态发酵过程中的几个主要营养指标,包括活菌数、pH、粗蛋白质、酸溶蛋白、总酸含量等比较,为提升肉鸭全价料营养价值提供理论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 肉鸭全价料:由山东宝来利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乳酸杆菌(Lacticacidbacteria):BLCC2-0111、BLCC2-0112、BLCC2-0015、BLCC2-0092、BLCC2-0001、BLCC2-0114;酵母菌(Yeast):BLCC4-0
中国饲料 2023年5期2023-03-10
- 不同发酵方式对淡豆豉品质及风味的影响
杆菌发酵豆豉表明混菌发酵可有效提高大豆发酵制品的品质特性,证实使用细菌和霉菌混合发酵可有效改善大豆发酵食品的品质特性。李俊健等[5]通过多菌复合毕赤酵母发酵优化淡豆豉的发酵工艺条件,提高了淡豆豉溶栓酶活性,但缺乏对风味和基本成分的研究。众所周知,植物乳杆菌能够产生丰富的风味物质,能够改善食品风味,如崔宪等[6]以植物乳杆菌发酵大豆分离蛋白,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发酵有助于大豆分离蛋白的水解,因此,采用植物乳杆菌复合发酵淡豆豉有助于大豆蛋白的水解利用及风味物质的
食品工业科技 2022年23期2022-12-06
- 混菌固态发酵低次烟叶工艺优化及挥发性致香成分分析
s)菌株或者两者混菌发酵烟叶,烟叶抽吸品质得到改善。ENGLISH 等[4]利用从烟叶上分离出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嗜热芽孢杆菌(Thermophilic bacillus)发酵烟叶,经混菌发酵的烟叶产生悦人的芳香。利用微生物诱导烟叶产生香气物质的研究在国内开展较晚,罗家基等[5]将从烟叶中筛选出的优势芽孢杆菌随机混合发酵,经评吸发现其发酵烟叶比未施加菌液的发酵烟叶具有更加明显的烟香;赵铭钦等[6]利用2 种增香菌和3 种微
河南农业科学 2022年9期2022-11-25
- 混菌矿化增强再生粗骨料的物理力学性能
组成的微生物群(混菌)矿化效率更高,培养费用仅为纯菌的1/3 左右[12-14].综上,为提高再生粗骨料物理力学性能增强效果并显著降低其处理成本,本文提出了一种混菌矿化增强再生粗骨料物理力学性能的方法,并对矿化增强处理的再生粗骨料物理力学性能、再生混凝土坍落度和抗压强度进行试验研究,验证了提出的再生粗骨料性能增强方法的有效性.1 试验1.1 微生物选用与培养为了比较好氧混菌与好氧纯菌的矿化增强效率,采用科式芽孢杆菌作为纯菌.将菌种冻干粉活化后,按照好氧型微
建筑材料学报 2022年10期2022-11-07
- 混菌发酵黑青稞甜醅工艺优化及品质特性研究
有关学者研究发现混菌发酵具有一定优势,如Chen等[14]采用霉菌和酵母进行混合发酵,结果发现混合发酵后得到的黄酒呈现较浓的花香、酒香、曲香和米香,且风味化合物的总浓度优于市售黄酒;Ong等[15]以豆渣和啤酒糟为基料,比较米曲霉和枯草芽孢杆菌的单一发酵和混合发酵对基料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发酵的豆渣产生总酚含量最高,且能够显著增加底物的营养成分。基于目前青稞甜醅存在的问题及混菌发酵的优势和应用潜力,本研究选择混菌发酵方式,在提高其营养品质的同时改进其风味,
核农学报 2022年12期2022-10-30
- 好氧混菌矿化能力与增强再生粗骨料性能研究
组成的微生物群(混菌)对环境条件有更好的适应能力,其矿化效率更高,培养费用仅为纯菌的1/3左右[18-19]。1 试验概况1.1 混菌的筛选与培养以山西省晋中市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和花园土壤为微生物源,在好氧条件下分别以乳酸、葡萄糖、蔗糖、木糖4种底物为碳源,制备不同的选择培养液,进行连续传代富集,好氧混菌的富集方法为:150 mL的锥形瓶中分别加入10 mL污泥混合液和100 mL好氧型选择培养液,用Na3PO4调pH至11,用耐高温组培封口膜覆盖瓶口,在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2年22期2022-09-29
- 混菌发酵、酒泥陈酿结合β-葡聚糖酶对赤霞珠干红葡萄酒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明显差异,因此将混菌发酵与酒泥陈酿结合改善葡萄酒品质与合理利用“废弃物”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关于葡萄酒混菌发酵后酒泥陈酿中有机酸含量的研究相对较少,本试验以实验室自酿葡萄酒为原料,将其在混菌发酵后的酒泥上陈酿60 d,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葡萄酒中7种有机酸含量,分析添加非酿酒酵母混菌发酵后酒泥陈酿对干红葡萄酒有机酸含量的影响,进而分析葡萄酒品质差异,以期为葡萄酒品质提升以及酵母、酒泥的选择利用提供理论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与试剂葡萄原料:赤霞珠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2年15期2022-08-18
- 微生物耦合CdS 光催化降解磺胺甲唑的机理研究
8055)产乙酸混菌中细菌种类丰富,并且存在天然的相互作用,其在代谢过程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也使其具备降解污染物的巨大潜能。同型产乙酸菌是一类能够利用乙酰辅酶A 途径固定CO2的微生物类群,在Cd2+胁迫下,同型产乙酸菌能够利用自身代谢过程在温和条件下形成具有特定形态和结构的CdS 纳米颗粒,CdS 在光激发下产生的电子能够为同型产乙酸菌提供电子供体,在无其他电子供体存在的情况下实现高效产酸和光能向化学能的转化〔5-6〕,该系统已在能源生产、生物制造等领域展现
工业水处理 2022年6期2022-06-23
- 混菌顺序发酵对赤霞珠干红葡萄酒品质的影响
低褪色快等问题,混菌发酵有助于改善葡萄酒的颜色、香气和口感,一定程度上解决新疆产区的问题,近年非酿酒酵母(non-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研究发现耐热克鲁维酵母(Kluyveromyces thermotolerans)能够增加葡萄酒酸度,降低pH值[3-4],Lachancea thermotolerans与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共同发酵发现其可提高葡萄酒的乳酸含量[5],而酸
中国酿造 2022年4期2022-06-22
- 基于混菌矿化增强粗骨料的再生混凝土裂缝自修复性能
组成的微生物群(混菌)对环境条件有更好的适应能力,其矿化效率更高,培养费用仅为纯菌的1/3左右[12-13]。Zhang等[13]考察了膨胀珍珠岩固载混菌在裂缝自修复混凝土的有效性,经28 d修复养护后最大修复裂缝宽度可达1.22 mm。为了有效解决再生骨料缺陷对基于MICP的裂缝自修复混凝土工作性和力学性能的不利影响,提出一种基于混菌矿化增强粗骨料的裂缝自修复再生混凝土制备方法,即首先采用混菌矿化对再生骨料增强处理一定时间,然后采用已固载混菌的再生骨料制
硅酸盐通报 2022年2期2022-03-12
- 多菌种混合发酵果蔬汁的研究进展
研究人员的关注。混菌发酵果蔬汁借鉴“果蔬酵素”的发酵方式[8],以一种或多种果蔬(果蔬汁)为原料,利用多菌种发酵,如:乳酸菌、酵母菌、醋酸菌等,生产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并具有多种功能性的饮料。果蔬汁经多菌种协同发酵,其风味[9-10]、营养[5,11]以及贮藏品质[12]获得改善。本文重点论述发酵菌种特性及混菌发酵对果蔬汁风味、功能性和贮藏品质的影响机制,以期为混菌发酵果蔬汁的开发与品质提升提供参考。1 发酵果蔬汁的产品特性发酵果蔬汁中的微生物利用原料中的营养
中国食品学报 2021年10期2021-11-22
- “增己降乳”组合菌制剂在浓香型白酒中的应用研究
方法1.2.1 混菌制剂的制备分别将各个梯度菌悬液铺在上述步骤中的培养基上,37 ℃厌氧培养3~5 d,得到的优势菌菌落作为混菌制剂种子分别进行扩大培养后按照一定比例进行菌苔混合制作混菌制剂。1.2.2 混菌制剂混合菌液实验室培养在500 mL 的营养液中,添加酵母提取物1.5 g,蛋白胨5 g,葡萄糖2.5 g,氯化钠3.0 g,牛肉膏2.5 g,可溶性淀粉1.0 g,半胱氨酸盐酸盐0.25 g,乙酸钠1.5 g,刃天青钠盐2.0 g。把纯培养备份的优势
酿酒科技 2021年9期2021-10-11
- 湿热处理和混菌发酵对白芸豆面包淀粉消化率的影响
,乳酸菌和酵母菌混菌发酵是酸面团发酵的一种新形式,邹奇波等[7]研究发现,食窦魏斯氏菌和马克斯克鲁维酵母混菌发酵可改善全麦面包品质。但植物乳杆菌/戊糖片球菌和马克斯克鲁维酵母混菌发酵在白芸豆面包体系中的应用尚未见报道,且湿热处理与混菌发酵的联合效应值得探究。本研究采用课题组分离自酒曲的植物乳杆菌L1(LactobacillusplantarumLPL-1)/戊糖片球菌J28(PediococcuspentosaceusKID7)和马克斯克鲁维酵母(Kluy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1年13期2021-07-21
- 乳酸菌与酵母菌混菌发酵新型乳制品的研究
酸菌和食用酵母菌混菌发酵乳品风味物质的研究报道较少。风味物质是区别不同食品质量特征的指标之一[7]。不同乳制品中的乳酸、芳香类风味物质赋予乳制品独特的风味[8]。乳制品研究主要集中于发酵条件[9]、发酵剂的使用[10]、色素使用[11]等方面,开展乳酸菌与食用酵母菌混菌发酵的乳制品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研究,分析两种益生菌混菌发酵与乳酸菌单菌发酵乳制品在风味物质上的区别,为不同益生菌混菌发酵型乳制品的风味物质变化提供基础研究资料。1 实 验1.1 材料和试剂(
中国乳品工业 2021年6期2021-07-11
- 四株PGPR菌株混菌发酵体系的构建及促生效应评价
备过程繁琐耗时。混菌发酵又称混合发酵,不仅可缩短发酵时间、提高发酵效率,还可节约生产成本[6];在食品或医学微生物研究中偶有报道,如利用瑞士乳杆菌(Lactobacillus helveticus)和鼠李糖乳杆菌(L. rhamnosus)进行混合发酵后,获得的活菌数较单菌株培养分别提高了1.8倍和10.2倍[7];但混菌发酵用于制备促生菌复合菌剂的报道极少。同时,混菌发酵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除了必须考虑体系内不同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外,适宜的培养
生物技术通报 2021年4期2021-05-14
- 玫瑰橙子果酒混菌发酵工艺优化
库德毕赤酵母进行混菌发酵。通过单因素试验以果酒发酵的温度、时间、初始糖度、混菌接种比例、混菌接种量以及玫瑰和玫瑰茄的添加比例为条件变量,对果酒发酵最适条件进行探索,利用正交试验确定果酒发酵的最佳工艺参数。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技术对玫瑰橙子果酒的挥发性香气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加入了玫瑰茄和毕赤酵母后的玫瑰橙子果酒抗氧化性更强,挥发性香气更多,色泽艳红,香气醇厚,口感柔和。1 材料与仪器1.1 材料、试剂及仪器原料:橙子、玫
酿酒科技 2021年2期2021-03-06
- 纳豆激酶液体混菌发酵工艺研究
组合的方法,筛选混菌发酵的菌株组合,随后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发酵工艺. 这种方法是通过两种或多种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共同完成发酵过程的混菌发酵技术,不需要进行复杂的DNA体外重组,却可以取得纯种培养无法达到的效果,如提高产品产量、改善产品品质及获得特殊代谢产物等[14].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菌种 本实验所用NK生产菌株CBL-2-7-10-6、PXDBJ-13-9-7-18、DNS-17-3-15-7、LJJ-1-13-12-4
河南科学 2020年12期2021-01-20
- 发酵饲料的混菌复配优化及应用评价
著效果[14]。混菌发酵就是利用益生菌之间相互作用实现饲料的营养和益生价值最大化。本研究旨在探讨混菌发酵饲料中各益生菌复配比例的最优化及其对猪生长性能的影响,研制具有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和发酵饲料双重特点的复合益生菌发酵饲料,为复合益生菌发酵饲料的生产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1.1.1 试验菌株及动物 饲用菌株: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EM 酵母、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
山东农业科学 2020年12期2021-01-18
- 混菌发酵对杏鲍菇菌糠营养成分及其体外瘤胃发酵的影响
汤少勋*,黄春花混菌发酵对杏鲍菇菌糠营养成分及其体外瘤胃发酵的影响李成舰1,2,3,4,5,蒋雪3,杨大盛3,谭支良3,汤少勋3*,黄春花1,2(1.邵阳学院药学院,湖南 邵阳 422000;2.湘西南中药开发利用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湖南 邵阳 422000;3.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125;4.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医药技术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5;5.永州职业技术学院药学系,湖南 永州 425100)为提高杏鲍菇菌糠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年4期2020-08-28
- 电Fenton法处理混菌发酵柠檬酸废水工艺优化
里氏木霉和黑曲霉混菌发酵生产柠檬酸。首先以水稻秸秆中木质素、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的降解率为参考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正交实验考察黄孢原毛平革菌和里氏木霉对水稻秸秆的降解情况,最佳结果:初始pH值为4.0,黄孢原毛平革菌和里氏木霉的比例为1:5,黄孢原毛平革菌和里氏木霉的复合接种量为18%,发酵降解时间为140 h。然后接种黑曲霉,以柠檬酸的产量为参考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正交实验考察黑曲霉发酵情况,最佳结果:初始pH值为4.0,黑曲霉的接种量为15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2020年4期2020-07-05
- 野生酿酒酵母和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混菌发酵对玫瑰香葡萄酒香气的影响
iae和NSC的混菌发酵进行良好的控制,可以大大增加葡萄酒香气的复杂性[4-5]。这既避免了葡萄酒酸败的风险,同时又保留了自然发酵的优势,可以突出葡萄酒的品种特色和地域特征。因此,S.cerevisiae与NSC混菌发酵对特色葡萄酒的酿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昌黎是我国历史悠久的葡萄与葡萄酒产区,种植大量的玫瑰香葡萄。课题组前期从玫瑰香葡萄自然发酵醪中分离获得了1株S.cerevisiaeHBKS-Y1和1株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uv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0年11期2020-06-15
- 光合微生物混菌体系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述·光合微生物混菌体系的应用和研究进展张丽1,2,3,宋馨宇1,2,3,4,陈磊1,2,3,张卫文1,2,3,41 天津大学 化工学院合成微生物学实验室,天津 300072 2 教育部合成生物学前沿研究中心,天津 300072 3 教育部系统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072 4 天津大学 生物安全战略研究中心,天津 300072光合微生物与其他异养微生物混菌共培养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该体系弥补了光合微生物纯培养时易染菌、不稳定等缺陷,在污水处理、土
生物工程学报 2020年4期2020-05-07
- 酿酒酵母与产香酵母混合发酵鸭梨酒工艺条件优化
香酵母和酿酒酵母混菌发酵鸭梨果酒工艺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同时为鸭梨果酒特色酿造菌剂的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鸭梨采用河北省石家庄优质鸭梨;白糖、SO2(食品级),市售。安琪葡萄酒果酒专用酵母A(SY酵母),购于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6种产香酵母B(异常毕赤酵母(Pichiaanomala))、C(扣囊复膜酵母(Saccharomycopsisfibuligera))、D(异常汉逊酵母(Hansenulaanomala))、E(产阮假丝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0年6期2020-04-13
- 肠膜明串珠菌对蜜柚果醋酿造过程中品质变化影响
,发酵前48 h混菌发酵组及对照组中总糖含量均随着发酵的进行迅速降低,分别由132.63 g/L降为4.71 g/L和10.42 g/L,结果表明,酒精发酵阶段混菌发酵组总糖消耗量较对照组要大,这可能由于肠膜明串珠菌也参与消耗总糖。发酵时间>48 h之后,总糖含量趋于稳定,发酵120 h时总糖含量分别为0.76 g/L和1.18 g/L。为了使混菌发酵组和对照组同时进行醋酸发酵,且发酵到48 h时混菌发酵组和对照组总糖基本消耗完全,酒精度也均达到最大值,因
中国酿造 2020年1期2020-03-28
- 混菌发酵刺梨果渣风味组分及香气特征的变化分析与评价
S)法对刺梨果渣混菌发酵前后香气成分进行检测分析,并根据不同香气化合物阈值及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ur activity value,ROAV)确定各香气成分对发酵果渣香气特征的影响,对发酵前后香气化合物的相对含量、种类差异性进行分析,初步明确刺梨发酵果渣香气风格组成与产生变化的原因,为进一步探究发酵刺梨果渣中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以及后续生物发酵资源化应用提供理一定理论依据,为刺梨果渣的高附加值利用提供参考。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与试剂
中国酿造 2019年10期2019-10-29
- 混菌固态发酵菜籽粕生产饲用复合酶发酵条件研究
摘 要:为了提高混菌发酵菜籽粕产饲用复合酶的产量,对混菌组合和配比进行研究,采用响应面法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菌种组合及配比为枯草芽孢杆菌、毛霉、酵母菌(1:1:1);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饲用复合酶活力为指标,进行Box-Behnken设计,获得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35.6℃,时间68h,接种量为9.62%,该条件下饲用复合酶的产量达到5764 U/g,比未优化前提高了3.4%。关键词:菜籽粕;固态发酵;混菌;饲用复合酶;发酵条件;优
中国化工贸易·下旬刊 2019年10期2019-10-21
- L-色氨酸混菌发酵工艺
,300457)混菌发酵是指利用两种或多种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共同完成发酵过程的一种发酵技术[1]。混菌发酵中不同菌种各自的代谢活动具有互补性,并且不会互相抑制生长,表现出互生关系。这种互补性质有时也能获得纯种培养难以达到的良好效果,例如可提高产品产率、获得特殊代谢产物等[2-3]。目前,混菌发酵在食品发酵、废物处理、酒精生产及环境改造等领域已有较多应用,其他方面的应用也在逐渐开展[4]。L-色氨酸是8种必需氨基酸之一,又被称为第二必需氨基酸[5]。它能够调节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9年14期2019-08-12
- 米酒酒曲中优势霉菌和酵母菌发酵特性的研究
。米酒发酵过程是混菌发酵,多菌种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代谢协调关系对米酒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酒曲中的优势菌种一般为霉菌、酵母菌、细菌3种,其中霉菌和酵母菌在米酒发酵中起着重要作用,霉菌主要进行糖化作用,酵母菌则主要产酒精和芳香类物质[3-5]。尤小龙、吕南拳等通过研究发现酒曲中功能菌生态对白酒基酒的风味风格起着重要的作用[6-7]。试验以米酒酒曲中分离出的3株优势功能菌根霉菌F1、毛霉菌F2和酵母菌F3为出发菌株,分别通过单菌和混菌发酵,检测其发酵过程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8年23期2018-11-22
- 豆粕微生物固态发酵工艺优化及其营养物质含量变化
微生物单独发酵和混菌发酵豆粕对比研究较少。因此,本试验拟分别优化解淀粉芽孢杆菌单菌及其在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plantarum)和酿酒酵母菌(Saccharomycescerevisiae)的协同下混菌发酵豆粕的工艺参数,并对豆粕发酵前后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比较,为发酵豆粕菌种的选择和发酵工艺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与菌种豆粕和麸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昌平南口基地提供,粉碎过40目筛。无菌水:蒸馏水分装,1
动物营养学报 2018年7期2018-07-16
- 百药煎中转化鞣质生成没食子酸的最佳菌种组合筛选△
,分别考察单菌及混菌发酵组合对百药煎中鞣质转化生成没食子酸的能力,期望筛选得到协同降解鞣质生成没食子酸的最佳混菌组合。1 仪器与材料1.1 样品信息百药煎传统炮制品由四川辅正药业提供,鉴定人:河南中医药大学张振凌教授。五倍子(安徽亳州沪谯中药饮片公司,批号:20160824);绿茶(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专业市场);酒槽(镇江酒厂);没食子酸对照品(上海勃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纯度99%以上)。样品编号C1~C8分别是在发酵时间0、6、18、24、30、42、48
中国现代中药 2018年4期2018-05-03
- 不同微生物处理玉米胚芽粕对瘤胃体外发酵参数的影响
l对玉米胚芽粕及混菌处理组产气量、pH值、干物质降解率、氨态氮含量进行t检验:平均值的成对二样本分析。2 结果与分析2.1 微生物处理玉米胚芽粕对玉米胚芽粕营养成分的影响由表1可得,玉米胚芽粕(对照组)经过高产细菌素乳酸菌、酿酒酵母菌、枯草芽胞杆菌、混菌处理,CP 含量得到了显著提高(P<0.05),分别提高4.03%、4.70%、2.90%、1.22%;D组CP含量有显著提高(P<0.05),相对对照组增加了7.06%,相对对照组各组NDF有显著下降(P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8年2期2018-04-24
- 微生物发酵生产高蛋白多肽菜籽粕的研究
菜籽粕进行单菌和混菌发酵实验,研究各菌种对菜籽粕中粗蛋白质含量和多肽含量的影响,选出最佳的菌种组合和发酵条件,以获得低毒、高蛋白多肽的菜籽粕饲料,为菜籽粕的应用提供参考。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材料1.1.1 菌种植物乳酸菌(Lactobacillusplantarum)、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为本校实验室前期筛选的对菜籽粕中抗营养因子去除作用明显的保存菌种。黑曲霉菌(Aspergillusniger)由江西四特酒业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油脂 2017年12期2018-01-19
- 玫瑰香干红葡萄酒自然发酵过程中优势酵母分离鉴定及其应用潜力分析
瑰香葡萄汁单菌、混菌发酵理化指标和香气成分的影响,3 株本土酵母单菌和混菌发酵各指标(例如:还原糖、酒精度、总酸、挥发酸、甘油和乙醛含量)均符合干红葡萄酒酿造标准。同时发现,与HBKS-Y2单菌发酵相比,3 株酵母混菌发酵总酸和挥发酸含量降低,对葡萄酒有益,且混菌发酵对葡萄酒其他理化指标没有不利影响。本土酵母发酵尤其是混菌发酵,表征玫瑰香品种香气的萜烯醇类物质含量明显高于活性干酵母发酵。以上结果表明,3 株本土酵母可以应用于玫瑰香干红葡萄酒的酿造,且3 株
食品科学 2017年22期2017-11-13
- 低温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降解菌STX_2和STX_5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
试验的基础上,对混菌降解DMP的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混菌在温度为15 ℃、初始pH为8、140r/min振荡培养72h的条件下,对1 000mg/L的DMP降解效果最好,4种表面活性剂并不能显著提高混菌降解DMP的效果。动力学试验表明,随着DMP初始浓度的增加,降解速度常数降低,半衰期变长。混菌对短链邻苯二甲酸酯(PAEs)降解效果较好,而对长链PAEs降解效果较差。低温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 生物降解 分离 鉴定邻苯二甲酸酯(PAEs)是一类重要的有机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7年1期2017-11-07
- 两株芽孢杆菌混菌发酵产芽孢条件的优化
8)两株芽孢杆菌混菌发酵产芽孢条件的优化王继雯1,2,岳丹丹1,2,赵俊杰1,2,刘莉1,2,慕琦1,李冠杰1,2,甄静1,2,巩涛1,2,杨文玲1,2,杜志敏1,2,陈国参1,2*(1.河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河南郑州450008;2.河南省微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河南郑州450008)为了探索地衣芽孢杆菌(Baclicus lincheniformis)DY-1和胶冻样芽孢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XK混菌发酵产芽孢
中国酿造 2017年5期2017-06-01
- 1株Lodderomyceselongisporus酵母对浓香型白酒发酵的影响
白酒酿造这种典型混菌发酵体系中,酵母群体不仅可通过自身代谢产物,也可通过与其他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来影响浓香型白酒的产量及风味,但目前仍缺乏相应的实验证据。Lodderomyces酵母作为一种发酵效率较低,但对风味有重要贡献的非酿酒酵母,虽不能分泌麦芽糖水解酶,不能发酵麦芽糖和麦芽三糖,但能发酵部分葡萄糖、果糖以及全部的蔗糖[9-10],在啤酒酿造中,Lodderomyces酵母产生的酒精仅为啤酒酵母的1/6,且酸类物质、酯类物质及酯类和正丙醇生成量较少,对口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7年3期2017-04-26
- 多菌种混合固态发酵秸秆的研究
发酵温度、时间、混菌接种量和酵母接入时间)进行固态发酵正交优化实验(其中混菌组合比例均为1∶1∶1),通过测定纤维素酶活、粗纤维素降解率来确定最佳发酵条件。结果表明:以纤维素酶活为指标,酶活最高的是绿色木霉、黑曲霉和假丝酵母三种菌种的组合,其混菌接种量为5%,发酵时间为3 d,酵母与混菌同时接入,发酵温度为30 ℃,纤维素酶活达到85.73 U/mL;以粗纤维素降解率为指标,降解率最高的是长枝木霉、青霉和假丝酵母三种菌种的组合,其混菌接种量为10%,酵母第
食品工业科技 2017年7期2017-04-13
- 混菌发酵法制备金花荞麦白酒工艺
)N摘 要:一种混菌发酵法制备金花荞麦白酒工艺,包括下述步骤:(1)金花菌的分离和纯化;(2)适合混菌发酵的金花菌株选择;(3)金花孢子悬液的制备和浓度确定;(4)混菌发酵菌种制备;(5)荞麦醅的制备;(6)混菌接种;(7)发酵罐共发酵;(8)蒸酒。该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传统酒曲和金花混菌发酵法制备金花荞麦白酒工艺,制得的荞麦酒酒香浓郁、具有独特的金花菌香,且入口绵长,能减轻饮酒对身体的伤害,强化饮酒的保健作用,极大地提高了金花荞麦白酒的品质。
科技创新导报 2016年30期2017-03-15
- 还原Cr(VI)的混菌胞外聚合物和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原Cr(VI)的混菌胞外聚合物和细菌群落结构分析张恩华1,2,戴幼芬2,3,肖 勇2,陈必链3,杨朝晖1*,赵 峰2(1.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生物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南 长沙 410082;2.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城市污染物转化重点实验室,福建 厦门 361021;3.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为了更好地理解混菌还原Cr(VI)机制,比较了源于活性污泥的混菌体系在厌氧和好氧培养条件下Cr(VI)还
中国环境科学 2017年1期2017-02-22
- 乳酸菌发酵玉米渣辣椒的工艺研究
菌与发酵乳杆菌的混菌比为2∶1、水分添加量44%、发酵时间5天。在此条件下得到的产品色泽均匀,呈自然金黄色,粘稠适中,组织细腻均匀,有浓厚的发酵香味。煎炒后色泽更为鲜艳,整体口感酥软柔糯。乳酸菌;发酵;玉米渣辣椒;工艺玉米渣辣椒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种特产,又叫醡广椒、辣椒粉子,在湘西叫作包谷酸,在四川东部、重庆东南部、湖北鄂西等地区的居民大多喜好吃渣辣椒。这种传统的发酵调味品,主要是以辣椒和玉米粒为原材料,将包谷粉、辣椒混合加香辛料在坛子里自然发酵变酸,发酵
中国调味品 2017年1期2017-02-08
- 菌酶共降解棉秸秆的工艺研究
滤纸酶活确定最佳混菌组,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不同混菌组、酶制剂、含水量对NDF含量、ADF含量、纤维素含量、纤维素降解率的影响,并且通过感官评价、pH值及干物质含量确定发酵棉秆品质。【结果】发酵最优条件为A1B2C2,即混菌组为Lp+∶TH14∶295∶BS-2=1∶1∶1∶1,酶活为15 000 U/g,加水量为50%。最优发酵条件下,NDF含量降低4.61%,ADF含量降低8.01%,纤维素含量降低10.74%,纤维素降解率达25.62%,pH值为4.2
新疆农业科学 2016年8期2016-11-26
- 山梨酮脱氢酶模块与酮古龙酸杆菌底盘细胞的适配分析
菌是维生素C二步混菌发酵过程中的产酸菌。山梨酮脱氢酶 (L-sorbosone dehydrogenase,缩写为SNDH) 作为维生素C直接前体2-酮基-L-古龙酸 (2-KGA) 合成的关键酶,其作用机制并不十分清楚。借助全基因组测序抽提2个山梨酮脱氢酶基因,分别位于基因组 (缩写为) 和质粒 (缩写为) 上。通过工程化改造技术在工业产酸菌中构建山梨酮脱氢酶功能模块,比较其对2-KGA产量的影响。研究发现过表达对菌株产酸影响不明显,过表达使菌株明显产生
生物工程学报 2016年9期2016-11-01
- 复方中药混菌发酵制剂对AA肉鸡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046)复方中药混菌发酵制剂对AA肉鸡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张桂枝,邢启银,靳双星(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畜牧工程系,河南 郑州 450046)为考察复方中药混菌发酵制剂对AA肉鸡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选取健康AA肉鸡40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设5个重复。试验鸡在新城疫活疫苗(LaSota株)免疫时分别应用复方中药制剂和复方中药混菌发酵制剂连用7 d,并于14、28日龄分别进行白细胞、淋巴细胞计数和测定T-淋巴细胞阳性率、免疫器官指数及新城疫抗体效价等免疫指标。结
中国兽医杂志 2016年7期2016-08-30
- 苎麻混菌脱胶工艺研究
验,得到苎麻最佳混菌脱胶工艺为按照B3B5M1接种顺序,原始脱胶液pH 6,培养温度35 ℃,转速为150 r/min,脱胶时间60 h,在此条件下,苎麻脱胶率最高可以达到29.9%。关键词:苎麻[Boehmeria nivea (L.) Gaudich.];混菌;脱胶中图分类号:TS1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17-4253-03苎麻[Boehmeria nivea (L.) Gaudich.]是荨麻科(Urti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17期2015-10-09
- 混菌发酵对加减四君子汤营养成分变化及多糖提取的影响
量、pH 值以及混菌接种,不经发酵,烘干,备用,暂称为发酵前混菌加减四君子汤。粗蛋白测定采用凯氏定氮法;粗脂肪测定采用索氏提取法;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木质素测定采用Van Soest 法测定。1.7 多糖的提取 称取发酵前混菌加减四君子汤和加减四君子汤发酵制剂各100 g,加蒸馏水1 000 mL,在80 ℃水浴浸提2 h,提取3 次,合并水提液,离心,上清液浓缩至100 mL,加95%乙醇至含醇量为80%,静置12 h,减压抽滤,上清液加95%乙
中国兽医杂志 2015年7期2015-03-11
- 混合菌群合成聚羟基脂肪酸酯研究进展
途径,重点阐述了混菌合成PHA的三段式工艺和产物提取方法,同时也对新近的研究动态进行了分析总结。指出提高混菌浓度与利用实际废弃物的能力将成为未来研究的关键。聚羟基脂肪酸酯;可生物降解性;混合菌群;生物技术;聚合物;合成聚羟基脂肪酸酯(PHA)是当碳源过量而营养元素如N、P、S、Mg等不足时在细菌内合成的碳源能源储藏颗粒。l925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Lemoigne首次在巨大芽孢杆菌细胞中发现聚羟基丁酸酯(PHB)颗粒[1],到目前已经分离得到300多种微生
化工进展 2014年10期2014-07-05
- 新型混菌发酵制备丙酸工艺及其优化
。因此,通过构建混菌发酵体系,将丙酸菌与酵母菌进行混合培养,促进丙酸菌的生长并提高丙酸产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本文通过比较不同酵母菌与产酸丙酸杆菌的混菌发酵效果,进而建立混菌发酵制备丙酸的新工艺,通过优化相关工艺参数,以期获得较高的丙酸产量,为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与仪器产酸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acidipropioniciCGMCC1.2225 购自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酿酒酵母C1、东方伊萨酵母O
食品工业科技 2013年14期2013-10-10
- 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混菌生物膜发酵特性及其抗逆性
和保加利亚乳杆菌混菌生物膜发酵特性及其抗逆性玛依诺·木图拉1,2,王 坤1,陈晓红1,姜 梅1,李 伟1,董明盛1,*(1.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2.新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和保加利亚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在不锈钢网布及椰果粒表面形成的混菌生物膜进行观察,并对不锈钢网布表面混
食品科学 2013年3期2013-03-03
- 玉米苞叶混菌发酵生产生物饲料的研究
廉,研究玉米苞叶混菌发酵生产生物饲料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5-8]。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1.1.1 菌种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实验室保存。1.1.2 培养基PDA 斜面培养基:参照周德庆(2006)[9]配制。酵母种
饲料工业 2012年11期2012-09-22
- 单菌和混菌固态发酵三七渣生产蛋白饲料的动力学比较
)。有研究认为,混菌发酵更具有优势,一方面,混菌发酵能够充分利用不同菌株基因产物,完成单个菌种难以完成的复杂代谢作用;另一方面,酶促作用生成的糖立即被发酵糖的微生物所利用,因此有利于维持降解产物较低的浓度,消除降解产物对酶合成的阻遏作用和反应终产物对酶的反馈抑制,缩短发酵过程(邱立友,2008;陈洪章和徐建,2004)。为了考察酵母菌的加入对康宁木霉发酵三七渣的影响,试验采用康宁木霉/热带假丝酵母对其进行混菌发酵,分析其发酵动力学过程,并将混菌发酵过程与单
中国饲料 2012年17期2012-07-12
- 固态混菌发酵生产饲用复合酶制剂营养条件和培养条件的研究
/L,自然pH。混菌发酵基础培养基(M-M),根据三种酶单一生产的培养基配方进行组合确定:麸皮8 g,豆粕 2 g,玉米芯 2 g,魔芋粉 0.1 g,葡萄糖 0.5 g,(NH4)2SO40.2 g,NaNO30.2 g,MgSO40.1g,KH2PO40.2 g,H2O 11 mL。进行营养因子条件试验时,各成分的含量根据实际情况确定。1.2 培养条件 将在PDA斜面上生长4~5 d的三种酶制剂的黑曲霉菌株的孢子用30 mL无菌水洗脱,并按1∶1∶1的
中国饲料 2012年2期2012-06-29
- 混菌固态发酵生产菜籽肽工艺条件优化
214122)混菌固态发酵生产菜籽肽工艺条件优化鞠兴荣1,2,王雪峰1,何 荣1,2,王立峰2,袁 建1(1.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省粮油品质控制及深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03;2.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以肽得率、氮溶解指数和硫苷降解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初步得到枯草芽孢杆菌与雅致放射毛霉混菌固态发酵生产菜籽肽的发酵条件,再根据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
食品科学 2012年11期2012-06-01
- 高产胞外多糖嗜热链球菌混菌培养特性研究
外多糖嗜热链球菌混菌培养特性研究马艳1,陈历俊2,王昌禄3,牟光庆1,陈晓璇1(1.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辽宁大连116034;2.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北京100085;3.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工程与生物技术学院,天津300457)探讨高产胞外多糖嗜热链球菌混菌培养的产酸、产香、产黏特性。以发酵酸度、乙醛质量浓度和黏度为综合指标,确定高产胞外多糖的嗜热链球菌(S.t.)、保加利亚乳杆菌(L.b.)、嗜酸乳杆菌(L.a.)混菌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
中国乳品工业 2011年1期2011-10-19
- Q235钢在假单胞菌和铁细菌混合作用下的腐蚀行为
腐蚀受到了抑制.混菌体系中金属电极自腐蚀电位升高,腐蚀电流密度减小,交流阻抗值随时间增大.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结果表明混合菌体系中Q235钢表面形成了均匀致密的腐蚀产物膜.微生物腐蚀;假单胞菌;铁细菌;电化学阻抗谱;极化曲线微生物腐蚀(MIC)并非是其本身对金属的侵蚀作用,而是微生物生命活动的结果间接地对金属腐蚀的电化学过程产生影响,其关键在于生物膜及其与金属基体间的相互作用.其本质是微生物新陈代谢的产物通过影响腐蚀反应的阴极过程或阳极过程,从而影
物理化学学报 2010年12期2010-11-06
- 复合微生态酶制剂发酵玉米秸秆的研究
菌保藏培养基。⑦混菌发酵培养基:秸秆粉40 g、麸皮10 g、4倍的 Mandels营养盐水溶液(Mandels,1978)[2],混匀后,取60 g混菌发酵培养基装入大罐头瓶中,用12层纱布封口,121℃灭菌20 min,冷却,4℃冰箱保藏。1.2 实验方法1.2.1 单一菌种发酵实验1.2.1.1 培养方法在PDA斜面试管培养基上轻轻挑取一环菌种,接种于PDA液体试管培养基中,30℃、180 r/min摇床培养24 h后,按5%接种量接种于PDA液体小
饲料工业 2010年21期201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