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刚

  • 郑重的豁达人生
    谷孙、陈佩秋、唐德刚五位,我也曾采访过,因此读起来既亲切又新鲜。郑重是前辈高人,写来功力不凡。贾植芳家和陆谷孙、郑重家都很近。我曾在吴中杰教授的带领下几次拜访贾先生,陪他逛书店,吃饭时他喜欢吃甲鱼、喝黄酒,还笑着对我说:“我有一句格言:饭店多去,医院少去,火葬场慢去。”当郑重去拜访贾植芳时说:“贾先生,我感到你有一颗不安定的灵魂。”贾先生听了这话,愣愣地看着郑先生,说:“你要搞大批判的话,很能打中我的要害。”郑先生说,从贾先生的《狱里狱外》以及其他回忆的文

    书屋 2023年5期2023-05-19

  • 爱惜羽毛
    慎小心。他曾对唐德刚先生说:“人家以为我写文章,总是下笔千言,一挥而就,其实我写文章是极慢的。”李宗仁评价道:“适之先生,爱惜羽毛。”爱惜羽毛,古代成语,出自汉代刘向的《说苑·杂言》:“夫君子爱口,孔雀爱羽,虎豹爱爪,此皆所以治身法也。”这里,羽毛比喻人的声望。爱惜羽毛则是说为珍惜自己的名声,行事十分谨慎。梁启超先生也是个“爱惜羽毛”之人。梁启超先生遗墨真迹可稽考者约有三万件,而件件足珍,其中没有一件是“苟且落笔”的。胡适以为:“因为梁氏成名太早,他知道他

    思维与智慧 2022年18期2022-06-18

  • 爱惜羽毛
    慎小心。他曾对唐德刚先生说:“人家以为我写文章,总是下笔千言,一挥而就,其实我写文章是极慢的。”李宗仁评价道:“适之先生,爱惜羽毛。”爱惜羽毛,古代成语,出自汉代刘向的《说苑·杂言》:“夫君子爱口,孔雀爱羽,虎豹爱爪,此皆所以治身法也。”这里,羽毛比喻人的声望。爱惜羽毛则是说为珍惜自己的名声,行事十分谨慎。梁启超先生也是个“爱惜羽毛”之人。梁启超先生遗墨真迹可稽考者約有三万件,而件件足珍,其中没有一件是“苟且落笔”的。胡适以为:“因为梁氏成名太早,他知道他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2022年6期2022-06-17

  • 唐德刚的反问
    籍华人历史学家唐德刚教授曾在哥伦比亚大学求学,哥伦比亚大学每年都要对学生进行口试,口试由几位老教授负责。因为主要是考察学生的应变能力,所以,对于教授们所提出的问题,无论学生怎么回答,他们都会找出充足的理由予以否定,学生们常常被弄得满头大汗也過不了关。这天,轮到唐德刚参加口试了,教授们向他提出了一个问题:“林肯是不是奴隶的解放者?”这个问题,表面上看来特别简单,只回答“是”或者“不是”即可,但实际并非如此。因为根据以往的经验,如果唐德刚回答“是”,教授们便会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2022年1期2022-01-20

  • 唐德刚的反问
    之道,还施彼身唐德刚在哥伦比亚大学求学时,大学每年都要对学生进行口试,口试由几位老教授负责,因为主要是考察学生的应变能力,所以,當教授们对学生提出问题,无论学生怎么回答,他们都会找出充足的理由给予否定,学生们常常被弄得满头大汗也过不了关。这一天,轮到唐德刚参加口试,教授们向他提出一个问题:“林肯是不是奴隶的解放者?”这个问题,表面上看来特别简单,只回答“是”或者“不是”即可。但实际上却麻烦得很,因为根据以往的经验,如果唐德刚回答“是”,教授们便会引经据典找

    做人与处世 2021年20期2021-12-14

  • 《历史的“三峡”》等二则
    史的“三峡”》唐德刚  著中国文史出版社     2020年12月出版本书为胡适关门弟子、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唐德刚之著作。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社会进入曲折动荡的“历史三峡”,开始了缓慢的转型。在这一过程中,多少精英参与其间,汇入这股波涛汹涌的历史大潮。他们摇旗呐喊,奋勇争先,浪卷船翻,惊险莫名。他们言忠信、行笃敬,默默耕耘,把我们这个古老的文明,慢慢地推向现代化。在本书中,历史学家唐德刚不为亲者隐、不为尊者讳,对这些风云人物的功与过逐一分析,不

    领导文萃 2021年17期2021-11-05

  • 走近史学大家唐德刚
    莫过于“吾皖”唐德刚先生和余英时先生。余先生的深刻、博大,从许多根本观念上极大影响了我们这一代学人;唐先生的博学、幽默、机智,善于叙述,会讲故事,让一代又一代中文读者从他的作品中获得了纯学术作品所不曾有的情趣,又获得了金庸作品中所不具备的学术。唐先生是“我们安徽”肥西人,1981年再访大陆时,曾回老家省亲,并到我所在的安徽大学讲学,从而让我们身处封闭环境的学子得见国际一流学者的风采,聆听唐先生的妙语。我依然记得唐先生在分析中美学术差别时,借用当时中国的政治

    新晨 2021年1期2021-04-12

  • 胡适晚年的“老学生”唐德刚
    马勇唐德刚(1920—2009),历史学家、传记作家,生于安徽省合肥市,1939年入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系,1959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博士,后留校任教,并兼任哥伦比亚大学中文图书馆馆长;1972年,受聘为纽约市立大学教授、亚洲研究系主任;2009年10月26日,逝世于美国旧金山佛利蒙家中。代表作有《李宗仁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胡适杂忆》《顾维钧回忆录》等。01吾皖“老母子”幽默博学,妙人妙言当今中文读书界,最具影响力的莫过于“吾皖”唐德刚先生和余英

    读书文摘 2020年3期2020-05-11

  • 一次“遗忘”
    而,据历史学家唐德刚在书中披露:当胡适和唐德刚谈到钱钟书的《宋诗选注》时,胡适却说:“我没见过他(指钱钟书)。”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胡适是个非常善于交际的人,仅见过一面的人他都很久不忘,怎么会不记得见过三次面的钱钟书呢?况且,钱钟书虽然当时还没有后来那么大的名气,但当时也算得上是个相当有名的学者了,胡适怎会对与他的见面一点印象都没有呢?还是杨绛为我们解开了这一谜底,杨绛后来在文章中分析说:“这可能是‘贵人善忘’。他同时又说‘大陆上正在清算他(指钱钟书)’,凭

    小品文选刊 2019年12期2019-09-10

  • 唐德刚先生 的新诗
    王渝最初接触到唐德刚先生的新诗是《烟蒂》。因为喜欢这首诗,我有意地寻找唐先生作品,发现他在文学创作上是个多面手,小说《我的女上司》,笑中有泪,极其幽默地描绘出留学生涯的孤寂凄苦。再后来唐先生成了我的男上司。我在他当馆长的哥伦比亚中文图书馆找到了第一份工作——管理报纸。也是由于《烟蒂》,我开始知道1940年到1950年早来的留学生中,有一群爱好文学的围绕在胡适身旁,组成了一个文学团体“白马社”。胡适具有“新诗老祖宗”的称谓,他们这个社团里面诗风兴盛也就是必然

    南方周末 2019-05-232019-05-23

  • 不怨不逢年
    黄奕臻读罢唐德刚的长篇小说《战争与爱情》,我感觉自己做了一个悠长的梦。我仿佛见证了近百年前的血与火、生与死、喜与哀,那是我不曾经历的,但这些事迹却从未远离,它写在了我们民族的历史中。对我来说,这本书唤醒了一段尘封的记忆——它被反复以知识的形式灌输到我们的脑海中,深藏在我们的意识之下,成为潜流。直到读毕,板结的历史才终于鲜活起来。此书乃以小人物的视角,叙述近代中国几十年的沧桑与苦难。不同于一般小说叙述方式的是,作者的视角并不完全专注于其中的男、女主角,而是时

    书屋 2019年4期2019-04-24

  • 诗人唐德刚
    傅铿唐德刚先生可以说属于民国时代的最后一代知识人。他和黄仁宇、夏志清、周策纵和余英时诸先生一样,都是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期来到美国就学,少年时代经历了民国年间的动乱和烽火,同时也沐浴了民国年间的浓厚书香。他们身上积淀了民国年代的逸风、情趣和想望,我们不妨称之为“民国情结”。他们笔下所沿传下来的诗歌传统(尤其是他们所写的旧体诗词),则是那种民国心结的最佳体现和表达。诗歌是以特定的形式来优美凝练地表達诗人的情感;民国最后一代知识人的旧体诗词表达了他们人生经历中

    书屋 2019年4期2019-04-24

  • 再访唐德刚: 听唐德刚说张学良口述纠纷始末
    时差之后即告诉唐德刚,我在纽约。隔日,他即驾车接我们去了他家。沿着哈德逊河行驶的路上,他给我们讲了他住家周围的故事,特别讲了我们在途中看到的那座大房子,他想让我们去参观,因为时间短促,我们没有去。而他住的房子,我们倒是上上下下地参观了一番。那栋砖木结构小楼为地面两层,地下一层。地下一层似乎是他的贮藏室。沿着露天木楼梯拾阶而上,便是他起居之所在。然后又看了他的那座园子,园子很大,由于没有整理修剪,倒是有些自然原生的味道。待回到二楼坐定之后,我说还要继续未谈完

    读书文摘 2018年11期2018-11-17

  • 这个时代,不需要你记住一切
    的。胡适先生是唐德刚先生的师父。胡适晚年写《柳如是传》,唐德刚帮衬着。到了1990年代,唐德刚喟然感叹:有数据库了,有互联网了。师父二十年的功夫,如今一个下午就做完了。胡適先生、钱锺书先生、王国维先生那代国学大师,固然个个过目不忘、胸中包罗万象,但他们没赶上互联网时代啊。哪位说了:若他们赶上了呢?嗯,恐怕他们也乐意用互联网的。因为,古书与现代信息,实在不是一个体量。在古代,书确实少。孔子读书都要韦编三绝。蔡文姬的爸爸蔡邕为当时大文士,家里藏书不过八百。蔡文

    青年文学家 2018年16期2018-09-13

  • 透过唐德刚先生再探口述史
    者——华裔学者唐德刚先生(1920-2009),身为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中国部最早的研究员之一,所著的著作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忆,也为我国口述史学及其方法论提供了有力参考。一、唐德刚对口述史的认识口述歷史以笔录、录音、录像的方式,整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观点。这种方式古已有之。在我国传统史学中,唐德刚认为,我国有文字记录的“口述档案”可追溯到孔子的《春秋》,而后的《论语》、《史记》都是口述史著作,《史记》中荆轲刺秦这一典故更是最早的“口述历

    西部论丛 2018年8期2018-09-03

  • 这个时代,不需要你记住一切
    的。胡适先生是唐德刚先生的师父。胡适晚年写《柳如是传》,唐德刚帮衬着。到了20世纪90年代,唐德刚喟然感叹:“有数据库了,有互联网了。师父20年的工夫,如今一个下午就做完了。”胡适先生、钱锺书先生、王国维先生那代国学大师,尽管个个过目不忘、胸中包罗万象,但他们没赶上互联网时代啊。若他们赶上了呢?嗯,恐怕他们也乐意用互联网。因为古书与现代信息,实在不是一个量级。在古代,书确实少。孔子读书都要韦编三绝。蔡文姬的爸爸蔡邕为当代大文士,家里藏书不过800。蔡文姬说

    读者·校园版 2018年14期2018-06-28

  • 这是时代,不需要你记住一切
    的。胡适先生是唐德刚先生的师父。胡适晚年写《柳如是传》,唐德刚帮衬着。到了1990年代,唐德刚喟然感叹:有数据库了,有互联网了。师父二十年的功夫,如今一个下午就做完了。胡适先生、钱钟书先生、王国维先生那代国学大师,固然个个过目不忘、胸中包罗万象,但他们没赶上互联网时代啊。哪位说了:若他们赶上了呢?嗯,恐怕他们也乐意用互联网的。因为,古书与现代信息,实在不是一个体量。在古代,书确实少。孔子读书都要韦编三绝。蔡文姬的爸爸蔡邕为当时大文士,家里藏书不过八百。蔡文

    读书文摘·经典 2018年5期2018-05-11

  • 这个时代不需要你记住一切
    的。胡适先生是唐德刚先生的师父。胡适晚年写《柳如是传》,唐德刚帮衬着。到了20世纪90年代,唐德刚喟然感叹:有数据库了,有互联网了。师父二十年的功夫,如今一个下午就做完了。胡适先生、钱锺书先生、王国维先生那代国学大师,固然个个过目不忘、胸中包罗万象,但他们没赶上互联网时代啊。哪位说了:若他们赶上了呢?嗯,恐怕他们也乐意用互联网的。因为,古书与现代信息,实在不是一个体量。在古代,书确实少。孔子读书都要韦编三绝。蔡文姬的爸爸蔡邕为当时大文士,家里藏书不过八百。

    意林原创版 2018年3期2018-04-03

  • 这是时代,不需要你记住一切
    的。胡适先生是唐德刚先生的师父。胡适晚年写《柳如是传》,唐德刚帮衬着。到了1990年代,唐德刚喟然感叹:有数据库了,有互联网了。师父二十年的功夫,如今一个下午就做完了。胡适先生、钱锺书先生、王国维先生那代国学大师,固然个个过目不忘、胸中包罗万象,但他们没赶上互联网时代啊。哪位说了:若他们赶上了呢?嗯,恐怕他们也乐意用互联网的。因为,古书与现代信息,实在不是一个体量。在古代,书确实少。孔子读书都要韦编三绝。蔡文姬的爸爸蔡邕为当时大文士,家里藏书不过八百。蔡文

    看天下 2017年35期2018-01-09

  • 唐德刚的机智
    籍华人历史学家唐德刚教授曾在哥伦比亚大学求学,哥伦比亚大学每年都要对学生进行口试。口试由几位老教授负责,因为主要是考察学生的应变能力,所以,对教授们所提出的问题,无论学生怎么回答,他们都会找出充足的理由给予否定,学生们常常被弄得满头大汗也过不了关。这一天,轮到唐德刚参加口试了,教授们向他提出了一个问题:“林肯是不是奴隶的解放者?”这个问题,表面上看来特别简单,只回答“是”或者“不是”即可,但实际上却麻烦得很,因为根据以往的经验,如果唐德刚回答“是”,教授们

    领导文萃 2017年23期2017-12-21

  • 怀念唐德刚:广陵散从此绝矣
    家的名字,就叫唐德刚。2009年10月26日,唐德刚先生在旧金山家中安然辞世,同时带走的,还有他别具一格的史风。他的身后,留下了《胡适杂忆》《胡适口述自传》《李宗仁回忆录》《袁氏当国》《晚清七十年》等重要著作。它们所带来的影响,在整个华语文化界不会淡漠下来。首先是台湾岛内媒体,报道了先生辞世的讯息,随后大陆媒体也蜂拥而上。这就是轮回。他曾经在历史中寻找他人的人生,现在,轮到别人在历史中寻找他的人生了。“胡适最好的好后学”“胡适最好的好后学”——胡适去世之后

    椰城 2017年11期2017-12-09

  • 唐德刚的机智
    籍华人历史学家唐德刚教授曾在哥伦比亚大学求学,哥伦比亚大学每年都要对学生进行口试。口试由几位老教授负责,因为主要是考察学生的应变能力,所以,对教授们所提出的问题,无论学生怎么回答,他们都会找出充足的理由给予否定,学生们常常被弄得满头大汗也过不了关。这一天,轮到唐德刚参加口试了,教授们向他提出了一个问题:“林肯是不是奴隶的解放者?”这个问题,表面上看来特别简单,只回答“是”或者“不是”即可,但实际上却麻烦得很,因为根据以往的经验,如果唐德刚回答“是”,教授们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2017年7期2017-07-31

  • 听董鼎山忆兄弟之间
    域的开创者,非唐德刚先生莫属。他关于胡适、李宗仁、张学良等人的口述历史,都被视为经典之作。1918年,在我就读复旦大学时,从美国归国的唐德刚曾来我们学校讲述自己的写作经验。那时我还无缘读到其整理的口述历史著作,不过,他提及的人物与历史,他的采访经验,都让我茅塞顿开。我第一次知道走进历史有许多不同的方式。上世纪80年代,唐德刚的口述历史著作陆续引进出版,《李宗仁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胡适杂忆》《顾维钧回忆录》等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敞亮的窗户,让我们可以走进历

    环球人物 2017年9期2017-05-31

  • 胡适夫人江冬秀的识见
    《胡适杂忆》(唐德刚著作)的序言里直言不讳:“在表面上看来,胡适夫妇恩爱白首,非常幸福,但我总觉得江冬秀女士不能算是我们一代宗师最理想的太太,二人的知识水准相差太远了。”他认为江冬秀常常打麻将,弄得胡适工作情绪不佳,在精神上显出老态:“太太一打牌,家里客人多,胡适既无办公室可去,要静心读书写文章,也不可能了。这样长期伺候太太打牌,胡适即使有早年的壮志雄图,也消磨殆尽了。”1920年,胡适写了一首《我们的双生日(赠冬秀)》的诗:他干涉我病里看书,常说:“你又

    同舟共进 2017年3期2017-03-21

  • 张学良口述历史的呈现方式与历史价值探析
    虹霖、郭冠英、唐德刚、日本广播协会(NHK)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中心访问张学良拉开了帷幕。傅虹霖将张学良的一生作为其攻读美国纽约私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张学良的政治生涯》的论述核心,曾三次由美国飞往台湾,接触台湾政界高层,独闯张学良府邸,但未达成亲自与张学良本人交谈的目的[1]18。尽管如此,她访问了台北与内地可以佐证张学良一生经历的人士,其中包括东北军将领张作相的外甥——周鲸文。作为唯一获得蒋介石许可破例面见张学良的周鲸文,他向傅虹霖详细讲述与张学良

    兰台世界 2017年6期2017-03-11

  • 《美国的崛起》等八则
    从甲午到抗战》唐德刚等著 台海出版社 2016年6月出版本书辑录了唐德刚、吴相湘等史学大家关于两次中日战争的重要文章,其中唐德刚关于“汪精卫投敌始末”的系列长文首度在国内结集出版。《地方重塑——公共艺术的挑战与机遇》金江波 潘力著 上海大学出版社 2016年5月出版公共艺术的本质精神必然彰显“地方重塑”的内涵。本书论述从公共艺术到“地方重塑”、“地方重塑”的核心价值、“地方重塑”的乡土情怀等。《帝国风暴:大变革前夜的俄罗斯》张建华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

    领导文萃 2017年2期2017-02-13

  • 大师这样面对“被轻视”
    先生和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就是这样的人。杨联升先生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系,1940年赴美就读于哈佛大学,1942年获硕士学位,1946年获博士学位,因在学术上建树颇丰,所以声名远播、海外称雄,乃至有“汉学界第一人”之誉。可是,这样一位大家,却也遇到了“被轻视”的问题。那是1955年,曾就读于香港新亚书院并师从著名学者钱穆先生的青年学人余英时到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虽然早在余英时到哈佛之前,杨联升教授就已经是大名鼎鼎的汉学家了,但在当时,余英时对杨联升教

    杂文月刊 2016年12期2017-01-10

  • 从《张学良口述历史》探究口述史研究方法
    的刻板的印象。唐德刚;张学良口述史口述史学,由美国人乔·古尔德于1942年提出。使用口述方法从事历史研究由来已久。西方有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东方则有司马迁的《史记》。现代口述史学一般以1948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立口述历史研究室为开端。严格意义的口述历史概念:有录音记录(包括手记、照片、实物、录像等);有完善的就历史发展有意义的事件或人物的研究计划;有训练有素的访谈者;按学术规范的整理、分类和保存,主要依据此进行的学术研究。与以往的口述资料相比

    办公室业务 2016年20期2016-11-26

  • 一本好看的故事书,仅此而已
    阅读这本被称为唐德刚先生遗著的《段祺瑞政权》前,我是满怀期待的,但一读之下,实在不免所望。唐先生的行文一贯活泼,娓娓道来之余,更善于触类旁通,读其书自可视为一种享受,只是读过之后,并不能从中获得什么新知或启发。要判断一本历史书的价值,首先要看它征引的资料。从唐德刚在本书中所列参考书可知,其史料基本出自大陆学者章伯锋、李宗一编的6卷本《北洋军阀(1912—1928)》《张国淦文集》,几乎没有使用任何档案、报刊;同时,参考书籍亦不过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

    南都周刊 2016年4期2016-02-25

  • 时间的尘埃
    傅铿唐德刚先生上世纪五十年代写的一些作品在八十年代初结集出版,取名为《五十年代底尘埃》(以下简称《尘埃》),其中包括他初试传记手笔的处女作《梅兰芳传稿》,以及几篇反映当时美国留学生生活的短篇小说。“尘埃”一语取自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五十年代初的一句名言:“等到尘埃落定再说”。唐先生在1979年写的序言说:“在五十年代飘散的尘埃,也早已落定——落在一起,结起像一层薄薄的丝棉。”这批尘封的旧稿对当时的作者来说,引发了深深的怀旧之感,犹如飘散的春梦和秋云。《尘埃》

    书屋 2015年10期2015-09-10

  • 好一本糊涂账
    本糊涂账。他给唐德刚做历史口述,谈着谈着就偏题,叫他说“东北易帜”“西安事变”,说着说着就变成和女人的轶事。连谈走访欧洲的事儿,他都要得意地谈及墨索里尼的女儿。他就像自己总结的那样:“平生无憾事,唯一爱女人。”所谓的爱女人,其实也没有逃脱张爱玲的那句“朱砂痣”和“蚊子血”的比喻,得不到的总归最好,到手了,也不过尔尔。比如于凤至,连溥杰都夸她是美人,张作霖也喜爱她的为人处事,可是在张学良那里,不过是一句“你是贤妻良母呀,可是张学良恰好不要贤妻良母”。和赵四小

    爱你·心灵读本 2015年4期2015-07-06

  • 张学良的朱砂痣
    本糊涂账。他给唐德刚做历史口述,谈着谈着就偏题,叫他说“东北易帜”、“西安事变”,说着说着就变成和女人的轶事。连谈访欧洲的事,他也要得意地谈及墨索里尼的女儿,“喜欢上我了,喜欢得不得了”,他就像自己总结的那样:“平生无憾事,唯一爱女人。”所谓的爱女人,其实也没有逃脱张爱玲的那句“朱砂痣”和“蚊子血”的比喻,得不到的总归最好,到手了,也不过尔尔。比如于凤至,连溥杰都夸她是美人,张作霖也喜爱她的为人处事,可是在张学良那里,不过是一句“你是贤妻良母呀,可是张学良

    读书文摘 2015年6期2015-06-09

  • 平民传奇:环卫工教出名校博士
    汉的环卫工师傅唐德刚,历时八年自学英语,不仅辅导了身边众多同事的孩子考上大学,如今更教出了一位名校博士!消息一出,社会热议:唐师傅为何会对英语如此着迷,又是如何将这份学习的快乐传递出去的?带着这些疑问,2015年8月初,本刊记者张小婧特邀武汉市江汉区城管清扫二队的唐德刚进行了专访——我是个快乐的“苦行僧”当初,唐德刚像着了魔一样迷恋英语时,几乎所有的人都不能理解:一个环卫工人,学哪门子外语呀?不但以后没什么用处,还白白浪费了钞票。就连他的父亲也劝他:英语与

    知音海外版(上半月) 2015年10期2015-05-14

  • 张学良的朱砂痣
    本糊涂账。他给唐德刚做历史口述,谈着谈着就偏题,叫他说“东北易帜”“西安事变”,说着说着就变成和女人的逸事。连谈访欧洲的事,他也要得意地谈及墨索里尼的女儿,“喜欢上我了,喜欢得不得了”,他就像自己总结的那样:“平生无憾事,唯一爱女人。”所谓的爱女人,其实也没有逃脱张爱玲的那句“朱砂痣”和“蚊子血”的比喻,得不到的总归最好,到手了,也不过尔尔。比如于凤至,连溥杰都夸她是美人,张作霖也喜爱她的为人处世,可是在张学良那里,不过是一句“你是贤妻良母呀,可是张学良恰

    意林 2015年6期2015-05-14

  • 好一本糊涂账
    本糊涂账。他给唐德刚做历史口述,谈着谈着就偏题,叫他说“东北易帜”“西安事变”,说着说着就变成和女人的轶事。连谈走访欧洲的事儿,他都要得意地谈及墨索里尼的女儿。他就像自己总结的那样:“平生无憾事,唯一爱女人。”所谓的爱女人,其实也没有逃脱张爱玲的那句“朱砂痣”和“蚊子血”的比喻,得不到的总归最好,到手了,也不过尔尔。比如于凤至,连溥杰都夸她是美人,张作霖也喜爱她的为人处事,可是在张学良那里,不过是一句“你是贤妻良母呀,可是张学良恰好不要贤妻良母”。和赵四小

    爱你 2015年7期2015-04-20

  • 情场(外一篇)
    家兼传记文学家唐德刚,曾给很多名人写过传记。他在史学界名气很大,以史料权威、态度认真著称,开创了别开生面的写史方式,是中国口述历史的开创者之一,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民国历史资料。不过,他在写作过程中发现了一个秘密,他采访过的这些著名民国老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全都是选择性失忆,能给自己添彩的事记得清清楚楚,说起来眉飞色舞,而自己不大光彩的事,却“想不起来了”,或“记不清楚了”。他笔下的传主胡适、张学良、李宗仁、顾维钧全一个样儿,一到关键时刻就胡言乱语。唐德刚回忆

    雨花 2014年8期2015-03-24

  • 文学立场、文化切入与文体新造——唐德刚《红楼梦》研究述略
    文体新造 ——唐德刚《红楼梦》研究述略李春强(南京师范大学 泰州学院,江苏 泰州225300)摘要:唐德刚是海外红学研究颇具影响的学者。他充分尊重《红楼梦》作为文学作品的本质特征,深入挖掘《红楼梦》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同时能够充分吸收西方之学说,在《红楼梦》研究方面具有独特的学术眼光。唐德刚的《红楼梦》研究因别开生面的个性而被学界所熟知。关键词:唐德刚;文学立场;文化冲突;作家红学收稿日期:2015 - 07 - 21 2015 - 06 - 19作者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6期2015-01-22

  •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唐宝民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曾与大学者胡适有过多年交往,二人还曾合作写成了《胡适口述自传》一书。唐德刚自认是胡适的弟子,对胡适这位老师极为尊敬。需要注意的是,唐德刚虽然尊敬胡适、在与胡适的交往过程中时时执弟子礼,但在学术问题上却毫不含糊,不因胡适是老师就盲从他的观点,而是敢于对胡适的观点进行挑战。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轰动一时的《文学改良刍议》,在这篇文章中,胡适提出写文章的八点主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

    前线 2014年7期2014-12-23

  • 亦凡亦圣胡适之——唐德刚《胡适杂忆》漫评
    。但是,我敢说唐德刚的《胡适杂忆》不是这样的作品。唐德刚上世纪50年代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时认识了寓居于此的胡适,很快成为忘年交,以学生之礼事之几近十载,对于晚年胡适的生活颇为了解。从游期间,唐氏应哥伦比亚大学之邀,完成了《胡适口述自传》的整理撰写工作,《胡适杂忆》便是为《胡适口述自传》写的一篇“短序”。这篇“短序”洋洋洒洒十余万言,早已超出序言的体例,只好另成专书出版。当年《胡适口述自传》的整理出版主要是向域外读者了解胡适提供一些资料,尽管从表面上看来

    电影评介 2014年9期2014-09-19

  • 选择性失忆
    家兼传记文学家唐德刚,曾给很多名人写过传记。他在史学界名气很大,以史料权威、态度认真著称。他开创了别开生面的写史方式,是中国口述历史的开创者之一,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民国历史资料。不过,他在写作过程中发现一个秘密,他采访过的这些著名民国老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全都是选择性失忆——能给自己添彩的事记得清清楚楚,说起来眉飞色舞;而对于自己不大光彩的事,却“想不起来了”,或“记不清楚了”。他笔下的传主胡适、张学良、李宗仁、顾维钧全都如此。唐德刚回忆说,给李宗仁作《李宗

    读者 2014年20期2014-05-14

  • 回忆唐德刚教授
    部书店”看到了唐德刚教授的长篇小说《战争与爱情》,因其为台湾原版,是1988年2月1日远流出版公司初版的,价极昂,吾又囊中羞涩,故向台湾的张香华老师提及,岂料她特意寄了一套初版本给我,而且还是绕道香港由诗人犁青再寄给我的。当时我已开始姓名学的研究,常从正史、野史中寻觅资料,无暇细读小说。而初读《战争与爱情》的兴奋,是一种从未有过的经验。愚以为:《战争与爱情》肯定不让《围城》,应该在其上,才是较为客观的事实。1992年7月17日,我居然拜见了唐德刚教授,我敬

    书屋 2014年3期2014-04-09

  • 情 场(外一篇)
    家兼传记文学家唐德刚,曾给很多名人写过传记。他在史学界名气很大,以史料权威、态度认真著称,开创了别开生面的写史方式,是中国口述历史的开创者之一,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民国历史资料。不过,他在写作过程中发现了一个秘密,他采访过的这些著名民国老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全都是选择性失忆,能给自己添彩的事记得清清楚楚,说起来眉飞色舞,而自己不大光彩的事,却“想不起来了”,或“记不清楚了”。他笔下的传主胡适、张学良、李宗仁、顾维钧全一个样儿,一到关键时刻就胡言乱语。唐德刚回忆

    雨花 2014年8期2014-02-17

  • 大家都很二
    !”原来如此。唐德刚给李宗仁作回忆录时很搞笑,老李说得正起劲,小唐打断:“你这段说得不对,1927年你没在这个地方。”老李翻白眼。过一会儿小唐又打断:“这里面有个事情你没说。”老李就恨。待小唐再打断的时候,老李怒喝:“我说怎样就怎样!”每次都不欢而散。唐德刚说这些老家伙有个特点:全都是选择性失忆,一到关键时刻就胡言乱语。胡适、张学良、李宗仁一个样儿。给张学良作回忆录的时候,唐德刚准备了第一手资料,每当老张骂骂咧咧的时候他就拿出来,然后老张就嗫嚅道:“好吧,

    读者 2013年5期2013-12-25

  • 关于图书捐赠者著录的思考
    过钟鼎文先生、唐德刚先生以及李世雄先生的赠书。这其中,有很多珍贵的图书资料,具有较高的使用和收藏价值。1.2 团体捐赠者与个人捐赠者相对应,团体捐赠者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图书供应商捐赠。书商向图书馆供应的图书中,会有一些错发的、或装订错误又不影响阅读的图书,书商会有选择性地赠与图书馆,也省去了再运回的麻烦。二是院校之间对口帮扶捐赠。现在各院校图书馆之间交流广泛,图书资料的互助捐赠既能减少各馆文献资源的冗余,又能补充馆藏建设滞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3年2期2013-03-27

  • 胡适晚年:纽约米贵,居之不易
    大使馆华裔职员唐德刚只好常拿打工用的汽车来接送他。江冬秀在纽约言语不通,交通不便,只好蜷伏在小公寓里,烧饭,打麻将,看武侠小说。江冬秀一打牌,家里客人多,房子小,胡适不能安心读书写文章,干脆伺候她打牌,有时他也亲自参加牌战。江冬秀可以终日过烧饭、打牌、看武侠小说的生活。胡适不能这样,要吃饭,要生活,就要干工作。他最初在纽约普林斯顿大学任中文藏书部馆长之职。这一职位,很少洋学者可以担任,是一份闲差,每年领取几千美金贴补家用而已。他也在美国著名学府作过短期讲学

    百家讲坛 2012年4期2012-02-11

  • 唐德刚著《李宗仁回忆录》的价值
    回忆录》的撰写唐德刚,一九二零年生于安徽合肥,一九四三年从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系毕业,毕业后在安徽学院政史系任教,一九四八年考取公费赴美留学,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48年,哥伦比亚大学著名历史学家艾伦-芮文斯(AllenNevins)设立口述历史研究室,1957年,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中国口述历史学部试办成立,成为该校口述历史学部的一个支部,开始对流亡美国的国民党政要进行口述访问,陆续完成了对胡适、李宗仁、孔祥熙、

    黑龙江史志 2011年18期2011-08-15

  • 在纽约上空飘散的“五四”遗风
    旧友重逢 右起唐德刚,王方宇,夏夫人王洞,何灵琰, 夏志清,心笛(浦丽琳),刘教授。摄于1988年纽约何灵琰府上。2009年10月26日,著名美籍华人学者唐德刚先生去世于美国旧金山家中。消息传入国内,引起史学界巨大震动。唐德刚在中国大陆地区以作家、口述历史学家闻名,他的《胡适口述历史》、《李宗仁回忆录》、《顾维钧回忆录》、《梅兰芳传稿》、《史学与红学》等著作广受好评。但鲜有人知的是,唐德刚还是一位活跃的新诗诗人。有人估计,唐德刚生前大概“有诗三百首”,不过

    小康 2010年3期2010-02-06

  • 我的朋友胡适之
    识了“小朋友”唐德刚。这位“小朋友”经常跑胡适家蹭饭吃,顺便帮胡家干点体力活,当然也聊学术话题。在当时的唐德刚看来,胡适是个需要照顾的、和蔼可亲的老人,而不是那个大名流、大学者。后来,哥伦比亚大学成立“中国口述历史学部”,胡适的口述历史便由唐德刚来做。整理好胡适口述历史后,唐德刚就着手为口述历史写篇“短序”,结果,下笔如有神,一发不可收,竟写成一篇十几万字的“长序”,只好独立出来,另外出书,这就是《胡适杂忆》。后来,《胡适杂忆(增订本)》,由华东师范大学出

    广东第二课堂·初中 2009年11期2009-12-11

  • 唐德刚:历史还可以这样写
    名美籍华人学者唐德刚,因肾衰竭在美国旧金山家中去世,享年89岁。唐先生是历史学者。一般说来,学者通常不大会成为公众人物,何况是冷僻的历史学界。但唐德刚的去世,还是在公众引起喧哗。唐先生的公众化在于,他对中国历史的学术贡献或许不能使其成为学界普遍认可的大师,但他游离于学院派之外的历史书写者身份,使他在史界同行中更像一个作家,在喜欢故事和史评的读者群中则像一个思想者。他的作品在读者中产生了远胜于专家们的震撼力和影响力,就构成了公众怀念的理由。“三分胡说,七分唐

    中国新闻周刊 2009年41期2009-11-16

  • 逝者
    顽童学者唐德刚本刊记者李宗陶昨天,唐德刚先生的骨灰洒入太平洋。他在《晚清七十年》末尾曾有豪言:这个民族终有一日迈过“历史的三峡”,到那时,“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我们在喝彩声中,就可以扬帆直下,随大江东去,进入海阔天空的太平之洋了”。莫非,他早就择定了归寂处?读唐德刚愈久,愈能读出海外华人内心深处的寂寞。这种寂寞,是一种身在局外、牵挂局内,却又使不上劲、帮不上忙的寂寞。它藏在那些说书人式的嬉笑怒骂和夸张佻达里。这个出生在民国、1948年去国的活泼

    南方人物周刊 2009年45期2009-11-12

  • 追着张学良的历史奥运
    唐德刚曾说:“写一个人的传,你要比他自己还要了解他。”唐德刚说的是李宗仁,遇到张学良,他当然视此为不世机遇。他要写本The Book而不是a book(一本书)。可惜,没写出来,但在写的过程中,他“比他自己还了解他”,了解了a person(一个人)。唐德刚后很感慨地说,张的历史,多已公布于世,但你我讲,就算对,仍只属小道消息;只有他本人讲,才属第一手。可惜一件晚年的好事给弄坏了。1930年11月12日,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张学良和蒋介石等人合影。张学

    凤凰周刊 2009年3期2009-07-29

  • 唐德刚:文史不分的最后绝唱
    一处将打一家,唐德刚的唐氏散文,真的可以说是“无人可仿,无人可冒”,仿也仿不到筋骨,冒也冒不到神髓。年轻时的唐德刚教授自诩体壮如牛,常常夜以继日整理口述材料,第二天一大早又去哥伦比亚大学工作,如此不知疲倦,也许暗暗地为他晚年的生涯埋下了忧患的伏笔。晚年的他体弱多病,日日夜夜承受着肾病的折磨,直到2009年10月26日,89岁一向乐观开朗的唐德刚先生,终于可以和他的师友们——胡适、李宗仁、顾维钧……一起在天堂会聚,坐而论史,彻夜长谈。胡适最好的学生记得和胡适

    新民周刊 2009年43期2009-05-30

  • 太子豪杰
    ”便折向而行。唐德刚是华人历史学家中难得的聪明人。依据谁钱多跟谁走的报酬法则,大多数聪明人都去金融界祸国殃民了,留在学术圈的聪明人特别少,历史研究又是一门要下苦功夫笨功夫的学问,尤其养不住聪明人。有一个唐德刚,已属幸事。搞历史讲究知人论世。唐德刚胜在知人,他看人看得准,看得深,能揆情度理,不人云亦云。他的历史人物研究,资料详备,下笔活泼,有体谅,知分寸,顾及人性的复杂,臧否得宜。当年红极一时的电视剧《走向共和》,以重写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袁世凯等人而一

    新民周刊 2009年20期2009-05-30

  • 说书人唐德刚
    独特风格的史家唐德刚,作为一个有着忧国之心、民族情绪而并没有走向极端民族主义的海外华人唐德刚,已经真正地从学院进入了民间,从精英迈向了大众,从海外回归了中国,他在他的作品中一定会不断地复活,与一代代读者重逢。在華裔史学界,唐德刚先生也许不能算是最有成就的学者之一,但绝对是最具有独特性的学者之一。他的主要成就是《晚清七十年》、《袁氏当国》、《胡适杂忆》等著作,以及一系列史料价值极高的口述历史《李宗仁回忆录》、《张学良口述历史》、《顾维钧回忆录》等。从某种意义

    南风窗 2009年24期2009-05-30

  • 世缘
    秀的那句话:“唐德刚是胡老师最好的学生。”今年第一道寒流来袭前几天,唐德刚先生在旧金山过世。消息传来,并不令人意外,老先生卧病好几年,且年高九旬,此刻归去,也算是福寿了。只是世缘难舍,作为一名深受启发的读者之外,对于唐先生,我总有另一份难说的感激之情。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我刚从军中退伍下来,前途茫茫。只知道自己彻底厌倦此前所学,决心弃工就文,改行念历史。白天里,在一家补习班当导师,管理一群十七八岁吱吱喳喳的小女生。晚上闭门读书,准备插班考试,钱穆、傅乐成

    新民周刊 2009年43期2009-05-30

  • 唐德刚:“中国口述历史”第一人
    时空的交叉点与唐德刚相逢。唐德刚感叹:“历史学家应乘此千载难逢的时机,找出这类人物在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成长的经过,把他们与整个‘民国史作平行的研究。”半个世纪后的2009年10月26日晚,这位擅述他人故事、亦庄亦谐的历史学家,带着自己的故事和对历史的洞察,于89岁高龄安然离世。拜访唐德刚先生2007年,纽约的秋天让人心醉,11月28日中午,在唐太太的指引下,我从纽约坐计程车到了新泽西唐府。这是一幢独立的房子,周围树木成林。唐太太已在门口等候,引入二楼客厅后

    博客天下 2009年22期2009-05-19

  • 唐德刚 中国口述史学第一人
    周为筠晚年的唐德刚体弱多病,读书作文日益艰难,但依旧终日孜孜不倦地沉湎于历史研究。不幸的是女儿光佩一次帮他整理电脑资料时,由于对中文不甚了了,竟一不小心把他数十年积存的史料全部格式化。多年的心血瞬间化为乌有,旁人闻之都为其扼腕叹息,何况视之为生命的学者本人呢?唐德刚得知后如五雷轰顶,眩晕中一屁股跌坐在椅子上,嘴中不断念着佛经来强忍情绪。片刻后他转念一想,顿时豁然开朗——“甑已破矣,顾之何益!”之后再有人同情地关问此事,唐德刚总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就像那位不

    凤凰周刊 2009年32期2009-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