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刚著《李宗仁回忆录》的价值

2011-08-15 00:46孟筱秋
黑龙江史志 2011年18期
关键词:李宗仁回忆录历史

孟筱秋

(阜阳师范学院附中 安徽 阜阳 236000)

一、《李宗仁回忆录》的撰写

唐德刚,一九二零年生于安徽合肥,一九四三年从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系毕业,毕业后在安徽学院政史系任教,一九四八年考取公费赴美留学,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48年,哥伦比亚大学著名历史学家艾伦-芮文斯(AllenNevins)设立口述历史研究室,1957年,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中国口述历史学部试办成立,成为该校口述历史学部的一个支部,开始对流亡美国的国民党政要进行口述访问,陆续完成了对胡适、李宗仁、孔祥熙、陈立夫、顾维钧等人的口述访谈。作为中国口述历史学部的研究员唐德刚先后负责了对胡适、李宗仁的访谈及文字整理工作,撰写完成《胡适口述自传》与《李宗仁回忆录》,并承担了部分对顾维钧的访谈工作。《李宗仁回忆录》就是唐德刚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之一。

李宗仁的回忆录最初是在中国口述历史学部主持之下撰写的。这个中国口述历史学部一直只有两个全时研究员:夏连荫和唐德刚。夏最早访问的对象是孔祥熙和陈立夫,唐最初访问的则是胡适和李宗仁。李宗仁是在1958年春夏之交,胡适决定出掌台北中央研究院之后,应邀参加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口述历史计划的。参加的程序是先由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写信邀请;李氏答应合作后,东亚研究所派唐德刚前往,商讨有关合作的一切细节和工作方式。

期间唐德刚除了写李宗仁的回忆录外,还有其它的事务要处理,所以唐李的合作,前前后后拖了六七年之久,但唐花在这部书上的时间,有三整年之久,后来李有回国打算,催促甚紧,唐虽然后来已调它职,无义务再写李的回忆录,但出于文人的义气,还是在工作之余,彻夜赶稿。英文稿出来后,经过李的认可,本可顺利出版,但一些小事耽搁,李宗仁夫妇等不及了,悄然绕道欧洲回国了。此后的文稿出版,因各种原因,一波三折,历尽曲折,最终在22年之后,中英文版本皆得以出版。

唐德刚在这本书的序言中说,这本书是李宗仁不平凡的一生事业的最完备的纪录,是李宗仁一生各阶段心路历程的最忠实的写照;也是他自己已出版的著作中,用功最深、费力最大、遭遇困难最多的一部有原始性的史书。全书八编七十二章,66万字,从早年行伍出身,以实力军人身份加入孙中山的队伍,之后统一广西,再到率领军队由湖南进攻山海关,抗战时期名震以时的台儿庄战役,最后至1948年当选民国政府代总统,以时间为顺序,介绍了李宗仁的一生。

二、李宗仁回忆录的价值

(一)口述史学上的开创之功

当今口述史学已经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起来。口述史学、口述历史这些术语的出现虽然只是二十世纪中叶的事,但口述史的传统在世界各国都相当悠远。现代口述史的复苏始于美国,1948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建立,标志现代口述史学的诞生。唐德刚算是最早从事中国现代口述历史研究的专家,1957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中国口述历史学部试办成立,成为该校口述历史学部的一个支部,他就是中国口述历史学部的两名专职研究员之一。唐德刚作为最早从事中国现代口述史研究的专家,他对口述历史的认识及其进行口述访谈的实践,对于我们今天开展口述历史的研究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这本书跟《胡适口述自传》一样,在口述史学的访谈和撰述方面都做了了不起的开创工作。口述史料获得的第一步是研究人员对回忆人进行访谈。如何做好访谈前的准备、并进而有条不紊地开展访谈工作,唐德刚总结写《李宗仁回忆录》的经验有:1.访谈前周密的资料准备。作为一名访谈人员,唐德刚在对每位受访者进行访谈之前,都对其相关资料进行了搜集与研究。如唐德刚在采访李宗仁之前,先将有关资料进行择要整编,以做到心中有数,为下一步拟定大纲、确定访谈内容作准备。2.拟出大纲、确定访谈内容。这一步至关重要,它决定了访谈能抓住重点并有序地开展,从而避免了盲目性与无序性。如唐德刚对李宗仁进行访谈之前,首先将他一生的经历分为若干期,经其同意后,在各期内,又划分若干章,各章之内又分若干节,节内分若干小段,从而为具体进行访谈打好了基础。3.分段进行访谈,每次限于一个主题。这样做的好处是每次访谈内容集中而不凌乱,受访者也不致于劳累。如唐德刚对李宗仁的每次访问都限于二至三小时内,每次只请李宗仁谈一段往事。4.注重从录音之外的闲谈中获取信息。唐德刚十分重视与受访人录音之外进行的闲谈,并从中获取了不少宝贵的信息。他认为“这些不经意之谈,往往却沙里藏金,其史料价值,有时且远大于正式访问。”①口述史料的收集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录音记录、文字转抄过程,它是回忆人与访谈人员双方劳动付出的共同成果,凝聚着受访者与访谈者的共同心血。访谈者并非仅仅是一个倾听者和抄录人,编排访谈大纲、控制访谈过程、访谈中保持客观中立、对受访人回忆错误的处理、文字撰写等等,都要求采访方具有较高的历史素养、职业道德、亲和力、文字能力及极大的精力付出。

口述历史的文字撰写方面,唐德刚的原则是:1.保持受访人的回忆情节及语言风格。如唐德刚在撰写《李宗仁回忆录》时所坚持的三大原则:(1)必须是“李宗仁的故事”;(2)尽可能保持李口述时桂林官话的原语气,和他对政敌、战友的基本态度;(3)李如有少许文字上的改写,也尽量保留他那不文不白、古里古怪的朴素文体,以存其真。只有当文章组织不清、文理欠通或字句讹错,非改不可时,才加以改写,改后再经李核阅认可。这样便保证了撰写的文字最大限度地存回忆人口述之真。2.当受访人叙述错误时,以径改纠正其背景知识错误,以注释纠正其记忆错误。(1)受访人在回忆当年的经历时,往往会涉及当时社会的大环境、大背景,囿于史识的有限或认识错误,其叙述往往欠准确,如果在文字中保持这些错误,往往会混淆视听,并使读者对这些口述史料总体的真实性产生怀疑。面对这种情况时,唐德刚采取的是“直接代劳”的方法,以根据第一手史料得来的、已为史学界认可的历史事实进行径改,从而避免了大量不必要的错误的出现。(2)受访人在叙述亲身经历时出现记忆错误、或唐德刚对于受访者的叙述存在疑问时,不做径改,而是通过注释的方式进行纠正、加以提示。

唐德刚进行口述访谈与口述史撰写的这些方法和原则,是口述史学上较早的开创性尝试,给后来的口述史学创作和发展带来很大的启示。

(二)李宗仁的研究价值

李宗仁,是著名军事家,爱国人士。原国民党政府代总统,国民党军陆军一级上将。字德邻。广西临桂人。早年就读于广西陆军小学堂、广西陆军速成学校。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6年投桂军,先后参加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因战功由排长递升营长。1922年自任广西自治军第二路总司令,后改所部为定桂军。1923~1925年在孙中山领导的大元帅府支持下,联合黄绍宏、白崇禧之讨贼军,组成定桂讨贼联军,李任总指挥,先后消灭了旧桂系军阀陆荣廷、沈鸿英部,击退入桂云南军阀唐继尧部,统一了广西,成为新桂系首领。1926年李、黄、白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李任军长,指挥所部参加北伐战争,转战湘、鄂、赣、皖、苏等省。1927年后,历任南京国民党政府第三路军总指挥、西征军总指挥、第四集团军总司令等职。1929年蒋桂战争中桂军败北,李出走香港,旋返桂。翌年出兵湖南策应冯玉祥、阎锡山反蒋作战,受挫撤回广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汉中行营主任,指挥徐州会战诸役。在台儿庄会战中,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日军万余人,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热忱。1945年抗战胜利后任北平行辕主任、国民党政府副总统。1949年1月蒋“引退”后任代总统,4月派代表团到北平(今北京)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由于国民党反动派一再策划“划江而治”的阴谋,导致和谈破裂。李于大陆解放前夕去美国。1955年提出反对“台湾托管”和“台湾独立”,主张国共再度和谈,中国问题由中国人自己解决。1965年在周恩来安排下,毅然回国。1969年1月30日病逝于北京。

唐德刚之所以用他人生壮年中的七载,不计名利,牺牲一切,经常通宵不寐,去完成这样一部李宗仁回忆录,是有他的深意的。在唐德刚先生的众多论著中,《李宗仁回忆录》的记录和写作费时最久,用心最多。

首先与他对李的特殊好感有关:“我至今仍觉得李德邻先生是一位长者,一位忠诚厚道的前辈。他不是一个枉顾民命、自高自大的独夫,更不是一个油头滑脑的政客。我在他身上看出我国农村社会里某些可爱可贵的传统。”“李氏夫妇亦自有其过,自有其短。但他二人都不是人格上是重大缺点的人,更不是什么坏人。他夫妇都是浓厚的传统中国农业社会所孕育出来的温柔敦厚的好人。”②李宗仁之所以能在时代的惊涛骇浪和政治的云翻雨覆中屹立不倒,以杂牌军头的身份与蒋介石分分合合二十多年而始终未被“吃”掉,既表明他在军政两行均有不羁之才和可歌之德,实也证明他“外宽内深”、“浑浑而有机心”,不乏智慧和手段。不过,与其他政治人物比较来看,李宗仁的可敬之处恰在这位农家子弟较多地保持了传统社会的若干品格。

其次,他认为李宗仁有很高的历史地位,是近代史上一位屈指可数的政治领袖和民族英雄,对这样一位不平凡的历史制造者,不能等闲视之。从历史人物的任何角度看,李的一生都是不能忽视的。他的出身,是清朝末年落后的广西农村里一个诚实忠厚的牧童,家境比后来和他同时显赫的国共两党中的领袖人物都要艰苦得多,他是真正赤脚下田、肩挑手提、干过粗活的贫苦农民,然而历史和命运,却使他在中国军政两界,逐年上升;终于在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最后一年中,成为国家元首——有历史和正统地位的国家元首。这在中国的传统史学上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位“末代帝王”。从李氏个人在历史上的事功方面来看,也是可圈可点。他在二十来岁就主政一方,而且摆脱旧军人的传统,以新姿态出现,这在当时的军人是不容易做到的。其后他加入国民党,参加国民革命,论战功政略,都是国民党中卓尔不群的佼佼者。在国民党执政时期诸多决定性的大事件之中,李宗仁都是关键性人物之一,少了他,历史可能就不一样了。匹夫一身系天下安危,所以不能忽视这位“末代帝王”的个人故事。特别是治“民国史”,对李宗仁其人其事就必须有一番正确的认识。要认识李宗仁,他本人的回忆录自然是最直接的原始资料了,而唐德刚正好有机会成为李宗仁回忆录的撰写人。③

(三)力争做到客观实录

这部回忆录是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的,“唐德刚先生是现代中国最活泼最优秀的历史家,他说动李宗仁,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学部之请,开始口述回忆录。但是李宗仁记忆有限、见解未周,回忆的内容与结构,必有待于高明之士的指引与协助,才能问世;而高明之士,天生一位唐德刚先生正在身旁。就在这样的绝配下,最后由唐德刚先生撰写完成这一名著。”④这种口述历史,由传主口述,唐氏撰写,听似简单,但对一个严谨的史学家来说,工作依然繁复无比。看后面唐德刚4万余字的《撰写〈李宗仁回忆录〉的沧桑》,便可知过程之艰辛。

为了保证历史事实的客观可靠,唐德刚在下笔时遵循了三个原则:1.必须写李宗仁的故事。除了李宗仁的口述史料,本书撰写中参考了唐搜集编纂的成筐成篓的著述史料,但这些史料都紧紧围绕着传主而使用的,没有偏离主题,而且便于向传主求证,保证史实的客观准确。2.尽可能保持李宗仁口述时桂林官话的原语气,和他对政敌、战友的基本态度。李宗仁说故事时手舞足蹈,有声有色,但基本还是心平气和的,极少谩骂和激愤之辞。虽然对蒋介石的批评淋漓尽致,但每提到蒋他总用“蒋先生”或“委员长”而不直呼其名,提到其他人则直呼其名。唐在撰稿时,也绝对以他的语气为准,断不乱用一字,以此来保证史实的准确真实。3.如果有少许文字上的改写,唐也尽力保留李那种不文不白、古里古怪的朴素文体,以存其真。只是有时文章组织不清、文理欠通或字句讹错,非改不可之时,唐才加以改写。

为了记录下有关李宗仁的一部令人信服的回忆录,唐德刚不计报酬,孜孜不倦,严谨客观,在他人生的壮年时期,前后历经7年的劳碌,才完成这部客观实录的史学巨著,实在功莫大焉。

(四)难得的真实史料

李宗仁是亲身经历近代史上诸多历史事件的重要历史人物,他的口述回忆录自然包罗了很多的历史真相,这是这本书的最大的价值。很多与他相关的历史事实,本来人们也知道,但经过李宗仁的回忆录说出来,就是第一手史料了,其真实性立即平添不少。

比如,他披露了国民党上层与地痞流氓勾结的问题,“参加党争的人,大半只顾目的,不择手段。流风所及,国民道德、社会风气均蒙受极不良的影响。其中最显著的例子,便是上海流氓社会地位的提高,终至与党国要人相颉颃。”“但在旧军阀时代,这批黑社会的流氓们尚有一种自卑感,不敢与正人君子和士大夫明目张胆地称兄道弟。旧时代社会上的正当官绅也羞于与其为伍,他们多少还有点旧式士大夫的头巾气。”例子之一,就是卢永祥1922年任上海护军使时,其子曾与黄金荣发生冲突,把黄抓起来打了一顿。1927年清党时,蒋介石借助了黑社会的力量,他们“遂以绅士姿态出现,周旋于党国要人之间。而我党中枢领袖,不自觉其在政府中地位的尊严,竟与这批流氓称兄道弟,不以为耻。官箴全失,斯文扫地,以视北洋军阀,犹等而下之,实堪浩叹。”⑤这些匪夷所思的事,令人难以想象,但经过李宗仁之口说出,则是无可抵赖,让人看后,不能不感叹国民党的失败实在不是偶然。

又比如,他披露的国民党军队中,嫡系与杂牌军的问题,北伐七个军中,作战最勇敢、功劳最大的是李济深的第四军、李宗仁的第七军和唐生智的第八军,而不是受革命教育最深、主义信仰最忠诚的黄埔系第一军。抗战期间,一些由受蒋及黄埔系排挤、打压的前军阀部队在李宗仁的第五战区发挥了很大作用。台儿庄大捷,很大程度上是由庞炳勋、张自忠、孙连仲、邓锡侯、孙震这些杂牌部队打出来的,尤其是前几位原属于西北军的部队,文化知识欠缺,政治观念落后,但仍保持了若干朴实、诚信、忠勇、感恩的旧道德。另外如庞炳勋能与士卒共甘苦廉洁爱民等等。反之,像汤恩伯、胡宗南这些黄埔系将领,自恃“天子门生”、有“通天”的本领,大家都效忠于一个人,不愿受阶级服从、层层节制的约束,所以彼此之间摩擦特多,实际战功极少。但蒋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其亲疏态度。这些史实,经国民政府的代总统李宗仁之口说出,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本书洋洋洒洒66万字里,实在提供了太多的近代史的史料,治近代史者,这本书实在是不可多得的第一手史料。

注释:

①唐德刚.《李宗仁回忆录》.[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5:824。

②唐德刚.《李宗仁回忆录》.[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5:818。

③唐德刚.《李宗仁回忆录》.[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5:805—807。

④唐德刚.《李宗仁回忆录》.[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书首李敖荐语。

⑤唐德刚.《李宗仁回忆录》.[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5:395—397。

猜你喜欢
李宗仁回忆录历史
大灭绝回忆录
蜜獾回忆录
李宗仁尊师若父
毒虫回忆录
李宗仁回国往事——瑞士大使馆原首席参赞徐淡庐的亲历回忆
张自忠戒烟
“求‘材’若渴”等8则
新历史
胡友松和李宗仁
历史上的6月